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諸法這法當樣子講,世間上諸般樣樣不自生,沒有自個兒就生出來的,你說有生,你說哪個東西是自生的?是不是呀?你假比說這個桌子在這裏,他自個兒就生出一張桌子嗎?這話就說不出,假比有一個聰明人來啦,這個桌子是木頭成的,木頭生出來的,這木頭太多了怎麼都不成桌子呢?再來一個聰明人就說啦,這是木匠做成的,不是這個木頭自個兒成的,這是木匠他做的,你問問他自己沒木頭可以製成桌子嗎?所以說亦不從他生的,亦不是自個兒生的,「不共不無因」,也不是共生的,若說是共生的當見桌子,爲何不見木匠?也不是無因生的,不因著木頭自生,不因著木匠它生,也不是木頭和木匠共生,倒是怎麼生的吧?這是因緣所生法,當體就是個空相,哪有生滅呢?這個不生不滅因果爲宗,以不生不滅的因果呀,爲這一部經的宗旨,說這種道理呢,就有根據呀,就根據這一篇文上第一段第一決定義雲,上頭很有幾個決定了,說:「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爲同爲異?」這先說這頭幾句話,說是這個人都怕這個生死,哪個人不怕死呢!佛出世說法,說這個不死的法門,這裏頭借著這個第一決定義,說得怎麼辦呢?先得自己審定觀察呀!說「應當審觀,因地發心」,你應當審定了,你自己觀審觀審,從因地上你一發心,從因地發心,你這是個動機了,裏頭一發動,與果地覺爲同爲異?將來你這個心一發動,你這個心是個什麼心?我先問問你,這個心是一個因那,將來你奔的這個結果呢,他有因必有果了,你先審定了你現在的這個心,說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與將來結果的那個心,是「爲同爲異」呀!是相同是不相同?這個因和果都是一個心,一切唯心造,是心成的呀!說是你現在發動了這個心與將來的結果,你自己審定審定、觀察觀察是爲同爲異呢?是相同是不相同呢?這底下問這話幹什麼呢?說:「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滅果,無有是處。」這是佛告訴你使你審定這個因果,因上要是生滅、果上也得生滅;因上你明白這個不生滅、結果就不生滅,就是這麼個道理。說若你在因地上以生滅的心爲本修因,他就做了修行證果的因,有因才克果呀!拿這個因而求佛乘的不生不滅的果,要想拿這個道理來證佛的不生不滅,說是證沒有生死的果啦,要是這麼的,無有是處呀!就沒有對的地方,沒有這個道理啊,這是一往之談。
這底下就說心裏頭怎麼叫生滅心?怎麼叫不生滅心呢?這也是個問題呀,是不是?你假比大家沒研究過佛經的,你要是拿這個生滅的心呢,你不能結這個不生不滅的果呀。你生滅的心還得結生滅的果,你要知道有什麼因結什麼果,你根本上你把這個心地,發心的這個因地先審實了、先審真了,所以這才能行,有什麼因結什麼果呀!說到這裏這個話好懂啦,這個意思不好明白,怎麼叫個生滅心?對不對呀?這個話要問哪,怎麼叫生滅心?怎麼叫不生滅的心呢?大家這個地方要注意呀,這個不生滅的心是自己的本心,這個生滅的心呢?是自己生生世世隨著習學的心,是學的,不是自己本有的,本有的那個心他沒有生滅,我們這個心哪一天都是生滅,大家要知道!你說我在這裏講經吧,也是生滅心,你們諸位聽經也是生滅心,我一講你們的心就生出來了,講個什麼你記個什麼,是不是呀?我也得這麼記呀!那你說這個幹什麼呢?拿這個生滅好顯出這個不生滅呀!是這麼個道理。你別拿著這個心我又記住這個,你也會講我也會聽,我也記住了,你沒有用處哇!你得把這個理明了。所以這個生滅心,說是我們後來現學的,假比我所說的這些話,你們諸位聽去學去也是個生滅;我在這個經上看見的,對你們諸位講,這也是個生滅心,這個道理這個話好懂,說是怎麼樣才是不生滅心呢?這是個問題呀,是不是呀?這個生滅心就不用說了,人人都是,怎麼才能不生滅?要緊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這個地方就不好說,無論怎麼說都不對,既然怎麼說都不對!不說就算對吧,是不是?不是這麼個道理,是什麼道理呢?我是常常的說,你們大家常聽經的,你聽見過,這地方要不好懂,你別忘了這一句話,釋迦佛夜睹明星悟道是怎麼悟的?這個道理就在這裏,釋迦佛夜睹明星悟道是怎麼悟的,我已先講過了,大家都覺得合上這個題,也都覺得是怎麼一回事,不信呢,佛夜睹明星悟道的那個心,到底是什麼樣子?要緊就在這個地方,就在這裏,你也常說,我們也常聽,是不是?怎麼這個地方應該怎麼辦呢?還不能接受哇,這個事情,你要知道,不容易接受,怎麼才能接受呢?得設身處地呀!說釋迦佛夜睹明星悟道,假定我本身也這樣夜睹明星悟道,這叫設身處地,這個境界上,他怎麼悟的道呢?他看明星,我也會看明星,就那一觸動,一睹見,夜睹明星,這個睹見是突然間吶,這麼一見,這麼一觸動,這個心裏頭什麼妄想都沒有。
