..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在印度那个地方外道最多,他那个地点国也多,有名时大国就七十多,小国的名都说不过来,印度国极大,国的名字很多,他那个地点,佛没出世,国王都互相重道理,谁论的高、谁说的道理说的透澈,这都可以请来做国师,因着这个,那个地点外道就多了,道门就多了,各有各的研咒,「摩诃絺罗」,他的家就是外道的地方,印度人信道的人差不多都是外道,外道这两个字也不是骂人,不是坏话,怎么叫外道?他是心外求道,他不知道人心就是道、人心就是佛,他不知道,他拼命要求个道、要求个佛,因此,这个名字就叫外道,大家要知道。人的知觉的心是最宝贵的,人都弄错了,所以人人都能成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都用的不对,用错了!佛出世给人正当过来,把这个道理给人说明白了,并没有藏着佛法传给你道理,没有这个道理,就让你自个儿认得自个儿的心,你认得心,你别胡思乱想、别乱用,慢慢地自然就是自个儿认识自个儿的心了,明心见性!这个心是一个用,人有一个天性,性是一个体,一体一用,按说是一体二用,这个性他有一体二用,二用呢?头一个用就是心、第二个用就是相;心有知觉没有形相、形相有形相没有知觉,这两样都是什么成的呢?都是性成的,一切的性、一切的知觉,都是人的性根本成就的,这个地方得要知道!这个性,人都忽略了,我们人把这个性整个忽略了,把这个心错用了,都用在身上了,这是人的受苦的根就在这儿。人在世间上受苦,不能成佛、不能成道,所以就是错了,释迦佛出来就是告诉人,你要认你自己,头一样要认自己这个天性,他说天性不认得,也要认得自己这个真心。这个人三样就认得一样,认得这个形相,都是光认得这个身体,所以这个身体就受了苦了,就有生死啦!有了生死的痛苦了,是这么个道理。佛法没有什么希奇的事情,就告诉人的真心,让人自己认得自己的天性,一个性、一个心、一个相,这三样才成一个人,人就承认一样,说认这一个相,有形相这是我,这个知觉从哪来的呢?知觉是打性里头来的,一个人先要明心,明白自己的心,后要见性,见着自己的性就成佛了;你光明白心没见性,就成圣人,也比凡人强;你要是也不明心、不见性,用这些把六尘去了,可以升天,享天上的福,不能究竟,这是我说的这么一个次第。再说这个拘絺罗啊!他辩论第一,他那个时候,当初,他姐姐就是舍利弗尊者的母亲,家里头常常辩论,他向他姐姐辩论,他姐姐辩论不过他,枸烯罗智慧大,一辩论他就占上风,以后他姐姐怀孕,就是怀舍利弗,怀孕以后,他又向他姐姐辩论道理,他就辩论不过他姐姐,他自己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早先她不如我,这时候她比我强,他明白了,他姐姐身上有孕,怀着这个小孩子,将来必是个圣子,一定是个圣人;拘絺罗好胜,他说将来我外甥生下来时,要是智慧第一,我们这都不行,我得早早去学,他再加料去了,他就去南印度学外道法了,学「四维陀典」,一去多少年,他一回来,他外甥大了,长大了就认佛为师父,就是大智舍利弗,他一看就不愿意,他是外道底子,他说我们家里这个道德很高,国家都尊重,怎么认他这个大沙门呢?反正,出家人叫沙门,沙门两个字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印度称僧为沙门,称佛叫大沙门。说我外甥是有智慧的,给他做徒弟,我不要!我去要回我的外甥,拘絺罗就去见佛去了,见了佛就说:「我们家里素常讲究高尚的道理,国王都尊崇,我外甥不能跟你做徒弟,我们得回去,还得回我们的道门。」佛就问他:「你的道门,以什么为宗旨?」他说:「我们家里讲不法,不受一法,一法也不接受,不受一法!」佛一听,他以无法,不受一法为宗旨,佛说对他说:「你不受一法,受知见否?知见也是一法,有名有相的都叫法,你受知见不受?你有知见没有?」他一听没话说,怎么个理呢?他一心思错啦!不受一法,这个知见也算一法,要说这知见我也不要,那你怎么知道受不受?不受一法,你没有知见,你怎么知道受?怎么不受?这个理说不过去!你要说不受,自己就倒了,这个宗旨立不住,不受吗?你怎么说受呢?你不受一法,你怎么受知见?你要说不受知见,你怎么知道不受?知道不受的是谁?知道不受就是个知见,你能说一法不受吗?一下子推倒了,推倒了,自己惭愧,打那儿认佛为师父,跟着佛修行,就证四果阿罗汉,我说的话这是过去的事情,「摩诃拘絺罗」他是辩论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八个字是一个人名,富楼那翻圆满的满字,弥多罗尼翻慈女,弥多罗翻慈悲的慈,尼,就是一个尼字,印度说尼字都说是女子的意思,子啊,是他父母生的他这么一个儿子,是这么个意思。富楼那是他父亲,弥多罗尼是他母亲,他生这个儿子,也是他父亲跟他母亲取的一个名字,他这个儿子把他父亲母亲的名字都表示出来,这是印度有这个风俗,我们中国也有!