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影塵回憶錄 下冊▪P22

  ..續本文上一頁辛)佛像

  

  

後殿供叁聖像,都是脫紗的。阿彌陀佛像,是梁性宏居士出資所塑;觀世音菩薩爲陳飛青居士出資所塑;大勢至菩薩爲何蓮雲居士出資所塑。大殿佛像、菩薩像、也都是脫紗,是張伯祥居士作功德,何蓮雲發起,內中有她一部分善款。前殿四天王像,爲泥塑,彌勒、韋馱二菩薩爲脫紗,陳飛青居士生前發願,給湛山寺塑一韋馱菩薩像,死後願未滿,他少爺陳開生給滿願裝塑;力量不足,由蔣潔珊居士幫助。原先我去過靈岩山,見其佛像很好,問之乃甯波陸啓明先生所塑,爲使佛像莊嚴,湛山寺塑像,也請陸啓明來。所有湛山寺佛像,都是他包塑的。

  

  

(壬)藏經

  

  

湛山寺藏經樓,共存有七部藏經,還有其他一些流通本經。關于藏經之編纂,開始于印度,在佛滅度未久,即已行之;數百年間,經過四次結集,印度文字之藏經,始漸完備。當時記經文者,有兩種文字,一爲巴利文(Pali)一爲梵文亦曰散斯克文(Samskrit)。巴利文藏經,盛傳于南方:如今之錫蘭、緬甸、暹邏、安南、等地;梵文藏經,盛傳于北方:如今之泥泊爾、西藏、中國、並蒙古、朝鮮、日本、等地。其後經各地輾轉翻譯,藏經文字,除已有巴利文梵文外,尚有錫蘭土語、暹邏文、西藏文、漢文、蒙古文、滿洲文、西夏文、日本文、之藏經。現在最應用之藏經,除梵文已散佚外,而文獻最足征者,莫如巴利文、西藏文、與漢文之叁種;尤以漢文藏經弘傳最盛!現在根據現有藏經;及其他有關藏經考據的幾篇記載,攝取其意思,爲大家說一說;因爲出家人是傳持佛陀法藏的,對于藏經的演變與系統,也應該知道的。

  

  

刊刻漢文藏經的,國內可考的宋及遼金八次,元二次,(元另有蒙文、藏文、西夏文、叁種藏經)。明四次,清叁次;(清另有滿文、藏文、兩種藏經)國外可考的高麗叁次,日本七次(日本另有聖語本、宮本。)

  

  

漢文大藏經的編纂與刻版,以中國爲最早,次爲高麗,再次爲日本。中國創始于北宋開寶年間(九七一—九八叁)宋太祖開國後,敕高品張從信到成都開雕,蜀版開寶藏,就是漢文藏經中第一部印刷的;它給予後來的影響也最大!此後在宋朝繼起刻版的,有遼金版契丹藏與金藏;福州版崇甯萬壽藏與毗盧藏;(合稱閩本)湖洲版,思溪圓覺藏與思溪資福藏(合稱浙本。)最後爲碛砂藏。契丹藏雖已全佚;但高麗藏曾據丹本校勘過。金藏已久佚,近以影印碛砂藏因緣,在山西趙城發現,(影印碛砂藏中,曾將金藏中宋版所無之本一並編入。)崇甯藏與萬壽藏,中國早已失傳,在日本宮內省尚存有兩本混合的全藏。思溪圓覺藏與資福藏,是日本天海藏的底本,現在中國尚存有資福藏四千卷,即是從日本請來。

  

  

高麗開始刻藏版,比中國晚了四十年。成宗年間,向宋廷求開寶藏,由韓彥恭奉歸,于顯宗二年(一0一一當宋真宗時)始刻,經德宗、靖宗、至文宗末年,(一0八二)完成,爲高麗官刻大藏經的初雕本。文宗第四子出家,法號義天,宣宗叁年,(一0八六當宋哲宗時)自宋歸國,先後廣求佛典于宋遼日本,一總付刊,通稱爲高麗續藏本。文宗年間,得契丹藏,重勘舊本,高宗二十叁年刻爲再雕本。在古代漢文大藏中,以此爲最精審,這都是以中國開寶藏爲根據的。

  

  

日本製藏經版,是在正明天皇寬永十四年(一六叁七,當明崇祯十年)在東睿山寬永寺以活字版開印,至光明天皇慶安元年(一六四八)完成,稱爲天海藏。這比中國開寶藏晚了六六六年;比高麗藏的初雕本,也晚了六二六年。日本天海藏之後,次有黃蘗藏;與字正續藏、(黃蘗藏系翻刻徑山本,字藏再依麗本對勘,改用麗藏;字續藏多收我國久佚之本。)又有弘教藏,依麗宋元明四藏校對,用五號字排印,故稱縮刷藏。昭和時重加訂正,是爲昭和再訂縮刷藏。又有大正藏,于麗宋元明外,更參校宮本及聖語藏和其他古本;宮本即崇甯毗盧兩藏,亦即福州東禅寺本與開元寺本合成的全藏。聖語藏是古代寫本和版本的集合體,其中天平寫本很多;天平是日本聖武天皇年號(七二九—七四八)約當唐玄宗開元天寶時代,與我國的敦煌寫經,同爲極可珍貴的古本。

  

  

