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P32

  ..續本文上一頁九次第定色界四層、無色界四層,是出世間禅定,平常修行人,修行不到滅受想,他把世間上人所享受的,滅是銷滅啦、不要啦;想,不但不要,連思想也沒有。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色塵早就滅了,滅受想定,雖然比世間禅高,也不究竟,所以佛說不明白佛法,一修行就容易錯,若明白佛法,還有錯路的,所以佛這份慈悲心,詳詳細細的給他說這種道理,這種道理其實人人都應當學,人人都應當知道,以免向下墜落。九次第定,色界四層,欲界不算,無色界四層,說到怎麼修行的方法,那得另做研究,沒有工夫說那些。最後滅受想定,每個人有身體,就得有享受,衣、食、住、色、受,你有這個享受就得有思想,我把這個形體也空啦,這個色相也沒有啦,到了四空天上啦,到了這個地方,仍然還是墮落,墮落就是不得漏盡,不能夠得著漏盡成阿羅漢,證到了阿羅漢才離開二十八層天,分這個九次第定,才超出去不墮落叁界,阿羅漢是一句印度話,翻華官不生,不在叁界內受生,他還沒到不滅上,他是光入了寂滅定,這地方說起來很深奧,慢慢再研究。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這段文是領旨哀請,阿難尊者,他是個當機衆,他領會了佛給他說的這個道理,宗旨是領會啦,他還不知道這個道理的所以然,他所以加上一分哀請,他請求佛把這個道理,實實在在的說明白了,再者上次前段,最後兩句話,因未講完,今天要把他補上。

  

  就是「即時阿難,與諸大衆,默然自失」,就是這兩句話,前邊說了一大堆,就是爲這兩句話未講完就下座了,這地方因爲上邊說這個心實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他這是說分別性「離塵無體」,我們這個人心裏起分別心,哪個人都有分別心,你不分別怎麼做事,這地方最要緊,這是佛明明白白的告訴,前邊說的話,所以這個若有分別性,又怎麼不讓人起分別呢?因爲你分別沒有旁的,一定是在六塵上起分別,這是凡夫天天所作的活計,你要修行就是這兩條路,你要知道你分別都是塵,六根對六塵,要想修行佛法,你得先知道有句常話,是「一塵不染,萬法皆空」,說的六塵同是世界上塵勞的事情,塵勞的事怎麼就不好呢?你把他著上就是生死的根,怎麼是生死的根?就是世界上有漏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有形相,不能常在,你拿它當真的,你就隨著受生死,你不是修行怕生死嗎?你知生死苦,你修行得要知道生死在哪個地方?就在這六塵上,你執著起分別,拿六塵當自己,這是根本上錯誤的地方,這地方得怎麼辦呢?佛說這六塵怎麼不好呢?他是無常的,你在這上頭一天到晚總關心,你在這上頭作活計,你怎麼了生死?天天你幹這個事情,這個道理得打根本上解決,不是馬馬虎虎的,說完了就了,這也不是那個事情,你不是要求真嗎?諸位善士花多少錢,租這間大樓,各位聽衆冒著風雨都來,講經的把喉嚨也說啞啦,爲什麼呢?就是爲的明白這種道理,在道上解決,不要把這好時光馬馬虎虎的混過去,我說這個話是爲的什麼?可以講不完,多講幾分鍾,你別省的後首再補上,未講完下座,他也不知道爲什麼,講的人覺著我這話還未說完,今天說就爲的講的文要是快、要是短,早下座也不要緊,你假比這段文長多講幾分鍾,大家連聽的帶講的、帶侍候的,把這個宗旨得著了就好了,要不然,弄的前後不相合,所以我把這話說明白了,從漏的這兩句話。最後佛說,你不要分別這個影塵的事情,因爲這個塵你要是離開了,你就沒有本體了,就斷滅啦,這個塵不能常住,這道理就在這裏,修行講一塵不染,你執著在這個六塵上頭,就隨著生死轉了。我們人怕生死,才研究佛法,人的身上有個不生不死的,自己不認得、也不承認,所以這個地方,要緊就在後邊這一句話上,這是集經人說,這也不是佛說的,這也不是尊者說的,「即時阿難,與諸大衆,默然自失」,要緊就在這句「默然自失」,說到這裏,佛就爲的這四個字,前邊說了這些話,六塵是所分別的事情,我們這個人,哪天不是分別心?你分別的事情可有百宗,你離開他,你不是不知道世界上生死痛苦嗎?你得離開這個無常的,哪個地方不是無常?這道理就在這裏,底下就給點出來,「即時阿難,與諸大衆,默然自失」,就在「默然自失」這句,佛說了半天,大家聽了佛說的道理,可都對,但是心裏不了解,這要點落在什麼地方呢?所以這集經的人都是名人,都是大菩薩集這個經,所以「阿難與諸大衆,默然自失」,因聽佛說的話,他心裏沒有路走了,也不能心思、也不能分別,心裏就停住了,停住的這個地方,就是你自己不承認,你總讓這個心亂跑還行嗎?默然,你也沒有可問的、沒有可想的、沒有可說的,這叫默;底下然,就是了,在沒有說、沒有想的地方就是。心裏頭起妄想、起分別,都是從這個不分別的地方出來的,你心裏什麼事情也沒有,待一會兒,耳朵一聽、眼睛一見,這個事情來了,你那分別心就生了,這地方你知道不要緊,分別不要緊,你認得他,你知道這是誰,你不隨他轉,不隨他轉就對啦,道理就在這裏。說默然,這就是了,佛說的話,你也沒有問的、也沒有想的,這就是了;自失,你這地方不承認,這「默然自失」,說是自己失誤,不能撿起來,自己失掉了,佛說法就爲的這些話,這地方怎麼我還不明白?不明白不怕,佛在後邊說了叁十五段,就爲的這種難明白的事情,這是人的習慣性,已經久啦,一時半時改不過來,所以你就是明白了,你自己還不信,你自己信了,你還做不到,這宗事情咱們這是爲研究會,佛學研究會不是說完了、聽完了就算了,咱不是研究嗎?所以今天我才敢說這話,要不是叫佛學研究會,這個話就不必說了,多說少說馬馬虎虎過去就完了,這地方就是爲的大家一時不明白,就是「默然自失」,自己把自己的常住真心不承認,把自己就丟失了,這四個字就這麼講,這是一段文。

