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倓虚大师追思录▪P11

  ..续本文上一页。壬寅十二月十一日,拜别老人座前,复蒙再三叮咛:「海外弘法非易,凡事多吃亏,多忍耐。忽忘出家本愿,尔今去,希望佛法流传到西方,不要惦念我,回来再见!」

  

  

乐渡侍从老人廿五载,承蒙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自觉障深慧浅,对于老人之学问德业,以及行住坐卧,诸多威仪细行,仍是门外汉,一无所得。晨夜自思,颇觉汗颜。拜别之顷,不免依依,至美后,均托老人福荫,一切顺善。

  

  

一九六三年癸卯六月十二日,接读宝灯,性空,诚祥三位法师快函,谓老人精神不佳,体力甚弱,延中西医诊视,咸谓无大病,乃年老气血退化,自然现象。闻之甚为忧惧,起初不意有他。又十日忽接来电,惊闻噩耗,悲痛不已。第四日飞返香港,未得瞻仰最后慈容,遗憾万分。回忆七个月又十一日,拜别老人座前时,谨聆教诲──凡事多吃亏,多忍让等语,今犹在耳。不料小别之咐嘱,竟成最后之遗训。兴念及兹,不禁悲从中来。吾师大事已毕,世缘已尽,去则去矣,惟嗣后谁为依怙,能不惘然!

  

  

老人终生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为己任,常说:「弘扬佛法此什么都重要,度人即是度己,要信得极,站得稳,言行一致。不要有附带作用,才是真佛子,真弘法者。」吾等后学欲报师恩,纪念师德,务必要继续老人弘法之志,以老人之言为言,以老人之行为行,方是真纪念老人。

  

  

一九六三年癸卯十月初三老人入灭百日之辰,乐渡写于中华佛教图书馆。

  

  

  

回忆师尊念将来

  

宝灯

  

  

维我师尊倓公上人,善根深厚,意志坚强,智慧能在中年时期,看破放下割爱出家,若非师的愿力宏深,何能臻此。师在四十三岁的那年,返复思考,深感万物生命,终归无常。应当尽速想个办法,寻求明了宇宙人生的真道理。师把主意打定之后,便托词离家,到了天津涞水县高明寺,礼印魁长老为师。后赴浙江宁波观宗寺受戒,亲近谛闲大师,而谛老法师,慧眼开明,宗说皆通。当时宣扬止观法门,教授一班大道心学子,因此师受戒之后,便留住在观宗寺,三年受教,苦学精研,宿慧顿发,大有心得。之后离开观宗寺,如鹏飞万里,抱定宗旨,弘扬佛法,利益人群。在北方各大城市,重兴佛教,至属可观。后蒙谛老传授心法,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子。总计师在东北华北一带亲手建大法幢数十处,中兴道场也有数十处(如影尘回忆录中所述甚详)凡师所兴建之道场,大多数附设僧校,皆以培养人才为急务。已结缘者,不下数十万众。当民国三十年秋,我初出家,到北京拈花寺受戒,这时师任教授阿阇黎,记得是十月间,师由青岛去东北,途经北京,来到拈花寺,和我们新戒弟子见面,讲一座开示,从此之后,师尊和我已结下了甚深的法缘,直至三十三年正月,因缘已经成熟了,我从京北红螺山起程,决志去青求学,亲近座下,欲在师处,希望能够获得佛祖的心要。初入湛山,师命我先作苦行,凡香灯、殿主、门头、悦众等职,相继任之。工作之余,则随众上课,但愧愚不成材,虽然久住湛山四年,唯有辜负我师之栽培,未能开悟佛之心要耳。不过在求学期间,常蒙师之开导指示,谓学法之人,不要太急,急则会出毛病。须要净心修学,时间久了,自然能触发你的宿世智慧。或者遇着碰着,可能大彻大悟。曾记得老人尝讲大佛顶及维摩等经,每逢讲到兴高釆烈之际,而言词之中,皆能表现,出神入化之句。有一次青岛市政人员,请求师尊,要于一日之内,讲圆全部金刚经的要义,这一天来的人特别多,而我们寺内学僧,则无法进入讲堂,只好站在门外静听,师一登法座,精神百倍,声如洪钟,口似悬河,加以辩才无碍,凡经中三心四相,无住生心,妙有真空之理,在短短一日之间,随讲即通。使林耕老及各官员等,听经之后,各自表现,心开意解,喜上心头。按师之讲经说法,善得语言三昧,固能深入浅出,说理周详,因此能吸引一般听众,精神焕发,如对佛天,我辈所以能受师之法力吸引者,因缘有二:第一宿缘所使,世世常随从故;第二法门关连,意志相投故。师乃台宗法将;净土导师。我辈常得侍从亲近者,必欲达到解脱,自在的境地,因此我总是不愿意离开他老人家的啊!

