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倓虛大師追思錄▪P23

  ..續本文上一頁

  

  六月二十二早晨,我見到大師精神略微有異,大衆發心念觀音聖號,祈禱大師法體早日康甯,轉大*輪。念完之後,我到樓上侍奉大師,突然大師對我說:「坐起來我要走了。」說的非常的肯定,我一人請大師坐起來,然後請智梵法師上來幫助大師坐好。「很如法,我要走了。」合上眼睛,已經不再說話了。大衆師開始念佛,此時向外宣布大師將要往生的消息,各位同學到達之後,不知那位同學主張大師臥下比較舒服。我說:「坐化是大師的最後儀範,舒服不舒服是各人的想法,同學們應當遵從大師的遺囑。」結果主張臥倒的多,我有什麼辦法阻止,只好退後念佛。後來同學知道大師用手表示決定坐起,重新趺坐,結好彌陀印,隨從念佛,到午後六點十五分鍾,安然的示寂了。親教多年的大師,遽然撒手西歸,沒有斷結使的我,一時不可抑製悲淚交集,號哭成聲。當時天空烏雲彌布,降下滂沱大雨,蒼天都惋惜當代高僧入滅而悲鳴,日月失光,大地震動,佛教徒從此失去了光明磊落的導師,同學們從此永別了老人,所以不能不流淚不悲傷!

  

  六月二十叁日治喪委員會,頒布下午四時沐浴封龛,大衆晝夜輪流念佛,大師垂目端坐如生。真像入定的大阿羅漢,南方九十多度的天氣,什麼變化都沒有,參拜的人稱爲奇迹。

  

  經過多次的沐浴,法體安然不動。坐化入滅,理應用龛,見解正確,而且合理。但是,時間倉猝,無有准備坐龛,其中有人提議,體老法師有坐龛可以借用,真是殊勝因緣,後經治喪委員會討論,結果不同意用坐龛,理由:「港地暑天,屋中停放四十九天念佛,用棺比較合理,一旦有事誰來負責。」我想到後果的可慮,堅持用棺,實在是萬不得已,事到如今,我心中非常懊悔,真不該改變大師端坐入滅的瑞相,真是罪過無邊,唯有朝夕默禱,遙請常寂光中慈悲的大師乘願再來娑婆,憐憫弟子當時迷惑的愚誠。

  

  光陰荏苒,轉瞬四十九天念佛七就要圓滿了,天氣炎然,諸師並無松懈,此爲大師待人之誠,始有其勝舉,學識陋劣的我,只有一心念佛,圖報法乳的深恩于萬一。

  

  八月十一日上午,樂果長老主持港九同人公祭,明觀長老說法起棺,袁夢君居士發心組織四衆弟子通宵念佛,何麗群居士出資租用布棚,預備大衆念佛之用,此種布施實爲菩薩心腸。金剛經雲:「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爲大衆痛苦著想的人,我稱其人爲大菩薩,十方諸佛之所護念。

  

  八月十二日,請香港佛教聯合會理事長筏可大和尚主持荼毗大典,華民政務司麥道轲,副司憲李孑農先生等敬獻花圈,創香港佛教界未曾有的史例,各界參禮者叁千余人,以上實在是大師一生爲佛教的德業所感召。爲節約起見,一切設備從簡。午後二時舉行荼毗,至午夜十時功德圓滿。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天氣突變,恐防下雨,本院爲安全計,決議提前檢出靈骨舍利供人瞻仰,骨上有紅緣斑點。並五色透明舍利,大小共計五千余粒,尚有未檢出者,不計其數,其中尚未檢淨。不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誰能表現這種春滿月圓的妙境。

  

  香港佛教月刊,特出專號紀念,表揚先德,至見熱誠。余追侍大師數載,理應專文刊出,歌頌法乳提攜之德。不慧學識謝陋,根性愚鈍,有心無力,今略記數行,以志紀念。南無阿彌陀佛!

