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眼睛见,人身上这个知见,见、闻、齅、尝、觉、知眼晴见,因什么才能见呢?有个见性,有看见的这个性,耳朵闻有个闻性、鼻子齅有个齅性、舌头尝有个尝性、身上感觉有个觉性、心里头有个知性,见、闻、齅、尝、觉、知,这是一个心分成了六种性。你就知道这个人心也是性造的,大家都知道了,一切法就是一性、一性就是一切法,这个法在佛经上说就是当样子讲,一切样子都是性造的;这个性还不是一切物、还不是一切心,他能造一切物、能造一切心,就是没法表示。所以呢,这个地方表示完了,是重在这个大字上,说这个知觉大、心大、相大,终究还得归在这个大上,所以,世界是怎么成的呢?就是唯心所造。「华严经」上有这么一句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说你要想研究这个佛法,研究世界上的根本,你就应当观察,法界就是世界,世界统统都是性,法界的性呢?可都是心造的。心,他是一个造作性;性,他是一个体,一体二用,发出这个二用:二个是知见的一分子、一个是形相的一分子,在法相宗里头说,就是见相二分,形相时一分子叫相分,见、闻、齅、尝、觉、知这都算见分,这个大,就是自证分。这么说,也这么简单,人不研究佛法恐怕也不知道、不明白了,我这么一说都还容易了解,说到这里,
一切唯心造,这个力量大呀!都在这个知觉的心上。你要是研究过科学的人,也研究、也听人说过,你这个心,假比你要是有一百天的工夫,说是我要想一个相,你不间断的想,一百天就有效验,你想哪个形相,随便你想什么形相,和照相似的就照出来了,这是常听研究科学的有这么讲,咱就不说这个了。就说一切唯心造,要想着造地狱,也是心造的,最苦啦!要造大自在、得大安乐,成佛也是心造的,并没有二一种。所以,这个心,你可别用小了,你要用小了,就不能成佛啦,怎么呢?得用大了,这不是由这一个大字来的吗?心也是大、相也是大,你这个心要知道自己是个大的,你就得发大心,这个大心怎么发呢?佛经上有现成的话呀,这也不是我造的呀,发大心!发三种大心:大慈、大悲、大愿这三种大。大慈,怎么叫慈呢?大慈悲心!这上头搁个大字,不是泛泛的慈悲,大慈悲心是怎么回事呢?与一切众生之乐,我要想安乐,我总得想个法子叫世间人都安乐,这就叫大慈呀!大悲呢?我见着一切世间人都有苦恼,我想让世间人把所有的苦恼都去掉了,悲能拔苦,人有苦恼,我把他提拔出来呀!这个心发的多大,这是二种大啦,第三种大呢?发大愿!愿者是誓愿,这个誓愿加一个誓字,我说了这个话永远不许改变的,说了就算,这就叫誓,是从我心里所愿意发的这个大誓愿哪!发什么愿呢?四宏誓愿!宏者是广大无边,你发这个愿叫宏,宏也当个大字讲,四种宏誓是什么呢?「众生无边誓愿度」,世界上…我也是众生的一分子,世间人也是众生的一分子,什么叫众生呢?是众多成分成的这一个人哪,你看这个见性有多少,你看成份顶大的这五样相,一样还分多少样呢?这是众多成分成的就叫众生,连佛也叫众生,佛是一个无上的众生,菩萨是大道心的众生,这都叫众生,缘觉叫孤调众生,独善其身!阿罗汉叫希果众生,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是四种圣人,都叫众生;天上的人是乐趣众生,安乐多,苦少;我们世间人是苦乐众生,有苦有乐,苦的时候总是多,乐的时候少;还有一种阿修罗是瞋斗的众生,讲究较力、讲究能耐,尽讲打仗,这叫阿修罗,天不天、人不人,这还都在三善道里头。三恶道更不用说了,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人所共知的了,这也是三类众生,一共十法界。你看这个地狱叫苦苦众生,畜类叫愚痴众生,饥饿的饿鬼就是悭贪众生,因此悭贪刻薄,他就堕在饿鬼道里头,永远也模不着饭吃、也摸不着水喝,这个寿命还长,一活多少万年,你看看这个罪怎么受哇!这都是那个悭贪人!所以嘛,这是说这都是众多成分成的,众多成分成的都有苦恼,所以立一个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我立个誓愿,我决定度他离苦得乐,这叫「众生无边誓愿度」哇,说你必得要度众生吗?因为众生烦恼苦太多啦!
