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玄義)

  

湛山倓虛大師述

  

誠祥法師錄

  

  

略述「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因緣

  

從玄奘法師說起

  

五重玄義

  

  略述「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因緣

  

  天臺宗第四十四代倓虛大師,生于光緒元年乙亥(即一八七五年)農曆六月一日,誕生于中國天津北塘,四十叁歲出家,剃度于印魁老和尚,記莂于谛閑大師座下。弘法講經五十余年,一九六叁年六月二十二日,時年八十九歲,圓寂于香港九龍荃灣華南學佛院(弘法精舍)。大師的一生風範、道德、持戒、修持,慈悲教導,弘法建寺,在當代佛教界與虛雲、太虛鼎足而立,共稱爲叁虛之一的高僧,給人留下無比的景仰與懷念!

  

  倓公老人,住港十五年,創辦華南學佛院,培養僧材,續佛慧命,成立中華佛教圖書館,長年講經說法,應四衆弟子懇請,每星期日請「楞嚴經」,指示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本具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愛欲爲生死之本,清淨叁業爲證涅槃之門。所謂「開悟之楞嚴,成佛之法華」,實不虛也!

  

  「楞嚴經」能破一切虛妄之假相,「法華經」顯一切法皆是諸法實相。因此,倓公老人終生持誦「法華」、研究「楞嚴」,以看破、放下、自在六字示人,讓人轉迷啓悟,認識自性,最後講解「楞嚴」,隨意演說,自由發揮,不拘經文,以明了如來藏性爲宗旨,解除煩惱,早證涅槃是心願。遺者錄音帶流傳人間,法音弘闡廣度有緣。

  

  誠祥法師住港期間,用兩年時間將「楞嚴經」錄音帶抄出約數十萬言,攜來加拿大湛山精舍,蘊藏了叁十年,至今因緣成熟,由郭喜道居士閱畢,受益良多,發心倡印。由盧善宗居士打字,李小唐居士校對,並有臺灣弟子發心督印,成就此法寶問世,功德無量,不可思議!

  

  倓公老人生前有願前來海外弘法,後因年歲所限,未能成行,今得法音著述,流傳海外,以滿倓公之願,大家共同發心,流通法寶,廣結善緣,天人獲益,同成佛道,是爲緣起。

  

  一九九八年 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湛山門人樂渡、性空、誠祥敬述

  

  

  從玄奘法師說起

  

  唐叁藏西天取經的故事,在我國早已深入民間,家傳戶誦。記得在小孩子的時候,每晚總得要爸爸講講「西遊記」的故事才肯上床安睡,及至長大了,方知道心中所喜愛而又崇拜的美猴王孫悟空,竟是吳承恩筆下的幻想,取西經的祇得個玄奘法師。

  

  當時,太宗皇帝除賜了叁杯禦酒之外,還派有數百官兵,配備了大量日常所需,護送著浩浩蕩蕩的上路。然而前途實在凶險,走不到一半的路程,護送的人死的死了、逃的逃了,到頭來祇得個玄奘法師孤身繼續上路。

  

  試想,青天黃土,四野蒼茫,人像在熱鍋上的媽蟻一般,一步一步的在沙漠上走去,然後又一步一步的走回來。在這惡劣的環境中,曆時十四載,去國數萬裏,個中苦沈,實不足爲外人道。叁藏十二部就這樣在我國闡弘開來。每當我手持經卷,安坐家中閱讀,想到先賢聖哲的願力與毅力,不禁銘感五中,欷歔不已。

  

  還有一宗事情很少人知道,就是我們手上拿著的這本經,卻不是玄奘法師帶回來的,而是西土高僧般刺密谛帶來的,他帶來了「楞嚴經」,也帶來了一則感人肺腑的故事。

  

  原來「楞嚴經」是印度的國寶,等閑不易得見,何況帶出國外?般刺密谛大願心切,叁番五次的想偷運來中國弘揚,又叁番五次的被關卡截了回去。後來,他終于想出了辦法,他費了數年的光陰,把經文在臘紙上寫作蠅頭小字,然後把手臂瓜拉開,放入縫好,渾蒙過關。

  

  般刺密谛來到了中國的廣東,適值有一位高官名叫房融的,他是唐朝開國元勳房玄齡的孫子,因開罪了則天皇帝,而被貶到此地。般刺密谛知道他的才學了得,于是將經文交給了他來處理。但是,難題來了,事緣那臘紙在肌肉中逗留時間過久,早與血塊凝結在一起,化解不開,房融乃日夕嗟歎,一籌莫展,後來他的閨女得知此事,于是告訴他用人奶浸泡,那臘紙經人奶浸泡後,果然與血塊化開了,經文一個字一個字的現了出來。

  

  但是,另一個難題又來了,般刺密谛不懂中國話,而房融又不懂梵文,試問如何是好?幸虧有一位名叫彌伽釋迦的高僧答應幫忙,他懂梵語又懂中國話,于是一個依梵又讀出梵語,另一個依梵語讀出中國語,而房融立即翻成格調很高的文字,這部光芒萬丈的「楞嚴經」就這樣産生了。

  

  曆年來演繹此經的有百數十家之多,可惜大多以佛學巨著的高姿態出現;打開經卷但見七寶樓臺,珠玑滿目,霎時間令人手腳無措。就以這部「楞嚴經」來說罷,稍稍的往旁一靠,已牽涉到「大乘起信」與「八識規矩」,若再大事張揚,哎唷!誅連大啦!試問張開眼晴,現前一草一木一塵一渧,哪點不是佛法?但見左一個佛法、右一個佛法,學者不特不知從哪一個法出去,也忘記了從哪一個法進來!

