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倓虛大師追思錄▪P32

  ..續本文上一頁。專究一心叁觀之旨。洎叁年有成。乃受天臺真傳之衣缽。蒙擔如來家業。龍天推護。行化華北。講經說法。作獅子吼。出和雅音。法幢所至。四衆鹹歸。使久已式微之佛教。重獲生機。于是長春之般若寺。營口之楞嚴寺。哈爾濱之極樂寺等諸大叢林。相繼建立。一時佛教中興氣象。彌漫全北。挽狂瀾于既倒。作砥柱于中流。漪欤盛哉。回顧北方佛教之有今日如斯成就者。微公中興之力其誰與歸。如謂非大菩薩乘願再來其可得乎。予嘗閱影塵回憶錄一書。深感公之悲深行苦。不勝歡喜贊歎。深致景仰。公獻身佛教垂四十余年。教演天臺。行宗淨土。宏法利生。度人無量。近年振錫南來。法緣殊勝。綜其生平戒行謹嚴。待人以忠。處事以誠。尤能觀機逗教。故使見者聞者。鹹心生歡喜。其言行公德。足與虛雲老和尚媲美而互相輝映。至于建修梵宇。興學育才。功成不居。飄然引去。不謀個人安養。汪汪大度。比之虛老不惶多讓也。豈兩老爲寒山拾得之化身而示現人間耶。不然何其言行功業不謀而合若是耶。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予于倓公向往之心。正作如是觀也。信乎佛法無邊。不可思議也。予方以未嘗親炙公之教益引以爲憾時。適公之大弟子樂渡法師。于去臘應正善佛道會之聘。來美弘法。予以希有之機緣。幸得侍教左右。相與研究經義。獲益不少。此殆我佛所謂因緣者耶。樂師慈悲。並嘗爲余言公之法語啓示等。聞之如飲甘露。如饫醍醐。益使予對公之敬仰。更深切無涯矣。

  

  時維季夏。歲在癸卯。公示寂于香江。噩耗傳來。人天眼滅。中外同悲。一代宗師。遽爾息化。甯不惘然。然而公再來也。非生示生。非滅現滅。今公化緣既盡。入大般涅槃。色身雖滅而法身常住。況公之德業所留存于天地間者。未嘗隨形體之生命以俱盡。是公固不死也。雖然。吾人仍以不能複見公致力于弘法度生爲可痛。因而重思念之。而求其生平行化事迹。詳著之以爲世範。發潛德于幽光。啓後人之仰慕。此固後死者之責也。豈僅如世俗之哀悼。徒重形式而已哉。是故應以公之言教是從。公之懿行是行。使聞風興起。繼志述事者有人。斯即所以紀念公之德業于不朽也。方今法弱魔強。人心陷溺。而世變亦日亟。吾人應本公之大無畏精神。赓續公之偉大志願。躬踐實行。爲教爲法。共同努力。將見慧日出而群魔伏。正道昌而人心善。國家民族。庶有賴焉。

  

  最近公之門弟子。爲闡揚先德。藉報法乳。因而爲公印行追思錄征文。以期在師尊一會中。有緣人士題詞留念。寫香火因緣。作文字般若。垂諸永久。昭示來茲。盛事亦勝緣也。樂師謂予曰。子盍爲文以志此一段香火因緣耶。竊私予之于公。雖未嘗親侍承教。然去國萬裏。旅居海外。猶幸而能得親近公之法嗣樂渡法師。得沾法益。是則不啻私淑之矣。以是因緣。予雖不文亦有不得而辭者。故不揣陋。秉筆書此。用志哀思。並藉此向倓公上人恭致敬禮。嗚呼。哲人其萎。悼念莫名。心香一瓣。謹獻愚誠。常寂光中。公其鑒臨。

  

  

  記倓虛上人與我一段因緣

  

宋希尚

  

