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P16

  ..續本文上一頁聲無既無滅」,你要知道,聲音沒有了,這個聞性沒滅,聲音滅了,聞性沒滅,那麼聲音要有呢?「聲有亦非生」,有了聲音,你覺著聞了,這個聞性也不是因著聲音才生出來的,這個地方不是說的明明白白的嗎?

  

  這個地方可以分開啦,聲無,這個聞性不是因聲音就滅了,從來這個聲音就有,聲音有,也不是打這個聲音上生的,亦非生,也不是聲音上生的,他怎麼個理呢?你要是聲音沒有,不是從聲音上滅的,聲音有,這個聞性也不是從聲音上生的,這個地方就明白了,這個聞性是常在的,他無非拿音聲顯出來的,哎喲!我還有個聽聞性呢!這個聞性,你沒有聲音他也是有,他要不是你十下敲鼓,十下都聽見了,八下敲,八下聽見啦,你這邊敲了鼓,那邊有炮響了、有鼓音、有鍾響了,他也是聽見了,所以你知道這個聞性,他不是這個聲音、也不是聲音響的,是常在的。「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這是接著上面這兩句話說的,上邊說,人的耳朵的聞性,聲音要沒有了,聞性不能沒有,聞性是常在的,說「聲無既無滅」,聲音沒有了,聞性已經他就沒滅過,聲音要是有呢,他亦非生,聲音有,這個聞也不是因聲音生出來的,原來耳朵就有聞性,就是這麼句話!在這個地方我說過來說過去,多說了,因爲什麼呢?我就怕人一時滑不開腔,這意思要緊,大夥要注意!你把這個意思明白了,一部「楞嚴經」都明白了,都爲了這個說的,說是因爲怕人不明白,要明白了,真徹底明白啦!就開了佛的知見了,你比那個四果阿羅漢的知識就高啦,所以這個地方我就要多說。要承著上邊這兩句話又說了,他這麼一看,這個聞性是真實常在的了,有聲音他也不是隨著聲音生、沒有聲音他也不能隨著聲音滅,足見地這個聞性他是不生不滅了。你要找得出這麼一個不生不滅的天性來,人天然的耳朵的這個聞性,這個地方可以做個樣子,你就打這上頭入手,這個道理,你就找出不生不滅的這個因緣來了,找這個因緣來了,將來你還怕沒有果報嗎?將來你就能結佛果了,意思是這麼個樣子。這底下又說,這話說得很結實,「生滅二圓離」,你要知道這個聞性,他也不是隨著聲音生、也不是隨著聲音滅,不隨著聲音生滅,他這個生滅,聲音的生滅,這個聞性,這兩樣「生滅二圓離」,這二樣圓圓滿滿的離得個幹幹淨淨,與這個聲音毫不相幹,你別連著,這個二圓離,這個生呀滅呀,聞性沒有生滅,這是告訴人,這二樣圓滿的都離開了,連一點拖泥帶水的地方也沒有,說這還有點沒離開呢?沒有那麼回事,完完全全都離開了,這是讓人在這個地方認真,你要知道這麼著,「是則常真實」,你要能這麼認識,這就是無生無滅的常在的那個真而不妄、實而不虛的那個天性,人這個耳朵的聞性就是個天性,這個地方知道啦,底下隨跟著還有說的,說這個話,就是我們這個人現前的聞性,現在我說的話,諸位不是都聞聽見了嗎?我這個聲音是有,你們這個聞性也不是打我這個聲音生出來的,我這個聲音要沒有呢?也不能隨著我這個聲音滅了,你這聲音還是在的,因什麼我不說我這個聲音滅呢?那個人說話你還聽見了嘛,你的聲音何嘗滅了呢?他沒滅,有什麼聲他聽什麼聲,你要在這個地方把他找真了,這就好辦啦!這個理就好明白了。所以,這才說借著我們現前我們人的聞性「本自如此」,本來人人的耳朵的聞性都是這個樣子,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人人如此,此即,此即幹什麼呢?此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因,你要想成佛,你得有因才結果,你有這個成佛的因,你才結成佛的果,這個佛的因是不生不滅,你這個耳朵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你要把他認真了,你承認了、結實了,你常常時時能觀想自己這個聞性,這是真修行,大家要知道。

  

