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倓虛大師追思錄▪P40

  ..續本文上一頁講金剛經。黑山居士馬靖東發起建寺,請公主其事。一時督軍孫烈臣,道尹孫鍾午,鎮守使陳居士,商務會長孫秀山,居士于沖漢,紛紛響應,捐款捐房,初步工程即告完成。民國二十一年,由公之大弟子澍培法師爲首任方丈。並附設僧人學校,後因日人建馬路,般若寺全部遷址重建,一仿原式。民國二十五年,首次傳授千佛大戒,時公已卓錫青島,創建湛山寺。請公至長春主壇,爲傳戒本師,得戒弟子一千七百人。民國叁十六年,公之弟子善果法師,時任方丈,再傳大戒,時公主持重修天津大悲院,複請公至長春主壇,得戒弟子千余人。

  

  沈陽大南關般若寺,原爲古剎。清初古林禅師,行化其地,大闡宗風,奉天府志,載其語錄.降及清末,住持乏人,逐漸頹廢,淪爲乞兒寄居之所。居士趙蓋臣,請公發起重興。一時巡閱使張作霖,總參議楊麟閣、齊斐章、翟文選、王朗川皆襄贊其事。王朗川爲重興總理,一年之間,山門、前殿、大殿、配房、藏經樓、僧房,煥然一新。佛學研究會,流通處、般若佛學院,皆附設其中,爲公經常駐錫講座之所。此外小北門,尚有永安寺,頹廢已久,亦賴公之力重興。

  

  民國十四年,公應北京柏林寺之請,講楞嚴經。居士馬冀平、張景南、胡瑞霖、陶初伯,以本京彌勒院乏人住持,發起假院中開辦僧學,培養弘法人才。請公主其事,有學僧叁十余人,其間多由山西五臺山遠來。第一屆叁年,公委其剃度臺源法師,代理學務。第二屆叁年,由澍培法師任教務長。民國十四年秋,日本佛教徒發起東亞佛教大會。中國政府執政段芝泉,組中國佛教代表團,赴日本東京,參與勝會。公與道階法師,被推爲出家代表,胡妙觀、張景南等爲居士代表。南方佛教代表有太虛、持松、弘傘等法師,王一亭等居士。

  

  民國二十一年二月,公應西安佛教同人朱子橋、康寄遙、崔獻樓等居士之請,赴西安講經。駐錫西安佛化社,講維摩經、金剛經、心經。其地昔爲漢唐古都,唐代佛法鼎盛,至今佛教古迹隨處皆是。惜已過去,而天災頻仍,民不聊生。公之講經,即因朱子橋等居士,深愍災情。除施赈外,必須宣講佛法,使人心向善,藉轉浩劫。因此,公于佛化社講經外,又隨施赈諸公,遠赴外地說法。西抵古陳倉之地,風塵仆仆,曆十余地,所至與災民深結法緣,令其心開意解。佛教同人又發起假大慈恩寺,傳千佛大戒。爲西安戒場久廢之勝舉,請公爲主壇。公謙辭,轉薦寺中方丈主之,公自居下位,爲羯磨。又假大興善寺,成立僧學,招學僧二十一名,以公爲主講。華清法師輔之。陝西省主席楊虎城,考試院長戴季陶,各捐資助成學費。公爲講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又應終南山圓通茅蓬之請,講金剛經。並瞻禮終南古迹,興教寺大唐叁藏法師塔,湘子洞。余如臥龍寺、開元寺、大薦福寺、大雁塔、小雁塔等名勝古迹,一一瞻禮.惟時移世轉,滄桑疊變,不免殘垣斷壁,一片荒涼。時谛公示寂,公欲奔喪,僧學由華清法師代理,公于九月南下赴甯波。時值上海影印藏經會,假西安臥龍,開元兩寺宋藏影印。有玻璃版數千張,裝箱起運,托公之便,帶至上海。途次險遭匪劫,賴公智慧辯才鎮定之力,與匪徒交涉,得以保全。時範成法師,葉玉甫總其事。公因護送藏經,途次躭擱,抵甯波後,谛公喪期已過.公親詣五磊山,谛公塔下,禮拜供養。歸途,禮世尊真身舍利,于阿育王寺。經蘇州靈岩山,拜訪印光法師,印公執手言歡,如見故人。

  