  

  少年時期的我,也曾拜讀過倓老的「金剛經講義」、「心經講義」、「念佛論」等,都是直敘法體,簡單自然,從未有尋行數墨,翻轉葛藤的敝端。但其間也不無文藝的潤飾,故仍是只可傳理,不可傳真。今日有緣,得讀此經講義,端的是渾金璞玉,天籁自然,頓然間耳日一新,如啖醍醐!

  

  原來這部講義,是我誠祥師父在香港用了兩年的功夫,從倓老的錄音帶抄錄下來的,這裏沒有巧心思、也沒有閑家具,祇是一個聲音一個字的,洋洋數十萬言,就這樣原原本本的保存下來!

  

  倓老的鄉土風情、智慧幽默,在紙上跳躍、奔騰,今人開心不已;例如臨濟祖師在黃蘗求法的故事,經前人轉述、看過的不下十數宗,今天聽倓老娓娓道來,不禁眉飛色舞,初則莞爾而笑,繼而忍俊不禁,終則哈哈大笑,人就在歡樂的氣氛中渲染熏陶,漸漸的超凡入聖。

  

  經雲:「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諸位善知識,會得麼?

  

  珍重

  

李小唐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五重玄義

  

  此二十個字,這是一部經題,依天臺智者大師,凡解一切大乘經典,必須要用五重玄義。以這五重玄義可以令解經的人不致于以凡濫聖、以小乘濫大乘、以權智濫實智,能去這些弊病,這是什麼意思呢?佛出世說法就是談玄論妙,完全地不是說世間上這個道理,不是這個意思!他是用世間法要變成佛法,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就得談玄論妙,才能夠把這個世法轉成佛法。轉就難說了,人的根性不同,可以多轉、少轉,不能都轉,所以必這五重玄義就是爲的做這些個前方便,容易明白這個妙理。佛出世是談玄論妙,以玄妙可以改正人在世間上的習氣;一概的都是錯習啦!錯習了,這個人就得受苦啦!所以要改正爲佛法,人人都能安樂,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並沒有一種事情、什麼東西叫佛法,再添上一份佛法,就是世間法改變過的,能是這麼一個道理。

  

  改變過來到究竟呢?到究竟呢就是說一個妙法。這妙法不容易了然,人的心對著這個妙法距離得太遠了,就得先說這個玄義,由這個玄義才能夠發明這個妙理,怎麼叫玄義呢?這個「玄」字就是解釋,用這麼一句話解釋叫了不可得,怎麼叫了不可得呢?就是明明了了的,這個了字做明了講,明明了了地,心理是明白了,明白什麼呢?明白不可得,我們這個世間人的知見,都是有得的心,哎喲!我得了道啦!這都是隨著人情說,他不是叫你有所得,幹什麼呢?說是叫你放下,你學的這些東西,全不對呀!都是吃虧的門,你把他撂下了,你就得自在、得逍遙,就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啦!就是這麼個意思,就是叫人撂下!撂下!你再說這個妙理,這個好處,這個人不容易接受,不容易接受怎麼辦呢?就得說淺的呀!就說一個「妙」、一個「玄」,這兩個字,你要研究經,要不抖露開了,要不解釋開了,就沒有辦法,這是怎麼個理呢?剛才我不是說過,這個「玄」字就是了不可得,明明了了的,沒有可得的東西,說這麼一句話!這個「妙」怎麼講呢?不可思議!不是你可以思想到的,或是你拿嘴來議論出來的,你說事情拿嘴不能議論嗎?你還在這裏講經,這不是議論嗎?這議論的都是曲引旁征,就如同那畫工的人,烘雲托月!你不能直接了當的說出來,你要一說出來就把這個佛法沾啦!所以這個道理,就得光講這個玄義,非玄義不能入妙理,佛出世就是談玄論妙,就是這麼個意思。最要緊的,必須先要解釋這五重玄義,頭一種的玄義,就要解釋這部經的名字。所以這部經的名字,由佛說的法,一類歸一類;由佛說的法,立的這個名字,所以先得解釋經的名字。

  

  佛說的經,這個名字有幾種例子,大端有七種立名,以人立名、以法立名、以譬喻而立名(這是指單以人、法、喻上立名)。上來我也說過,有沒聽到的,我就略略地點一點,這好比「彌陀經」吧!他這是個人的名字,拿這個人代表名字──「佛說阿彌陀經」,以人立名;以法立名呢──「般若波羅蜜多經」,這光是佛說的法,不帶人的名字,這就是單法爲名;單喻爲名──單單的拿個比喻做個名字,就如同「梵網經」,那純粹就是個比喻。這是叁個單名字,單單的人、法、比喻做名字,這還有重複的!人與法合在一塊立一個名字、人和比喻立一個名字、法和比喻立個名字,這又是叁個,最後呢,叁個重複在一塊,…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