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滅的因。
上頭這一段已經說完啦,底下隨跟著說,又雲,這是指著「楞嚴經」後文上,爲是發明這宗旨的道理,恐怕人忽略,不但是說這一次,後文上說這要緊的,很說了幾次,這又雲:「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說是這個人研究這個不生不滅,怎麼才能不生不滅呢?依著什麼能可以不生不滅呢?所以這得說出個道理來,說「依不生滅,圓湛性成」,所以人要想免世間上的生死,免去生了就滅、滅了就生,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得怎麼辦呢?得依這個不生滅「圓湛性成」,你得依從這個不生不滅的這一種「圓湛性成」這四個字,怎麼叫「圓湛性成」呢?借著這個圓,這叫圓滿,遍滿一切處,這個湛,就是湛然清淨,圓是圓融一切、圓滿一切,沒有缺的,這是什麼東西呢?圓湛底下說一個圓湛性,上頭有個性,人人都有個性,人都知道這個心的名字,這個性,常常嘴裏說,都不理會他。往往說這個人的性情很好、很慈善,又往往說人的性情太厲害,這就是嘴常說,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個性,所以這個地方要把他說清楚了,這個性,比這個心難明白,怎麼個理呢?這個心他可以表示,怎麼叫心呢?對著世間上一切物,有形有相,他沒有知覺,這個心,向這個有形有相的物是個對待法,他無形無相,無形無相可是有知覺,所以有知覺,向這個無知覺的形相合在一塊,大家知道這是叫個人,是不是呀?你光有這個知覺哇,俗語說:這就成了鬼塊啦!你要是光是依著這個形相,這說像土木金石啦!所以這個人,有這個心,還有這個相,這個心、相是從哪裏來的呢?這個心、相,大家要知道,從這個性上生的。往往人說這個人性情善、性情不善,這是人的根本,是什麼的根本呢?是身心的根本,身是個物、心是個知覺,一個人身有知覺、有身體,這個人不但是不認識自己的性,而且連自己的心都不認得,大家知道,他就知道我有心、我有知覺,我這個心好、善、心不善他知道,究竟呢?要是拿佛經一研究,大家要知道,這是個妄想心,這不是人的本心,你要想著研究真理,要想著免世間上生了死、死了生的這個痛苦,你得要追求研究明白這個究竟的這個真心,什麼叫真心?什麼叫妄想心?妄想就是虛妄不實,不是真的了,這個地方我一說,大家也個個能明白。這個心,就是人的一個知覺,這都知道,說不錯,我知道!知道可是知道,你不能用這個清淨心,你用這個汙染的心,汙染的心是什麼呢?就是你在世間上所厭煩的、所親愛的,這都在心裏頭留下個影子,大家想想,哪個人沒有哇?人人都有,這東西,人都拿這個有影子的這個知覺,就當了自己的心了,這個地方就錯啦,有什麼影子呢?我們這個人一天,這個心裏頭總斷不了影子,撂下這個是就是非,這一天沒有閑的時候,就拿這個有影子的知覺,就當了自己的心啦,根本上這是錯的地方,就得在世間上受苦,也不管是公伯王侯,你就是天上的玉皇大帝、就是天皇,他也是一樣,他所以在世間上做的善事多,他在世間上無非是享福、壽命長,到時候究竟也得死,因什麼呢?他也是以生滅的心結的生滅的果,有生滅的因就有生滅的果,所以他是必須有生死的,生死是離不開。他的壽命長,一活就活幾百萬歲、幾千萬歲,比我們每個人壽命長得太多啦,我們人的壽命根本上打一起,人都活八萬四千歲,一百年減一歲、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如今,我們活了六十上下歲,普通的人頂好的是六十歲,所以還怕頂不上來。這個壽命,由八萬四千歲減來減去,減到我們這個普通的壽命,就是六十歲,就這麼個樣子。佛出世說:我們這個人他不能知道的,人沒那麼大壽命哪,人的身量,按普通說,一百年減一寸,大家要知道,一百年減一寸,一千年就減一尺,我們這個身體再下去四千多年,就一尺來高,不用我告訴你吧!佛不出世說,人就不知道,你要不信,你要說是漢朝人,你不用說遠年的,滿朝人的腦袋瓜子,死人骨頭啊!那棺材裏頭扒出來的,他那個腦袋就比我們這個腦袋兩個大,我告訴你!你看那個谷子棒子,那一棵頂我們一棵半長,你足見古時候人有多大了,這地方可信了,我們這個人,沒有那麼大歲數,他就不信了,就看眼前。所以這個人呢,貪心呢,就是貪得重!按一般人說,世間上人,這個人的這個壽命,貪心關乎人的身體,減得就快,一百年減一寸,這是一個通說的話,這個人心要是貪心重,減的就快,這是說一般人,統統說在一塊,這會兒人也有高的、也有矮的,不一樣,這是說減壽命。人這個殺業要是重了,殺生害命!所以這個壽命也短得快,要是殺業不重,壽命就減得慢,所以貪心要不重,身體就減得慢,這是一定的!