  民國二十二年春,葉遐庵、陳飛青居士,發起創建青島湛山寺。陳研卿、梁少庭、丁蓮峰、項幼軒、張煥庭、于紹文等居士和之。並得地方長官之協助,市長沈鴻烈,鐵路局長葛光庭,市府秘書袁道沖,路局秘書龍健行等,贊歎隨喜。請公至青島,主持其事。先于民衆教育館,講金剛經,聽者雲湧,聞所未聞。市長以下各長官,皆便服與民衆雜坐,洗心靜聽。大護法王湘汀,聞經而生信,首先率全家皈依。次年擇地八十余公畝,興工起建,湘汀出力最多。大殿以及市內魚山頂佛學會樓宇,創建工程,出自湘汀之獨力。次年秋,湛山寺工程初沙完成,公成立湛山寺僧人學校,招學僧二十余人。公爲講起信論、楞嚴、金剛等經。萊陽居士于紹文,蓬萊居士董子明,先後講國文。桐城居士龍健行、任文牍。學僧人數,逐漸遞增,至八十余人。慈舟、弘一二律師,禅宗泰鬥真空長老,均先後應請而至。講律、持戒、參禅,全寺八十余衆,一體守過午不食之製。工程建築,體製浩大,短期不克完成,赓續至民國叁十叁年,綿曆十年,始大致完成。計建有山門、天王殿、後殿、大殿、經樓、藥師塔、地藏殿、講堂、方丈、僧房、居士院。梵宮琳宇,巍然大觀。其間出力之護法,繼王湘汀氏而興者,周志輔、周志俊、張伯祥、崔岱東、林耕宇諸公,最爲熱心。先後分擔工程之一部,獨力興建。藏經七部,單本數萬冊,大致由周氏供奉。

  

  青島于百年前始開埠,本一荒涼漁村,其地從無佛法。百裏外之崂山,道家所居,晉法顯大師,浮海歸自天竺,于此登陸。明憨山大師德清公,建海印寺于崂山那羅延窟之旁,爲其地佛法之(矢+高)矢。憨公旋被道士誣謗,被罪谪廣東韶州,海印寺被毀,其地之佛法絕迹。叁百年後,公于青島弘法建寺,度人無量,當地居民,大都皈依,幾成佛化世界。識者稱公爲憨山大師再來,于後殿前懸一金字匾額,大書「海印遺風」四字,以志因緣。公自于東北叁省創建各寺以來。以湛山規模最巨。兼之地勢,風光、民俗各端,皆適公意。故曾自號「湛山老人」,有終焉之意。民國叁十四年,公辭退方丈,改任學僧善波法師爲住待。公手創各寺,一律十方選賢,住持只論次數,不論代數。公之弟子,皆推尊公爲「湛山堂上第一代」。

  

  民國二十九年,天津甲戌講經會,周叔迦、靳雲鵬、龔心湛、王紹賢、劉鶴齡、劉子明、趙化民、張伯齡、李唐民居士等。發起複興古剎大悲院,爲天津惟一十方叢林,請公主其事。蓋天津雖爲北方名鎮,曆史悠久,而佛寺皆毀于民初廢廟興學風潮。除少數小庵,爲應赴僧所居外,概無較大佛寺,弘揚佛法,住持聖教。大悲院之籌備複興,即基于此。公慨念天津爲父母之邦,效天臺大師于父母邦建玉泉寺故事,于古稀之年,勉應此請,身膺大悲院複興之責。民國叁十一年春,推薦學僧等慈法師,爲大悲院住持。民國叁十六年秋,全部工程完成。計建有山門、後殿、配殿、天王殿、大殿。公親躬督工選料,曾爲采購大木,冒風雪嚴寒,奔走各地,終于滿願。爲法爲人,具見老當益壯之精神。是年春,長春般若寺傳千佛大戒,住持善果法師,請公赴長春主壇。叁十七年春,值國共之戰,火車不通。公偕隨行六人,乘牛車達沈陽,曆時十叁天,飽經風霜。其間諸多困危,皆賴菩薩加被,化險爲夷。四月,自天津返青島。

  

