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倓虚大师追思录▪P39

  ..续本文上一页身心性命中,努力一番,寻出其中之真理,安身立命,庶免虚度此生,不与草木同腐。公于斯时已具慕道之诚,所惜未遇佛法真谛。当地流行之道门,尽为外道旁门,求道者舍此无由。公向道之心既殷,亦有到此中求索。曾结同好诸道友,组宣讲堂,研究道门,行善打坐。以吐纳求长生为惟一道术,苦修有年。一时如定西法师未出家时之于春圃,乐果长老未出家时之陆炳南,苦行僧蕴虚大师未出家时之刘善人──刘文化、王志一、王乐天诸贤,皆从公游。蔚为风气。然斯本左道,贻误苍生,譬如煮砂,终不成饭。以故虽努力钻研,钢梁磨穿,不免徘徊歧路,入道无由。刘善人后于海城得遇性亮和尚,开示佛法,并于北京请回楞严经。公据而读之,一开卷叹为希有,一气读去,终宵不倦.遂悟此经为真理归宿,佛法始为安身立命之处。纠合同道,尽弃先时所习道书,专究楞严。道友中研究楞严获希有瑞应者,不乏其人,刘善人即其一。善人一日于宣讲堂看楞严,忽然入定,见其死去之亲人,以及冤家债主十余人,接踵而至。跪拜而后,相继攀登其肩,耸身升空,欢欣而去。善人仰视屋顶,现一圆洞,开向大际,诸人尽穿圆洞上升。善人于转念间,前境尽失,屋顶圆洞亦不见。同屋有一司账先生,方握笔拨算子核账,善人问先生适才何所见,先生愕然,答无所见。善人知为灵应,同道诸友闻之,益信佛法真实不虚。善人后出家,号蕴虚,为苦行僧,灵感迭见,化人无量。寂后火化,得舍利无算。

  

  因此,公外受鼓励,内缘成熟,以为佛法高深,为世界第一流大教,其理允为出苦津要。然在家俗务牵缠,无暇深究,人生短暂,坐失良机,遗恨何及。必须舍俗出家,抛绝尘缘,专志钻研,始有澈底了悟之希望。民国三年夏,公四十岁,闻有宝一长老,当代高僧。弘化北方惟一念佛道场,红螺山资福寺。公欣然至其地,参听宝一长老讲演法华经,深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之旨。因求披剃。宝公鉴其诚,慨然应许,方作准备。忽为人暗中道破,谓公身为名医,家中食指频繁,未宜出家。宝公闻之,遂罢。

  

  民国六年三月,公四十三岁,出家时至。家中虽妻儿绕膝,生计依赖,然公出家之志已决。假想身染急症而死,无复人世,故得割爱绝累,一切放下,舍人世难舍之牵连。时届清明,家家扫墓,公遂托词返里扫墓之便,改道天津。投名剎清修院,院主清池上人,昔任红螺知客,与公有旧,至此一见如故。引公礼涞水高明寺印魁老人塔,落发为僧。印魁老人讳昌文,于佛门属临济正宗。俗姓杨氏,燕山易州人,本清末金陵古剎毗卢寺,一代重兴之祖。主其寺有年,弘律演教,激扬宗风,化度无算。宣统元年腊月示寂,年五十三,临终有偈云「参透人间世事禅,半如云影半如烟,有时得遇东风便,直向山头驾铁船」。与谛闲老人同学,事赤山法忍大师。印魁老人,生平慎于接人,入室者遂少。临终前曾嘱学僧清池,于身后遇缘物色,一人已足。至此,得公剃度,适符印公之宿愿。由印魁老人师弟,纯魁老人为公起法名「隆衔」,清池上人赠公号为「倓虚」。先是上人梦一沙弥名倓虚,自关外来谒,次日适公自关外营口至,求为僧,因忆梦兆,即以「倓虚」二字赠为公号。

  