中國在元朝時候,元代的國運雖不久長,卻也刊印了兩種大藏經;即普甯藏與弘法藏,前者存于日本,後者已佚。(元朝另有藏文、蒙文、西夏文、叁種藏經,均爲元武宗時前後所刻。)明朝刻了四次藏經,明太祖洪武五年(一叁七二)在南京刻的,稱南藏。憲宗成化;(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及神宗萬曆(一五七叁—一六一九)年間均有刻本,今濟南圖書館尚存有全藏。明成祖永樂八年,(一四一0)在北京刻的稱北藏。(北京嘉興寺;及鎮江超岸寺等處尚存有全藏。(明世宗嘉靖時,(一五二叁—一五六六)在浙江武林刻的稱武林藏;(始改梵夾爲方冊本。)明神宗萬曆七年(一五七九至康熙叁十年一六一九)曾在徑山嘉興等處刻版的,稱徑山藏或嘉興藏。徑山藏,是會合南北藏本,而以北藏本爲主的,日本的黃蘗藏,就是徑山藏的翻刻本,字藏是淵源于黃蘗藏,可見徑山藏給予日本的影響了。明藏因年代較近,國內外尚存有完整的藏本。(惟契丹、弘法、武林、叁藏本久佚,至今尚未發現。)

  

  

清代除龍藏、頻伽藏、百納藏本之外,另有康熙二十二年所刊的藏文大藏;及乾隆五十五年所刊的滿文大藏,版片和存本,至今都已散佚不全了。

  

  

湛山寺藏經樓,共藏七部藏經,一部叢書集成(缺本),還有其他通典之書甚多。七部藏經中:

  

  

第一部是影印宋碛砂藏,這是一九叁四年時,常住化五百元錢請的。碛砂的意思,我在先說過。至于碛砂藏的刊刻年月,據有題記可考者,謂自南宋理宗紹定四年(一二叁一),迄元英宗至治二年止(一叁二二);一說在寶慶初年創刊,蘇州延聖院大藏經局主辦。碛砂藏完成在元藏之後,故其後刊部分,有依據元藏處。此藏本來久已失散,近年來朱子橋到陝西去放赈,在陝西開元、臥龍、兩寺發現,(存十分之八)回上海後發起影印(五百部)。一九叁二年,我從西安回上海時所帶藏經版,就是影印碛砂藏的。原藏共五百九十一函,六千叁百六十二卷,一千五百叁十二部,影印時合訂五百九十一冊。

  

  

第二部是清龍藏,折本(亦稱梵夾本),這是清世宗雍正十叁年(一七叁五),敕刊于北京,至高宗乾隆叁年(一七叁八),始完成的。在那篇禦製序裏說:「北藏版本訛舛,因重校刊。」據此可知清龍藏是以明北藏爲底本的。龍藏共七一八函,七一六八卷,一六六二部。原來按千字文編號始于天,終于機,應是七百二十四函,乾隆年間(?)撤去六函,(何故撤去不詳。)現只剩七百十八函。又清德宗時,西太後娘家之父親故去,請北京某觀老道誦經百天,太後賞巨額銀兩;老道堅拒不收,極請太後下旨,將龍藏中有關僧道鬥法老道現醜的事,經版悉數銷毀。太後以事關國家先皇帝事,初不允,老道陳詞力請,不然曆代相傳,醜辱永無遺忘。太後乃商之各部大臣,異論紛紛,後諸臣知太後已心許之,不敢違逆,遂將該經版抽出銷毀。(若幹數目尚待查)所以在龍藏中有關老道丟臉的事,再不多見了。

  

  

第叁部是流通本百納藏(亦稱雜藏),這是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楊仁山于金陵發起刻經時,集合北京、天津、金陵、江北、揚州、毗陵、蘇州、杭州、諸刻經處之刻本而成,故稱爲百納藏,較龍藏缺經部十八種,論部二十九種,版式大小不一。

  

  

第四部是影印日本字續藏,一九四二年我在北京請來的。續藏是日本明治叁十八年(一九0五)由日本藏經院印行,至大正元年(一九一二)完成。日本另有一部字正藏,是明治叁十五年(一九0二)京都藏經書院,以僧忍澄校訂之黃蘗藏,用四號活字印行,至明治叁十八年完成。忍澄以黃蘗本全依徑山藏,文義遜于麗藏,乃集名德,以黃蘗藏與建仁寺所存高麗藏對校,改從麗藏。互異處以圈爲記(對麗藏之題記、音釋、皆保存。)惜編次仍依黃蘗本,故對麗藏特有典籍多未收入。字續藏,就是搜羅字正藏中未收的;並且把中國的嘉興續藏又續藏的一部分;及其他一切久已散失的單行本,都編在裏面,共一五零套,七五零冊,一七五六部,七一四四卷。版式每半頁分上下欄,每欄十八行,各欄上方,留校記地位,方冊本,每行二十字。(一九二叁年,上海涵芬樓影印續藏經本,略爲縮小。)

  

  

第五部是頻伽藏,常住出資,經易如手在濟南請來的。頻伽藏是依弘教藏本,參以徑山藏、龍藏、及單行刻本、刪去校)勘記而成的。清宣統元年(一九0九),上海頻伽精舍,始用活字版排印,至一九一…

《影塵回憶錄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倓虛大師追思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