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眼睛見,人身上這個知見,見、聞、齅、嘗、覺、知眼晴見,因什麼才能見呢?有個見性,有看見的這個性,耳朵聞有個聞性、鼻子齅有個齅性、舌頭嘗有個嘗性、身上感覺有個覺性、心裏頭有個知性,見、聞、齅、嘗、覺、知,這是一個心分成了六種性。你就知道這個人心也是性造的,大家都知道了,一切法就是一性、一性就是一切法,這個法在佛經上說就是當樣子講,一切樣子都是性造的;這個性還不是一切物、還不是一切心,他能造一切物、能造一切心,就是沒法表示。所以呢,這個地方表示完了,是重在這個大字上,說這個知覺大、心大、相大,終究還得歸在這個大上,所以,世界是怎麼成的呢?就是唯心所造。「華嚴經」上有這麼一句話:「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說你要想研究這個佛法,研究世界上的根本,你就應當觀察,法界就是世界,世界統統都是性,法界的性呢?可都是心造的。心,他是一個造作性;性,他是一個體,一體二用,發出這個二用:二個是知見的一分子、一個是形相的一分子,在法相宗裏頭說,就是見相二分,形相時一分子叫相分,見、聞、齅、嘗、覺、知這都算見分,這個大,就是自證分。這麼說,也這麼簡單,人不研究佛法恐怕也不知道、不明白了,我這麼一說都還容易了解,說到這裏,
一切唯心造,這個力量大呀!都在這個知覺的心上。你要是研究過科學的人,也研究、也聽人說過,你這個心,假比你要是有一百天的工夫,說是我要想一個相,你不間斷的想,一百天就有效驗,你想哪個形相,隨便你想什麼形相,和照相似的就照出來了,這是常聽研究科學的有這麼講,咱就不說這個了。就說一切唯心造,要想著造地獄,也是心造的,最苦啦!要造大自在、得大安樂,成佛也是心造的,並沒有二一種。所以,這個心,你可別用小了,你要用小了,就不能成佛啦,怎麼呢?得用大了,這不是由這一個大字來的嗎?心也是大、相也是大,你這個心要知道自己是個大的,你就得發大心,這個大心怎麼發呢?佛經上有現成的話呀,這也不是我造的呀,發大心!發叁種大心:大慈、大悲、大願這叁種大。大慈,怎麼叫慈呢?大慈悲心!這上頭擱個大字,不是泛泛的慈悲,大慈悲心是怎麼回事呢?與一切衆生之樂,我要想安樂,我總得想個法子叫世間人都安樂,這就叫大慈呀!大悲呢?我見著一切世間人都有苦惱,我想讓世間人把所有的苦惱都去掉了,悲能拔苦,人有苦惱,我把他提拔出來呀!這個心發的多大,這是二種大啦,第叁種大呢?發大願!願者是誓願,這個誓願加一個誓字,我說了這個話永遠不許改變的,說了就算,這就叫誓,是從我心裏所願意發的這個大誓願哪!發什麼願呢?四宏誓願!宏者是廣大無邊,你發這個願叫宏,宏也當個大字講,四種宏誓是什麼呢?「衆生無邊誓願度」,世界上…我也是衆生的一分子,世間人也是衆生的一分子,什麼叫衆生呢?是衆多成分成的這一個人哪,你看這個見性有多少,你看成份頂大的這五樣相,一樣還分多少樣呢?這是衆多成分成的就叫衆生,連佛也叫衆生,佛是一個無上的衆生,菩薩是大道心的衆生,這都叫衆生,緣覺叫孤調衆生,獨善其身!阿羅漢叫希果衆生,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這是四種聖人,都叫衆生;天上的人是樂趣衆生,安樂多,苦少;我們世間人是苦樂衆生,有苦有樂,苦的時候總是多,樂的時候少;還有一種阿修羅是瞋鬥的衆生,講究較力、講究能耐,盡講打仗,這叫阿修羅,天不天、人不人,這還都在叁善道裏頭。叁惡道更不用說了,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人所共知的了,這也是叁類衆生,一共十法界。你看這個地獄叫苦苦衆生,畜類叫愚癡衆生,饑餓的餓鬼就是悭貪衆生,因此悭貪刻薄,他就墮在餓鬼道裏頭,永遠也模不著飯吃、也摸不著水喝,這個壽命還長,一活多少萬年,你看看這個罪怎麼受哇!這都是那個悭貪人!所以嘛,這是說這都是衆多成分成的,衆多成分成的都有苦惱,所以立一個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無量無邊的衆生,我立個誓願,我決定度他離苦得樂,這叫「衆生無邊誓願度」哇,說你必得要度衆生嗎?因爲衆生煩惱苦太多啦!
