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P14

  ..續本文上一頁又做這個因地的心,心才有作用,那個性是個隨和的,然後再圓成果地上,你才能結果,結聖果、結佛的果,到究竟是結佛果,在半截腰上可以做小乘的聖人、中乘的聖人,到了究竟,行菩薩道大乘的聖人,到了究竟就成佛。

  

  「此在明文當中,豈有異途」,沒有旁的邪門外道,明文這是指智者大師他這一份苦心,告訴人,人人頂上有明文,剛露出來,燭燭實實、亮亮堂堂地讓人明白,「豈有異途」呢?哪有個特別的道路呢?異途就是特別的道路,沒有二條路,以這個心不生滅爲正經的道路。「谛谛當取,不生不滅,因果爲宗」,上文掉了這兩句,這就是勸人認真自己求這個不生滅的心才行,這是作證明說,谛谛實實的應當求取不生不滅的這個心,這可以從因克果,以這個不生滅的心爲宗旨,這就是承上邊說的。又這經中都是讓人信,證明了在這個不生滅的心用功,在經文中就好懂了,說「一切衆生生死相續呀」,一切衆生,生了死、死了生,相續不斷,因什麼呢?「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因什麼這個人生了死、死了生呢?因什麼呢?皆因爲他不知道,不知道什麼呢?不知道常住真心,他自己那個心總用妄想,胡思亂想,他這個心,沒有這個定力,不知常住自己的真心,要有自己的真心,那就成叁德秘藏了,「性淨明體」,就得了這個大體了,性,將來說能成就佛的清淨法身;淨,就能成解脫德;明,成般若德,成了這個成佛的這個具體啦!沒有巧法子,就是一個真心,你別胡思亂想啊!「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說你自己竟用妄想,妄想就是生滅心,不應當想的亂想,「此想不真」,這個想不是真的,自己把自己騙啦,「故有輪轉」,怎麼叫輪轉呢?轉著輪回,生了死、死了生,不是有個輪子,就像有個輪子,輪過來輪過去,是個比喻,不是輪回還有個什麼東西,不是那個樣子,就是輪過來、輪過去的沒有完,生了死、死了生,這個事打哪兒受的呢?就受在自己這個生滅妄想心上啦。第二卷又說,給人作證明,天臺智者大師是慈悲心,讓人你別含糊,「若能遠離諸和合緣(生緣)及不和合(死-四大分離),則複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這是指著「楞嚴經」第二卷上有這個明文說著,能夠遠遠地離開,離開什麼?「諸和合緣」哪,我們這個人的身體是和合緣所生的,緣就是因緣的緣,怎麼叫和合呢?這個人身上四大和合,地大,人身上皮肉筋骨是地大和合成的,血脈精液是水大成的,溫熱燥暖是火大成的,人的呼吸氣,動作、氣力是風大成的,地、水、火、風四大成的身體,這些東西這都是生滅的、都是無常時,所以呢,和合而成,所以讓人遠離開了,說是「若能遠離諸和合緣」,你能遠遠地離開這個生滅的因緣,這是人活著,這是因緣和合生,地、水、火、風成了這個身體,人要死了,是四大分離,地、水、火、風就不和合啦,「既不和合」,不和合就分開了,人身上沒有風了,要不喘氣了,還能活著嗎?人沒有精液,水,沒有了、幹了,也不能活。所以說,地、水、火,人要冰了、涼了,一點火沒有,也就死啦,地、水、火、風,這個身體就是地大成的,更不能沒有,沒有這身體拿什麼活著?地、水、火、風這四樣和合就生的,不和合就死了,把這個都去了,一個生一個死,底下說-「則複滅除諸生死因」,才剛說的一個生、一個死,和合是個生、不和合是個死,這都是因果,生死是果,底下你還得告訴他還得打因上去,還是這個話,恐怕人不信,你不能這麼用,「則複滅除諸生死因」,你把這生死果滅了,和合也不要了、不和合也不理會他了,你滅除了你這個生死的因,連因帶果一塊滅,這是滅除生死因,生死因就是心的妄想,一會兒生、一會兒死,那就是生死因,滅除生死因,你就能「圓滿菩提不生滅性」了,圓滿菩提你就能夠將來能證佛果了,也就打不生滅的心成,都歸到那個不生滅的性就成佛了。

  

  第四卷上又引出說,「若棄生滅」,你若把這生滅的心也把他棄拾了,「守于真常」,你總保守著那個清淨心常在,不讓他起妄想,胡思亂想!「常光現前」,你那個真常的心就放光了,你知道,不但是沒有生死,心裏頭放光,那就是成佛的真因,「乃至雲何不成無上知覺?」你哪能不成佛呢?乃至是超略之辭,一層一層的你把這妄想都去盡了,你哪能說你不成無上的知覺呢?無上的知覺就是佛,他這個知覺沒有比他再高尚的,他的知覺沒有我們這個人胡思亂想,用這個妄想心。

  

