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展轉相生之義。⑦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叁十七道品」中的「五力」之二、叁、四、五。「精進力」指修「四正勤」,可斷除諸惡,爲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緣之境,能抗外來之障礙而至無念。「定力」是指止息散亂之心,歸于靜寂之禅定力,稱爲「定力」。「慧力」指慧根增長,能破叁界之諸惑。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其次,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于厭棄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脫離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證滅的滅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修行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于厭棄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脫離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證滅的滅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
「其次,此菩薩修行信力,依止于厭棄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脫離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證滅的滅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修行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于厭棄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脫離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證滅的滅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
「複次,此菩薩修行念覺分①,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擇法覺分②、精進覺分③、喜覺分④、猗覺分⑤、定覺分⑥、舍覺分⑦,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章 旨】此章爲「叁十七道品」的“七覺分」的內容。「七覺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覺支」。爲「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于佛道修行時,能以智慧覺了簡擇諸法,因此名爲「七覺支」。所謂「覺支」,意謂「覺悟的部份」,指到達開悟之前的修行法門。在「叁十七道品」的七種修行道中,「七覺支」被認爲是最高層次的修行法。
【注 釋】①念覺分 「七覺支」之一,又作「念覺支」、「念覺意」、「念等覺支」。修道者于證悟佛法的過程之中,明記「戒」、「定」、「慧」「叁學」以及「四聖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憶持不忘的階段。在這種狀態中,修道者之心是以「念」爲其體性。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淨」、「苦」、「無常」、「無我」等,並將此等佛教正確之世界觀,憶持不忘,即是此一證悟階段——「念覺支」修行相狀。②擇法覺分 「七覺支」之一,又稱「擇法覺支」、「法覺意」、「法解覺意」,指以智慧選擇分別諸法之真僞,取真舍僞,而進入菩提。③精進覺分 「七覺支」之一,又稱「精進菩提分」、「精進覺支」,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精」意思爲「不雜」,「進」是毫無間斷,也就是修諸道法時,能覺了且息止無益的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專心一意,無有間歇。④喜覺分 「七覺支」之一,又稱「喜等覺支」、「喜覺支」、「喜覺意」、「愛喜覺意」,即心得善法,以「喜」爲體而産生的欣悅歡喜之心理感受。⑤猗覺分 「七覺支」之一,又作「輕安覺支」、「猗覺支」、「除覺支」,指身心輕快安穩,即斷除諸見、煩惱時,能覺了、能除棄虛僞法,並增長真正之善根。⑥定覺分 七覺支之一,又作「定等覺支」、「定覺支」、「定覺意」、「惟定覺意」,以「定」爲體,令心安住而不散亂。修此法已,則「定覺」滿足,滅除「貪」、「憂」,于是産生「舍心」,進而修習「舍覺支」,待「舍覺支」滿足,則可達于無畏之境界。⑦舍覺分 「七覺支」之一,又稱「舍等覺支」、「舍覺支」、「行護覺意」,「舍」爲舍離之意。舍離所見念著之境時,能覺了而永不追憶虛僞不實之法,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以「行舍」爲體,而住于寂靜。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其次,此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于厭棄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脫離欲的集谛上而修行,依止于證滅的滅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修行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依止于厭棄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脫離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證滅的滅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
「複次,此菩薩修行正見①,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修行正思惟②、正語③、正業④、正命⑤、正精進⑥、正念⑦、正定⑧,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回向于舍。」
