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P5

  ..續本文上一頁點就見了道啦,怎麼見了道?你通啦!你心裏不擁塞著了,沒有擋著的了,你通的怎麼樣呢?回生換熟!你把那眼見色、耳聞聲那一套俗套子,你把他撂下,把他撂生了,你把這一套你擱生了,你把他換熟了,換熟了怎麼換哪?你也不想那一套,就像每天眼睛愛看好色、耳聽好聲,就這麼一套,一轉過來就行了,你這眼睛還有什麼瞧法?你要撂個光啊!也不管你是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你要把這個心一轉,轉過來說我就是看不見這個明星,我就拿這個做個比量,比量!你比量什麼?就是個大,法身!就像佛的法身一般大,一切衆生皆有如來的明智,明明白白的,你怎麼不認?有如來的夙慧,今世的明智是從哪裏來的呢?是夙世的善根啊!這是夙根種來的!所以你今天要明白了,明白了該怎麼樣呢?還是這句話,回生換熟!怎麼叫回生換熟?把你那套熟的都放下,換什麼呢?你把這些生的,把它撂生了,總也沒看見,今天早上我可看見啦,可別松手啦,你松手,你看不見也這麼想,你看見的時候也這麼想,時時這麼觀念,也不一定觀那個明星啊,借著明星觀你那個見性啊!自己見你的見性,你觀明星,明星還是個見,拿著他把你這個知見觸動啦,在這個地方你自此就觀我這個知見有多大。釋迦佛打眼見的悟的道、觀世音菩薩打耳朵聞悟的道,按「楞嚴經」後面一共二十五樣,都能悟道,悟道最容易的,就這兩樣最容易。佛是眼睛見悟的道,見著自己的見啦;觀世音菩薩在海邊修行悟道,聞聽海潮音,到了時候就響、到時候就滅,他打耳朵裏這個聞性聞著自己的聞啦,別拿那個聞聞那個聲音哪,借著聲音知道我有個聞性,永遠也不滅,這個東西。世間上的聲色,才剛說的,眼見色、耳聞聲,那代表世界上的一切,你知道都是無常的,那海水潮一會兒就不潮啦,這個音聲怎麼不響了?我這耳朵的聞性怎麼沒滅?雀叫我爲什麼又聽見?他不隨著海潮音一塊滅呀,這邊風刮在樹下,我也聽見啦,那邊有人說話也聽見啦,你足見你這個聞性是沒滅,海潮的聲音可滅了,你借著海潮的聲音你認得你自己的聞性啊!釋迦佛是見著這個明星的相,觀那個形相,反見著自己的見性啦,見、聞、覺、知的見性啊!這個道理就在這裏,最要緊了!得怎麼辦呢?就是這麼一個觀想,你返見見自見,反過來見!你就見我這個見性有多大,無量無邊,耳朵的聞性呢?你別跟著聲音跑,借著聲音你說聞著自己的聞性啦,你聞著自己的聞性,這個東西不容易,得慢慢的才熟啦,回生換熟!你把他觀熟了,這就叫成道。我呀!做人難啊!那我也下地獄呀,我告訴你,我研究了幾十年,我就研究了這麼幾句話,我告訴諸位吧!

  

  你把他轉成了六性,拿什麼轉呢?拿六根轉,什麼叫六根呢?六根裏頭有浮塵根、有勝義根,勝義根裏頭還有見相二分,這叫勝義根的見分,見分是什麼呢?拿這個見字,眼看見的見起頭,見、聞、齅、嘗、覺、知這六個字,這叫根,大家知道,這叫勝義根的見分,他怎麼叫根呢?宇宙、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是打這個根上生出來的,大家要知道啊,有說打這裏出的、那種長的,印度那個外道,又說打方向裏出來的、打時間裏頭長出來的,這都是揣度。究竟的理都是打這個人身上都有的這六種根:見、聞、齅、嘗、覺、知,要會轉的呢,就轉成了六性,不會轉的就轉成六識,六識,認識呀!認識什麼呢?認識世界上的色、聲、香、味、觸、法,認這六塵,你要是轉成這六性呢?見性、聞性、齅性、嘗性、覺性、知性,也還是在六個上,就變成了六性,凡聖的機關猶如反掌,大家知道,你能把這條理研究明白了,你還得有觀行的功夫,你怎麼觀著他?世間上也是觀行成的,你做買賣學木匠,你天天這個心總在木匠上觀念!你做生意,你的心就注重在本利,講本圖利,怎麼個利、不利爲觀念,世間法也是這個觀念的,你就做官,你就是科學、哲學,這都沒離了觀念,說你要轉凡成聖呢,這也是觀念哪;這觀念打哪來的?打根上來的,什麼叫根呢?見、聞、齅、嘗、覺、知這六根,這六種叫勝義根、叫見分,知見的這一分子,勝義根還有相分,浮塵根呢?就是人的有形像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裏頭還有個心房,這六樣是有形相的,叫六塵根,所以在這上頭起了這六種勝義根,在勝義根上起觀念,這就叫對啦,這就叫能轉凡、能成聖啊,這個地方並沒有旁的巧法子,把這裏我所說的這個不算哪,你們諸位可以把佛經打開,只要是大乘經,他要與這上頭相合的,你就可以照著這條路走,要不相合呢,那我在這胡說八道,是不是呀?這是一定的道理,都在這裏擺著呢。

  

  「大佛頂」這叁個字在經題上還沒解釋完,因這個經是佛說的經,依佛經研讀這個佛法,雖然是解釋這個名字,套在這個佛學上是應當多解說幾句話,所以,這也是研究點時間。上來是說,這個佛字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佛經裏頭通常的一句話呀!佛者是覺義,是自己覺悟了,覺他人,讓其他的人都覺悟了,凡有緣的人都讓他覺悟了,「覺行圓滿」這就是佛,把這個有緣的人我行這個覺悟人的行願,這個字念行(行爲的行)也念行(六度萬行的行),覺行圓滿也可以說,圓滿了,怎麼叫圓滿呢?有這麼一句常言:「度盡衆生方成佛道」,說把這個衆生度盡了,這才能成佛,這句話要一往之談,說過去就不好講啊,怎麼個理呢?

