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P2

  ..續本文上一頁,降下摩尼寶供養佛,稱贊說:「佛爲了我等而現身,演說第一等的功德行。如此智者所演說的諸地之義,即便在于百千劫也是甚爲難得的,我今忽然而得以聽聞菩薩如此殊勝的美妙法音。希望您能夠給那些聰明智慧者,再演說以後諸地的境界,以使一切諸天、人都得到利益,這一會中的諸位佛子都樂于聽聞!」

  具有勇猛大心的解脫月菩薩也請求金剛藏菩薩說:「佛子!從此如何轉入第四地,以及第四地的所有行相,都希望您能夠宣說!」

  (二)、正說分之一:「明地相」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第叁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焰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①。」

  「何等爲十?所謂觀察衆生界②,觀察法界③,觀察世界④,觀察虛空界⑤,觀察識界⑥,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⑦,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⑧。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焰慧地。」

  【章 旨】此章爲「明地相」部分的第一層次——「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也就是後面所言之「清淨分」、「對治修行增長分」之因。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應自在天王、解脫月菩薩等會衆之請,向會衆宣說進入第四地的十大智慧之門。

  【注 釋】①十法明門 菩提流支將此語翻譯爲「十法明入」,「入」與「門」意義相通。世親《十地經論》卷六解釋說:「『十法明入』者,得證地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來所說法中。彼智名『法明入』。」世親此語中,「『證地智』者,即四地證智也。『光明』者,即叁地慧光,謂叁地中,得此四地證智前相。」(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這也就是說,依持于在第叁地所證得的第四地智慧的前相,得以進入如來所說法中。具體而言,也即進入第四「焰慧地」中。②觀察衆生界 此爲「十法明門」的總句。關于「觀察」的涵義,澄觀解釋說:此章所言「門」者是指進入佛所說之法中。由于金剛藏菩薩是在諸佛的加持之下而說法的,因此,此中所言「佛所說法」也同時指金剛藏菩薩所說諸地之法。「觀察衆生界」的意思就是,觀察衆生界本來就是「空」,以證得人、法二空。因爲「衆生界」是妄染的,因而這一方法是「推假入實」觀。③觀察法界 「觀察」之涵義見注釋②。世親《十地經論》卷六說,此中的「法界」是指「染分別」,也就是衆生之「依報」和「正報」的憑借。「正報」,即指依過去善惡業因而感得之果報正體,如生于人間,則具備四肢五官,受人間之果報;生于畜牲,則具備羽毛齒革,受畜牲之果報。「依報」,即指依于正報而受相應止住之所的果報,如受人間之正報者,則必有與其相應之家屋器物等依報;受畜牲之正報者,則必有與畜牲相應之巢穴等依報。概言之,「依報」指國土世間,即有情依托之處所;「正報」指衆生世間,即能依之有情。④觀察世界 此句中的「世界」是指「彼假名衆生所住依報」(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也就是國土世間。⑤觀察虛空界 此句中的「虛空界」也就是衆生「正報」與「依報」所依的空間。「觀察虛空界」即獲得「理空,皆無盡故」。⑥觀察識界 依照唯識學的觀點,能夠充當「依、正報」以及「染淨所依」只能是「第八阿賴耶識」。⑦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 「觀察」之涵義見注釋②。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解釋此叁句說:「由煩惱使染,成染分依他。有叁界差別,著欲、著受及著想故,叁界唯心故。」這是說,以阿賴耶識爲所依而立染汙的「依他起性」,進而成立叁界。這也合于叁界唯心造的道理。⑧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 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後二『廣、大信解』,成『淨分依他』。《論經》前是『勝心信解』,依煩惱不染,與聲聞同;後『大心信解』,依不舍衆生,不同聲聞。今經即前雲『廣』,則明護狹兼濟之心;後是『大心』,即是護小,求大菩提。則二心俱異二乘,前觀衆生同體大悲,後觀衆生具佛知見,誓令同得。又皆言『界』者,通事、理也。事即曲盡差別,理則一一入實,即淨法界故,皆爲明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首先,此二心成立清淨「依他起性」。其次,世親說第一句所言,菩薩與聲聞具同樣的境界,第二句則爲菩薩所獨具。而澄觀則依據此譯認爲,「廣心」與「大心」都與聲聞、緣覺不同,都爲大乘菩薩所獨具。

  【語 譯】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菩薩摩诃薩在第叁地清淨修行之後,想進入第四焰慧地,應當修行十種法明門。」

  「這十種法是什麼呢?所謂觀察衆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以此十種法明門,得以進入第四焰慧地。」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①。何等爲十?所謂:深心不退故②;于叁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③;觀諸行生、滅故;觀諸法自性無生故④;觀世間成、壞故;觀因業有生故⑤;觀生死、涅槃故⑥;觀衆生國土業故⑦;觀前際、後際故;觀無所有盡故⑧。是爲十。」

