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倓虛大師追思錄▪P11

  ..續本文上一頁。壬寅十二月十一日,拜別老人座前,複蒙再叁叮咛:「海外弘法非易,凡事多吃虧,多忍耐。忽忘出家本願,爾今去,希望佛法流傳到西方,不要惦念我,回來再見!」

  

  

樂渡侍從老人廿五載,承蒙耳提面命,諄諄教誨。自覺障深慧淺,對于老人之學問德業,以及行住坐臥,諸多威儀細行,仍是門外漢,一無所得。晨夜自思,頗覺汗顔。拜別之頃,不免依依,至美後,均托老人福蔭,一切順善。

  

  

一九六叁年癸卯六月十二日,接讀寶燈,性空,誠祥叁位法師快函,謂老人精神不佳,體力甚弱,延中西醫診視,鹹謂無大病,乃年老氣血退化,自然現象。聞之甚爲憂懼,起初不意有他。又十日忽接來電,驚聞噩耗,悲痛不已。第四日飛返香港,未得瞻仰最後慈容,遺憾萬分。回憶七個月又十一日,拜別老人座前時,謹聆教誨──凡事多吃虧,多忍讓等語,今猶在耳。不料小別之咐囑,竟成最後之遺訓。興念及茲,不禁悲從中來。吾師大事已畢,世緣已盡,去則去矣,惟嗣後誰爲依怙,能不惘然!

  

  

老人終生以弘揚佛法,普度衆生爲己任,常說:「弘揚佛法此什麼都重要,度人即是度己,要信得極,站得穩,言行一致。不要有附帶作用,才是真佛子,真弘法者。」吾等後學欲報師恩,紀念師德,務必要繼續老人弘法之志,以老人之言爲言,以老人之行爲行,方是真紀念老人。

  

  

一九六叁年癸卯十月初叁老人入滅百日之辰,樂渡寫于中華佛教圖書館。

  

  

  

回憶師尊念將來

  

寶燈

  

  

維我師尊倓公上人,善根深厚,意志堅強,智慧能在中年時期,看破放下割愛出家,若非師的願力宏深,何能臻此。師在四十叁歲的那年,返複思考,深感萬物生命,終歸無常。應當盡速想個辦法,尋求明了宇宙人生的真道理。師把主意打定之後,便托詞離家,到了天津涞水縣高明寺,禮印魁長老爲師。後赴浙江甯波觀宗寺受戒,親近谛閑大師,而谛老法師,慧眼開明,宗說皆通。當時宣揚止觀法門,教授一班大道心學子,因此師受戒之後,便留住在觀宗寺,叁年受教,苦學精研,宿慧頓發,大有心得。之後離開觀宗寺,如鵬飛萬裏,抱定宗旨,弘揚佛法,利益人群。在北方各大城市,重興佛教,至屬可觀。後蒙谛老傳授心法,爲天臺宗第四十四代法子。總計師在東北華北一帶親手建大法幢數十處,中興道場也有數十處(如影塵回憶錄中所述甚詳)凡師所興建之道場,大多數附設僧校,皆以培養人才爲急務。已結緣者,不下數十萬衆。當民國叁十年秋,我初出家,到北京拈花寺受戒,這時師任教授阿阇黎,記得是十月間,師由青島去東北,途經北京,來到拈花寺,和我們新戒弟子見面,講一座開示,從此之後,師尊和我已結下了甚深的法緣,直至叁十叁年正月,因緣已經成熟了,我從京北紅螺山起程,決志去青求學,親近座下,欲在師處,希望能夠獲得佛祖的心要。初入湛山,師命我先作苦行,凡香燈、殿主、門頭、悅衆等職,相繼任之。工作之余,則隨衆上課,但愧愚不成材,雖然久住湛山四年,唯有辜負我師之栽培,未能開悟佛之心要耳。不過在求學期間,常蒙師之開導指示,謂學法之人,不要太急,急則會出毛病。須要淨心修學,時間久了,自然能觸發你的宿世智慧。或者遇著碰著,可能大徹大悟。曾記得老人嘗講大佛頂及維摩等經,每逢講到興高釆烈之際,而言詞之中,皆能表現,出神入化之句。有一次青島市政人員,請求師尊,要于一日之內,講圓全部金剛經的要義,這一天來的人特別多,而我們寺內學僧,則無法進入講堂,只好站在門外靜聽,師一登法座,精神百倍,聲如洪鍾,口似懸河,加以辯才無礙,凡經中叁心四相,無住生心,妙有真空之理,在短短一日之間,隨講即通。使林耕老及各官員等,聽經之後,各自表現,心開意解,喜上心頭。按師之講經說法,善得語言叁昧,固能深入淺出,說理周詳,因此能吸引一般聽衆,精神煥發,如對佛天,我輩所以能受師之法力吸引者,因緣有二:第一宿緣所使,世世常隨從故;第二法門關連,意志相投故。師乃臺宗法將;淨土導師。我輩常得侍從親近者,必欲達到解脫,自在的境地,因此我總是不願意離開他老人家的啊!

