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康复后,老法师就为她和何德庆居士夫妇俩讲了一次佛法大要,蒙何张两位居士慈悲,拉了我一道去听,使我也加深了一层对佛法的认识。那一晚开示的大意是这样的:
「佛就是觉,法是法则,我们谁没有觉,为什么不成佛?就是因为有觉而没有法则。若有觉有法,就人人都可以成佛。只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叫做佛。所谓法,是觉的法,并不是从别处取法。这个觉有三:即本觉,能觉和所觉。凡夫只知所觉,小乘只知能觉,大乘则能所双亡,本觉现前才叫成佛。什么是本觉现前呢?就是觉自觉、知自知、见自见、闻自闻的意思,故经中说:反闻闻自性。人之不能成佛成圣,都是堕于所知所觉的病上。什么是所知所觉病呢?真可怜!这个病病死世间一切人。谁人不由这病而死,病死没有其他原因,只是一个对相。我们自从有知识起,直至命终,谁人不死于对相。有对相便不能独立,不独立便不能无畏,不无畏怎能平等?这平等、独立、无畏,是人人本来具有的,不是修炼成的。为甚么?因为只有见自见、闻自闻,和觉知等等是真独立;只有见自见、闻自闻、和觉知等等是大无畏;只有见自见、闻自闻、和觉知等等是全平等。有人问什么是对相?朝朝常对面,相亲不相验的就是。这道理如此难使人信,所以释迦佛大权示现,假藉夜睹明星悟道,引众生反过来认识自性,用异相来警醒人的常知,使人转自见、见自见。又观音菩萨叫人反闻闻自性,也是同一的道理,若能这样去会通,那么我们的身,亦是对相的一种,为什么不反认自性呢?所谓:明人不肯说分明,说得分明笑煞人。喧宾夺主常对面。转身何用费精神。」
老法师就是这样的奖勉后学,就是如此的热心弘法,开口谈的就是佛法,从没有一句闲话。
现在老法师是化缘已尽,生西去了。四众弟子正在为他老人家举行荼毗大典。可是以老人家的悲愿弘深,我是确信他定必乘愿再来的。老法师,再来吧!芸芸众生中,等待你老人家接引的还有很多呢。
痛失恩师
王元令
余乃一介军人,出身行伍,拙于为文,已往岁月,曾在山西阎公伯川麾下任职,统领师干,国内抗日战争,类多身历其境,大小百役,出生入死,辄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默默中似有佛菩萨庇佑,得保残生。十三年前余抵香港,承五台智开法师引荐,遂皈依倓老门下,早夕侍教,且蒙师不弃,居常为我开演甚深妙法,竟日不倦,指我度出迷津,渐知法要,痛忏前愆,每恨拜师之晚。庚子秋问,余突息重病,师在一日之内,数往慰问。赐医赐药,救我于垂亡之顷,其情虽至亲骨肉,亦莫如是,迨后余与大光师,议建观音义学,时师正在病中,闻悉其事,当尽所积捐出,作助建校之用,并盼速睹其成,捐款为数虽不伙,对我仁慈爱护,实逾恒常,国内大德高僧,余亦遇之不鲜,殊未有如吾慈师之大慈大悲,见之于行事者也。师常劝我剃度出家,但我总觉吾人信奉三宝,志在度己度人,行者果能真心诚意。不必泥于形式,且应以慈悲心肠,多为社会服务,不尽在个人虔默念之一法门,曾以斯义,就正于师,师亦印可余言,今师圆寂有日,虽欲剃度,不能得师为余主持其事,思之潜然泪下!师为吾国近五十年,有数之大德,生前广建丛林,宏扬佛法,声教所被,誉满檀越,不须多赘,谨记数事,附之编末,并师临别赠诗录后,聊表师大德于万一也。
破碎山河百战身 将军垂老悔风尘 沧桑阅尽好归佛 桃李栽成自遇春
伴我巾瓶倏五载 如君心地是完人 临歧强忍欲倾泪 遮戒题诗识善因
我皈依倓公的因缘
廖能量
戊戍清明,承挚戚刘心延能慧两居士介往九龙中华佛教图书馆,向倓公老法师,皈依三宝,蒙师赐法号「能量」并即开示十善之路,皈依自性之义,时保贤法师为指示顶礼及规仪之导师也。
越年,师偶违和,量随心延能慧两位居士,前往候安,师曾预示,疾愈后,住世尚可多五年,迨此次圆寂恰果五年,又师涅槃前,亦预知时至,端坐而化,逾廿余小时,安详如生,荼毗后,得舍利子五千余颗及舍利花无数,五光什色,瑞气缤纷,叹为罕见,量自皈依三宝后,因感言语扞格及尘务纷纭未能时亲师诲,至以为憾,故向保贤法师,请得师之法相,供奉于庽中佛座之傍,早晚顶礼如随师侧,迄已数载,二年前,心延居士,曾嘱再向师请求受戒,惜因生活所迫,奔走四方,未克果行,今师已往生极乐,量此愿未偿,徒自悲叹,追悔莫及矣:
师得谛祖衣钵真传,为台宗四十四代祖师,阐教宏法,兴学培僧,创建大丛林,遍于东北,南来卓锡,传教海峤,桃李满天下,远近咸钦,今暂归去,犹冀乘愿再来,谨缀数语,以志师之大德,并附缅怀心延老居士也。
时在癸卯年重阳
倓公去矣 此后谁人为我说法华
黄河慧