  佛教以無說而說,佛智以無得而得,不取于相,萬法皆空,故以澄靜虛空,爲其精神之所注。近百年來,我國佛門中有「叁虛」大德爲國內外四衆所景仰與崇敬,即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與倓虛上人。

  

  倓虛上人原籍河北甯河縣人,四十叁歲,在高明寺出家,旋依甯波觀宗寺谛閑大師受具足戒,爲天臺正宗第四十四世,晚年創湛山寺于青島湛山,在海之濱山之麓,建立起一座莊嚴宏敞之梵宇,環境清幽,不但可供青島市民遊覽觀光,並爲中興天臺宗于北方之唯一道場。

  

  民國叁十五年冬勝利複員,大批援華物資湧至,政府指定青島港爲救濟華北及東北方面停卸地區,而國內運煤工作以應付各方工業之重建,亦刻不容緩,豈料意外事不幸發生于第五號碼頭(青島港最大碼頭)因卸煤過量。一夜間忽告倒塌頓使青島海運工作,陷于癱瘓中斷,誠爲中央出乎意外措手不及之事也。時行政院長宋子文交通部長俞大維決定由交通部迅速成立青島港工程局,派幹員主持限期修複,余臨難受命,在複員初期人力物力萬分困難之下,賴交通部全力支持,各方合作,得于年後完成。

  

  余在青島工作期間,星期假日,亦常抽空瞻仰湛山寺及市內湛山精舍,精舍高據一小山之頂俯瞰市區及海港,曆曆在目距余寓魚山路一號至近因此與其主持人趙居士者遂相稔熟,藉知湛山寺開山和尚倓虛上人,因弘法建寺,遠赴東北,久久未歸,時(叁十七年)時局緊張,消息傳來,日見惡化,老人音信不通,無法接濟,全寺上下惶惶不安,經月後某夜,月色如晝,余于晚飯後,獨踏月登山,忽遇趙居士迎面而來,相與移坐松樹下,爲述東北交通已斷,所賴以維持者航空耳,老人身陷東北,歸恐無望,複問能否爲一臂之援,余以航運擠擁不堪,報載且有黑市非金鈔莫辦之說,東北已無熟人,深感愛莫能助,相與嗟歎而別。

  

  次日清晨,湛山寺代理當家老人門徒某某。披袈裟偕趙居士來庽,大禮參拜,知系星夜自湛山寺趕來者,堅請余徑電俞大維部長令饬沈陽航空負責人必須爲倓虛老和尚留一機票,票款俟到北平照付等意,趙居士並婉述前晚在精舍得一夢見(老漢持杖而來曰「老和尚得救矣,明日上山之人,可力求之,必有濟」。故昨于精舍山上守侯終日寸步不離迨月上東北,始見駕到,晤談之後,雖知難而退,然此中似已種下因緣。今值事急。不得不重來奉懇。乞電俞部長求援,成敗在所不計。余以俞部長非佛門弟子。且在東北撒退航空萬分緊急之時,以余當日微小身份,而欲爲一和尚請留機票逃命,實難啓齒,且恐無結果,惟彼等央求懇切,且曰姑盡人事一切仰仗佛佑,余慨諾之。就商于港工局主任秘書張士楷兄,即草擬一電,乞俞部長轉令設法,事遂告一段落。

  

