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林行』者,依受用衣、食,于施主所自,過不覆故。五、雖實有德,而不高慢。」其中,「稠林」,又作「謎」,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衆生邪見煩惱,交絡繁茂,有如稠林。在此,則是特指修行者應該牢記自己的衣服、食品都是來源于施主,在用過之後,並不忘記而加以否認。④善受教誨得說者意 此二句兩層是言「依教」。具體是:「六、『善受教誨』,得師言诠。七、于教不倒,得師意旨。」⑤此菩薩如是忍成就 此爲「報恩果」的總結。澄觀解釋說:「謂十句不出此叁忍,即『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調柔即質直、柔軟、寂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也即是此叁句爲「報恩果」的核心,「叁忍」則是指「依人」、「依行」、「依教」。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此菩薩知曉恩惠;知曉報恩;心極和善,同住于安樂;其心質直,柔軟;無有煩惱行;無有我慢心;善于接受教誨;得到說法者的意旨。此菩薩就這樣成就了忍。」
「如是調柔成就,如是寂滅成就,如是忍、調柔、寂滅成就,淨治後地業,作意修行時,得不休息精進;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①;廣大精進,無邊精進②;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成熟一切衆生精進③;善分別道、非道精進④。」
【章 旨】此章爲「成德果」的第叁種果——「勤精進果」。其具體涵義是:「謂行二利,行勤無怠故。于前不舍衆生護小行中,修勤故名。方便行中,正是無盡行相。」也即以自利、利他行而遠離小乘行,因勤奮精進而得名。
【注 釋】①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 此二句是從「自利」而言的,具體涵義是:「一、『不雜染』者,彼精進行平等流注故。『雜染』者,共懈怠共染故。『染』則著而太過,『懈』則墮而不及,若琴弦之急、緩;若不進,不怠,爲平等流。二、『不退』,自乘。」(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②廣大精進無邊精進 此二句是從「利他」角度說的,具體涵義如澄觀的解釋:「叁、起廣念利他之心。四、爲無邊衆生作利益願。」前者是生起「利他」之心,後者爲興起「利他」之大願。由「心」與「願」而起行,即是利他行。③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成熟一切衆生精進 此四句言殊勝精進,具體涵義是:「五、『熾然』者,常志順行,猶如熾火上進叵滅。《論經》名『光明兼照他地』。六、修習過余。七、魔惑莫壞。上叁,自利。八、攝取衆生,即是利他。」這四句是言殊勝的自利、利他二行。④善分別道非道精進 此句是言「解」,具體涵義如澄觀的解釋:「九、自斷疑惑,決是非故,能伏他言,如無畏故。若能具此,爲正修習。」(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這是說,菩薩善于分別什麼是正確的修行道路,什麼是不正確的修行道路,並且能夠說服他人。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菩薩如此調柔成就,如此寂滅成就,如此忍、調柔、寂滅成就,清淨治後地之業,作意修行之時,就獲得了不再停息的精進,具體是:不雜染精進,不退轉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熾然精進,無等等精進,無能壞精進,使一切衆生成熟的精進;善于分別道與非道的精進。」
「是菩薩心界清淨①,深心不失,悟解明利②,善根增長,離世垢濁③,斷諸疑惑,明斷具足,喜樂充滿④,佛親護念,無量志樂皆悉成就⑤。」
【章 旨】此章爲「成德果」的第四種果——「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此果也就是由修「叁十七菩提分」而獲得的精進心之果。
【注 釋】①是菩薩心界清淨 此句爲「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的總句,其後的九句則是對此句的具體解釋。關于此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解釋說:「菩提分心是『本心界』,正念真如修上道品故;雲『滿足』,由精進故。」又曰:「此果從前二果生,謂意樂即第一果,增上意樂即第二果,勝解界性即此心界。謂由第叁精進,令前二果增長,故雲『滿足』。」可見,此果名稱中,「增上欲」是指第一果「增上心欲果」與第二果「報恩果」,而「本心界」則是指對于「叁十七菩提分」的殊勝理解,增上這兩種果,即「滿足」之意。②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長 關于這叁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的解釋是:「一、『深心不失』者,彼道品心修行增益故。此一自分下,皆勝進。二、于五地已上,勝上證中,明鑒決斷故。叁、即彼上證因,謂對治善根,治行過前,故雲『增長』。」可見,「深心不失」的涵義是修習「叁十七道品」使其心增益;「悟解明利」的涵義則是堅定地相信五地以上所證肯定超越前地所證;從對治而言,此地勝過前地,因此就稱爲「善根增長」。③離世垢濁斷諸疑惑 關于這兩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的解釋是:「四、除滅所治煩惱障垢。五、斷除此地中秘密疑事,即是智障,微細法慢爲秘密疑事,由無攝受則能除之。上二除內障。」這兩句是說,于此地除掉了兩種內在障礙。