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P5

  ..续本文上一页奥妙的道理,这时候,「法筵清众,得未曾有」,所以佛的法会,佛一说法,就如同法筵,清众就是清修大众,专求佛法的,大家听佛宣说深奥的意思,所以「得未曾有」,从来未曾听过,现在也得已听见啦,称为「得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这又是影响众,大家闻着佛的声音,远处来集,这是因为佛给大众宣说密义的事情,佛的音声是「迦陵仙音」,什么叫「迦陵仙音」?印度有一种雀鸟,叫迦陵频伽鸟,这种雀鸟叫的音声,超过一切雀鸟的音声以上,所以佛说法就拿迦陵频伽鸟的音声做比喻,这个仙就表示不是泛泛的音声;又者,佛翻为大觉金仙,称为大觉-大觉大悟,称为金仙,也可以含着这么个意思,他这个声音「遍十方界」,说佛的音声能遍十方世界。上面的菩萨都是常随佛听法的菩萨,大乘的菩萨,是一个世界上十方的菩萨,十方的菩萨是十方世界的菩萨,「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有恒河沙数之多,有这么多菩萨来聚道场,这表示佛的音声,无论是多远都能听见,只要是有善缘的,都能听见,多少万里远也都能听见,所以称为仙音,才能遍十方界,这些大菩萨们一听见都来了,就称为影响众,影响而来,都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他带领着大众来的。

  

  上来所说的都是通序,所有一切佛说的经典,都是三大分:序、正、流通,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序分里头有通序、有别序,上来说到「文殊师利而为上首」叫通序,普通的佛经必须都有这六种成就,这是一个通序。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

  

  这是别序,别序是个特别的因缘,由序分引出正宗分,说这「大佛顶首楞严经」的道理。「时波斯匿王」,这位波斯匿王是印度话,翻中国话叫月光,他一降生时,屋里有很多月亮的光明,他与佛同岁,同时降生,这都是贵人,他是释迦佛的一位大护法,这个波斯匿王的这一天「为其父王讳日营斋」,为他过去的父亲,称他父亲为父王,讳日呢?讳是个忌讳的日子,就是普通民间老人、父母去世的日子,也叫忌日,人都忌讳这天,不肯听这个日期,就因父母去世的时候心里难过,为人子都是这么个意思,这一天称为讳日,讳日就给他父亲修福,营斋就是给佛设备斋饭,「请佛宫掖」,他亲自请佛,宫掖就是后宫两边最深静的地方,「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这是恭敬佛的意思,他自己亲身来迎释迦如来佛,「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当然设这山珍海馐,无上的很微妙的滋味菜蔬。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不但请佛,相兼着又亲自延请陪着佛的诸位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这都是信佛的人,「同时饭僧」,说在这一个时候,饭僧就是请僧人用斋饭,「伫佛来应」,这个伫当做站在那里,侯着佛来应供。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佛敕文殊」,佛吩咐文殊菩萨作头行人,代领着,「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分派开了,好「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唯独阿难尊者,他是佛的常随众,是佛的侍者,这一段文,到了阿难尊者遇难,他因平等心乞食,遇见这分灾难,打这里就引起说「大佛顶首楞严经」,「唯有阿难,光受别请」,他在解夏的时候,一共三天,在头一天他就先受旁人请他供斋,或是供他穿的衣服,这个日子是做善做布施的时期,道场做完了,在家信佛的人都很欢喜,所以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远是道路远,远游还没回来,所以「不遑僧次」,才没暇宜在僧人的位次以内。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曰无供。

  

  阿难尊者今天自己回来的,「既无上座,及阿阇黎」,这是佛立的规矩,出家没过五夏(五年)以上,不许自己一个人出去,要出去的时候,必须有上座-高参上座,还必须有阿阇黎,就是规范师,翻成中国话就是管教学生的老师,印度话叫阿阇黎,必得有这两种人跟着,要是初参、新出家、新学佛的人,然而阿难尊者,他怎么独去独归呢?他已经出家超过十年以外,十夏以外,他有自己独行的资格,出家人若不过五年就没有独行的资格,非有人跟着不可,恐怕他失威仪,因此这个「途中独归」,他在路途之中单独一个人回来,「其日无供」,他这一天城里都没有备斋,没赶上波斯匿王之请,当然没有供养的,他就自己托钵化斋吃饭。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

  