  「衆生度盡方成佛道」,這個世界上這些衆生太多了,你沒度盡呀!釋迦佛怎麼就成了佛呢?說「度盡衆生方成佛道」呀,衆生還沒有度盡哪,佛怎麼就成佛道呢?這道理他是一往之談,這是說佛法度化人就像種莊稼一樣啊!未種令種,種上了,未熟今熟,熟了呢?還得收割,所以這叁層啊!種上種子,還得培養,培養好了這才收成。這是說佛成佛呀,度盡了和他有緣的人,已經有少數佛緣的,佛也度盡了,方成佛道,不是說普通人都度盡了方成佛道,這句話得解開了說,這話雖然是這麼說,說是這個自覺覺他,怎麼才能自覺呢?這個事情得兩解兩說,按佛經上說,人人都有叁因的佛性,有叁種因,只要是世界上這個人,也不管是富貴貧賤、男女老幼,統統的都有這叁種的佛因,沒有叁種佛因,你悟?悟個什麼東西呢?他不是打外面學的,是自己本有的、本具的,是這麼個道理,說具足的,有佛的叁因,這是天然的,哪叁種呢?是正因的佛性、緣因的佛性、了因的佛性,正、緣、了這是人人本具、本有的,不是學的,生下來就有,他自己迷惑住了,沒有人提醒了。若分開解釋說呢,正因的佛性就是正因的理性、緣因的佛性就是緣因的善性、了因的佛性就是了因的慧性,這個了字是心裏頭明了,他機緣要成熟,他頓然間就開悟了,他悟個什麼東西?不是人家說的那個話我才明白了,不是那個道理,是自己本有的,人家說的話叫我開悟,那不好使喚,不是的!他是自己本有、本具的,他要不是這種道理不能傳呢!假比要能傳,他兒子傳給他爹,他爹成了佛,這不是個好孝子嗎?對不對呀?他爹最近的是他兒子,他爹爲什麼不傳給他兒子呢?是不是?他不能傳哪!所以是人人本具的,就得你自己醒悟,你看釋迦佛吧,他也不是他師父教給他,你看他夜睹明星悟道,上次也說到這兒了,他一觸動這個明星,頓然就明白啦!明白什麼呢?認得自個兒啦!人家告訴的,不是啊,明白什麼呢?拿這個明星一觸動他這個心,就是心理明白,明白什麼東西?就是明白,明白個什麼呢?早先怎麼不明白呢?機緣成熟了,他自己本具的,他借著這個明星,他把他自己這個覺性-「正因的佛性」沖動啦!沖動了,他明了啦!就是「了因的慧性」,智慧呀!這是他自個兒具足的,不是學的,「了因的慧性」他自己足了呢,他就說法度他人,與人結緣,這是「緣因的善性」,這是必須的。這個人,世間上衆善奉行,唯有度化人讓人明白佛法,這種功德是最上的功德,所以,這叁因佛性;正因的理性、緣因的善性、了因的慧性,這是人人本具的。

  

  說到這個佛,夜睹明星悟道,這不是說過一次了嗎?這個地方說幾次也不算多,他因什麼呢?要緊就在這兒,說夜睹明星悟道,他悟個什麼東西呢?他要是有所悟,悟出個什麼東西,那就成了妖魔鬼怪啦!告訴你講吧!什麼也沒悟出來,那怎麼叫開悟了呢?他借著那個明星的光明啊,他心裏這麼一明白,你要說明白個什麼就錯啦!他就是一個明白,他這麼一明白,這明白就大啦,他距離的那個明星,不止幾百萬裏,幾千萬裏也多呀!他就知道我這個明白,「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不是現在才明白的,從來自己也不承認哪,從來就是豎窮叁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都有我的明白,我就看這個明星吧,多少萬裏地,你說從那邊,那是個邊際,我這裏也是個邊際,當中算個邊際,這也叫叁際,由這叁際豎著看,你橫豎著十方,這也不知有多大啦,什麼就是個明白,就是個明啊!這個話,你假比大家也有念過儒書的,說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人之學的這個道理呀,在哪兒?什麼叫個道哇?就在當下這個明白,明白這個明,大家就知道啦,你要明白了自己這個明就叫明德,你要心裏說我明白個什麼,就糊塗啦,你們不信,你們諸位自己比量比量,說我這什麼也不要想,你問問我這個心裏頭是明白不明白?當然沒糊塗,這個東西就是呀!你心思心思看,還有個什麼東西呀?這個人心裏頭成了習慣性啦!總在心裏頭明白個什麼東西、明白哪句話、哪個文章怎麼講,弄這麼一套,自己把自己就害了,他是這麼個道理呀,就是明白自己那個明啊!「在明明德」,這個話說的多明白,底下又引出來曾子作的「大學」,古德唐告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視天之明…」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就是這個明,他還說出什麼?他要說出個什麼他就夠不上個聖人了,你信不信?所以這個明字,不許再加什麼字義,也不許再…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