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倓虛大師追思錄▪P39

  ..續本文上一頁身心性命中,努力一番,尋出其中之真理,安身立命,庶免虛度此生,不與草木同腐。公于斯時已具慕道之誠,所惜未遇佛法真谛。當地流行之道門,盡爲外道旁門,求道者舍此無由。公向道之心既殷,亦有到此中求索。曾結同好諸道友,組宣講堂,研究道門,行善打坐。以吐納求長生爲惟一道術,苦修有年。一時如定西法師未出家時之于春圃,樂果長老未出家時之陸炳南,苦行僧蘊虛大師未出家時之劉善人──劉文化、王志一、王樂天諸賢,皆從公遊。蔚爲風氣。然斯本左道,贻誤蒼生,譬如煮砂,終不成飯。以故雖努力鑽研,鋼梁磨穿,不免徘徊歧路,入道無由。劉善人後于海城得遇性亮和尚,開示佛法,並于北京請回楞嚴經。公據而讀之,一開卷歎爲希有,一氣讀去,終宵不倦.遂悟此經爲真理歸宿,佛法始爲安身立命之處。糾合同道,盡棄先時所習道書,專究楞嚴。道友中研究楞嚴獲希有瑞應者,不乏其人,劉善人即其一。善人一日于宣講堂看楞嚴,忽然入定,見其死去之親人,以及冤家債主十余人,接踵而至。跪拜而後,相繼攀登其肩,聳身升空,歡欣而去。善人仰視屋頂,現一圓洞,開向大際,諸人盡穿圓洞上升。善人于轉念間,前境盡失,屋頂圓洞亦不見。同屋有一司賬先生,方握筆撥算子核賬,善人問先生適才何所見,先生愕然,答無所見。善人知爲靈應,同道諸友聞之,益信佛法真實不虛。善人後出家,號蘊虛,爲苦行僧,靈感疊見,化人無量。寂後火化,得舍利無算。

  

  因此,公外受鼓勵,內緣成熟,以爲佛法高深,爲世界第一流大教,其理允爲出苦津要。然在家俗務牽纏,無暇深究,人生短暫,坐失良機,遺恨何及。必須舍俗出家,抛絕塵緣,專志鑽研,始有澈底了悟之希望。民國叁年夏,公四十歲,聞有寶一長老,當代高僧。弘化北方惟一念佛道場,紅螺山資福寺。公欣然至其地,參聽寶一長老講演法華經,深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之旨。因求披剃。寶公鑒其誠,慨然應許,方作准備。忽爲人暗中道破,謂公身爲名醫,家中食指頻繁,未宜出家。寶公聞之,遂罷。

  

  民國六年叁月,公四十叁歲,出家時至。家中雖妻兒繞膝,生計依賴,然公出家之志已決。假想身染急症而死,無複人世,故得割愛絕累,一切放下,舍人世難舍之牽連。時屆清明,家家掃墓,公遂托詞返裏掃墓之便,改道天津。投名剎清修院,院主清池上人,昔任紅螺知客,與公有舊,至此一見如故。引公禮涞水高明寺印魁老人塔,落發爲僧。印魁老人諱昌文,于佛門屬臨濟正宗。俗姓楊氏,燕山易州人,本清末金陵古剎毗盧寺,一代重興之祖。主其寺有年,弘律演教,激揚宗風,化度無算。宣統元年臘月示寂,年五十叁,臨終有偈雲「參透人間世事禅,半如雲影半如煙,有時得遇東風便,直向山頭駕鐵船」。與谛閑老人同學,事赤山法忍大師。印魁老人,生平慎于接人,入室者遂少。臨終前曾囑學僧清池,于身後遇緣物色,一人已足。至此,得公剃度,適符印公之宿願。由印魁老人師弟,純魁老人爲公起法名「隆銜」,清池上人贈公號爲「倓虛」。先是上人夢一沙彌名倓虛,自關外來谒,次日適公自關外營口至,求爲僧,因憶夢兆,即以「倓虛」二字贈爲公號。

  