  民國叁十八年己醜,公七十五歲,春叁月,應香港佛教界之請。偕弟子樂渡、演根、妙智、大光、寶燈等十余人,到香港。講金剛經于東蓮覺苑,江妙吉祥居士譯粵語。港地人士,久慕公之高風,多未沾法雨,此次初聆法音,如饫甘露,歎爲稀有。一時,居士葉遐庵、林楞真、王學仁、王璧娥諸公。紛紛護法,吳蘊齋、樓望缵、吳性栽等諸公,紛紛皈依。請公駐錫荃灣弘法精舍,創辦華南學佛院,培養僧才,以符公之素願。國內學僧,聞風而至者二十余人。公之老友長春般若寺退居,定西法師,營口楞嚴寺方丈,樂果長老,亦先後飛錫而至。擔任學佛院教授,人才濟濟,師生融洽,聚于一堂,極一時之盛。公曾親督果僧登山斫柴。開山種菜,效百丈之遺風。並由學僧實習印刷,爲報谛公法乳之恩,曾印谛公一生著述全集,百萬余言行世。公八十大壽之年,港地皈依者日衆,弟子爲報公恩,出版影塵回憶錄,全書約叁十萬言,裝訂兩厚冊。爲公昔在湛山口述一生事迹,門弟子大光法師筆錄,蔣維喬居士曾爲參訂,並撰敘言。與晉法顯大師佛國記,唐玄奘大師別傳,明見月律師一夢漫言,可以媲美,同爲高僧自述事迹,不朽之作。同年命弟子樂渡法師,于九華新村建天臺精舍,成立谛閑大師紀念堂,岑學呂居士題額。又命弟子智梵法師,于青山營極樂寺,地勢幽靜,最宜修道所居。戊戌年,公八十四歲,成立中華佛教圖書館,于九龍界限街。搜集大正藏經、續藏經。各種單本佛經萬余卷,供人閱覽,開香港佛教文化事業之創舉。公自任館長,吳蘊齋居士副之。又應弟子之請,于館中開講楞嚴經,王恺居士譯粵語。每逢周日開講之夕,聽衆擁擠,無插足之地,風雨無阻,寒暑不辍.公教演天臺,行宗淨土,尤以日誦法華爲常課。年來衆弟子每以世界不安爲隱憂,請公示以祈禱和平之法。公發起念誦法華經。祈禱世界和平,一時港地佛教各團體,紛紛響應,普遍成立法華念誦會。香港佛教聯會茂蕊長老,道慈佛社楊日霖居士,張郭常壽居士,率領各會員、社友奉行最力,其他佛教團體亦踴躍參加。每年一次總回向,同人集弘法精舍舉行回向儀式,請公拈香開示,每次莅會者數百人。

  

  癸卯年,公八十九歲,是年春全部楞嚴經講完,曆時約五年,其間曾因公染病,多次辍講,病愈後複續講,至此始講圓滿,爲公一生講楞嚴最後之一次。又應弟子之請,開講金剛經,梁八太居士譯粵語,每周開講一次,盛況如昔。夏曆五月初十日,講至第十七分。適得全經之半,而公示微疾。回錫弘法精舍靜養,胃滯微痰,無甚痛苦。延醫診視,謂公年老垂盡而非病。六月初一日,爲公八十九歲壽辰,衆弟子集弘法精舍拜壽,公能如常趺坐受禮。後則常作吉祥臥,氣息微弱,而神志清醒,能憶述生平,曆曆如繪。至六月二十二日,衆弟子見公有示寂之狀,群集公之臥室榻前念佛。至上午十時許,公從吉祥臥力疾而起,作跏趺坐,對衆弟子曰「坐起來,我要走了」。于念佛聲中,含笑而寂,如入禅定。弟子寶燈、妙智、大光、聖懷、性空、智梵、曉雲等法師數十人,皈依弟子男女居士數十人,親侍後在側,同聲念佛。翌日午刻,奉公遺體入龛,面目如生,盛暑季節,但聞陣陣異香。當公八十大壽,有人奉竹柱杖,公數其節,得九數,曰「我再活九年」。公享年八十九,適符再活九年之數。

  

  公之弟子,于公寂後,建四十九日念佛法會,回向公蓮登上品,並定第四十九日舉行荼毗。港九佛教各團體,每周分別舉行公祭,綿曆七周。弟子樂渡法師,適在美洲弘法,于公寂後第四日奔喪回港,料理善後。癸卯年八月十二日,四十九日圓滿,于弘法精舍後山,積香木數百斤,舉行公之遺體荼毗,港九佛教四衆,來會者叁千人。幛額聯軸花圈,盈堂滿地。香港政府華民署,有花圈致敬,開香港佛教徒受政府吊敬之創舉。由筏可大和尚、明觀老和尚、樂果老法師,分別說法舉火。烈焰騰空,光華缤紛,與念佛聲交織,響徹雲表。香木中爲沈檀等香,經火焚燒,香飄數裏,嗅者歎未曾有。次日衆弟子撿拾靈骨,得舍利五千余粒,大者如棗核,中者如大豆,如豇豆,小者如谷米,如粟米,光輝燦爛,晶熒奪目。更有舍利花無數,作種種形狀,不可思議。擇地于西貢牛頭山,建塔供養。

  

  皈依弟子中有白衣侍者,以詩贊公舍利雲:「絢爛奪目燦绮霞,烈焰煅燒色更嘉,塵淨一盤珠宛轉。果圓千朵玉交加。悲心澈骨啓誠信,德澤無邊潤道芽,戒定慧成來有自,今宵明月失光華。」

  

  公之著述二十余種,計有心經義疏、心經講義、起信論講義、天臺傳佛心印記釋要、金剛經講義、水陸法會法語、讀經隨筆、佛學撮要、淨土傳聲。楞嚴經講義、金剛經親聞記、金剛經隨聞記、金剛經講記、心經講記、普賢行願品隨聞記、演講錄初集、影塵回憶錄等。

  

《倓虛大師追思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