④明斷具足喜樂充滿 關于這兩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的解釋是:「六、觸境明斷。七、依勝樂行叁昧適神。」前者是指斷絕心與外境的緣取關系,後者是指依持于殊勝的叁昧使心神充滿喜悅。⑤佛親護念無量志樂皆悉成就 關于這兩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八、上依佛力化衆生故。九、《論》雲『依現無量,叁昧心智障清淨』故。此除『定』中智障。」其中,後一句是言清除叁昧定中所有的智慧之障。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會衆說:「進入此地的菩薩心界清淨,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得到增長,遠離世間的汙垢混濁,斷除了諸疑惑,明斷具足,充滿喜樂,得到佛的親自保護挂念,無量的志樂都完全成就。」
【說 明】「正說分」之一——「明地相」部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至此全部宣講完畢。在此,將其基本內容小結如後:
第一,關于此「明地相」部分的結構,世親《十地經論》卷六解釋說:「第四焰地,依彼淨叁昧,聞持如實智淨顯示故,此地差別有四分:一、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二、清淨分。叁、對治修行增長分。四、彼果分。」
第二,第一層次「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也就是後面所言之「清淨分」、「對治修行增長分」之因。在此部分中,金剛藏菩薩應自在天王、解脫月菩薩等會衆之請,向會衆宣說進入第四地的十大智慧之門:「何等爲十?所謂觀察衆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焰慧地。」
第叁,第二層次「清淨分」,即「入地出障行」,在此地的菩薩「于如來家轉有勢力」。經中所言的「十智」又可區分爲「自住處畢竟智」、「同敬叁寶畢竟智」、「真如智」以及「分別所說智」等「四智」。
第四,第叁層次「對治修行增長分」,又分爲二:
其一,爲「修行護煩惱染」,其內容爲「叁十七菩提分法」(也稱「叁十七道品」)。此中所言的「叁十七菩提分法」是第四地修行的核心內容,包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叁十七品,爲修道的重要資糧,因此,又名「叁十七道品」。而關于「叁十七道品」七類之間的關系,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七有一譬喻,非常精辟,列舉如後:「上之七類總以喻顯,『法性』如大地,『念處』如種子,『正勤』爲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增長,開『七覺』華,結『八正』果。」
其二,「護小乘行」,關于其概要,世親《十地經論》卷六解釋說:「雲何修行護小乘,不舍一切衆生故。」實際上講的是菩薩修行超越于小乘修行的地方。
第五,第四層次「果分」,此「果分中,即攝無盡行,離障成德,窮盡生界,爲利樂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金剛藏菩薩在此向會衆宣講了修習第四地的菩薩地滿之後所獲得的兩種果。
其一,「離障果」,從遠離煩惱之生起而獲,因而叫「離障」。此部分又分爲二:「一、『煩惱染』生遠離果,此離惑障。二、『業染』生遠離果,此離業障。皆言『生』者,煩惱染等猶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離彼生。」(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這是說,遠離「煩惱」及「業」之染汙,即可獲得「離障果」。
其二,「成德果」,此「成德果」是「從護小乘生」(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即遠離「小乘行」而得到的修行果。此「成德果」又分爲四果,第一種爲「增上心欲果」,第二種爲「報恩果」,第叁種爲「勤精進果」,第四種爲「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
關于四種「成德果」之間的關系,澄觀有兩種可以互相補充的解釋。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先言:「此之四果,前叁從前生,後一複從此叁果生。前中,初二護小心果,後一護小行果。」這是說,前叁果是從「護小乘生」,最後一果是從前叁果之中派生的。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八在解釋第四果時,又具體解釋了從前叁種果如何派生出第四果:「此果從前二果生,謂意樂即第一果,增上意樂即第二果,勝解界性即此心界。謂由第叁精進,令前二果增長,故雲『滿足』。」
(叁)、正說分之二:「明地果」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見多千佛,見多百千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皆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具足修行。複于彼諸佛法中出家修道①。」
「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令諸善根轉複明淨。佛子!譬如金師煉治真金作莊嚴具,余所有金皆不能及②;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住于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六 十地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