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滿一切,你這個耳根還本來能通達一切,沒有雍塞住的地方、沒有不通的;還本常,還沒有斷滅的時候,是長長遠遠的,是人自己不承認,你不留心也不留神,也不懂這個,這才是一個不生不滅的真根本。講明白了,不生滅的因,你要把他認明白了、研究真了,你就得著這個不生滅的因,將來你就能結不生不滅的果,「以此修證」,你要依著這樣的修證,便成不生滅的果。雖然是說到這兒,這個事情人還是不好明白,他得一層一層的說,給你說個比喻,譬如人靜坐、人靜居,譽如這個人沒有事,在這個清淨淨極之中,沒有動作的時候,這叫靜,靜居,沒有事情擾亂,怎麼樣呢?「十方俱擊鼓」,你好比咱們在樓上,靜居沒有事,在這兒坐著,十方: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這叫十方,十方幹什麼呢?俱擊鼓,這十方都敲鼓,你在這聽到上頭、下頭、左右、四正四圍一塊堆發聲音,這是表示這個聞性,讓人認得,「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你這十個地方有遠有近,你聞聽的時候,是在這一個時候聞聽,你別看這十方,十方是十個地處,這十個地處的音響,你在這個的耳根上是一個時候聽見的,不落前後,就是這個意思。「此則圓真實」,這是結成的時侯,你不是說圓滿成就,真而不妄、實而不虛嗎?這就是那個聞性,這叫圓真實,這個道理還有問詞、還有研究。「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這裏頭還有問題,說「十方俱擊鼓」,鼓都響,一塊響,你這耳朵在一個時辰都聞見,沒有前後,你想這十方的音聲,到在你這一個耳朵裏頭耳聞,這不是搗亂嗎?你心思心思!一個聞性,十方來的一塊都聞,你這也聞不過來呀,是不是?你能聞得過來嗎?這是怎麼回事情?說這個事情在耳朵一聞就聽不出來,哪個是東南西北了?他都攪亂在一塊了嘛,東南西北十方都在一塊堆,這一個聞性,你怎麼聞的清清楚楚呢?這事情說一塊聞說不通,底下怎麼說通呢?再轉個彎說,是你耳朵的那個聞性,他跑在那個打鼓的聲音那個地方去了,是不是?要這麼也可以說,這個話也有說不通的地方,你要是這個聞性向敲鼓的地方,是「十方俱擊鼓」,有遠有近,你得挨著來。頭一個、二個、叁個,這得時間的工夫,你是一時聞,一點、一絲、一點一絲一毫也不錯,一塊聞的,你要說是挨著耳朵的聞性去聞那鼓的聲音去,你一時兜不過來,這也說不過去,這個時候是怎麼一回事?問題就在這裏,後文一塊兒都給解釋了。「此則圓真實」,上邊說了叁個真實:有圓真實、有通真實、有…這個很圓很通很常,還有一個常真實。這底下隨跟著說「隔垣聽音響」,要說出個比喻來,隔著一個房坦,或是城坦,聽見有音聲響,「遐迩俱可聞」,遐就是遠、迩就是近,遠近都能聽得見,可見足見地有牆也檔不住,有垣牆也檔不住,「是則通真實」,這個地方可以說是什麼也擋不住,在通裏頭是個真實不虛的,說到這兒這是通真實,叁個真實了:本圓、本通、本常,這底下再說常真實,把前後這個意思就說開了。底下隨跟著說:「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這個地方得慢慢地把這個聞性就顯出來了。說「聲與既無滅」,這話接著這個「隔垣聞聲響」,隔著坦聞這個聲音響,這是通真實了,他這個音聲一響,你這不是生出聞性來了嗎?音聲一響,耳朵聞見了,你可知道,「聲無既與滅」,聲一響是有啦,聲音響完了沒有了嗎?沒有了,你這個聞性沒滅,是這麼一句話。說聲音響過去了,聲音響過了,這裏擱著叁個字「既無滅」,你這個聞性,既是當已經、已過了,他已經就沒滅,不是聲音滅了,我這個聞性能滅了,不是這個道理,不是聲音滅了,聞性隨跟著滅了,不是!他說個既,加上這個既字,既是已然,你這個聲音滅了,我這個聞性沒滅,不但沒滅,不但現在沒滅,已經就沒滅,不是因爲你的聲音才沒滅,這句話這麼講,這怎麼個意思呢?聲音有,隔著坦聽著音聲響了,聲音有的時候,就該聞性隨著聲音生,「亦非生」,聲音有,你聽到響,這個耳朵的聞性也不是因著這個聲音響才生的,這個道理最要緊,聲音有了,牆外頭聽到音聲響,聲音有了,我這聞性不是打著音聲上生的,「亦非生」,這顯示不生不滅,在這個地方,你看聲音滅,我的聞性不隨著聲音滅的,不但沒滅,我已經能沒滅,「既無滅」,不是聲音有了,這聞性不是因爲聲音生的,他根本就在,這表示人的這個聞性,從來也沒生沒滅,這除非是佛這份慈悲心,給人慢慢的詳詳細細照著人這個迷惑,給人解這個扣,不然解不開呀。所以你要知這個呢,你就足知道這個人的聞性不生不滅,你要認得這個聞性不生不滅,你天天觀照這個聞性不生不滅,這就是一個真因、真修行。你不把這個理悟透了,你總是生滅的心,你還想著不生不滅,你哪能做得到?他那個就是怎麼樣呢?