  【章 旨】此章爲「明地相」的第二層次——「清淨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爲會衆宣說「入地出障行」的內容,在此地的菩薩「于如來家轉有勢力」(世親《十地經論》卷六)。

  【注 釋】①以十種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 此叁句是說,進入此地的菩薩以「十智」爲「能生因」而獲得「內法」,進入如來之家。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解釋說:「雲『于如來家轉有勢力』,意明,初地已生家,二、叁地起修方便,早有勢力。今依叁地多聞,成出世智,故雲『轉有』。此中智契,即『無行無生行慧光』。」此句中的「多聞」即菩薩在叁地所證得的「多聞智」,「無行無生行慧光」爲此地菩薩所證。依照世親的解釋,此後所言的「十智」又可以區分爲「自住處畢竟智」、「同敬叁寶畢竟智」、「真如智」以及「分別所說智」等「四智」。②深心不退故 世親《十地經論》卷六說此句所言爲「自住處畢竟智」。澄觀則解釋說:「謂大乘是菩薩自所住處,深心相應爲『住』,『畢竟』即是『不退』。」③于叁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 此句是指「同敬叁寶畢竟智,謂證叁寶同體,成不壞信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即菩薩在此地已經證得佛、法、僧叁者于同體,因而其信仰不再有退轉。④觀諸行生滅故觀諸法自性無生故 世親《十地經論》卷六說此二句是言「真如智」「真如智」即證得「人空」與「法空」之智慧。⑤觀世間成壞故觀因業有生故 此二句屬于「分別說智」的內容之一。「分別說智」的涵義是:「謂是教智,故名爲『說』;知世谛故,名爲分別。」可見,「分別說智」屬于向衆生權宜說法的智慧。此後的六句都可以歸于「四谛」的诠釋系統。此二句所言「世間成壞」、「生」等都是「隨煩惱」所染的結果,「染即是苦谛,依、正二報隨煩惱集因所生故。」第一句指的是「依報」,第二句指的是「正報」。這是說,菩薩具有分別明辨衆生依報、正報的智慧。⑥觀生死涅槃故 此句屬于「分別說智」的內容之一。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解釋其涵義說:「生死、涅槃複雙觀苦、滅耳。」即觀生死而得涅槃之智慧。⑦觀衆生國土業故 此句屬于「分別說智」的內容之一。此爲「利他行」之智慧。澄觀認可了世親的解釋,而認爲此句應該翻譯爲「觀諸國土化衆生業故」,這樣就與前「觀因業有生故」句不相雜濫。⑧觀前際後際故觀無所有盡故 此二句屬于「分別說智」的內容之一。後二句爲「自利行」之智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于此焰慧地,就能夠以十種智使法成熟,獲得那內法,生于如來之家。這十種智慧是什麼呢?它們是:菩薩其心安住于大乘,不再退轉;菩薩在此地已經證得佛、法、僧叁者于同體,因而其信仰不再有退轉;菩薩觀諸行生、滅無常的緣故;觀諸法自性是無生的緣故;觀世間之成立與變化的緣故;觀因爲有業而有生的緣故;觀衆生生死與涅槃境界的緣故;觀諸國土世間而化導衆生之業的緣故;觀衆生的煩惱無始與涅槃無終的緣故;觀煩惱本來就是空,涅槃本來就是淨,非新增加的緣故,因此,煩惱與涅槃都是無有可盡的。這就是十種證得內法,生于如來之家的智慧。」

  「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觀內身①,循身觀②,勤勇念知③,除世間貪、憂④;觀外身⑤,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⑥,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⑦;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⑧;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⑨,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相」的第叁層次——「對治修行增長分」。此「分」的第一種爲「修行護煩惱染」,其內容爲叁十七「菩提分法」(也稱「叁十七道品」)。其涵義是,以此叁十七道品「能有所除,故雲『對治』;進習上上,名『修行增長』。」(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此章爲「對治顛倒道,即四念處」的內容。「四念處」,又作「四意止」、「四止念」、「四念」等,指集中心念于一點,防止雜念妄想生起,以獲得真理的四種方法。具體言之,即以「觀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次第對治「淨」、「樂」、「常」、「我」等「四顛倒」的觀法。「念」含有「慧觀」之義,「住」即其念能止住于一處。

  【注 釋】①內身 「內身」是指主體所依戀的對象以及依戀的情緒、情感本身。此爲「身念處」的叁觀之一。「身念處」即「身念住」、「身觀」,指觀身之自相不淨,又觀其「共相」之「苦」、「空」、「非常」、「非我」,而對治四顛倒中之「淨顛倒」。②循身觀 「循身觀」是修習「身念處」的一種方法,其目的是破「四…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