你們諸位想想,就假比釋迦佛,你忖度忖度,他一觸動,這個亮光這麼一晃,這就明白了,這個明白一看見,這一轉個就好講啦,好講什麼呢?這個明星,離我多少萬裏地,裝千萬裏地,長有這麼長、寬有這麼寬,周遍法界,那就大了啦,一講這個,這就落了分別心啦,這是生滅心,這不生滅的心在哪裏呢?就在這個夜睹明星,自己這個心還沒發動,就一見,設身處地,你就一見這個心,這叫不生滅心,大家要知道,說修行你得這麼觀念才能行呢,不這麼觀念,總以尋常的心,還是這個心,萬法唯心,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我們的心就不能成佛呢?就沒有這個定力,釋迦佛有這個定力,夜睹明星,說這些個話,說了四十九年,說了多少的經卷,總也沒離開這個夜睹明星啊!大家要知道,你自己要看經的時候,你看不明白,你就心思這個夜睹明星,慢慢地就明白了,非這麼不可呀!這個地方就顯出自己那個本來的面目哇,本來約那個真心,就這麼樣,就是這麼一挺,假比突然間,這個經上說來說去的,越說越不明白,打這裏越沒法明白了,你那個真心就現出來了,大家要知道,你要是越明白越壞了,明白來明白去的,好,目下萬言拿眼我這麼一看,一會兒就看萬言句話,沒有用!這是世間心,這是生滅心。你就在這地方講經教,經講來講去講到無言說處,那個參禅怎麼叫宗下呢?他得了佛經,佛說的經的宗旨了,他不說這些個啰嗦,就讓你坐在那兒,前事不思後事不想,你說在那兒你自己悟這個理,認認你這個本來的面目,那個心還沒發動的時候是什麼樣?就是要這個!這裏我又引出來啦,早先有個天皇祖師,他有個弟子問他,在他那兒一待得二年,他也沒給他講佛法,他這個弟子要告假走了,說講講佛法嘛!也沒聽過佛法,也沒開示過,走吧!告假!天皇祖師問弟子說:「你住得好好的,爲什麼要走哇?」「我爲參學去!己「在這兒你不參學嗎?」「你多時也沒給我講過經,你也沒說過話,我在這裏學個什麼?」「你這個人,哪天我不給你講經啊,你自己說!哪天我不給你講經啊?」他這徒弟發楞啦!「哪天講經啊?我沒聽見講經。」「你給我端茶來,我就喝茶,你給我盛飯來,我就吃飯,這不是給你講經是什麼?你心思心思!」這徒弟就發楞了!「這是什麼呢?這叫什麼經呢?」他這麼一發楞說:「你要認當下就認!你思索不得!」頓然間開悟啦!「要認你當下就認!」你在這發楞啦,這叫什麼話呀?「你飯來,我就吃飯,你給我端水,我就喝水,這不是給你講經嗎?」這怎麼叫經呢?是不是呀?這個地方不明白,就是那個不明白!那個本心就現出來了,說你要認當下就認!就在這個地方要認你的真心!思索不得!你再一思想、一盤算就錯了。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呀!講經不是講的嘴裏冒白沫就叫講經,講到你這個心,拿這個有言有語送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地方,以不可思議的心,觀不思議的境,這是真修行。
「于因地以生滅心爲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說你在因地之中,因由發起,我要修行,以這個生滅心,就與我們這個妄想,一會兒想東一會兒又想西,剛想這個又想那個,你這個心不歸一呀,拿這個做了根本上修行的因由就錯啦!拿這個而求佛乘,你想要是拿這個做成佛的一個法門,就錯啦,而求佛乘,求大乘的佛法,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不能到呀!就是做不到!
「大佛頂經」第叁重玄義明宗,以不生不滅因果爲宗,上來已經在這個講義片子上解釋了一段啦,所以上頭那一段「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乃至到在這個「不生不滅,與有是處」,在這裏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這個上面的文已經解釋過啦,底下的文,應當還接著,又雲:「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在這一節文,這是由天臺智者大師,與這個意思發明玄義有五重,最要緊的就是第叁重,所以印著點講義片子,讓大家都知道,認識這五重玄義之中第叁重玄義,明這個宗旨是最要緊的,因爲是最要緊,所以由這個天臺智者大師種種地引出了這個「楞嚴經」上的正文,在後頭說的這個宗旨,讓人在這兒注意,他上邊已經說了一段啦,說有什麼因,結什麼果,說以這個不生滅的因,才能結這個不生滅的果。這個生滅是一個普通的名詞,要是單單的在動物上論,就叫生死;你要是在普通的動物、礦物、植物擱在一塊論,這個總名字叫生滅,所以我們這個人在世間上,最大宗的、最要緊的,就是這個生死的根本,這個人自己得要認識、得要明白,說人人都怕死呀!人人都怕死,找不著根本上不生不死的這個根。所以佛看見了世間人,在世間上生生死死受這個苦,佛才出世,演說這個不生不滅的道理,不生不滅就是不生不死,就是這麼一句話,人哪,誰不怕死呢?所以有生必有死,上邊已經說過,要想結不生滅的果,你得追問出來不生…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玄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