  

  還有一段未曾講完,是從「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這是要緊的地方,說你不能證聖果,不能超凡入聖,因什麼呢?皆因執,執是抓住不松手,執此什麼呢?「生死妄想」,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也當生滅講,這都是妄想,這地方要注意,六塵這是個有生有滅的,這是所有生,在所上論,這個能分別的,這是說能的方面,佛法種講能、講所,究竟處講能所雙亡,把能所都銷滅了,怎麼叫能所呢?我們的眼睛能見,這叫能,能見種種形色、耳朵能聞聲音,你們諸位聽到說話的聲音,這叫所聞,我們要到所見、所聞都沒有的地方;就照著這兩樣說,一個能、一個所,六塵是所分別的,我們所執著的,六識是能分別的,一個能、一個所,這兩種東西,你要不把他銷滅了,對于佛法的道理,就沒有明白的時候。前邊說的「皆由執此生死妄想」,前邊說的六塵,那是所迷惑的,我們執著是實有的,其實不是常在的,你生了滅、滅了生;生了死、死了生,就是這個,你這個能明白的,就是妄想,因什麼妄想呢?你不應想的去想,這就虛妄了,妄作妄爲,不應當想的去想,不是白想嗎?這就虛妄不實了,皆因爲這個因由,你執此生死妄想,執著住永遠不放松,人人都如此,抓住什麼呢?生死的妄想。前邊那六塵,是所分別的妄想,他有所分別的地方,能分別的就是這個見、聞、齅、嘗、覺、知,這是六種根性,人自己迷啦,不會用、不會保守,隨著形相走啦,耳朵的聞性,這是一個寶貝,你了生死就在這個地方,你自己不認得聞性,只認聲音,隨著聲音跑,說我記住多少東西、念了多少文章、讀了多少經,這都是妄作妄爲,那個經文讓你明白,你不明白,你念那個幹什麼?這好比人家是個財主,家裏有的是銀子錢,他今天賺了五十萬又掙了六十萬,與你有什麼相幹?你心思心思,這個心你分別就是妄想,執著就是人的心,人的心是什麼?見、聞、齅、嘗、覺、知,這是六樣,是能分別的,色、聲、香、味、觸、法,是所分別的。你要研究佛經,大家知道,這個名相,不怕多說,聽了得把他弄熟了,然後你再拿這個東西,顯這個不可思議的真理,道理就在這裏,講經的不給人講清了,人家聽不懂白費工夫,這是最要緊的。佛說「皆由執此」,你執著生死妄想不放松,生死是六塵,都是生滅不常的,你跟著這個跑,這個還能好嗎?你知道生死是錯,你知道錯的地方是什麼?佛明明白白點出來,這段文未講完,所以重說底下還有兩句,佛說,「阿難,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這是佛對他說,你阿難雖然聽了不少、記了不少,你聽完了還是凡夫,你沒起觀念,你沒在見、聞、齅、嘗、覺、知上觀念,你竟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起分別,錯就在這個地方,不把他點清了,不知是怎麼回事情,今天補上面的這段文說。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

  

  阿難聽完了,還不知這個要點落在哪裏?「重複悲淚」,他自己慚愧的掉下眼淚,這時候「五體投地」,跪在地上,兩個胳膊、兩個膝蓋再加上頭頂著地,這是最重的禮,磕完了頭,還不起來,「長跪合掌」,在那裏長長的跪著,用兩手合著掌,這是請教佛,「而白佛言」,對著佛表白說啦,「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從我發心跟著佛出了家,我心裏有仗勢,仗恃佛有威德有神通,自己常常這麼思惟,用不著我修行,我哥哥成佛啦,還不沾點光嗎?不必勞苦我自己去修了。

  

  將謂如來。惠我叁昧。

  

  這叁昧是修行的好處,翻爲正定、正受、等持,得了想當然的定力,這個心不隨著六塵轉,這叫正定;你得到想當然的正定,身心就有享受得大自在,這叫正受;看世間一切法,相分、見分都是平等的任持,這叫等持;叁昧是印度話,中國叫正定正受…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