  「又通者,聞性既爾,見性亦然。」「盲人睹暗,觀河不遷,築牆非斷,穿窦無續,入室非縮,觀目非舒。」這上來把這個話說得明白了,說是這個聞性,既然知道他不生不滅,這就是個成佛的真因-真因緣,有因緣才有果報,你要沒有因,那有果呢?有好因結好果,說世界上都是如此,這個人可以信的,說這個真因你明白了,這是一樣,後邊還有相通的,你這一樣明白了,你可以樣樣都明白了。他接著說,又通者,又與這個相通的是什麼呢?這是才剛說的這個「聞性既爾」,耳朵的聽聞性,已經是這個樣子了,說「見性亦然」,這眼睛看見的這個見性也是這麼的,不是這一樣,有六樣:眼見、耳聞、鼻子齅、舌頭嘗、身上覺、心裏頭知,這六種根性。你明白這個聞性,搞明了!這還有見性,也是這麼的,見性怎麼沒有呢?這底下又繼續說,「聞性既爾」,你這個聽聞性,你承認了,你就是這麼了,不生不滅了,你還知道啦,眼睛這個見性亦然,也是不生不滅,就這麼句話,也是不生不滅!怎麼見出不生不滅來呢?「盲人睹暗,觀河不遷」,拿這個做證明,怎麼做證明?他說你要不明白,你問問瞎子,我們人有見性,瞎子看不見了,沒有見性,這就錯啦!他這個瞎子看不見,你可得知道,他見不著明了,光明他看不見了,還能見著黑時,大家想想,這說是那個見性,所以前文上都得要知道,這個隨緣不變,他是隨著因緣,你眼睛瞎啦,還有個不變的性呢,因什麼變呢?是不變隨緣,他有不變的這麼一個真性,隨著你的眼睛的緣,有一會兒看不見啦,你不能見著明,瞎了,你還能看得見暗嗎?你不信你問問瞎子,你眼前見什麼?我看不見旁的,看不見光明,看不見了,我看見黑,黑暗的看得見,看黑暗時是誰呢?還是那個見性!你知道,他是不變他就隨緣,他不變的體,他得隨著緣,隨著眼睛,瞎子這個緣也得變變樣,隨緣還不變,他這個見性還有,要不這麼前邊講那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道理叫「如來藏」,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你們大家留心地注意,這就都通達開啦,所以這地方不要多說了。說「又通者,聞性既爾,見性亦然。」怎麼叫見性亦然呢?那個盲人,盲人就是瞎子,這個字還有念蒙的,正念念盲,睹暗觀就是說他不能見明,他能見著暗,見性不能說打根本上都沒有了,這底下還有呢,不管這兒了,這一個見,見的太多啦,就怕人不信,所以「觀河不遷」,怎麼叫「觀河不遷」呢?這地方有一段公案,得多說幾句話,不然不好明白。

  

  佛在說法的地方,簡單說,有個國王,國土的名字叫波斯匿,波斯匿王和佛在一塊說閑話,佛就問波斯匿王說,大王你這個精神很好,你多大歲數,他說七十二歲啦,他和佛同歲,佛也是七十二歲,說這話的時候都是七十二歲,佛這是說見面話,說:「大王,你七十二歲了,精神還很好。」大王說:「好什麼?差遠了。」那就是說精神、眼光振不起來了,離著死就不遠了,佛說:「你知道,人到了歲數離死就不遠了」,佛和他同歲呀!「你還知道身上還有一個不死的嗎?」波斯匿王一聽見,來了精神了,好,這人到時候就死,身上還有個不死的?那世尊你得說說,佛說:「好,我給你說說!你年輕的時候過橋,咱們這個離這廟不遠不有一道恒河嗎?你小時候多少看過恒河。」說:「我幾歲的時候跟著我母親過那個恒河我就看見啦!那恒河水是活的,沖來沖去的,簡直把那個河彎子,行直就彎。」這是一定的,咱這裏的黃河不是一來就變了,一來就把黃河身子改了地方了,這是常言,都是一樣,那水流,哪邊硬它就向哪邊變化,佛說:「你看見這個恒河嗎?」「那當然是要變了,這個彎不是那個彎。」說:「你看見的這個見變沒變?」一下子就問住了,波斯匿王說:「你這個見,還是這個眼睛見?」「早先看見那個恒河,那個彎不是這個樣,這個彎又彎過去了,又變了。」「可是見還是這個眼晴見。」說:「你要知道,變的將來受滅,有生有滅;這個不變的,他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哪有生死呢?你知道你那個見性是永遠不變的,他沒死,你要知道身上有一個不死的東西。」波斯匿王算明白了,「對喲!這個人死了還投生去呢,還有一個不死的呢,是不是?他要是死,都死了,沒有投生的了,他當然有個不死的,他怎麼叫死呢?他沒死,他無非是變了樣,所以變樣是形相變樣,那個知見他沒變。」佛這一說,波斯匿王打這兒開了悟了,打這裏就引出來了,「觀河不遷」,你觀見河的它沒遷變,底下還隨跟著「築牆非斷,穿窦無續」,你假比你說你那個見性往那看,這打一道牆,就遮住了,你就看不見那邊了,是不是?雖然看不見,你要是研究這個理,你這個見性沒有斷,斷了它就斷開了嘛,要斷開了,你要把牆打個窟窿呢?你在穿一個窦,穿過去那個窟窿,你也沒看見他,在續上,他有斷就有續,你也沒看見續,足見他根本連斷也沒斷,他要斷了得有結續的工夫,怎麼個結續法?沒看見它結續,你打開,也就叫不變隨緣,不變可隨著緣,它沒根本全變,不變它隨緣,它隨緣就暫時看不見了,看不見呢,我幫你再打個窟窿呢,又看見了,隨緣還是不變,所以前面解如來那兩個字,「如來藏妙真如性」,大家我不是講了嗎?那個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不變之體藏著隨緣、隨緣裏頭藏著不變,所以這個藏(收藏的藏)就念藏(寶藏的藏),叫「如來藏妙真如性」,這種道理你不可把他說實了,他變裏有個不變、不變裏頭藏著變,你要知道,他不是究竟就消滅了,這道理,他無非是變變樣。把這兒說完了,這底下還有呢,你要知道穿窦不續,你築牆,他都沒斷,他一斷就不能續了,這裏又說「入室非縮,觀日非舒。」你假如在外頭走著,你看見多漂亮、多大,這個寬面,眼睛看得有多寬呀,你到屋裏頭,你看見的這個見就縮小了,你看我們這個屋不就這麼大嗎?大夥就看這麼大的地方,你要出去一個人就看幾十裏,是不是?可是你到了屋裏頭,見性也沒縮小,這個東西他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觀日非舒」,大夥出去到外頭,一看日頭離幾萬裏地,你這個見性才沒舒開,現在…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