  公披剃後,留清修院半年,于服苦行役中,力參向上事。掃地焚香,青磬紅魚,搬柴運水。淘米炊飯,處處可以開悟。事雖瑣屑,能循古德入道常徑,如六祖初到黃梅,腰石舂米故事,千古佳話。愈見崇高。是年秋,谛閑老人于甯波觀宗寺,傳授千佛大戒,因緣殊勝,不可多得。公始辭清池上人,束裝南下,投觀宗寺受戒。具戒後,考入寺中弘法研究社爲學僧。依止谛公,專習天臺教觀不傳之秘,窮究一心叁觀之旨,獲得魚忘荃之實。當公初次回小座覆講,語出非凡,四坐驚奇。谛公評曰「虎豹生來自不群」,深慶其老友印魁和尚,後嗣之得人。因此,入谛公之室,受記得法,嗣谛公爲天臺法孫第四十四世,法名「今銜」。谛公親灑德翰,寫臺宗法卷賜之與顯蔭、寶靜、靜權、摩塵等臺宗耆宿爲同門,置身谛公嗣法之林。太虛、仁山、常惺、禅定、妙真等法師,皆當時之同學。

  

  民國七年叁月,谛公應北京戌午講經會之請,講圓覺經于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法會鼎盛,冠蓋雲集。谛公諸弟子紛紛請求追隨皆未許,獨公與仁山法師得偕。谛公似南人北化,語言隔膜,得公傳譯之力爲多。居士中如葉遐庵、蒯若木、蔣竹莊、江味農,徐文蔚諸公,皆于此會與公相識,後來公在各地弘法建寺,頗得諸公之助力。公于法會圓滿,仍隨谛公南返。時屆隆冬歲尾,爲觀宗成規起七參禅之期,經典一概束置,全體入禅堂打七。專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旨,大冶紅垆,镕煉一番。公于用心得力處,從自性中忽然流出「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二語,不敢自肯,敬呈谛公,谛公肯之。

  

  民國九年秋,爲公遊學谛公門下叁年之期。時同學禅定法師,任觀宗寺方丈和尚,適有爲觀宗請藏經之便。公辭師,偕禅定和尚再赴北京。公返祖居天津北塘,祭掃先人墓,于墓前誦經,超度先人之靈。後偕禅定和尚募化藏經款,過其家門營口,挂搭宣講堂。家中妻兒別後叁年,未通消息,好友陸炳南,王志一諸人伴公返家。度其妻于氏夫人皈依佛門,由禅定和尚賜法名「廣達」。夫人于佛法本無所知,于公之棄家出走,頗懷怨尤、經公爲之說法,祥示生死之苦,引述極樂之勝,剖析分明,譬喻恰當。夫人聞之,油然生信,轉悲爲喜,發心持齋念佛,精進異常。後于民國十七年示微疾,念佛往生。公之子五人,有二人出家。第四子維翰、十歲染衣,童真入道,法號「松泉」學通經教,能文章,曾住持北京西直門外放生池極樂寺。公爲佐禅定和尚募藏經款,曾遍遊大江南北及東北叁省,南通張季直,執政段芝泉,皆因公之勸。慨然助款。請藏之事,終告完成。

  

  民國十年二月,公應範成法師,居士馬冀平、段芝佑之請,首次弘法。赴河北省並泾縣災區。講金剛、彌陀、地藏叁經,曆時一月。其地災情嚴重,寸草不生,餓莩載道,饑民多以樹葉草根爲食。外道頗盛,素無佛法,然古剎顯聖寺殘迹猶存。經公說法,居民及外道得開迷雲,如飲甘露,色身雖瘦,法身已肥.災民逃至北京出家之兒童甚多,成名之法舫法師,即其一。

  

