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P3

  ..續本文上一頁顛倒」,進入「四谛」。前述「觀內身」是觀「本質」即身的實體,此「循身觀」是觀「影像」,即觀自己之身的心理圖像。③勤勇念知 澄觀說此爲顯示修習之儀。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說:「以貪等世事無始惡習,離之甚難。過于世間慈父離于孝子,故須精進,方能除遣。『勤』即欲勤策勵,『勇』謂勇猛不息,『念』則明記不忘,『知』則決斷無悔。」澄觀又說:「心若馳散,當念老、病、死、苦、叁惡道苦、身命無常、佛法欲滅,名爲『念知』;則能鞭心,令複本觀,便生勤勇。」④除世間貪憂 此爲「身念處」所得之果。⑤外身 外身是指衆生「內身」之外的存在,特別是指能夠資養衆生的物質存在。⑥內外身 「內、外身」是指衆生的家屬與妻子、兒女等。⑦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 此句是指「四念處」的「受念處」或稱「受念住」,即觀于欣求樂受中反生苦之原由,並觀「苦」、「空」等共相,以對治「樂顛倒」。⑧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 此指「心念處」或稱「心念住」,以觀心之「無常」爲其主旨。「心」爲眼、耳、鼻、舌、身、意等之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之爲無常,以破除「常顛倒」。⑨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 此指「心念處」或稱「法念住」。一切法本來是因緣所生而無自性,然衆生顛倒,常于善、惡法中,妄計有我,謂我能行善行惡。但善、惡法中,本即無我,若善法是我,則惡法應無我;若惡法是我,則善法應無我。佛爲令衆生知曉因緣性空之理,因而使其觀法無我。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此于此第四地,觀想內身,循身觀想,勤奮勇猛明記決斷,除去世間的貪、憂;觀想外身,循身觀想,勤奮勇猛明記決斷,除去世間的貪、憂;觀想內外身,循身觀想,勤奮勇猛明記決斷,除去世間的貪、憂。如此,觀想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想;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想;觀想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想,勤奮勇猛明記決斷,除去世間的貪、憂。」

  「複次,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爲不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①;已生諸惡不善法,爲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②;未生諸善法,爲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③;已生諸善法,爲住不失故,修令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④。」

  「複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成就神足⑤,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⑥;修行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⑦,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章 旨】此章爲「叁十七道品」的「二、斷諸懈怠道,謂『四正勤』。叁、引發神通道,謂『四神足』」(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的內容。「四正勤」是指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四正勤」的實質就是「精進」。「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是「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因此又名「如意足」。

  【注 釋】①未生諸惡不善法爲不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 此四句是言「四正勤」之一的「律儀斷」,指爲使未生的惡法不再産生而一心勤于精進。也就是在修習「四念處」觀時,懈怠心、「五蓋」等煩惱心雖然未曾生起,但因爲恐其後生起而遮蔽「信」等五種善根,于是一心勤于精進,方便遮止使其不再産生。此四句中,「未生諸惡不善法」爲「舉所緣」,「爲不生故」是「明修觀意」,「欲生」是「起希願心,是修習依止,即增上意樂圓滿」;「勤精進發心正斷」是「正顯修習,即加行圓滿。『勤精進』者,常自策勵發心。『正斷』者,謂策心、持心。」(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②已生諸惡不善法爲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 此四句是言「四正勤」之一的「斷斷」,指爲了斷已生之惡法而一心勤于精進。也就是在修行「四念處」觀時,若有懈怠心、「五蓋」等諸煩惱覆蔽心,使遠離「信」等五種善根,爲斷除這類已生之惡,須一心勤于精進,以方便除斷。此四句的結構涵義參見注釋①。③未生諸善法爲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 此四句是言「四正勤」之一的「隨護斷」或稱「防護斷」,爲了使未生之善法生起而一心勤于精進。也就是在修行「四念處」觀時,爲使未生起的善根生起,一心勤精進而方便修習,使彼善根生起。此四句的結構涵義參見注釋①。④已生諸善法爲住不失故修令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 此五句是言「四正勤」之一的「修斷」,指爲了使已生善法增長而一心勤于精進。也就是于「信」等善根生起時,爲使之增長而勤精進方便修習,令無退失而得以增長成就。此四句的結構涵義參見注釋①。⑤修行欲定斷行成就神足 此指「四神足」之一的「欲如意足」,又名「欲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欲神足」等。「欲如意足」是指由欲力所引發而現起種種神用的禅定。此「四神足」中,「欲」最爲重要,而其修行本質是禅定,因此,統稱之爲「欲定」。⑥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此四句是言「四如意足」的修行過程。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解釋說:「緣四谛而修,謂緣『苦』修,必依厭苦;若緣『集』修,必依離欲;若緣『滅』修,必求證滅;若緣『道』修,必趣滅苦之行,能舍于苦。緣此境時,必求修習,故雲回向。亦是加行等四道。」⑦修行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 此是指「四神足」的「勤如意足」、「心如意足」、「觀如意足」。「勤如意足」又名「勤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勤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精進神足」、「精進如意足」、「進如意足」,是指由勤力所引發而現起種種神用的禅定。「心如意足」又名「心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心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念神足」,是指由心力所引發而現起種種神用的禅定。「觀如意足」又名「觀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觀神足」、「思惟神足」、「思惟如意足」、「慧如意足」,是指由觀力所引發而現起種種神用的禅定。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其次,此菩薩對于沒有産生的種種惡不善之法,爲了使其不再産生的緣故,而産生希願,發起勤奮精進,發心正斷;此菩薩對于已經産生的種種惡不善之法,爲了使其斷絕的緣故,而産生希願,發起勤奮精進,發心正斷;此菩薩對于未曾産生的種種善法,爲了使其産生的緣故,而産生希願,發起勤奮精進,發心正行;此菩薩對于已經産生的種種善法,爲了使其常住而不再失去,並且能夠增加使其廣泛的緣故,而産生希願,發起勤奮精進,發心正行。」