  第七卷雲:「顛倒不生,是則如來真叁摩地」,這還是上來發明「楞嚴經」五重玄義第叁重玄義,以不生不滅因果爲宗,上面還沒解釋完,這解釋是引出「法華經」裏實在的證據,以不生不滅的因果爲宗,所以,上來這個經體已經解釋過,你這個心要達到本體,怎麼能達到呢?得要知道宗旨,這宗旨是什麼呢?好比航海的定南針,大海之中,船在海裏走,你得有個定南針,這是行路的一個標准,講經也是如此,以什麼爲標准?就是第叁重玄義,宗旨是以不生不滅的因果爲宗,這因果得要相同。所以,人在世間上,要明白佛法,能了脫生死的痛苦,要了生死痛苦,這個體,上來已經說過了,這個宗旨最要緊,怎麼能達到這經的本體?所以就用不生不滅的因果,有什麼因結什麼果,如是因、如是果。你要想著了生死,免去這生滅的法,你必須在因地把他研究真了,你這果地才能真,有什麼因結什麼果,苦瓜籽決不能種出甜瓜來、甜爪籽決不能成苦瓜,這籽好比是因、結成瓜就是果,這個地方都要清楚了。解釋這個地方,這是總法,前邊體、宗、用這叁大法是最要緊,到後文就不暇宜解釋這個話了,說過了,大夥都明白,到了文上一解就過,有個底了,是這麼個意思。所以,恐怕人信不及、認不真,就是累次地引出這些經文來,讓人認真了。引出前邊第二卷、第四卷正式的文義,第七卷又雲,說「顛倒不生,是則如來,真叁摩地」,說這個人,你要想著明白佛法,由因克果,以什麼因結什麼果,這就是不顛倒了,你要是以生滅的因,要結不生滅的果,你自個兒就是顛倒,這裏說這是「顛倒不生」,這句話就點出來了,這是有滅的心,後邊有明文,你要不生這個顛倒心就好啦,就是這麼句話。怎麼叫顛倒心呢?才剛說的,你拿著生滅心-有生有滅的心,你想要結不生不死的果,這哪能做得到呢?什麼因結什麼果!你要拿著生滅的心,你要結不生滅的果,這就是顛倒了,生滅的,你怎麼結出不生滅的?苦瓜籽你怎能結甜瓜?哪有這種道理?這個道理就在這兒!「顛倒不生!」你別拿這個生滅心求結不生滅的果,你就是顛倒了!說「顛倒不生,是則如來,真叁摩地」,這麼說就是對啦!這個就是如來佛成佛的真叁摩地,加上個真字,他這個名詞叫叁摩地,這叁摩地是印度話,翻中國話有叁種:正定、正受、等持,他把外國話一、二、叁這個因上,他就翻中國話說成正當的這個正字,翻正因就是正定、正享受,最後就是一個等持,他分叁等。正定是如來的禅定,你要修行先得正當的定力,不是旁門外道修那邪定,這叫正定;你有正當的定力,你這人將來就得正當的享受,這叫正受;你這就得平等究竟,就是個等持,平等的行持,就是一個平等,佛法到了究竟說是一個平等。叁摩地這叁個字翻中國話的意思是叁樣:一個正定、一個正受、一個等持,這先要知道。說「顛倒不生,是則如來,真叁摩地」,這才是如來佛的正定、正受、等持,這都具足了這個好處,說完了底下還答上一句話,「如此明文,不一而足」,明明白白的說的這些文,經上的文就是告訴人,以不生滅的因結不生滅的果,這是明文,說的明明白白的,「不一而足」,不是一樣、兩樣、叁樣的,說得太多啦!

  

  所以,說這些話,爲的什麼呢?這都是顯然地指示出來「楞嚴經」的宗旨的成證,別弄錯了。蓋因若生滅則不能赅果海,果要是生滅則不能徹于因源,這是一定的理,因果得要相同,因不生滅、果就不生滅;因要生滅、果就生滅。所以,你設若是因地也有生滅,就不能赅于果海,與果海你就合不在一塊兒了;你果地上要是有生有滅,與因地上也就結不上緣了,不能徹于這因源,兩下就不相通,不能徹底,說這個意思,就是警戒人,這個地方不要含糊,所以這個地方要多說話。

  

  這底下又引出來了,上來無非是告訴人這個話讓人注意,不含糊!底下就說出實在的,怎麼叫對?叫不對?怎麼叫生滅、不生滅?你把那不生滅的事情顯出來,大夥看看,這是一定要緊的。底下說「耳根要圓通,即是不生不滅的因果」,你聽這個話吧!說你要想著這個道理圓滿通達一切,你要想著不生滅的因,打哪兒找呢?告訴個門路,說這耳根,人的耳朵叫耳根,耳朵有兩種:有有形相、有無形相的,有浮塵根、有勝義根。浮塵根是有形相的,勝義根是沒有形相、有感覺的,這還是說勝義根的見分,還不是說勝義根的相分,這個見分是知見的見、聞、覺、知的一分子。這地方說耳根要是圓通,你不是想找個不生不滅嗎?不生滅的因結不生滅的果,人就可以了生脫死,不受這生死苦,怎麼辦呢?就是指這「耳根圓通,即是不生不滅的因果」,你要把這個耳根要把他明白了,耳根他原來就沒有生沒有滅,這個勝義根就是人的耳根聽聞性,這個聞性,這說是什麼呢?你光說這個聞性,耳根是怎麼回事情呢?底下接著解釋,「謂此衆生現前聞性」,謂就是解釋稱謂,就是指著此一切衆生現前的,現就是指現時、前就指面前,你要認識,謂此衆生現前的聞性,就是現在,就在眼前的這個聞性,讓你知道,是什麼呢?「本圓,本通,本常,名謂不生滅因」,怎麼叫「本圓,本通,本常」呢?這個本是根本上解決,本來他是圓融無礙、遍滿一切處,這個圓是沒有不到的地方,是說什麼呢?說人的這個耳朵的聞性,我們這耳朵有個聞聽的這個聞性,這是向實處追求;本通不但是圓…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