這煩惱有多少呢?可就多啦,略略地我就說個名詞吧,大家不用細講就可以知道,也就能躲避呀,所以這個煩惱有六種根本煩惱,隨著起來有二十種隨煩惱。這個根本煩惱是什麼呢?貪心是一個煩惱,有貪心就容易起煩惱,貪不足煩惱就來了,瞋恨心也是一種煩惱,愚癡心,糊塗人做糊塗事,愚癡也是個煩惱的根,貪、瞋、癡!你自己有點學問,或是有點家業、有點地位,高傲的心,瞧不起一切人,這也是煩惱的根本,所以再向下說,這個煩惱就很多啦…貪、瞋、癡、慢-高慢心,有疑惑心,你哪一種事情也放不下,你總是老疑惑…貪、瞋、癡、慢、疑,另外呢?還有個邪知邪見,沒有正知正見,這是六種的根本煩惱。隨著他還起了二十種隨煩惱,他分小隨、中隨、大隨。這小隨煩惱就有十個,十個是什麼呢?忿、恨、惱、覆、诳、谄、驕、害、嫉、悭。忿就是忿怒了,這種煩惱是孤起的,叫小煩惱,這個東西也是苦惱事,也是受苦的地方:恨,恨起人來,這也是煩腦,這是小煩惱,孤起的,單單的起來的;惱,惱怒;覆,是什麼呢?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很遮蓋著,心裏總怕人知道,橫攔豎遮著,怕人知道,這個名字叫覆,有這種心哪,所以啊,忿、恨、惱、覆、诳!诳什麼呢?诳言诳語啊!盡說瞎話騙人,所以,這都是煩惱的根本,這是隨著貪、瞋、癡、慢、疑、邪見這六種根本煩惱起來的,這是有五個:忿、恨、惱、覆、诳,底下還有五個:谄、驕、害、嫉、悭。谄是谄媚人,俗語講話統是巴結人、溜哄人、奉承人,就是這一套,所以叫谄媚;驕,有點身份、有點財勢,這個驕傲的心就起來了,這也是煩惱呀!這是個小隨的;害,看你這個人和我不對勁,想法要害他,這是害人的害;嫉,嫉是嫉妒,嫉賢妒能,看人家能耐比我強,恐怕他蓋著我,我就嫉妒他,想法總是要把他除掉了,這就是嫉妒;最後,這個悭,這個悭是什麼呢?刻薄悭吝、片善不爲,他不但不爲,而且人家要做善,他在外邊還說些不好聽的話,所以,這十個叫小隨的煩惱。還有兩個中隨的煩惱,是無慚、無愧,這個人得有個慚愧心,慚是對自己得要對得起,別說對待,就是做的事情、說的話、心裏的思想,也得要對得起自己,這就叫有慚的人;有愧的人呢?總得要對得起人,我做出事來、說的話、我心裏的思想,都能對得起人,這對得著人家這就叫有愧、對得著自己這叫有慚;你說這個無慚無愧,他做出事情來,也不怕對不起人、也不怕對不起自己,他全不管,只要我對著我的心思,我就要做,這叫無慚無愧,這叫中隨的煩惱。余者,還有八個大隨的煩惱,這八樣,頭一樣就是不信,管你什麼,我也不信,我就信我吃飽了、穿暖和了,有銀子、有錢比什麼都強,旁的事一大堆,我都不信,這就是一個不信最厲害,這是大隨的煩惱,將來這煩惱就多啦!這是一個不信。要不信的人,當然就是诳妄了,這一诳妄,完了就是放逸、隨便,怎麼舒服怎麼幹,是不是呀?這是叁個了。這底下還有個昏沈,這些個人就是醉生夢死,不昏沈就來了掉舉了,心裏頭橫算豎算,這麼掉算一會兒、那麼掉算一會兒,這也是一種的大煩惱。余者呢?是不正知,這知覺沒有正當的,見識上不正見,沒有正當的見識,最後第八個是什麼呢?心就亂了,也不知道想什麼好,這一天亂亂哄哄的,這是這八個大隨的煩惱。煩惱要不斷,痛苦就不能離開,不能離苦得樂,得怎麼辦呢?怎麼個斷法呢?「法門無量誓願學」,佛的這個去煩惱的法,就多了,無量無邊,立下誓願一定要學佛法,學了佛法幹什麼呢?斷煩惱!這個煩惱要是不斷,這個苦惱就多啦!所以必須要斷煩惱,斷盡了煩惱就成佛呀!所以四大宏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沒有比他再高、再上的,我立個誓願一定要成佛,佛呢,他也是一個人,我也是個人,他能成佛,我不能成佛嗎?就因爲我沒有發這個大心,沒有發這個大慈大悲大願。
「大佛頂」爲此一部經題之首,上來解釋了一個大字,今天要解釋佛頂這兩個字,佛者覺義,這個佛字是印度話,梵音(印度話)說佛陀耶,因東方人說話簡略,就說一個佛,要翻中國話呢,就是知覺的一個覺字,所以,哪個人沒有知覺呢?人人都有知覺,所以,人人皆能成佛呀!這個成佛不是一種希奇的怪事,是人人本分的事情,所以人人都有知覺,成就自己的知覺也不是額外的去求,也不是特別地修煉,他的要緊就在這個意思上,因這個人自己迷惑了,不能夠覺知本覺、不能知自本知,這個就迷了。所以,佛看見我們世間上衆生很苦啦,所以嘛,在娑婆世界非生現生、非滅現滅,從兜率降王宮,也就是佛對衆生大權示現,其實他久已成佛了,特意地現這麼一個佛身,讓人看看,說我十九歲出家,叁十歲悟道,說法度衆生,怎麼是成佛呢?說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一個知覺哇!這是簡單說,要是說具足了呢,見、聞、齅、嘗、覺、知!眼睛見、耳朵聞、鼻子齅、舌頭嘗、身上感覺、心裏頭知道,見、聞、齅、嘗、覺、知!就是說這個覺字,就代表這六個,這六個有見分、有相分、有自證分。我們這個人迷惑了,所以,這一迷惑就隨著所知覺轉了,這個人還是有個知覺,有知覺,他不能夠自己覺自己的覺、知道自己的知呀,怎麼稱所知覺呢?世間上所有的這些事情,就在這上頭發生了知覺了,不知道知覺自己的知覺,知覺把知覺忘了,就成了所知覺了,所以,由這上頭所知覺是知道什麼呢?知道這個六塵,這個塵勞世界、塵勞妄想的這個思想,由這真變成虛妄的了,怎麼叫虛妄的呢?眼,知覺在形色上了,眼見色;耳呢,迷惑在聲音上了;鼻子迷惑在香臭上了;舌頭迷惑在滋味上了;身上感覺,更不用說了,觸覺在…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