  

  

可叹世事无常,变化不停。时届民三八年,师应香港各护法之请,南来弘法,开办华南学佛院于九龙荃湾弘法精舍内,其后我由远道而来,复蒙摄受,实属至幸者。关于华南学佛院的概况,初期成立,师生总共二十余众,三年为一期,续收新生,相继两学期,以后之年,皆属自修。师每常鼓励我辈曰:出家之人,须要发大心,修大行,实行菩萨道,决志自利利他,纔能有所成就。如不发大心,而欲求无上菩提,则实不可得,因此尝成就我辈实行法华,般舟念佛三昧等行。每逢学子,行圆之时,师必当面细心审问,汝今修行,有何好消息,说来我听。师一一细心指正,必慰誉曰:汝之所行还算可以,然而到家之说,尚属甚远,望汝以后,努力加鞭,切勿放过,日久天长,必能有所成就,将可自利利人了。我辈闻师教训,皆欢忻之至,个个都认为,善智识者,是大因缘,能启发人的智慧故。之后师常命我担任寺务,师则专心讲经说法,终年不休。更为便利一般大众起见,在旧佛历二九八五年间(即一九五八年)创立九龙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常年讲经,度人无量,这正所谓「法筵清众,得未曾有也。」

  

  

讵料时届佛历二九九零年(即一九六三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师圆寂于九龙荃湾弘法精舍,呜乎哀哉!人天眼灭,众生失恃,我辈今后痛失良导,将来孰可为归呢?回忆师尊示疾时,因师素性坚强,决不以疾病所缠而有所痛苦。只以体弱缘故,惟常卧着而已。是日中午忽然要坐起来,微言示众曰:我要走了。趺坐默然,如入禅定,就这样儿去了。因为有关后事,在数日之前已经嘱妥。至于法门的要义,则平时已表现到讲经说法之际,所以在入灭之时,则不欲多饶舌了。因此现身示范,去时总要干净利落的啊!这时大众都体会到,这样去法,正是表现来去自如的作风。而大众这时引盘木鱼,阿弥陀佛,轮班的一连念了四十九天。可是他老这一去,真是苦煞我辈,因为弘法精舍是属客居之所,今后建塔之场地,不知向何处寻觅,殊毫无把握。七七念佛圆满后,就地荼毗火化,检获大小五色舍利五千余粒。如此表现,当不愧为一代人师矣。之后师之舍利,暂时奉安于佛教图书馆内,因蒙法力加被,由师化后二年之内,得各方护法资助,在九龙清水湾大澳门之间,购获半山楼宇一所,背山面海,环境清净,风景幽雅,可作临时梵剎之用。即于山麓建磨石舍利宝塔一座,高二十六呎,周围空地八万余呎,培植翠竹苍松,颇具规模。为追念师尊缘故,众拟将该地定名曰香港湛山寺。又为继师之大志,即以此地,为天台宗传持教观永久道场。嗣于前年复购得该地左邻山地一幅,拟建大雄宝殿一座,希望在佛历三千年(即一九七三年)开工兴建,务使将来此地,不独成为佛教之胜地,且亦为纪念师尊南来弘法之宝所也。至于创办湛山中学,及湛山安老院等一切社会福利事业,亦拟在陆续筹划进行中。我辈今后,当以师尊之志为志;师尊之行为行。方不负老人苦心教诲栽植之恩也。

  

  

  

追思湛山老人

  

清度

  

  

倓虚老法师示寂,贵刊拟出专号追思纪念;嘱奉文稿。遂就所忆;录其一端随喜功德,笔者由读中学迄至大学时代起,对于人生种种疑问,遍涉中外有关人生论者,以求解答,最后感到研究宗教之必要,然该时犹以信仰宗教,应当信仰所谓文明国人所信仰之西方外教;然而,宗教的信仰有两种;一种是智信,一种是迷信,我退一步想,既为解除人生迷惑苦恼,信仰宗教则不必拘于智信或迷信,但求其能信仰即应满足。然而我们受过科学洗礼的人,是不容易迷信的,对于想要信仰的宗教对象,必须究明其是否理智的,始能理得心安信得起来,在该时期,适值倓老讲金刚经,有一位以前比笔者更是无神论;而以后成了笃信佛教的友人,劝我前去听经;我因难却情面,前往听讲,听到倓老法师惯说的「看破自在放下」,使我发起研究佛教的心情,我的佛教研究,先研究佛学概论及佛教史;尤其对于近代学者名流信佛事迹,特别细加研究,渐增佛法的兴趣,后因,定西老法师讲演观无量寿经,我始终参听,获得感激皈依定老,成了三宝弟子,某德国人在他的「佛陀与佛教」著作里说过:耶稣教等的教义是一种虚构的、故事性的;惟独佛教才是理智的宗教,能经得起科学的考验的。我不断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些事理,我因为获得佛教的光明,使我的人生发挥了真义。这篇文字本为对倓老法师歌功颂德;而笔之所趋,竟说起我的起信因缘;然而,我这起信因缘,如没有由倓老闻法,那能获得破一微尘,启开大千经卷呢?所以,我以后在各处如北平佛经流通处、天津大悲院、青岛湛山寺及其他各地,所有倓老讲经的法…

《倓虚大师追思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