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玄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玄义)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略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因缘

  

从玄奘法师说起

  

五重玄义

  

  略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因缘

  

  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倓虚大师,生于光绪元年乙亥(即一八七五年)农历六月一日,诞生于中国天津北塘,四十三岁出家,剃度于印魁老和尚,记莂于谛闲大师座下。弘法讲经五十余年,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时年八十九岁,圆寂于香港九龙荃湾华南学佛院(弘法精舍)。大师的一生风范、道德、持戒、修持,慈悲教导,弘法建寺,在当代佛教界与虚云、太虚鼎足而立,共称为三虚之一的高僧,给人留下无比的景仰与怀念!

  

  倓公老人,住港十五年,创办华南学佛院,培养僧材,续佛慧命,成立中华佛教图书馆,长年讲经说法,应四众弟子恳请,每星期日请「楞严经」,指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本具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爱欲为生死之本,清净三业为证涅槃之门。所谓「开悟之楞严,成佛之法华」,实不虚也!

  

  「楞严经」能破一切虚妄之假相,「法华经」显一切法皆是诸法实相。因此,倓公老人终生持诵「法华」、研究「楞严」,以看破、放下、自在六字示人,让人转迷启悟,认识自性,最后讲解「楞严」,随意演说,自由发挥,不拘经文,以明了如来藏性为宗旨,解除烦恼,早证涅槃是心愿。遗者录音带流传人间,法音弘阐广度有缘。

  

  诚祥法师住港期间,用两年时间将「楞严经」录音带抄出约数十万言,携来加拿大湛山精舍,蕴藏了三十年,至今因缘成熟,由郭喜道居士阅毕,受益良多,发心倡印。由卢善宗居士打字,李小唐居士校对,并有台湾弟子发心督印,成就此法宝问世,功德无量,不可思议!

  

  倓公老人生前有愿前来海外弘法,后因年岁所限,未能成行,今得法音著述,流传海外,以满倓公之愿,大家共同发心,流通法宝,广结善缘,天人获益,同成佛道,是为缘起。

  

  一九九八年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湛山门人乐渡、性空、诚祥敬述

  

  

  从玄奘法师说起

  

  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我国早已深入民间,家传户诵。记得在小孩子的时候,每晚总得要爸爸讲讲「西游记」的故事才肯上床安睡,及至长大了,方知道心中所喜爱而又崇拜的美猴王孙悟空,竟是吴承恩笔下的幻想,取西经的祇得个玄奘法师。

  

  当时,太宗皇帝除赐了三杯御酒之外,还派有数百官兵,配备了大量日常所需,护送着浩浩荡荡的上路。然而前途实在凶险,走不到一半的路程,护送的人死的死了、逃的逃了,到头来祇得个玄奘法师孤身继续上路。

  

  试想,青天黄土,四野苍茫,人像在热锅上的妈蚁一般,一步一步的在沙漠上走去,然后又一步一步的走回来。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历时十四载,去国数万里,个中苦沉,实不足为外人道。三藏十二部就这样在我国阐弘开来。每当我手持经卷,安坐家中阅读,想到先贤圣哲的愿力与毅力,不禁铭感五中,欷歔不已。

  

  还有一宗事情很少人知道,就是我们手上拿着的这本经,却不是玄奘法师带回来的,而是西土高僧般刺密谛带来的,他带来了「楞严经」,也带来了一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原来「楞严经」是印度的国宝,等闲不易得见,何况带出国外?般刺密谛大愿心切,三番五次的想偷运来中国弘扬,又三番五次的被关卡截了回去。后来,他终于想出了办法,他费了数年的光阴,把经文在腊纸上写作蝇头小字,然后把手臂瓜拉开,放入缝好,浑蒙过关。

  

  般刺密谛来到了中国的广东,适值有一位高官名叫房融的,他是唐朝开国元勋房玄龄的孙子,因开罪了则天皇帝,而被贬到此地。般刺密谛知道他的才学了得,于是将经文交给了他来处理。但是,难题来了,事缘那腊纸在肌肉中逗留时间过久,早与血块凝结在一起,化解不开,房融乃日夕嗟叹,一筹莫展,后来他的闺女得知此事,于是告诉他用人奶浸泡,那腊纸经人奶浸泡后,果然与血块化开了,经文一个字一个字的现了出来。

  

  但是,另一个难题又来了,般刺密谛不懂中国话,而房融又不懂梵文,试问如何是好?幸亏有一位名叫弥伽释迦的高僧答应帮忙,他懂梵语又懂中国话,于是一个依梵又读出梵语,另一个依梵语读出中国语,而房融立即翻成格调很高的文字,这部光芒万丈的「楞严经」就这样产生了。

  

  历年来演绎此经的有百数十家之多,可惜大多以佛学巨著的高姿态出现;打开经卷但见七宝楼台,珠玑满目,霎时间令人手脚无措。就以这部「楞严经」来说罢,稍稍的往旁一靠,已牵涉到「大乘起信」与「八识规矩」,若再大事张扬,哎唷!诛连大啦!试问张开眼晴,现前一草一木一尘一渧,哪点不是佛法?但见左一个佛法、右一个佛法,学者不特不知从哪一个法出去,也忘记了从哪一个法进来!