  公披剃后,留清修院半年,于服苦行役中,力参向上事。扫地焚香,青磬红鱼,搬柴运水。淘米炊饭,处处可以开悟。事虽琐屑,能循古德入道常径,如六祖初到黄梅,腰石舂米故事,千古佳话。愈见崇高。是年秋,谛闲老人于宁波观宗寺,传授千佛大戒,因缘殊胜,不可多得。公始辞清池上人,束装南下,投观宗寺受戒。具戒后,考入寺中弘法研究社为学僧。依止谛公,专习天台教观不传之秘,穷究一心三观之旨,获得鱼忘荃之实。当公初次回小座覆讲,语出非凡,四坐惊奇。谛公评曰「虎豹生来自不群」,深庆其老友印魁和尚,后嗣之得人。因此,入谛公之室,受记得法,嗣谛公为天台法孙第四十四世,法名「今衔」。谛公亲洒德翰,写台宗法卷赐之与显荫、宝静、静权、摩尘等台宗耆宿为同门,置身谛公嗣法之林。太虚、仁山、常惺、禅定、妙真等法师,皆当时之同学。

  

  民国七年三月,谛公应北京戌午讲经会之请,讲圆觉经于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法会鼎盛,冠盖云集。谛公诸弟子纷纷请求追随皆未许,独公与仁山法师得偕。谛公似南人北化,语言隔膜,得公传译之力为多。居士中如叶遐庵、蒯若木、蒋竹庄、江味农,徐文蔚诸公,皆于此会与公相识,后来公在各地弘法建寺,颇得诸公之助力。公于法会圆满,仍随谛公南返。时届隆冬岁尾,为观宗成规起七参禅之期,经典一概束置,全体入禅堂打七。专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大冶红垆,镕炼一番。公于用心得力处,从自性中忽然流出「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二语,不敢自肯,敬呈谛公,谛公肯之。

  

  民国九年秋,为公游学谛公门下三年之期。时同学禅定法师,任观宗寺方丈和尚,适有为观宗请藏经之便。公辞师,偕禅定和尚再赴北京。公返祖居天津北塘,祭扫先人墓,于墓前诵经,超度先人之灵。后偕禅定和尚募化藏经款,过其家门营口,挂搭宣讲堂。家中妻儿别后三年,未通消息,好友陆炳南,王志一诸人伴公返家。度其妻于氏夫人皈依佛门,由禅定和尚赐法名「广达」。夫人于佛法本无所知,于公之弃家出走,颇怀怨尤、经公为之说法,祥示生死之苦,引述极乐之胜,剖析分明,譬喻恰当。夫人闻之,油然生信,转悲为喜,发心持斋念佛,精进异常。后于民国十七年示微疾,念佛往生。公之子五人,有二人出家。第四子维翰、十岁染衣,童真入道,法号「松泉」学通经教,能文章,曾住持北京西直门外放生池极乐寺。公为佐禅定和尚募藏经款,曾遍游大江南北及东北三省,南通张季直,执政段芝泉,皆因公之劝。慨然助款。请藏之事,终告完成。

  

  民国十年二月,公应范成法师,居士马冀平、段芝佑之请,首次弘法。赴河北省并泾县灾区。讲金刚、弥陀、地藏三经,历时一月。其地灾情严重,寸草不生,饿莩载道,饥民多以树叶草根为食。外道颇盛,素无佛法,然古剎显圣寺残迹犹存。经公说法,居民及外道得开迷云,如饮甘露,色身虽瘦,法身已肥.灾民逃至北京出家之儿童甚多,成名之法舫法师,即其一。

  

