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順所聞甚深佛解脫故⑤,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章 旨】此章爲「明地相」的第叁層次——「對治修行增長分」的第二種「護小乘行」的內容。關于其概要,世親《十地經論》卷六解釋說:「雲何修行護小乘,不舍一切衆生故。」實際上講的是菩薩修行超越于小乘修行的地方。
【注 釋】①相 即「叁十二相」,也就是「叁十二大人相」、「四八相」,指釋迦牟尼佛所具有的與常人不同的叁十二種最爲顯著的特征。②好 即「八十種好」,也就是「八十隨形好」、「八十微妙種好」、「八十種小相」,指釋迦容貌的八十種微細隱秘,難于一眼看出而須待指明的特征,主要涉及頭、面、鼻、口、眼、耳、手、足各處的奇特長相,其中在造像上可以得到體現的有十多項。③音聲 佛教典籍中說,佛在聲音方面具有八種不同于常人的特征,稱之爲「八種清淨音」、「八種梵音聲」、「八梵」,具體是:其一,「極好音」,一切諸天、二乘、菩薩之聲音都未能達至極境,唯佛音聲能令聞者無厭,得入妙道,爲好中之最。其二,「柔軟音」,謂佛以慈善爲心,所出音聲巧順物情,能令聞者喜悅,皆舍剛強之心。其叁,「和適音」,謂佛常居中道,妙解從容,所出音聲和雅調適,能令聞者心皆融適,因聲會理。其四,「尊慧音」,謂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徹,所出音聲能令聞者尊重,慧解開明。其五,「不女音」,謂佛住首楞嚴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聲能令一切聞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歸伏。其六,「不誤音」,謂佛智圓明,照了無礙,所出音聲谛審真實,無有差謬,能令聞者各獲正見。其七,「深遠音」,謂佛智幽深,行位高極,所出音聲自近而遠,徹至十方,令近聲非大,遠聞不小,皆悟甚深幽遠之理。其八,「不竭音」,謂如來願行無盡,住于無盡法藏,所出音聲令聞者尋其語義,無盡無窮。④求于上上殊勝道故 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求彼地方便無厭足行,謂五、六、七地,故雲『上上勝道』。」這是說,菩薩在此地繼續追求第五、六、七等地的殊勝境界。⑤隨順所聞甚深佛解脫故 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其涵義是「修入不退轉地行,即八地已上覺法自性,順佛解脫也。」這是說,菩薩繼續修行達到第八地、第九地,即至不再退轉之地。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修行如此功德,就是因爲其不舍棄一切衆生的緣故,也是菩薩持守自己本願的緣故,是菩薩大悲爲首的緣故,是其大慈所成就的緣故,是菩薩追求一切智智的緣故;也是菩薩爲了成就莊嚴的佛土的緣故,是爲了成就如來所具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如來相好音聲完全具足的緣故,是菩薩追求最上上等殊勝修行道的緣故,是菩薩爲了隨順所聞的甚深成佛解脫之法的緣故,是菩薩思惟大智善巧方便之法的緣故。」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見①爲首,我、人、衆生、壽命、蘊、界、處所起執著,出沒②,思惟③,觀察④,治故,我所故,物財故⑤,著處故⑥,于如是等一切皆離。」
「此菩薩若見業是如來所诃、煩惱所染,皆悉舍離;若見業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贊,皆悉修行。」
【章 旨】從此章起爲「明地相」的第四層次——「果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在此向會衆宣講了修習第四地的菩薩地滿之後所獲得的兩種果。此章先言「離障果」,從遠離煩惱之生起而獲,因而稱「離障」。此部分又分爲二:「一、『煩惱染』生遠離果,此離惑障。二、『業染』生遠離果,此離業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這是說,遠離「煩惱」及「業」之染汙,即可獲得「離障果」。
【注 釋】①身見 音譯作「薩迦耶見」、「飒迦耶見」、「薩迦邪見」,又作「有身見」、「我見」。衆生之身本爲「五蘊」之集合,而「五蘊」之法體實有,因此緣「五蘊」而執著于「我」及「我所」爲實有。如此等等的妄見稱之爲「身見」。②出沒 關于此語,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出』者,叁昧起義故,謂修起彼定。『沒』者,叁昧滅義故,謂定所除。今計我能修此定,此定即我所修故。」其涵義就是,修叁昧定,從此「定」中出。③思惟 關于此語,澄觀解釋說:「『思惟』者,明起,謂不正思惟而起慢故。」這是說,由于不正確的思惟而産生了「我慢心」。④觀察 對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觀彼,如實修行,稱爲「觀察」。⑤治故我所故財物故 關于此叁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叁句明『護治』者,數數觀察,修治所見。『我所』者,起于我想,取彼勝相,屬我己故。『財物』者,如畜財者,受用護持故。以上叁事防護自己所得。」⑥著處故 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著處』者,明過,謂心堅,安處『法』、『定』二事故。」此中,「二事」大致是指「法」即佛法和「定」即禅定。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菩薩住在此焰慧地,所有以我見爲首的邪見,對于我、人、衆生、壽命、蘊、界、處等等所起的執著,從叁昧定中出、入,不正確的思惟,以智慧照察,修治所見,生起爲我所有之想,積蓄物財,執著于人我、法我,菩薩在此地對于如此等等都得以遠離。」