  「其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成就了神足,依止于厭棄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脫離欲的集谛上而修行,依止于證滅的滅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菩薩修行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于厭棄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脫離欲的集谛上而修行,依止于證滅的滅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

  「複次,此菩薩修行信根①,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精進根②、念根③、定根④、慧根⑤,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複次,此菩薩修行信力⑥,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⑦,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章 旨】此章爲「叁十七道品」的「五根”、“五力」的內容。此中的「五根」指「五無漏根」,即「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者對于伏滅煩惱導引聖道有增上之用,故名「五根」。而「無漏五根」所具的堅固發生的力量,叫做「五力」,分別爲「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注 釋】①信根 「叁十七道品」中的「五無漏根」之一。「信」爲入理之根本,「根」爲堅固不動之義。這是以草木之根來譬喻信心堅固不動搖。據《釋摩诃衍論》卷一載,「信」有十義:澄淨、決定、歡喜、無厭、隨喜、尊重、隨順、贊歎、不壞、愛樂。「根」也有十義:下轉、隱密、出生、堅固、相續、出離、集成、茂葉、具足、高勝。盡管初入佛法的修行者,已經有了「信心」,但是由于缺乏禅定與智慧,所以,有「信」而無「根」。在菩薩修行進入第四地之後,由于前述「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的修行,纔有了「信」之「根」。具體而言,「信根」、「念根」是由修「四念處」所形成的,「精進根」是由修「四正勤」所形成的,「定根」則是修「四神足」所形成的,「慧根」則是修行四谛中所形成的。②精進根 「五無漏根」之一,又作「進根」、「勤根」、「精進根」,是指深信教法後,如實勤奮地修行。「精進根」是由修「四正勤」所形成的。③念根 「五無漏根」之一,念根,由精進故,心于所緣境,念住不忘。在「叁十七道品」中,「念根」是由修「四念處」所形成的。④定根 「五無漏根」之一,又作「禅定根」。「根」含有增上、生長之義。「定根」,即指使心止于一處,不爲外境動搖之「禅定力」;蓋、因爲此禅定之力能生起一切之功德,因此稱之爲「根」。在「叁十七道品」中,「定根」則是修「四神足」所形成的。⑤慧根 「五無漏根」之一,觀達真理,稱爲「慧」;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因而稱「慧根」。在「叁十七道品」中,「慧根」是在修行四谛中所形成的。⑥信力 此爲「叁十七道品」中的「五力」之一,指對于如來所修植的清淨法門産生堅固的信心進而形成「信根」,再也不會被外道以及世間之法所吸引牽奪。可見,「信力」是「信根」顯現出來的力量。「五根」與「五力」及其內部的五個部分之間有…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