  四月公應奉天萬壽寺省緣和尚請,主講該寺僧人學校,省緣和尚任校長。公之出家,本爲生死,後經谛公之感染,始知佛法之衰,由于僧人失學。因此發願提倡僧學,其實要更過于個人生死。至此遂概然應請,任校中主講,爲公一生辦學之先聲。寺名萬壽,更寓其辦學事業,有綿延無窮之義。四月初八佛誕日開學,有學僧二十余人,爲北方較早成立之僧校。公講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彌陀經。地藏經,楞嚴經,教觀綱宗,始終心要。民國十二年寒假,叁年圓滿畢業,公之大弟子澍培法師,舉德兼優,常得公之稱贊,即出于此。

  

  北方人士不聞佛法已久,公之講學萬壽,名聲遠揚,谒仰聞法之士,一時紛紛造訪,並請求到各地講經。公既懷普渡,不能過拒,又爲不妨僧校課業,特擇寒暑假期赴之。公之在營口長春各地,建寺興學達十余處,創造不朽之大業,因緣之興多有同時。公一身兼任數地之事,仆仆風塵,來往奔走,不可以逐年記述,茲以「地」爲主,述其梗概。

  

  民國十年暑假,應海城宣講堂之論,講彌陀經,金剛經。赴虎獐屯講金剛經,皈依者甚多。民國十二年正月,到哈爾濱,講彌陀經。暑假赴沈陽,于國際公司講大乘起信論。于長春、吉黑慈善聯合會,講金剛經。發起建長春般若寺。寒假,到營口宣講堂,講金剛經,籌建楞嚴寺。民國十二年暑假,于哈爾濱啓建盂蘭會,講地藏經、彌陀經。于張家灣,慈善會講彌陀經,啓建彌陀寺。十一月到哈爾濱。講楞嚴經受朱子橋將軍歡迎,主持修建極果寺。

  

  營口楞嚴寺,以紀念同人研究楞嚴經命名,占地七十余畝,地平如掌,爲公在東北叁省手創各寺之冠。建有山門、鍾鼓二樓、天王殿、大殿、藏經樓、齋堂、伽籃殿、大寮、庫房、客堂、司房、講堂、祖師殿、水陸壇。創設于民國十年叁月,民國二十年完工,慘淡經營,曆十年之久。發起者四十余人,推公主持其事,居士有樂果長老未出家前之陸炳南,總其大成。于春圃、陶海瀾、畢雲橋、魏思波、戴子常等輔之。出錢出力,或向外募化,用款達銀洋叁十萬元。衆以公有領導之功,應爲寺中首任方丈。公之願在「功成身退,另讓高賢」又以地鄰俗家之門,有礙修持。慨然拒絕。另薦禅定和尚爲首任方丈,定爲十方選賢叢林,方丈皆由聘任,不立法統。並附設楞嚴佛學院,培育僧才。

  

  哈爾濱極樂寺,占地百余畝。民國十一年,江蘇陳飛青居士,時任中東鐵路稽察局長,首倡發起。段執政秘書馬冀平,交通部長葉恭綽,中東鐵路護路總司令朱子橋,秘書周孝懷等,籌款興工,推公主持其事,民國十叁年八月完工。殿宇巍峨,樓觀崇闳,工程之偉,僅次于楞嚴寺。衆請公爲首任方丈,並附設平民義學,培養失學兒童。後改爲佛學院,青年子弟就讀義學而出家者甚多,佛學院學生有出家在家二衆。民國十四年,段執政芝泉,以公大興佛法,有益世道人心,特頒「宏範叁界」金字匾額,高懸方丈室,以示表場。民國十八年四月,傳授千佛大戒,赴甯波特請谛閑老人北上主壇,爲傳戒大和尚,得戒弟子七百余人,爲東北佛法空前勝舉。居士于春圃出家,于此會受戒,法號「如光」後改號「定西」,以屬公之老友,久研經法,梵行素著,人所宗仰。初具戒品,被推爲寺中繼任方丈。定公後遊化香港,創建東林念佛堂于芙蓉山,道風遠揚,皈依者無算,壬寅年示寂,有弟子聖懷法師等二十余人繼其遺志。

  

  長春般若寺,大慈善家蔣潔珊,捐地二十余畝,拓爲寺址。民國十一年暑期,公應長春吉黑慈善聯合會之請,…

《倓虛大師追思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