  不料旬日之後,老人自北平來信,謂彼自己亦莫明其妙,能安然飛抵北平,將去天津料理佛事,兩叁月後,返抵青島,並親來港工局相訪,面致謝忱,爲彼此第一次相識,但見其法相莊嚴,體魄健碩,一望而知爲有道之高僧,不禁肅然起敬,敘談之頃,知彼在渖無日不赴機場設法訂座,祇見人山人海。爭相逃命,自問毫無脫險希望,原已泰然放下,付諸天命,不意某晚午夜叁時有半,忽夢見一老僧持杖叩足急聲呼曰,「速起速起趕往機場,不得遲誤」是時自亦莫明其故,如奉軍令,拔門直趨機場,于黑夜中疾馳二十余裏,遙聞飛機發動之聲,知已到達。天色亦吐魚白之色,即聞有人遠遠高呼「倓虛老和尚在那裏」「倓虛和尚快來」「最後班機要起飛了」。聞之惶惑,不知誰是救星,複聞路旁怨憤之言曰。「此時此地還要等待一個和尚。」及見老人匆忙趕至。機場執事諸人。知爲倓老,即趨前參扶登機,旋即沖天起飛時旭日尚在地平線下也,倓老此行,如無俞部長之電令與冥冥中之安排則老人生還恐非易也。佛法庇佑,真正不可思議,當經倓老面約訂期于湛山寺以素筵相享,所有陪客由余代邀,遂約青島電信局陳局長,招商局方經理,及港工局同仁共八九人前往暢敘,老人複親書一聯爲贈,以志紀念。筆力雄勁,出于僧人之手,良可貴也。

  

  聞倓虛上人于民叁十八年叁月自青島抵港。于民五十二年六月廿二日。示寂于荃灣弘法精舍,世壽八十有九,生平以「看破」「放下」「自在」勸人,一代高僧。與世長逝。但望乘願再來,度我衆生。無量禱祝。

  

  

  師門願學記

  

梁譚玉璎

  

  經雲,末世衆生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夫心不住相,正知見人豈易言哉,能宏生遭末世。而性擰愚,昔歲柄神內典,幸得侍離相明師,即癸卯夏示寂之倓公大師,與前已生西之虛雲和尚是也。寬宏得侍二師有年。惜不敏于二師性道,鑽仰末由,而背塵合覺之願,未嘗一日或忘。二師之盛德大業,宣諸口而筆諸書,非弟子所能贊一辭。所思者寬宏障重,著相也深。唯見二師心不住相既同,說法利生亦同,而盛隆叁賓,遍于中外,及示寂荼毗,所遺舍利數千,更無不相同。何二師之示生也。相而不相,及示寂也,不相而相,何哉,蓋嘗沈思冥索而得之矣。二師相而不相者,則度生普。不相而相者,悲心也重。相而不相者遵佛語心不住相以度生也,不相而相。遺舍利以勉末世修行不能舍象而叩空也,今二師居寂光中矣。留其舍利以勖後人,須如是能宏謹書以記,以證古今一如。並追仰二師之風于無窮焉。

  

  

辛亥夏弟子梁譚玉璎謹識于香江東蓮覺苑。

  

  

  永垂不朽的大德──倓虛老法師

  

鄭能潔

  

  半月前我到中華圖書館借書,倓虛大師的高足樂渡誠祥二位法師對我說:「現在籌劃刊出一部追思錄,你是最後皈依弟子,也應寫寫你的經過呀」!

  

  「才疏學淺的我,可惜沒有寫文章的本領」。我答。

  

  「你不用顯甚麼文才,就照你皈依的程序留一個紀念好了」。他們二位這樣督促我。

  

  「恭敬不如從命,我把結上佛緣這段傳奇巧遇,像談話式的隨便寫寫吧。」

  

  回憶今年的夏天,一位朋友到訪,談及舊瑪利兵房鬧鬼!擾攘不堪,後來得到本港高僧作法超度,這些冤魂從此消滅了。可見佛法真是高超啊!

  

  經過這事發生後,我心裏在想:高僧神通廣大,相信是從研究佛學得來的,而佛學可在經典中獲得,于是毫無識見的我,開始尋求聽經的機緣。一天的中午,閱報知道樂果老法師在新開幕的青年佛教圖書館講經,我滿懷高興,于當晚按址前去聽講,入門見到一尊玉像,心想:這是什麼佛?坐下不多久,一位老和尚出來講八大人覺經,他說的…

《倓虛大師追思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