当我顶礼着这倓虚老法师安详示寂后的法相时,泪珠便再也忍不住一滴一滴地流下来。恍惚间,我又好像听到老法师在开示:「甚么叫做佛学,学佛就是叫你认识自己,认识人人本具的见、闻、嗅、尝、觉、知六胜义根。因为只有见自见,闻自闻,觉目觉,知自知是独立,是大无畏,是全平等。可是人们却常常迷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浮尘根中,于是眼见色迷于色尘;耳闻声迷于声尘;鼻嗅香迷于香尘;舌尝味迷于味尘;身觉触迷于触尘;意知法迷于法尘;产生六识,执妄为真,轮回于六道,流转于生死苦海中。」这是老话,倓老法师不单在讲经法会中常常提起,就是平常见到人开示几句,也爱拿这些平实的道理去启导初机,指点老修行,开口便谈佛法,从无半句闲话。
记得在中华佛教图书馆楞严法会上,我始闻佛法,第一次亲聆倓老法师的音容笑貌,我才真正晓得佛教的意义,和为甚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何在。而含义深邃,耐人寻味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在倓老法师称性而谈,深入浅出的阐述下,我似乎懂得了一点。可是当我正沾沾自喜,庆幸自个儿居然明白了这内典的玄义时,忽然又听得倓老法师说:「你们明白吗,明白些甚么?哈哈,这一念明白还不是着于所明上,能明也够不上啦,别说能所双忘的本明了,懂得吗?」倓老法师说法,便是这样随说随扫,使座下听众不着于相,不离于相,用语言文字显理,却要大家不要执着语言文去认识自已。
后来我拜读了「影尘回忆录」,便使我进一步了解他老人家一生在家,出家,学教,弘法的思想历程,和以看破,放下,自在,弘法,建寺,安僧之宗旨盛弘天台一宗于北方之感人事迹。至于南来后,办学佛院,创立图书馆等,更是我耳闻目睹的佛门盛事。我虽愚痴,也终于在长随倓老法师的楞严座下,饱沃法味中,心悦诚服地皈依三宝,步进佛门,倓老法师接引之恩,度化之德,是教我毕生忘不了的。
谁知道,就在楞严结经后,金刚经才讲了十七分,妙法莲华经未开讲,他老人家竟化缘已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从今而后,又教我们这一群依旧浮沉于娑婆世界的福簿钝根,下愚之辈,怎样去了解「妙法莲华经」的真谛,如何去体会那纯圆独妙的一乘妙理呢。
倓公去矣,此后谁人为我说法华?!
附录:湛山倓虚衔公大师略传
火头僧辑述
公讳隆衔字倓虚,河北省宁河县,北河口北塘庄王氏子,以地邻天津每称天津北塘。公之诅讳允平,父讳德清,耕读传家,赋性忠厚。公母张氏太夫人,善持家政,念佛好施,邻里称之。其家地濒海滨,居民多业捕鱼,公之祖,父相戒不以捕鱼为业。以免杀害生灵,有违上天好生之德。当公降生之前夕,公母张氏太夫人,尝梦一梵僧,状貌奇伟,手牵骡子求寄宿,夫人拒之。已而公遂降生,时清光绪元年六月初一日拂晓,公父德清公,为公取字「福庭」。
公本有同胞兄姊辈七八人,皆不寿。公未诞生前,父母膝下已空虚乏嗣,垂暮之年始又生公,因是人称为戒捕鱼之善报。公襁褓时,能自说「吃斋」字,公母异而默志之。三四岁时始能学语呼母。一夕,公在宅门独坐,时方旁晚,暮色初落,人于不远处骤望之,似一老僧,形状酷类。由是互传,乡人皆呼为「老僧」,不呼其名。公十一岁入村塾读书,颇慧。是年公之母舅,盛年辞世,此时公于人之生死无常略有启悟。十四岁,因家计不裕,即辍学,随父业农商。十七岁,父母为公择配,娶于氏夫人。后生子五人,其中二人披剃为僧。公二十岁时,父德清公辞世,二十六岁,公母张氏太夫人辞世。公皆能侍奉堂前,克尽孝思。
斯时适逢清末,变乱频仍,人民多遭颠沛流离。而公一家数口,生计所需,赖公一肩负担。因此、为争升斗,曾做商店学徒,单帮负贩,最后隶籍为抄书小吏。然公虽年少翩翻而矢志高远,心知吏役本无足恃。公务之暇,时就前辈学习医卜星相,以为日后不幸流落江湖,验身之技、所学以「医」最有心得。庚子年八国联军之役,公随难民逃离北塘,四出谋生,途中曾被俘为苦力。其时十室九空,死亡枕藉,行路者多误触地雷,炸为血肉横飞。而公终能履险如夷,逢凶化吉,抵于大连。日俄之战爆发,时公年三十岁,转移流离,备尝艰苦。后于营口创设东济生药店,身任国医,悬壶济世,妙手口春,声名大噪。于贫病求医,一概施诊给药,不取分文。时公年三十四岁,留居北塘之家眷,此时亦至营口团聚。
公秉赋特异,识见拔俗,于此芸芸众生,茫茫浊世,本已独具只眼。加以二十余年,饱经忧患,世变沧桑,即此人生转眼空花,实际之教训,闲尝思之,引为可畏。必须趁此壮年有为,向…
《倓虚大师追思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