  四月公应奉天万寿寺省缘和尚请,主讲该寺僧人学校,省缘和尚任校长。公之出家,本为生死,后经谛公之感染,始知佛法之衰,由于僧人失学。因此发愿提倡僧学,其实要更过于个人生死。至此遂概然应请,任校中主讲,为公一生办学之先声。寺名万寿,更寓其办学事业,有绵延无穷之义。四月初八佛诞日开学,有学僧二十余人,为北方较早成立之僧校。公讲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弥陀经。地藏经,楞严经,教观纲宗,始终心要。民国十二年寒假,三年圆满毕业,公之大弟子澍培法师,举德兼优,常得公之称赞,即出于此。

  

  北方人士不闻佛法已久,公之讲学万寿,名声远扬,谒仰闻法之士,一时纷纷造访,并请求到各地讲经。公既怀普渡,不能过拒,又为不妨僧校课业,特择寒暑假期赴之。公之在营口长春各地,建寺兴学达十余处,创造不朽之大业,因缘之兴多有同时。公一身兼任数地之事,仆仆风尘,来往奔走,不可以逐年记述,兹以「地」为主,述其梗概。

  

  民国十年暑假,应海城宣讲堂之论,讲弥陀经,金刚经。赴虎獐屯讲金刚经,皈依者甚多。民国十二年正月,到哈尔滨,讲弥陀经。暑假赴沈阳,于国际公司讲大乘起信论。于长春、吉黑慈善联合会,讲金刚经。发起建长春般若寺。寒假,到营口宣讲堂,讲金刚经,筹建楞严寺。民国十二年暑假,于哈尔滨启建盂兰会,讲地藏经、弥陀经。于张家湾,慈善会讲弥陀经,启建弥陀寺。十一月到哈尔滨。讲楞严经受朱子桥将军欢迎,主持修建极果寺。

  

  营口楞严寺,以纪念同人研究楞严经命名,占地七十余亩,地平如掌,为公在东北三省手创各寺之冠。建有山门、钟鼓二楼、天王殿、大殿、藏经楼、斋堂、伽篮殿、大寮、库房、客堂、司房、讲堂、祖师殿、水陆坛。创设于民国十年三月,民国二十年完工,惨淡经营,历十年之久。发起者四十余人,推公主持其事,居士有乐果长老未出家前之陆炳南,总其大成。于春圃、陶海澜、毕云桥、魏思波、戴子常等辅之。出钱出力,或向外募化,用款达银洋三十万元。众以公有领导之功,应为寺中首任方丈。公之愿在「功成身退,另让高贤」又以地邻俗家之门,有碍修持。慨然拒绝。另荐禅定和尚为首任方丈,定为十方选贤丛林,方丈皆由聘任,不立法统。并附设楞严佛学院,培育僧才。

  

  哈尔滨极乐寺,占地百余亩。民国十一年,江苏陈飞青居士,时任中东铁路稽察局长,首倡发起。段执政秘书马冀平,交通部长叶恭绰,中东铁路护路总司令朱子桥,秘书周孝怀等,筹款兴工,推公主持其事,民国十三年八月完工。殿宇巍峨,楼观崇闳,工程之伟,仅次于楞严寺。众请公为首任方丈,并附设平民义学,培养失学儿童。后改为佛学院,青年子弟就读义学而出家者甚多,佛学院学生有出家在家二众。民国十四年,段执政芝泉,以公大兴佛法,有益世道人心,特颁「宏范三界」金字匾额,高悬方丈室,以示表场。民国十八年四月,传授千佛大戒,赴宁波特请谛闲老人北上主坛,为传戒大和尚,得戒弟子七百余人,为东北佛法空前胜举。居士于春圃出家,于此会受戒,法号「如光」后改号「定西」,以属公之老友,久研经法,梵行素着,人所宗仰。初具戒品,被推为寺中继任方丈。定公后游化香港,创建东林念佛堂于芙蓉山,道风远扬,皈依者无算,壬寅年示寂,有弟子圣怀法师等二十余人继其遗志。

  

  长春般若寺,大慈善家蒋洁珊,捐地二十余亩,拓为寺址。民国十一年暑期,公应长春吉黑慈善联合会之请,…

《倓虚大师追思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