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了,將來我們大家同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見吧!」說話聲音很小,很真摯,很沈靜的!讓人聽到都很感動的。當時我點頭微笑,默然予契。臨出山門,四衆弟子在山門口裏邊搭衣持具預備給他送駕,他很莊重很和霭的在人叢裏走過去,回過頭來又對大家說:
「今天打擾諸位很對不起,也沒什麼好供獻,有兩句話給大家,作爲臨別贈言吧!」隨手在口袋裏掏出來一個小紙條,上寫:
「乘此時機,最好念佛!」
走後我到他寮房去看,屋子裏東西安置得很次序,裏外都打掃特別幹淨!桌上一個銅香爐,燒叁枝名貴長香,空氣很靜穆的,我在那徘徊良久,響往著古今的大德,嗅著余留的馨香。
(四)天臺宗在北方的宏傳與建樹
最初開始修湛山寺的時候,我已料想到,大概要十幾年至二十幾年的工夫。當時蒙各位護法,公推我來住持其事,我也義不容辭。那時我已預備在湛山寺做十年住持,替大家經營修廟的事,十年以後,讓賢與能。自叁四年,至四四年,正是十個年頭,我實行退休,四四年,九月十九日,公推善波法師爲湛山寺第二任住持。當時到諸山長老,各機關首長,各界來賓,各位居士,儀式很隆重的。
善波,夙慧老成,器識卓越,威儀嚴肅,言行有節。無論辦任何事,都很穩重。十幾年來在湛山寺,從當學生起,任監院、任首座、爲常住事發心,不辭一切辛苦;而且平素也很孚衆望。
在送座的那天,除湛山寺共住規約外,我還寫了幾條關于住持領衆的規約(附錄于後)以後,無論到任何年代,十方大德賢者,在這裏任住持時,都按照這樣去行。
附湛山寺住持簡單領衆課程規則
(一)專責領衆。僧伽爲叁寶之一,譯華言爲和合衆。其能和合者,唯在一人領導。領衆必先調衆,調衆必先知衆,知衆必先臨衆,由臨衆而後知衆,由知衆而後調衆,調衆而後領衆,始能統理大衆,一切無礙。今湛山寺首任住持老病頹唐,不能臨衆,若再敷衍領衆,難免本亂治末之虞。于是照章改選住持,簡訂領衆規則,以作常行軌道。
(二)行持課程。十方常住,雲集僧衆,皆以叁寶熏修爲本。今以普通公共行持,要自他兩利,每日早晚兩遍殿堂爲要務,住持必親自臨衆,共其甘苦。早殿諷經,祈禱國泰民安,世界和平。晚殿諷經,超度十類孤魂,古今八方,陣亡將士,及災死難民等。又晨午二次齋堂,念供觀想,十方諸佛應供,法界有情,普同供養。念畢食時,各存五觀,食畢結齋,回向施主安樂,領衆繞佛,共祝十方,消災弭厄。
(叁)遵守規則。兩序班首執事,由住持敦請,各負專責,盡職服務。四衆弟子,循規就序,今略舉規則,亦在大衆心目之中,不過耳目勤熏,利于躬行實踐。前任者爲臨時住持,在創建時期,未得般般照章就序,今選正式住持,宜應各按軌道。住持爲一剎之主,興衰在此一人。內外缁素,皆要維持,時常肅靜,不可紛擾,障礙清修。爲住持者,二六時中,念念在道,每日兩次殿堂,爲領衆修行之專務,倘有疏虞,四衆無依。故選靜室修養,少應繁務。寺內班首執事,無急要事,不可輕見方丈,若有要事,告畢即出。會客皆在方丈外寮,會畢即歸靜室,存養精神,領衆熏修。自然空中戾氣化作祥和,災劫消于無形。又每日開大靜時,住持須至司房閱賬,知客亦至司房,同監院報告一日經過,及次日應辦之事。大鍾響時,回寮休息。其余班首執事,及居士寮,念佛堂,四衆人等,皆以方丈爲模範,一律遵行,免去俗務繁擾;及散心雜話,始得純粹修行。其余各條,另有細則,以上所訂,乃經常軌則,若處難緣,須通權達變!
湛山寺是教演天臺,行宗淨土,十方選賢製度,不收剃度徒弟,不專傳法子。和湛山寺一宗派的,如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營口楞嚴寺;沈陽般若寺;天津大悲院等;都是這樣。過去嘗見一般叢林,爲了專傳法子,爭住持,弄出很多笑話來,這是最出醜的事!
