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人本來沒有死嘛,無故的就修行,這麼修那麼煉!怎麼煉怎麼修呀?哪裏有該死的玩意,你一煉就不死啦,你就多活上幾萬年,到了時候,還得死不是嘛?根本上就有個不死的,你自己不承認自己,你自己不是有個知覺嗎?你的知覺也沒有形相,他本來能沒有死,他到了時候也不想吃飯,那肚子我怎麼覺得餓,你的肚子和這個身體你做了活計了,連在一塊啦,你心思心思,你要把這早早的放下呢,你得觀念,時時觀念我這個知覺,與身體就不相幹啦,你知道,這個人越到臨命終時,就像從房子裏…我要搬家啦,就走啦,就出去啦,不用又難過啦、又著了氣了,又叫喚、又哭、又嚎啦,哪有這些個事情啊?他自己迷惑自己、自己害自己,所以佛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說太出奇啦!說一切衆生,這個人-有知覺的人,世間上的普通人,像佛是一樣,一切衆生皆有如來(如來是佛的通稱,號叫如來)的明智,你明明白白的嘛,明智,有如來的夙慧,生生世世你說有這個善根,這個地方你得明白,你再承認,你要沒有善根,這麼講你也不承認。所以,講到這裏,佛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的明智,有如來的夙慧,有如來的相好。」什麼相好?「豎窮叁際、橫遍十方」,都是自己這一個身體,你問問你那個知覺有多大,你想多大他就多大,你執著這個身體,你告訴他,他就是我,你到時候有病,你也作不了主,你就得病,到了時候死也作不了主,說得死,你無故的總迷糊他幹什麼呢?這個呢-「是法住法位」,你這個知覺住在你的知覺的本位上,你別著重這個肉體-這個有形相的本位上,這還不好明白嗎?你們諸位想一想,這還用說嗎?還用講嗎?佛就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于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這個佛叫大導師,引導人的老師呀,這個方法容易讓你們知道,你們就知道各住各的本位呀,你拿你那個知覺,別和你的皮肉筋骨向一塊參和呀,一參和一塊就槽了糕了,你跟他一塊受苦,這個道理就在這裏。
所以,佛說世間上一切衆人皆有佛的智慧、皆有佛的相好,有佛的智慧是心、有佛的相好是身,身心和佛是一樣,你聽聽這個話,一樣我們怎麼不成佛呢?是不是?你看你成你的佛,我們怎麼還是凡人呢?在世間上受苦呢?有兩種病啊!什麼病啊?妄想、執著哇!佛說的,他自個兒就說完了,沒有人問他就說了,說一切衆生皆有佛的智慧、有佛的相好,因什麼不成佛呢?這底下說:「不因旁的呀,單單的就是一個『妄想執著』四個字-妄想、執著!你不應當想的想,這叫妄想,你不應當想的想了,你改了還好,還不改,還直抓住了,還不松手,哈!這個佛怎麼成呢?所以呀,就成不了佛啦,就因這個毛病,你們諸位想一想,由他自己,他自己不做嗎?那你還怨誰呢?極爽神、極容易的事情啊!所以,到了經後面,引出來的這個話,「楞嚴經」正文上以後,說的話與這個話統統的不一樣,不一樣可不一樣,佛那是變樣的說,統統都歸這個理呀,你們不論你說什麼話,要不歸這個道理呀,那就算是錯啦,講的可不一樣,理是歸這個理。所以,不因旁的,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你不能證佛果、你不能得佛的享受,就是因這個呀,所以這個…佛說到這個地方…這底下……
這「大佛頂」叁個字,這一個大字、一個佛字,略略的比量出來了,底下還有個頂字,「大佛頂」這叁個字是最要緊的,「楞嚴經」上這個名字上邊這叁個字,這個頂者怎麼講呢?「大佛頂」說大佛呀,這個頭頂有無限頂相,做一句講啊,要單講這一個字呢,這個頂者相也,這頭頂他不是個形相嗎?相,可是這相是最高的一種相,最高的一種相是什麼相呢?他就是佛相,還是照著佛說,說這個大佛,大是照著佛說,這個頂到了這個極頂這個相呢?是佛有的相,佛是什麼相呢?佛有叁身、有四智,有叁種身相,頭一種身相呢,普救衆生現什麼相啊?現百千萬億化身,百千萬億化身,這個數怎麼這麼多數呢?百千萬億化身,身就是身相啦,不是光在這個娑婆世界,在印度現了個丈六身子-老比丘相啊,這是救度我們人哪,這是他的一種相,最低的相。十九歲出家,叁十歲成道,爲引導我們這個人,其實成佛成了多少萬萬回了,他才成,他是引導人,這是說百千萬億應化身相,百千萬億應化身相;再向高處說呢,圓滿報身相,千丈盧舍那,盧舍那佛,翻這個淨,他這個清淨遍滿一切處,佛身就不用說多大啦,他給菩薩說法,他現相現一千丈高,我們這個人哪裏聽得了啊?你心思心思,他是教訓那些大菩薩呀!現千丈盧舍那,坐千葉蓮花臺,教一切菩薩法呀!那個時候我們這個人都聽不著啦,所以,這是二種相;叁種相呢,清淨法身相,清淨法身遍滿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無處不是他的本相啊。才剛說佛有這叁種相,我們人人都有,你看說的這麼熱鬧、這麼多,你轉過來,就是佛有,我們人人皆有,因什麼呢?有我們怎麼弄不上呢?頭一樣,不知道,第二樣,知道了還不容易信,好容易信啦!還不容易照著學!就是這個事情,不容易知道、不容易信、不容易學,他因什麼不容易學呢?我早明白這個理,當下還沒這樣學,我要學好,早就成佛啦,是不是呀?他不是一天半天的工夫容易學成的,所以我這是說這個理呀!