  

  

佛曆二千五百○七年歲次癸卯十月叁日寫于

  

華南學佛院倓虛大師永久放生會籌備處

  

  

  引述禅教臺宗思倓虛上人

  

聖慈

  

  釋尊一代時教,禅是正行。以禅無言說,故說教以明之。先德謂我佛說教,所以明禅,是又禅出于教之征也。雲何禅爲正行?曰佛示行門,始終不離叁學六度,叁學中之定學,六度中之禅度,又如諸經中之示現叁昧,示修叁昧,以及一切觀門,無一不是以禅示行。如是而說,甯有疑耶?當知禅由心參,不可言說。姑引教說:心參即是觀心,以妙法契于一心,若不觀心,法無來處。參禅頓悟見性,皆由觀心得來。此宗門之勝境也,非教門所有企及也。後世持門戶之見,判爲如來禅祖師禅,甚或宗禅呵教,宗教呵禅,惜哉同一失也。

  

  再約宗派說:佛住世時,並無宗派之分,分宗分派,肇自論家。茲舉天臺宗言:智者大師,明示傳道在行亦在說,由是分說五時八教,一心叁觀,並宗尚法華,說玄義二十卷以解題,說文句叁十卷以解經,說摩诃止觀四十卷以解行,合教門宗門而會歸于一。以視分河飲水,各嚴藩籬,大有別也。若敘臺宗緣起,先是北齊慧文,依龍樹大師中觀論,說一心叁觀,授南獄慧思,再傳智者。嗣其傳者,是爲灌頂章安。中興臺宗,當推荊溪湛然,四明法智。近代則以觀宗谛閑,尊爲泰鬥。

  

  倓虛上人,師事谛閑,演繹教觀,疏經釋論,名著特多。其中以始終心要義記,爲最精審,令人拳拳服膺。抑以上人示迹河北,榆關內外,曆建叢林。青島湛山寺,莊嚴殊勝。法幢南移,駐錫荃灣弘法精舍,先後倡建華南學佛院,谛閑大師紀念堂,中華佛教圖書館。德澤日新,佛門慧炬。今歲八月,上人以八十有九高齡,安詳示寂。四衆群倫,頓失怙恃,悲仰同深。香港佛教月刊社,爰是發起征文,印行紀念特刊,以爲之褒揚。謹以同情,不揣谫陋,隨喜寫小品文附于篇末。一以追思上人生平德行,扶植臺宗。一以釋宗門教門,同一佛脈,同一法流,期泯歧見。先德有雲,宗通說亦通,如日處虛空,旨哉言乎。

  

  

  追思倓公及觀荼毗舍利記

  

能慈

  

  衆生生于娑婆世界,根性固不同,造化亦不同,因緣尤各不同,慈六歲生母棄養,父朝普陀,皈依印公,家設佛堂,潛修淨業,隔年必親詣一次,或上書請示法要,翹企還雲,獲如拱璧,弱冠恒常見之,莫明其妙也。

  

  壬申初夏先父居皖往生,時值兵燹,交通險阻,慈在滬寓,未克侍側,秋末返裏,廬舍荒涼,先人手澤,家藏故物,蕩然無存,每一念及,心酸不已。

  

  經此大變,身似飄篷,浪迹江海,靡所憑寄。不意流離香島,得聞佛法,而皈依倓公,當慈初次瞻仰聽經時,由自性中而生歡喜,如遠方遊子,重睹慈父,如暗室中,突放明燈,如饑如渴,而得法乳法藥也。慈根性鈍昧,造化弄人,而與老人之因緣,益感殊勝。憶昔發心皈依,正當溽暑,老人法體違和,曾面谕勿燥,俟彌陀誕,定滿汝願,繼臥病兩月,幾瀕于危,四衆惶惶,慈獨具信心,知老人既親口恩允,決不舍我而去,後果如期滿願,臨時參加皈依者,達四十四人,老人開示叁業十善,錄音轉播,清晰爽朗,不減平時,壬寅秋楞嚴經法會講圓,老人又大病,冬至漸痊,慈心懸懸,不知作何觀想,惟恐老人緣盡,乃于臘八佛誕,乞授五戒,今春講金剛經,至十七分,天熱休息,不料從此*輪停轉,竟入涅槃。