「進入此地的菩薩,如果見到業是如來所诃責的、是煩惱所染的,都完全舍棄遠離;如果見到業是順應菩薩道的、是如來所稱贊的,都完全去修行。」
「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于道及助道分①,如是而得潤澤心②,柔軟心、調順心③,利益安樂心④,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⑤,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⑥。」
【章 旨】從此章起爲「果分」中的第二部分「成德果」的內容。此「成德果」是「從護小乘生」(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即遠離「小乘行」而得到的修行果。此「成德果」又分爲四果,此章爲第一種果——“增上心欲果」。「初果者,由本欲上求下救,今更爲物轉轉上求,故雲『增上。』」「求」指下文的「求上上勝心、求殊勝智慧心」,「救」指下文的「救一切世間心」。
【注 釋】①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于道及助道分 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隨所起方便慧』者,牒前『不舍一切衆生故』,不舍衆生而修道品;是有方便,則道品慧解。『修習于道及助道』者,即前修習如是功德也。『道』即四地證智,『助道』即菩提分法。」此中,「四地證智」即「無行無生行慧光智」。②潤澤心 這是此果的總句。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總雲『潤澤』者,深欲愛敬故,謂由修二道,自有所潤,深欲敬上。由爲物修,潤及含生,深欲愛。」此中,「二道」即前文中的「道」及「助道分」,具體是「無行無生行慧光」以及「叁十七菩提分」。③柔軟心調順心 關于此二心,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一、『柔軟心』者,明樂行勝,謂證法適神故。二、『調順』者,調和善順,緣中無礙,是叁昧自在勝。上二是行體。」此二心是此地修行之體,「柔軟心」與「調順心」是言此行中所證之法與心協調適順。④利益安樂心 世親、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此後的七句「明離過,對治勝,此是行用。」而此「利益安樂心」爲總句,其涵義是「總利他無過故,利益自利無過故。」這是說,此後七句的宗旨是遠離小乘修行之過錯,即是此地所修之行的殊勝作用。⑤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 據澄觀的解釋,此四句是言遠離四種小乘行所生之過錯。「無雜染心」是對治貪食以及因爲追求名聲而産生的嫉妒心,「求上上勝法心」是對治對于救助衆生的功德不感興趣的過錯,「求殊勝智慧心」則對治不追求殊勝智慧的過錯,「救一切世間心」則是對治因爲懈怠而不攝持衆生的過錯。⑥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 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二句是言「離于教生過,謂五、治自見取,不遵勝教過。六、治舍爲首,不隨說行過。如說修行,于聞思中最爲其首,今舍彼首,所以爲過。」(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這是說,「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是言對治固執于自己的見解,不遵行大乘的教誡;「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是言對治舍棄聞思諸佛所說諸法的過錯。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于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軟心,調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慧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對于所聞之法善修行心。」
「此菩薩知恩①;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②;質直,柔軟;無稠林行;無有我慢;③善受教誨;得說者意④。此菩薩如是忍成就⑤。」
【章 旨】此章爲「果分」中的第二部分「成德果」的第二種果——「報恩果」。「謂前地中,從佛聞法,是說法尊。今起傳法修行之心,則爲以報諸佛恩也。上希求『種智』,由知佛有恩故。今思報亦上求果。」(《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即菩薩知曉佛說法之恩而起報答之心。
【注 釋】①菩薩知恩 此爲「報恩果」的總句。澄觀解釋說:「總雲『知恩』者,若隨順師教,心報恩行,方是知恩故。」②知報恩心極和善同住安樂 此叁句分爲兩層次,都是言「依人」。具體是:「一、『知報恩』者,依尊,起報恩心。『尊』即是佛,此爲恩主,故偏名『報恩』。二、有二句,依同法,起報恩心,此名『順同行善友意』。」(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後二句即指依持于同一法而起「報恩心」,此「同一法」即佛法。③質直柔軟無稠林行無有我慢 此四句叁層次,都是言「依行」。具體是:「叁、『質直、柔軟』二句,依法起行,謂隨順受教,不違師命,故雲『質直』;發修行事,逢苦能忍,故雲『柔軟』。」「四、『無稠…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