這像人吃東西放涼了,人都把這有形有相的習慣熱了,你要一提有形有相的他很信,你要說無形無相的他當耳旁風,他不聽,因什麼呢?就是習慣性,並沒有旁的。他看有形有相的、聽有形有相的音聲,他慣啦!所以,這個人呢,在這個聞、聲這兩個字,佛就知道我們這個人的根性都分不開,你要問聽見聲音沒有?我沒聽見吶,因什麼沒聽見吶?沒有那個聲音,你說話不就是聲音嘛,或者就沒有聲音,你說可以沒有聲!我沒聽清楚啊!你說我沒聽見,這是顛倒了,你那個聞性和這個聽聞性,你不能說沒有,你這不是顛倒嗎?所以佛爲了教訓弟子,就有這個說法,這要說法了,看你們這個聞和聽你們都分不清楚,因什麼分不清楚?佛叫阿難!你把那個鍾給我打一下吧!你看這個事情,人也不知道怎麼做呀,對著鍾,當!打一下子就響了,佛就問,聞了沒聞?大夥說,聞到了!打的時候就聞到了!把鍾打完了,待一會兒把鍾再打一下子,又去了,當!又打一下,佛又問,有聲無聲?大家說有聲,都是打鍾,頭一回問你聞嗎?你就說聞,第二回問你聲嗎?你就說聲,你看你這個顛倒勁多大,你連聞和聲都分不開,你還能了生死?你在生死裏不知道是生死,你天天觀生死,你想不生不死?你看我們這個人,拿著這個色殼子當了寶貝,這東西也不能把他廢壞了,我常說過這是我的,不是我,我才是個主人,你這個知覺,他這個聞性,見、聞、覺、知,這是知覺,這是個主人,這才是我,他是不生不滅,你無故的拿這個不生不滅的我,認這個有生有滅的爲我的,身體是誰的?你可以說是我的,你別拿著他當我,你拿著當我就錯了,你的知覺叫我。你假比,今天大熱的,我這個身體懶的動,一動老出汗,我還上那個圖書館去聽經,不去了!身體懶得動,你這個心裏一發心說,什麼叫冷、熱的,我研究研究不生不滅的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一定去,這色殼子就跟著來啦,不願意動彈也得動彈,你還是你那個的心作主了吧!我說這話這不是廢話,這表示到底是真作了主人?是假主人?這個經上說的。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這四句話,上來還沒解釋完,這是在這個五重玄義,這是明宗的地方最後,最後這個宗旨就是讓人明白,以不生滅的因才能結不生滅的果,有什麼因結什麼果,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不生滅的因,從哪個地方能可以見出來呢?能顯出這個不生滅的因來呢?所以這個地方由佛說的「楞嚴經」的文上有這個,把這個意思說出來、引出來,讓人好信,讓人不但信,還從根本上明白,這個明白,從哪個地方可以明白呢?
佛法的宗旨,佛說了四十九年,無非教人明心見性,這心還容易對付著明白,性不容易見,要明了心,就能證聖人的果了,就超凡入聖了;見了性,就開了佛的知見了,這個性不容易見。所以這個性,他是沒有生沒有滅,有生有滅我們人容易明白,這個沒生沒滅的不好明白,佛能得想個法子讓人可以明白。因此,佛在經上的話,天臺智者大師由佛說的道理裏頭搜尋出來的,可以作證明,以這不生滅的因,可以證不生滅的佛果,所以,依著什麼呢?說人有這個聞性,拿耳朵聞聽見聲音,人人都有,說這個聞性,從來能不生不滅,人不理會,都忽略了,自己忽略過去了,越弄越錯啦,因什麼忽略了呢?這個聞性是借著這個聲音,所以人才知道有個聞性,有個聞性人也忽略了、也不理會,這個聲音和聞性,人都分得不清楚,你要說是聞,他也說是聞著了,你要說是聲音,他也說是聲音,聲音和聞性分不開,這個地方就儱侗了,所以在這兒得要給分開了。你要認得自己的聞性,這個人的耳朵聽聞的這個性,從來也沒生沒滅,你要在這裏住了本位,起觀念的功夫,將來你結果,就結著不生不滅了,你明白他這個理,你就開了佛的知見了,就這麼個意思,說容易還極容易,你要轉不開了,還不好明白。所以這個話,前面一共叁段文,前邊說是這個聞性是圓滿的,十方擊鼓都能聽見;第二,說這聞性是通達的,你就隔著垣,隔著城坦或房垣,都聽得見,這是個通,這個地方發明聞性的常在,圓、通、常這叁個字,你還不信嗎?當時就這個因就顯現、就明白了。這個地方說,你就繼續上邊說吧!隔垣聽這個音聲響,隔著房坦、成坦聽見外邊有一個聲音響,遠近都聽見了,這就是通真實,這個聞性是通達一切,隔礙不住,這是個真實的道理,這是永遠也不生不滅的,是個真的了,不是假的了,是個實在的了。拿這個繼續說,「隔坦聽音響」,這個音聲你可知道,所以他是顯這個聞性,這個聞性是沒有生滅的,聲音是有生滅的,說是怎麼知道聲音有生滅呢?聞性沒有生滅呢?就是「聲無既無滅」,這個聲音要沒有,你那個聞性他一定呀從來就沒滅的,聲音沒有了,你看!聲音沒有了,隔坦聞著音聲響,響過了,不響啦,響過不響,音聲滅啦,聞性沒滅;聲無,聲音沒有了,既無滅,這個聞性已經早就沒滅,他還不是因著聲音滅他才滅,從來他也沒滅,能這麼一句話,「…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