这烦恼有多少呢?可就多啦,略略地我就说个名词吧,大家不用细讲就可以知道,也就能躲避呀,所以这个烦恼有六种根本烦恼,随着起来有二十种随烦恼。这个根本烦恼是什么呢?贪心是一个烦恼,有贪心就容易起烦恼,贪不足烦恼就来了,瞋恨心也是一种烦恼,愚痴心,糊涂人做糊涂事,愚痴也是个烦恼的根,贪、瞋、痴!你自己有点学问,或是有点家业、有点地位,高傲的心,瞧不起一切人,这也是烦恼的根本,所以再向下说,这个烦恼就很多啦…贪、瞋、痴、慢-高慢心,有疑惑心,你哪一种事情也放不下,你总是老疑惑…贪、瞋、痴、慢、疑,另外呢?还有个邪知邪见,没有正知正见,这是六种的根本烦恼。随着他还起了二十种随烦恼,他分小随、中随、大随。这小随烦恼就有十个,十个是什么呢?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忿就是忿怒了,这种烦恼是孤起的,叫小烦恼,这个东西也是苦恼事,也是受苦的地方:恨,恨起人来,这也是烦脑,这是小烦恼,孤起的,单单的起来的;恼,恼怒;覆,是什么呢?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很遮盖着,心里总怕人知道,横拦竖遮着,怕人知道,这个名字叫覆,有这种心哪,所以啊,忿、恨、恼、覆、诳!诳什么呢?诳言诳语啊!尽说瞎话骗人,所以,这都是烦恼的根本,这是随着贪、瞋、痴、慢、疑、邪见这六种根本烦恼起来的,这是有五个:忿、恨、恼、覆、诳,底下还有五个:谄、骄、害、嫉、悭。谄是谄媚人,俗语讲话统是巴结人、溜哄人、奉承人,就是这一套,所以叫谄媚;骄,有点身份、有点财势,这个骄傲的心就起来了,这也是烦恼呀!这是个小随的;害,看你这个人和我不对劲,想法要害他,这是害人的害;嫉,嫉是嫉妒,嫉贤妒能,看人家能耐比我强,恐怕他盖着我,我就嫉妒他,想法总是要把他除掉了,这就是嫉妒;最后,这个悭,这个悭是什么呢?刻薄悭吝、片善不为,他不但不为,而且人家要做善,他在外边还说些不好听的话,所以,这十个叫小随的烦恼。还有两个中随的烦恼,是无惭、无愧,这个人得有个惭愧心,惭是对自己得要对得起,别说对待,就是做的事情、说的话、心里的思想,也得要对得起自己,这就叫有惭的人;有愧的人呢?总得要对得起人,我做出事来、说的话、我心里的思想,都能对得起人,这对得着人家这就叫有愧、对得着自己这叫有惭;你说这个无惭无愧,他做出事情来,也不怕对不起人、也不怕对不起自己,他全不管,只要我对着我的心思,我就要做,这叫无惭无愧,这叫中随的烦恼。余者,还有八个大随的烦恼,这八样,头一样就是不信,管你什么,我也不信,我就信我吃饱了、穿暖和了,有银子、有钱比什么都强,旁的事一大堆,我都不信,这就是一个不信最厉害,这是大随的烦恼,将来这烦恼就多啦!这是一个不信。要不信的人,当然就是诳妄了,这一诳妄,完了就是放逸、随便,怎么舒服怎么干,是不是呀?这是三个了。这底下还有个昏沉,这些个人就是醉生梦死,不昏沉就来了掉举了,心里头横算竖算,这么掉算一会儿、那么掉算一会儿,这也是一种的大烦恼。余者呢?是不正知,这知觉没有正当的,见识上不正见,没有正当的见识,最后第八个是什么呢?心就乱了,也不知道想什么好,这一天乱乱哄哄的,这是这八个大随的烦恼。烦恼要不断,痛苦就不能离开,不能离苦得乐,得怎么办呢?怎么个断法呢?「法门无量誓愿学」,佛的这个去烦恼的法,就多了,无量无边,立下誓愿一定要学佛法,学了佛法干什么呢?断烦恼!这个烦恼要是不断,这个苦恼就多啦!所以必须要断烦恼,断尽了烦恼就成佛呀!所以四大宏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没有比他再高、再上的,我立个誓愿一定要成佛,佛呢,他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成佛,我不能成佛吗?就因为我没有发这个大心,没有发这个大慈大悲大愿。
「大佛顶」为此一部经题之首,上来解释了一个大字,今天要解释佛顶这两个字,佛者觉义,这个佛字是印度话,梵音(印度话)说佛陀耶,因东方人说话简略,就说一个佛,要翻中国话呢,就是知觉的一个觉字,所以,哪个人没有知觉呢?人人都有知觉,所以,人人皆能成佛呀!这个成佛不是一种希奇的怪事,是人人本分的事情,所以人人都有知觉,成就自己的知觉也不是额外的去求,也不是特别地修炼,他的要紧就在这个意思上,因这个人自己迷惑了,不能够觉知本觉、不能知自本知,这个就迷了。所以,佛看见我们世间上众生很苦啦,所以嘛,在娑婆世界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从兜率降王宫,也就是佛对众生大权示现,其实他久已成佛了,特意地现这么一个佛身,让人看看,说我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悟道,说法度众生,怎么是成佛呢?说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一个知觉哇!这是简单说,要是说具足了呢,见、闻、齅、尝、觉、知!眼睛见、耳朵闻、鼻子齅、舌头尝、身上感觉、心里头知道,见、闻、齅、尝、觉、知!就是说这个觉字,就代表这六个,这六个有见分、有相分、有自证分。我们这个人迷惑了,所以,这一迷惑就随着所知觉转了,这个人还是有个知觉,有知觉,他不能够自己觉自己的觉、知道自己的知呀,怎么称所知觉呢?世间上所有的这些事情,就在这上头发生了知觉了,不知道知觉自己的知觉,知觉把知觉忘了,就成了所知觉了,所以,由这上头所知觉是知道什么呢?知道这个六尘,这个尘劳世界、尘劳妄想的这个思想,由这真变成虚妄的了,怎么叫虚妄的呢?眼,知觉在形色上了,眼见色;耳呢,迷惑在声音上了;鼻子迷惑在香臭上了;舌头迷惑在滋味上了;身上感觉,更不用说了,触觉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玄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