  

  老人于六月廿二日,預知時至,作跏趺坐,安詳圓寂,至耄耋猶不息弘法,畢生精力獻于佛教,偉業豐功,以及七七佛事,荼毗諸盛典,茲不贅贊,惟在火化叁小時後,檀新之火熊熊,香氣漫溢,遮龛之白鐵通紅,靈前助念大衆,發現鐵上,顯出法身,左觀似老人,右觀似觀音大士,再觀則現蓮池,現花現葉,幻化莫測,繼而場外小童,齊呼彌陀升天,是時濃煙騰空,隱隱約約,若幢若蓋,瑞相重重,此實不可思議境界,凡身臨其境者,歎爲觀止矣。

  

  逾叁日清理火化亭,靈灰已冷,遺留朵朵骨花,有類海綿者,有類珊瑚者,有類白玉翡翠者,各色異葩,光彩奪目,及細撥灰燼,湧出舍利,愈揀愈多,旋揀旋有,其晶圓者,如珠走盤,用鏡放視,五光十色,輝芒四射,今已揀獲五千余粒,而靈灰之中,揀而複有,楞嚴經雲「真空妙有,圓湛妙明」,借以譬喻,可作是觀欤。

  

  舍利之名,又稱堅固子,世問珍寶,經火煅煉,即失光華,而舍利適得其反,藏經雲,碎身舍利,乃戒定慧熏修而成。智度論曰,經卷是法身舍利,考舍利之生,可以祈求感應而生也,未必肉身焚化而有也,故高僧大德,說法、念佛、寫經、禅坐,隨處可生舍利,如衣襟、燈花、筆鋒、蒲團等是也。

  

  老人生前度化,無量無邊,入滅又爲一切世間現此難信希有之法寶,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欲令法身,再行度化,大慈大悲,可謂虛空有盡,而願無窮矣。

  

  

  吾師今已去

  

曉雲

  

  「吾師今已去,痛失慈父,乘願當再來普利群生。」「十載前師說法華,吾知安樂行超世病,五年來依止受教,我今失慈父哭恩師。」

  

  師去矣,能無恸于中,叁日前,侍疾助念,送師生西,哭師示寂,封龛之日,四衆纭集,九十老人,在俗稱笑喪,法師弟子亦當堪忍節哀,然人畢竟未超佛,如昔世尊,于雙林示寂,阿難及徒衆亦悲悼淒楚,可知我等尚界凡夫,豈能自免,故念佛之聲,不成聲,飲泣垂淚之哀悼,凡跟隨老人之四衆,其怆然不能抑止內心之悲悼也。

  

  師于十一日下午六時十五分坐化,是日午前十一時許囑侍者扶起趺坐,示寂預知時至矣。師坐化前並不注意自己去後之軀殼當如何處置,向未提及,有問之者,亦恬達以應,蓋謂身後事,我不管,師了了落落,任教身後一把火,化灰成燼。如是觀想知師本不在乎, ,去則去矣,去後之主意,是大衆事,所以師本坐化,將臥荼毗(荼毗是梵語即火葬)故去後之封龛即封棺,于封棺典禮,瞻仰遺容之一剎,我見師又安然就睡于叁尺銅棺之內,是從莊嚴跌坐于滿室鮮花繞布床前之後另一個境界。這是最後一見師面之境界,預知悲痛必難忍,但當繞棺合十之時,忽然心中湧上一種思想──師平生之一貫,爲師爲人,一味平實,平實到定名封龛,仍歸平凡…

《倓虛大師追思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