【章 旨】此章爲「叁十七道品」的「八正道」的內容。「八正道」又作「八聖道」、「八支正道」、「八聖道分」等,是「叁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實踐法門,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方法或途徑。
【注 釋】①正見 「八正道」之一,指正確的知見,也即能夠解知世間、出世間因果,如實審慮諸法性相之有漏、無漏的智慧,相當于現證「法性」的般若。據《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七載,「正見」可分爲二類:其一,「有漏正見」,又作「世俗正見」,即與意識相應之有漏善慧,轉向善趣,招未來可喜所欲之果。其二,「無漏正見」,又作「出世間正見」,即盡無生智所不攝之意識相應善慧,如「八種無漏忍」、「有學八智」、「無學正見」等。②正思惟 又作「正思惟道支」、「正志」,「八正道」之二,即思考真實之道理,也即遠離「貪欲」、「瞋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對「無貪」、「無瞋」、「不害」等生起思惟。③正語 又作「正言」、「谛語」,「八正道」之叁,即遠離「妄言」、「兩舌」、「粗言」、「绮語」等一切虛妄不實之語。因爲「正語」也必然是合乎道理之語,因此又稱「順理語」。④正業 又作「正行」、「谛行」,「八正道」之四,即身、口、意叁業清淨,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等一切邪妄。⑤正命 又作「谛受」、「正命道支」,「八正道」之五。佛弟子依從正法,清淨身、口、意叁業;遠離咒術、占蔔等五種邪惡之謀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飲食、湯藥、床榻等生活資具,即稱爲「正命」。⑥正精進 「八正道」之六,即正確的努力。「四正勤」就是「正精進」的具體內容:其一,已得善令得增長。其二,未得善令得生起。其叁,已得惡令得消滅。其四,未得惡令不生起。如果以此四種而精進,則善法日益滋長,惡法必不複生。⑦正念 又作「谛意」,「八正道」之七,即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爲二:其一,世俗有漏正念,即與有漏作意相應之善念。其二,出世間無漏正念,即依無漏之正見能思惟谛境,而與無漏作意相應的明記不忘之念。⑧正定 「八正道」之八,簡單言之,即正當的、正確的禅定,亦即是使自己的心能在自己控製之下的境界。一般是指住于「四禅」之中。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其次,此菩薩修行正見,依止于厭棄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脫離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證滅的滅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修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止于厭棄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脫離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證滅的滅谛之上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
【說 明】「明地相」的第叁層次——「對治修行增長分」的第一種爲「修行護煩惱染分」所言的「叁十七菩提分法」(也稱「叁十七道品」),是第四地修行的核心內容,因此,特加以說明強調:
其一,「叁十七菩提分法」包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叁十七品,爲修道的重要資糧,因此,又名叁十七道品。
其二,茲將「叁十七道品」七類之內容要點歸納如後:
「四念處」,包含「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即常念不忘「身」、「受」、「心」、「法」四者「無常」、「苦」、「無我」。
「四正勤」,包含:第一,「斷斷」,指努力斷除已起之惡。第二,「律儀斷」,指努力使未起之惡不生起。第叁,「隨護斷」,努力使未起之善産生。第四,「修斷」,指努力使已經生起之善增長。
「四神足」,包含:第一,「欲神足」,即欲得禅定。第二,「精進神足」,即努力于得到禅定。第叁,「心神足」,即欲得禅定的守心狀態。第四,「思惟神足」,即爲得到禅定而作的思惟觀察。
「五根」,包含「信根」、「勤(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個方面,「五根」是指使衆生傾向修行目標的五種能力。「五根」是初學者的修道法。
「五力」,前面的五根是指(潛在)能力,而此能力實際發揮出來的具體力量,就是「五力」。在內容上,「五力」與「五根」相同,都是「信」、「勤」、「念」、「定」、「慧」;就修道立場而言,則「五力」較「五根」更進一步。
「七覺支」,包含:「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裏的「覺支」或「等覺支」,是「覺(悟)的部分」的意思,指到達開悟前的修行階段。在「叁十七菩提分法」的七種修行道中,「七覺支」被認爲是最高層次的修行法,這主要與禅定有關。
「八正道」,即八種正確的修道方法,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其叁,關于「叁十七道品」之七類之間的關系,澄觀有一譬喻,非常精辟,列舉如後:「上之七類總以喻顯,『法性』如大地,『念處』如種子,『正勤』爲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增長,開『七覺』華,結『八正』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
「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爲不舍一切衆生故,本願所持故,大悲爲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莊嚴佛土故,成就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相①好②音聲③悉具足故,求于上上殊勝道故④,隨…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