  「即时阿难」,就在这个时候,阿难尊者托着钵,僧人吃饭的碗,俗语叫吃饭的碗,僧人正式的名字叫钵多罗,我们普通人说出家人吃饭的碗叫钵,正式叫钵多罗,翻中国话叫应量器,简单说叫应器,怎么叫应量器呢?钵的原质得要相应,得要相合,不许用金子、银子、钢做,就许用铁、用瓦做这种质,不许用贵重的、不许用华美的,烧出来的样还得拿黑烟熏黑了,像哥鸠色,黑不黑、灰不灰的色,所以不需要华美,让人起贪爱心,使用的物也不让他华美,这叫「执持应器」,应量器,你自己有多大的饭量,你才可以做多大的钵,不许再随便造一个大钵,不要起这个贪心,这是一定的,所以叫「执持应器」,应量的这个器皿,就是托的这个钵多罗。

  

  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就在所游走的城外,他就想次第要乞斋,「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他也知道今天有人供斋,他赶不上,人家早设备好啦,人家当然都有供了,他所以次第化斋、循乞,照着规矩,挨着门口化斋,「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他心里说,人家早预备好的斋,我化斋,也就是求最后的一个施主了;檀越简单说就叫施主,外国话叫檀那,越是超越,这在佛经上说,这个人要是行布施,将来生生世世的就不能受贫,越过贫穷海,这是简单的这么两个字叫檀越,所以当时出家人有称呼施主的,说称为檀越,檀是檀那、越是超越,你要施舍,这个人有施舍的心,他将来总是要富裕的,这在经文上有这么讲,最后的檀越,「以为斋主」,最后的这个,他做我的斋主吧,因此这个,他就「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他这个时候是以一个平等、不桃拣人家,遇着穷的就是穷的、富的就是富的,化斋吃,「无问净秽」,不管这个人家是一个清净人家、是一个不清净的人家,不管那个,「剎利尊姓,及旃陀罗」,剎利是皇族,为皇上的本家,都是王爷们,尊姓都是做大官的富贵人家,「及旃陀罗」就是最下贱的人,旃陀罗翻杀者,就是咱们中国的屠夫,杀猪宰羊、杀牛宰马的这一类,这叫旃陀罗,这都是下等人,上等人就是国家的皇族大臣,他这时无问高低、也无问净秽,也不管是清净人家、是不清净人家,也不管是贵贱,随便了,遇见了,到了门口就化他的斋,这叫「方行等持」,方便行持平等的慈心,所以与人结这个善缘。「不择微贱」,也不择选这家子是个微末的人家、是个下贱的人家,不拣择这个。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所以阿难尊者在这个时候发这个心意,圆满要成就一切众生无量的功德,所以化大家的斋,结结缘,让他也结上学佛的缘。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阿难已知」,阿难尊者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的功德,他心里早有成见,他早就知道,阿难已经知道「如来世尊」,如来世尊指着佛说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诃斥须菩提尊者,又诃斥大迦叶尊者,因什么诃斥呢?他们两人化斋选择,须菩提化富裕人家的斋,他想化穷人的斋不容易,他自个儿都吃不上,我化他的斋,不是让他为难吗?他也是份好心!大迦叶尊者化斋,谁越穷他越化谁,富人他不化,因此这两个人各有挑拣的化,不平等的化斋,所以,阿难尊者就知道世尊诃斥他们两个人,说你们「为阿罗汉,心不均平」,你们已经证四果阿罗汉,证了圣果了,超出分段生死,你们心里头不均平,因什么不均平呢?所以阿难尊者知道佛诃斥这两个人,他因此-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阿难尊者他钦佩仰望如来这个道理,开诚布公的阐明了没有禁止、没有这些分别,以做这个无遮的大道理,「度诸疑谤」,度过一切的疑惑、毁谤,须菩提尊者让人毁谤,小户人家穷人就毁谤他,说他瞧不起我们,不来我们这里化斋,不来结缘,他尽去富贵人家去啦,令人谤!大迦叶尊者让人疑惑,谁越穷他越化谁,他没饭吃,他一定要化他的斋,大迦叶尊者根本是见穷人前世从没施舍过,都是悭吝的人,都是受穷的,做受穷的因,所以我化他一顿、两顿斋吃,将来他就不致于受穷,这都是阿罗汉知道前因后果,这都是成了道的人,他才发这个心。虽然是这样,佛还诃斥他们两个人,你遇见穷的化穷的、遇见富的化富的就对啦,就平等了,为阿罗汉,你心里不均平,还挑拣,一定化穷的、一定化富的,所以阿难尊者就是「钦仰如来,开阐无遮」,他自己心里钦佩,总仰望着跟着如来学,如来就做示开试布公,阐明无遮的大道理,「度诸疑谤」,度脱过,不让人疑惑、也不让人毁谤,因此这个,他心里有这么个底子,他就不选择,后首再…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