  

  

可歎世事無常,變化不停。時屆民叁八年,師應香港各護法之請,南來弘法,開辦華南學佛院于九龍荃灣弘法精舍內,其後我由遠道而來,複蒙攝受,實屬至幸者。關于華南學佛院的概況,初期成立,師生總共二十余衆,叁年爲一期,續收新生,相繼兩學期,以後之年,皆屬自修。師每常鼓勵我輩曰:出家之人,須要發大心,修大行,實行菩薩道,決志自利利他,纔能有所成就。如不發大心,而欲求無上菩提,則實不可得,因此嘗成就我輩實行法華,般舟念佛叁昧等行。每逢學子,行圓之時,師必當面細心審問,汝今修行,有何好消息,說來我聽。師一一細心指正,必慰譽曰:汝之所行還算可以,然而到家之說,尚屬甚遠,望汝以後,努力加鞭,切勿放過,日久天長,必能有所成就,將可自利利人了。我輩聞師教訓,皆歡忻之至,個個都認爲,善智識者,是大因緣,能啓發人的智慧故。之後師常命我擔任寺務,師則專心講經說法,終年不休。更爲便利一般大衆起見,在舊佛曆二九八五年間(即一九五八年)創立九龍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常年講經,度人無量,這正所謂「法筵清衆,得未曾有也。」

  

  

讵料時屆佛曆二九九零年(即一九六叁年)農曆六月二十二日師圓寂于九龍荃灣弘法精舍,嗚乎哀哉!人天眼滅,衆生失恃,我輩今後痛失良導,將來孰可爲歸呢?回憶師尊示疾時,因師素性堅強,決不以疾病所纏而有所痛苦。只以體弱緣故,惟常臥著而已。是日中午忽然要坐起來,微言示衆曰:我要走了。趺坐默然,如入禅定,就這樣兒去了。因爲有關後事,在數日之前已經囑妥。至于法門的要義,則平時已表現到講經說法之際,所以在入滅之時,則不欲多饒舌了。因此現身示範,去時總要幹淨利落的啊!這時大衆都體會到,這樣去法,正是表現來去自如的作風。而大衆這時引盤木魚,阿彌陀佛,輪班的一連念了四十九天。可是他老這一去,真是苦煞我輩,因爲弘法精舍是屬客居之所,今後建塔之場地,不知向何處尋覓,殊毫無把握。七七念佛圓滿後,就地荼毗火化,檢獲大小五色舍利五千余粒。如此表現,當不愧爲一代人師矣。之後師之舍利,暫時奉安于佛教圖書館內,因蒙法力加被,由師化後二年之內,得各方護法資助,在九龍清水灣大澳門之間,購獲半山樓宇一所,背山面海,環境清淨,風景幽雅,可作臨時梵剎之用。即于山麓建磨石舍利寶塔一座,高二十六呎,周圍空地八萬余呎,培植翠竹蒼松,頗具規模。爲追念師尊緣故,衆擬將該地定名曰香港湛山寺。又爲繼師之大志,即以此地,爲天臺宗傳持教觀永久道場。嗣于前年複購得該地左鄰山地一幅,擬建大雄寶殿一座,希望在佛曆叁千年(即一九七叁年)開工興建,務使將來此地,不獨成爲佛教之勝地,且亦爲紀念師尊南來弘法之寶所也。至于創辦湛山中學,及湛山安老院等一切社會福利事業,亦擬在陸續籌劃進行中。我輩今後,當以師尊之志爲志;師尊之行爲行。方不負老人苦心教誨栽植之恩也。

  

  

  

追思湛山老人

  

清度

  

  

倓虛老法師示寂,貴刊擬出專號追思紀念;囑奉文稿。遂就所憶;錄其一端隨喜功德,筆者由讀中學迄至大學時代起,對于人生種種疑問,遍涉中外有關人生論者,以求解答,最後感到研究宗教之必要,然該時猶以信仰宗教,應當信仰所謂文明國人所信仰之西方外教;然而,宗教的信仰有兩種;一種是智信,一種是迷信,我退一步想,既爲解除人生迷惑苦惱,信仰宗教則不必拘于智信或迷信,但求其能信仰即應滿足。然而我們受過科學洗禮的人,是不容易迷信的,對于想要信仰的宗教對象,必須究明其是否理智的,始能理得心安信得起來,在該時期,適值倓老講金剛經,有一位以前比筆者更是無神論;而以後成了笃信佛教的友人,勸我前去聽經;我因難卻情面,前往聽講,聽到倓老法師慣說的「看破自在放下」,使我發起研究佛教的心情,我的佛教研究,先研究佛學概論及佛教史;尤其對于近代學者名流信佛事迹,特別細加研究,漸增佛法的興趣,後因,定西老法師講演觀無量壽經,我始終參聽,獲得感激皈依定老,成了叁寶弟子,某德國人在他的「佛陀與佛教」著作裏說過:耶稣教等的教義是一種虛構的、故事性的;惟獨佛教才是理智的宗教,能經得起科學的考驗的。我不斷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些事理,我因爲獲得佛教的光明,使我的人生發揮了真義。這篇文字本爲對倓老法師歌功頌德;而筆之所趨,竟說起我的起信因緣;然而,我這起信因緣,如沒有由倓老聞法,那能獲得破一微塵,啓開大千經卷呢?所以,我以後在各處如北平佛經流通處、天津大悲院、青島湛山寺及其他各地,所有倓老講經的法…

《倓虛大師追思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