所以人在世間上,受這個生死、這種苦,是人自己找的,苦不是誰給的,怎麼是自己找的呢?就是一個生滅的心,我們這個心,一天生多少回、滅多少回,這個心要是清淨了,與這天性就相合了,諸事也就順善了;你的心妄想越多,這個性迷的越深,世間上的事情越發苦,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這個心怎麼叫生滅的心哪?怎麼叫不生滅的心呢?就是自己慢慢的就能演習出來了,你假比人要清晨早起,夜間也沒做過夢,衣裳穿上,洗完了臉,就這麼一坐,昨天也沒有想辦什麼事,就在這個時候,你自己觀觀你自己的心,還有什麼呢?這時候,多有的時候,清淨心就現出來了,你這個清淨心要一現出來,你抓住這個理,你這個性也就容易明白了,心與性連著,心若有生滅,那個性永遠也不能清淨,他是連帶的。所以我們這個人就爲世間上這個物,就把這個心累住了,心累住,這個性更不能清淨啦,所以越做越苦惱。, 所以,人以後一代比一代的煩惱多,一代比一代的身體減、壽命減,這統統都打心上來的。所以佛告訴人這個道,都要人知道,不是常研究「明心見性」這四個字,徜若一個人要是信點佛的、看過善書的,也都懂這一句話,不沾佛法的邊,也都是聽見,也等于不聽。這個心要講明白,怎麼叫明心呢?就是把心裏頭不應當想的事情不可想,這個心就明白啦;不應當想的亂想,那個心越想越糊塗,並沒有旁的稀奇事,就打自己身上求、打自己心裏求,要能夠這個樣子嘛,慢慢的這個性他也就清淨啦,這裏擱在一塊兒說叫自性清淨心,這個清淨心能可以達到自性,你這個自性可以融在這個清淨心,人的生死在這上頭就能免去了,說能了了,這個地方是簡單地說。你若按文上說,「以不生滅」,你那個心不讓他生滅,你找著這個不生滅的心啦,這個性也隨跟著就清淨了,這個性無所謂生滅的,這個性也就清淨了,怎麼個清淨法呢?說「以不生滅」,「以不生滅」是指著心說,你的心有個不生滅,這個人的這個清淨的這個性就顯出來了,「圓湛性成」,你這個心要不生滅,圓滿遍滿一切的這個性、湛然清淨的這個性,他就成能啦!這個性他是心的一個根,這個心他是性的一個作用,這個心裏頭一作用,這個性他就不能清淨、不能圓湛啦,「圓湛性成」,這是「依不生滅」呀,你依著你這個不生滅的心,就是這麼句話,「圓湛性成」,圓滿一切、遍滿一切處,這個圓,沒有沒有的,完全的都是這個性,這個性人人都如此,是整個的、遍滿了一切,盡虛空、遍法界全都是性,你分析,你拿妄想心一分別,這是我的身上,我叫我的性,你的身上叫你的性,這地方就錯了。所以得依著這個不生滅的心,你不起那個分別的心,是非邪正、善惡好醜,把這個心把他消化了,「圓湛性成」,這是圓湛,就說的這個性圓滿一切,無處不是自己的性。這個心其實也是無所不在,這個心!大家都讓這個身體據住啦,這個身體這個心就承認了,我這個心在我這個肚皮裏頭,這也是上當的地方,其實,那個心也是遍滿一切處,隨著性轉,因爲身體像監牢獄似的,把你這個心就監牢住了,牢籠不可破,這個心有痛苦、有難過,都是隨著這個身體受這些苦惱,你從根本上入手,要想修行,要想去生死苦,得依著不生滅!依這個不生滅的心,這個性就遍滿一切了,不能據在這個身體上了。我們這個性據在這個身體,這是我的性,眼睛有個見性、耳朵有個聞性、身上有個感覺性,都在身上,是大材小用,這是受了心的毛病,這個心要是不生滅呢?這個性他就圓啦!不但圓!也都湛清湛清的了、也就清淨了,這個性他就成就了,這樣一成就,這就可以作不生死的因。「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以湛就是承著上邊這兩個字,以這個圓湛的性,旋轉!他轉回來你本有的天性,「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以這個湛旋轉回來你這個有生死的心、有生死的相,種種的有生有滅的事情,統統地把他轉回來了,「以湛旋其」,這個生滅是虛妄的,他要是一轉轉回來呢?以湛,是以這個圓湛的這個性,旋其,旋轉回來這個虛妄的生滅,你把這個虛妄的生滅回轉過來了,回轉過來這個生滅,就成了不生滅了,這是「複還元覺」,你這是複元,活回你根本上、原來的你自己起頭的那個知覺,人人都這麼樣,人人都是忘了本啦,人在世間上受苦,人要是溯著這個根本,自然就離開苦啦!是「複還元覺,得元明覺,不生滅性,爲因地心」,所以你得著這個元明的知覺,這個元是元起,起始開頭的那個知覺、明明白白的那個知覺,一點汙染也沒有,就沒有生滅性了,在這個地方你這個心已經沒有生滅啦,旋轉回來了,那就沒有生滅性了,心要沒有生滅,性就沒有生滅啦。這地方說「爲因地心」,你拿這個心做了本位-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你要想著成道、想著成佛,就打這上頭入手,然後圓滿就能成就果地的修證,你就能結了果了,近的容易成小乘聖人,就沒有世間上的生死了,大處說呢,就成利己利人,度化世間上一切人,永遠都沒有生死啦,這是果地上的修證,打哪裏來的呢?還不打這個不生滅的心來的,所以,有不生滅的心就有不生滅的性,以這個不生滅的性爲因地心,拿不生滅的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