没有带母亲的名字的,带父亲的号是有的,他父亲叫什么泉,他儿子叫小泉、少泉、稚泉,咱们中国没有带着母亲名的,印度就有这个风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个人他说法第一,说法除了佛说法以后,就属他说的好,他这个说法属于第一,叫「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须菩提」这三个字是个人名,翻空生,他一降生的时候,都有特别的祥瑞,家里的仓库一切都空了,家人都疑惑,找一个相士占卦,算一算,一算说这是好事情,属吉!属于吉祥,又属善!所以以后他这个名字有三种意思,「须菩提」,他家一生他就空了,叫空生,也叫善现,几天以后他家的东西又都现出来了,所以他这一个人有三个名字,又叫善吉,属吉祥,又叫空生,也叫善现。「须菩提」他解真空妙理,属他第一,各有所长,底下「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优波尼沙陀翻尘性空,他一悟道以后立的名,怎么叫尘性空呢?他明白,观诸法性空,世间上一切法当体皆都是一个真性,性是个空的,怎么个意思呢?尘性空,这尘是什么?说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尘,世间上总不离开这六尘,他观这六尘当体都空,当体都是空性,所以,他由这上头成的道,就很可以了,他所以名字叫优波尼沙陀,他叫尘性空,六尘的性他都空了,他不执着这个六尘,等,等者就代表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等,「而为上首」,他们这六个人代表作上首。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前边说的这些,大家要知道,这都是小乘人,佛弟子分三乘,这小乘都说完了,由凡夫的比丘证到四果的罗汉成小乘圣人,后来到「法华经」上回小向大,那才成大乘圣人,将来能作佛,这个地方大家要分析开来。这底下说「复有」,还有二乘人,二乘是中乘圣人,「复有无量,辟支无学」,辟支是简略的名称,叫辟支迦罗,翻什么呢?翻缘觉,他由佛说的十二因缘法才觉悟成道,他的道理比小乘人程度还高,叫中乘圣人,叫辟支迦罗,简略的名字叫辟支;无学,他修成啦,不用再学,证了无学的位子,若有学,他还没修成,还得要学,这经文上都是这个意思。「并其初心,同来佛所」,他还有收了些徒弟,初发辟支佛心的修十二因缘法,还没成道的,跟他一块来的,「同来佛所」,佛所这个地方,就是休夏,三个月的工夫用完啦,今天是解散,休夏要休息了,要解三天:七月十四、七月十五、七月十六,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会,这一天是佛欢喜日,这一天是人做善的日子、布施的日子、施舍的日子,都在这个日子上,在后首又引出目犍连一段因缘来,现在不暇说这个了。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到这时候,是佛欢喜日,弟子们工夫都用完了,所以外场里这些人们已经休息了,都可以来这里听法,都可以请教,这是外边的中乘人,佛叫他领的这些弟子们,不离开这些小乘人;小乘人好比小孩,不能离开他母亲,是这么个意思,资格高的,个人都自修,到解夏的时候都来请教请教,「同来佛所,属诸比丘」,属这个字念注,当遇合讲,这些缘觉就是辟支佛,辟支迦罗,他们都带着弟子们都来啦,在休夏的比丘这里,遇合在一块了,「休夏自恣」,遇着什么时候叫「休夏自恣」?怎么叫休夏呢?夏天这三个月,用完了功啦:休,当休息讲,夏天这时候完了叫休夏,休夏怎么还自恣?这个恣字当任意讲,他到圆满的时候,就要解散,今天这些斋主们都做功德上的布施,他们这个自恣,怎么为自恣?随他自己的便,他可以互相求忏悔,好比我们有几个人在一块修行,跟着佛住了三个月,我有什么毛病,犯了什么病,你说说我,我好认罪,我求忏悔,你也求我、我也求你,互相随便,这是佛立的这个规矩,这是让人可以免过,可以知道求忏悔,有这些名字叫「休夏自恣」。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这个时候不但中乘人,还有大乘菩萨,「十方菩萨」也知道,这时候是休夏,休息的时候,十方菩萨也来了,来到这里「咨决心疑」,咨是咨请,他在外面山洞里修行,有疑惑的地方,让佛给他解决疑惑,「钦奉慈严」,他钦佩佛、侍奉佛,如同慈母严父,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的,「将求密义」,他到这里来领求秘密的道理、真实的意义。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这一节文还是佛安居三个月,安居已终,「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就在这个时候,如来安居三个月,领着弟子们修行已经完了,这时都闲暇了,「敷座宴安」,这责任歇下来,心里头很欢喜,又「为诸会中,宣示深奥」,这是远方的十方的菩萨,都「咨决心疑」,佛就在「敷座宴安」的时候,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深微…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