現在把關于法統的事,給大家說一說。
我接觀宗寺,谛閑老法師,嫡傳天臺教觀,第四十四代法卷,承續老人德蔭,闡揚智祖教法。天臺宗傳到北方後,共發起建立宏法叢林九處,宏法支院十七處,主辦僧學院十余處,其他尚有很多有聯系的小的庵堂,都已加入天臺宗。」
(附表略)
考備表內非大師直接經手所建者,則爲大師之法眷屬,得其指導及助力所建修,故附列之;如定西、如蓮、爲大師代傳之法弟;靜空、惺如、則爲大師之法徒。又修營口楞嚴寺時,負建修責任者,爲陸炳南居士,後出家名樂果曾充該寺第叁任住持。—大光識
(附表略)
考備支院共十七處,多爲大師弟子分在各地手創,間接直接得大師及定西法師之助力者不鮮。表內創建人及年代等多得自定西法師口述,以其谙于東北佛教也。—大光
(附表略)
考備按此表系九五0年,大光隨大師居香港華南學佛院時所列,一九四八年時,尚有天津、青島、兩處進行,香港華南學佛院系後設。又北京中國佛教學院,乃周叔迦居士所創辦,爲華北佛學最高學府。後叁年曾一再敦請大師擔任院長名義,大師只去講幾次開示,並未到院視事。——大光謹識
在各寺廟任住持者,多爲由佛學院出身,分在各地弘法,教化一方。計在我以下,接天臺宗第四十五代法卷爲谛老法師之法孫者,有澍培、靜觀、善波、仁智、善果、靜空……等十四人。接四十六代者有妙禅、明悟、二人。受天臺教培養,已能在各地擔任宏法事業尚未接法者,有廣覺、顯照、慧文……等叁十余人。以上均曾在各寺充任住持,或任教佛學院。此外,在天臺教各寺僧校,教義研究班,將畢業者,尚有很多人未統計。總之,廟多人就多,人多事亦多,最初時,尚能循規蹈矩,日久則恐良莠不齊,大家宜互相警戒。
一九四七年,我在長春傳戒時,曾草擬一份「天臺宗總山章程,」將來預備把這份章程在青島主管當局立案,以後統以湛山寺爲總山,綜理本山各寺廟事宜。
凡在本山各寺廟任住持者,或特派,或公選,不許私人授受,亦不定法嗣。任何法卷,與寺廟無關,所有天臺宗法卷,原屬巨集法系統,非住持之左券,不與廟務及住持遜座相幹。爲了恐怕後來出事鬧吵子,我在四八年,從長春回湛山之後,作一碑文,預備泐諸湛山寺,以免後來起爭執。
(五)傳法不傳座
我認爲無論任何一個地方,都應當公開的實行十方選賢製,不許以十方地方送人情,私相授受。關于法統方面,過去的祖師們,都是以心印心(凡有悟道的,必受祖師印證,方可自信。)如達摩祖師,在西土爲第二十八祖,到中國爲禅宗初祖;西土自釋迦佛至達摩祖師,都是以心印心;東土從達摩至六祖慧能大師,亦是以心印心,並以衣缽相傳表信。六祖之前,悟道弟子,雖如麻似粟,而付法傳衣,必待其人,故衣缽止于是單傳;六祖之後,因人信根已熟,衣缽成爲爭端,故止于傳法,而不傳衣缽。可是現在人,卻把傳法事等閑視之,認爲是不足輕重的了。
不過傳法也是一件難事,在人群廣衆之中,要有識人之明,如果不認識人,隨便以法與人,難免將來會出笑話的。真正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以心印心的人固不必說,即以現時以法卷代代相傳的事情來說,就是一件很費斟酌的事。現在各叢林的製度,多半是傳法(卷)帶傳座,叁個五個法子,(方丈)接過法之後,就成了未來的升座住持人,如一選擇不慎,便會弄出很多參差不齊的事情來,據我幾十年來的忖驗,認爲私自「傳法傳座,」是南北各叢林所以衰敗不能維持久長的一個最大緣因;也可以說是道法之中的一種流弊。因爲各寺廟主持人(老和尚法和尚)爲了將來承繼有人,也爲了當時想把握幾個人才,差不多都預先傳幾個…
《影塵回憶錄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