  

  少年时期的我,也曾拜读过倓老的「金刚经讲义」、「心经讲义」、「念佛论」等,都是直叙法体,简单自然,从未有寻行数墨,翻转葛藤的敝端。但其间也不无文艺的润饰,故仍是只可传理,不可传真。今日有缘,得读此经讲义,端的是浑金璞玉,天籁自然,顿然间耳日一新,如啖醍醐!

  

  原来这部讲义,是我诚祥师父在香港用了两年的功夫,从倓老的录音带抄录下来的,这里没有巧心思、也没有闲家具,祇是一个声音一个字的,洋洋数十万言,就这样原原本本的保存下来!

  

  倓老的乡土风情、智慧幽默,在纸上跳跃、奔腾,今人开心不已;例如临济祖师在黄蘗求法的故事,经前人转述、看过的不下十数宗,今天听倓老娓娓道来,不禁眉飞色舞,初则莞尔而笑,继而忍俊不禁,终则哈哈大笑,人就在欢乐的气氛中渲染熏陶,渐渐的超凡入圣。

  

  经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诸位善知识,会得么?

  

  珍重

  

李小唐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五重玄义

  

  此二十个字,这是一部经题,依天台智者大师,凡解一切大乘经典,必须要用五重玄义。以这五重玄义可以令解经的人不致于以凡滥圣、以小乘滥大乘、以权智滥实智,能去这些弊病,这是什么意思呢?佛出世说法就是谈玄论妙,完全地不是说世间上这个道理,不是这个意思!他是用世间法要变成佛法,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就得谈玄论妙,才能够把这个世法转成佛法。转就难说了,人的根性不同,可以多转、少转,不能都转,所以必这五重玄义就是为的做这些个前方便,容易明白这个妙理。佛出世是谈玄论妙,以玄妙可以改正人在世间上的习气;一概的都是错习啦!错习了,这个人就得受苦啦!所以要改正为佛法,人人都能安乐,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并没有一种事情、什么东西叫佛法,再添上一份佛法,就是世间法改变过的,能是这么一个道理。

  

  改变过来到究竟呢?到究竟呢就是说一个妙法。这妙法不容易了然,人的心对着这个妙法距离得太远了,就得先说这个玄义,由这个玄义才能够发明这个妙理,怎么叫玄义呢?这个「玄」字就是解释,用这么一句话解释叫了不可得,怎么叫了不可得呢?就是明明了了的,这个了字做明了讲,明明了了地,心理是明白了,明白什么呢?明白不可得,我们这个世间人的知见,都是有得的心,哎哟!我得了道啦!这都是随着人情说,他不是叫你有所得,干什么呢?说是叫你放下,你学的这些东西,全不对呀!都是吃亏的门,你把他撂下了,你就得自在、得逍遥,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啦!就是这么个意思,就是叫人撂下!撂下!你再说这个妙理,这个好处,这个人不容易接受,不容易接受怎么办呢?就得说浅的呀!就说一个「妙」、一个「玄」,这两个字,你要研究经,要不抖露开了,要不解释开了,就没有办法,这是怎么个理呢?刚才我不是说过,这个「玄」字就是了不可得,明明了了的,没有可得的东西,说这么一句话!这个「妙」怎么讲呢?不可思议!不是你可以思想到的,或是你拿嘴来议论出来的,你说事情拿嘴不能议论吗?你还在这里讲经,这不是议论吗?这议论的都是曲引旁征,就如同那画工的人,烘云托月!你不能直接了当的说出来,你要一说出来就把这个佛法沾啦!所以这个道理,就得光讲这个玄义,非玄义不能入妙理,佛出世就是谈玄论妙,就是这么个意思。最要紧的,必须先要解释这五重玄义,头一种的玄义,就要解释这部经的名字。所以这部经的名字,由佛说的法,一类归一类;由佛说的法,立的这个名字,所以先得解释经的名字。

  

  佛说的经,这个名字有几种例子,大端有七种立名,以人立名、以法立名、以譬喻而立名(这是指单以人、法、喻上立名)。上来我也说过,有没听到的,我就略略地点一点,这好比「弥陀经」吧!他这是个人的名字,拿这个人代表名字──「佛说阿弥陀经」,以人立名;以法立名呢──「般若波罗蜜多经」,这光是佛说的法,不带人的名字,这就是单法为名;单喻为名──单单的拿个比喻做个名字,就如同「梵网经」,那纯粹就是个比喻。这是三个单名字,单单的人、法、比喻做名字,这还有重复的!人与法合在一块立一个名字、人和比喻立一个名字、法和比喻立个名字,这又是三个,最后呢,三个重复在一块,…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玄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