佛有叁種相,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這個相是和佛一樣的,說是因妄想、執著,我們要想學,難學的是什麼?說是個妄想、執著,不容易去呀,你把妄想、執著去了,你轉過來,你就學佛夜睹明星,你設身處地,你就看我看見這個明星,這是誰看見的?就是我們這個知見,你就看我這個知見有多大呢?有多遠呢?有多高呢?要能夠這樣講,直接著比他那個百千萬億化身、比他那千丈盧舍那坐千葉蓮花臺、比他那清淨法身上遍滿一切處,這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事情啊!然而,不是一做就行了,必需要有夙根,前世就修好啦,他這個人聞到了就信,就怕你沒有信心,有信心是人人有份,是人人做得到。唯獨這個佛法,人不容易明白,明白了還不容易信,信了還不容易照著學,這個妄想、執著太多,怎樣去掉呢?我不知道旁人,我總想去,直到現在也沒去淨,一半也沒去呢,要緊的就是去妄想、執著,解釋這個「楞嚴經」,必須依著五重玄義,第一重玄義已經略略解釋過。
當下解釋第二重玄義,是顯這體,解釋名字,是依這個名字解釋名字,顯體是依這個文義,顯這個實體,這「楞嚴經」是依什麼爲體呢?依「如來藏妙真如性」爲體,這七個字是一部經的具體,這個體不是這麼一解釋就算完了,得要依照著解釋的這個名詞,要顯出這個體來,這個體本來是不可思議的,這個不可思是心裏思想不到呀、不可議是不可議論的,你說到不可思議,你怎麼拿文字解呢?說依這個文義呀,能顯出這個理體來,這個體就爲理的一個具體呀,拿什麼文字顯呢?就拿這七個字-說「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叁個字,先得解釋這個名字,然後才顯這個體呀,這個名字要不知道,這個體也沒法顯。說如來這兩個字,這得要解釋解釋,怎麼叫個如呢?這個如,簡單說就是一個不變之體,他這個體不能變化;這個來是個隨緣之用,這個不變之體和這個隨緣之用和在一塊,怎麼叫不變之體、隨緣之用呢?這個顯體的這個文,你要說體必得說用、說用的時候還必得說體,雖然這樣,可到底是體、到底是用呢?說用的時候、說體的時候,隨勝立名,哪面勝,哪面就算是名;體的這邊說的勝就是顯體、用的這邊說的勝就是顯用。怎麼叫隨緣?什麼叫隨緣之用、不變之體呢?在隨緣的時候就不變、不變的時候就隨緣。隨緣的時候還藏著一個不變、不變裏頭還藏著一個隨緣,所以底下擱一個藏字,叫「如來藏」啊!這個字本來是一個收藏的藏字,怎麼念藏(寶藏的藏)呢?這個藏是一個名詞,有能藏所藏,有藏這個東西的地方、有所藏的這個物,佛一看,就說藏,所以這是個名詞,藏(收藏的藏)呢?是動辭,所以這叫「如來藏」啊!這「如來藏」這叁個字,這個意思是用不離體、體不離用,在這個地方依著用還顯這個體,所以如裏頭藏著個來、來裏頭藏著個如,互相包藏!所以就叫「如來藏」。這個如剛才說的,就是一個不變之體、這個來就是隨緣之用,隨緣的用就是變化的,一個變化的、一個不變化的,如是這個不變的體、來是一個隨緣變化的用,這兩個字大家可以知道,在隨緣的時候,隨緣就是變化啦,變化的時候就不變,這是說變化的時候能有個不變,說來呢?不變的時候有個變,這個道理怎麼講呢?簡單說,變的時候就不變、不變的時候就變,你看這個意思,一聽就難懂,這個名詞,把世間上所有一切一切的都包括在一塊,立了這麼一個名字,說哪有這種事情呢?說變的時候就不變、不變的時候就變呢?說世間上一切的一切,都是這麼一回事,若不是這麼一回事,決不立這麼一個名字,是人不在這個上頭研究。要說他也不留心聽,他一聽這個名詞,也就覺著頂生澀的,說以什麼爲憑據呢?說是在隨緣的時候就不變、不變的時候就隨緣,說一句普通的話,不變的時候就變、變的時候就不變,說這話就像迷糊人似的,其實這是一個真實的道理。
世間上一切所有的事情都是這麼一回事,人不留心,所以你也這麼說、我也這麼說,馬馬虎虎的就過去啦,說哪一種東西,能可以變的時候就不變、不變的時候就變呢?是不是呀?隨緣的時候就不變、不變的時候就隨緣,變的時候就不變、不變的時候就變,這就好懂啦、好明白啦,先拿幾種事情舉出來,先把名詞懂了,然後再顯這個理,拿什麼呢?先拿這一種有動作、沒有知識的東西說個比喻,拿他做個樣子,有動作、沒有知識的是什麼呢?你就說這個大海裏頭的水吧,他是一個活動性的、沒有知識,所以這個海水,要不刮風的時候,平…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