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之三▪P5

  ..续本文上一页顺所闻甚深佛解脱故⑤,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章 旨】此章为「明地相」的第三层次——「对治修行增长分」的第二种「护小乘行」的内容。关于其概要,世亲《十地经论》卷六解释说:「云何修行护小乘,不舍一切众生故。」实际上讲的是菩萨修行超越于小乘修行的地方。

  【注 释】①相 即「三十二相」,也就是「三十二大人相」、「四八相」,指释迦牟尼佛所具有的与常人不同的三十二种最为显著的特征。②好 即「八十种好」,也就是「八十随形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指释迦容貌的八十种微细隐秘,难于一眼看出而须待指明的特征,主要涉及头、面、鼻、口、眼、耳、手、足各处的奇特长相,其中在造像上可以得到体现的有十多项。③音声 佛教典籍中说,佛在声音方面具有八种不同于常人的特征,称之为「八种清净音」、「八种梵音声」、「八梵」,具体是:其一,「极好音」,一切诸天、二乘、菩萨之声音都未能达至极境,唯佛音声能令闻者无厌,得入妙道,为好中之最。其二,「柔软音」,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其三,「和适音」,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适,因声会理。其四,「尊慧音」,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其五,「不女音」,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其六,「不误音」,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其七,「深远音」,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声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其八,「不竭音」,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④求于上上殊胜道故 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求彼地方便无厌足行,谓五、六、七地,故云『上上胜道』。」这是说,菩萨在此地继续追求第五、六、七等地的殊胜境界。⑤随顺所闻甚深佛解脱故 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其涵义是「修入不退转地行,即八地已上觉法自性,顺佛解脱也。」这是说,菩萨继续修行达到第八地、第九地,即至不再退转之地。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修行如此功德,就是因为其不舍弃一切众生的缘故,也是菩萨持守自己本愿的缘故,是菩萨大悲为首的缘故,是其大慈所成就的缘故,是菩萨追求一切智智的缘故;也是菩萨为了成就庄严的佛土的缘故,是为了成就如来所具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如来相好音声完全具足的缘故,是菩萨追求最上上等殊胜修行道的缘故,是菩萨为了随顺所闻的甚深成佛解脱之法的缘故,是菩萨思惟大智善巧方便之法的缘故。」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①为首,我、人、众生、寿命、蕴、界、处所起执着,出没②,思惟③,观察④,治故,我所故,物财故⑤,着处故⑥,于如是等一切皆离。」

  「此菩萨若见业是如来所诃、烦恼所染,皆悉舍离;若见业是顺菩萨道、如来所赞,皆悉修行。」

  【章 旨】从此章起为「明地相」的第四层次——「果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在此向会众宣讲了修习第四地的菩萨地满之后所获得的两种果。此章先言「离障果」,从远离烦恼之生起而获,因而称「离障」。此部分又分为二:「一、『烦恼染』生远离果,此离惑障。二、『业染』生远离果,此离业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这是说,远离「烦恼」及「业」之染污,即可获得「离障果」。

  【注 释】①身见 音译作「萨迦耶见」、「飒迦耶见」、「萨迦邪见」,又作「有身见」、「我见」。众生之身本为「五蕴」之集合,而「五蕴」之法体实有,因此缘「五蕴」而执着于「我」及「我所」为实有。如此等等的妄见称之为「身见」。②出没 关于此语,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出』者,三昧起义故,谓修起彼定。『没』者,三昧灭义故,谓定所除。今计我能修此定,此定即我所修故。」其涵义就是,修三昧定,从此「定」中出。③思惟 关于此语,澄观解释说:「『思惟』者,明起,谓不正思惟而起慢故。」这是说,由于不正确的思惟而产生了「我慢心」。④观察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⑤治故我所故财物故 关于此三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三句明『护治』者,数数观察,修治所见。『我所』者,起于我想,取彼胜相,属我己故。『财物』者,如畜财者,受用护持故。以上三事防护自己所得。」⑥着处故 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着处』者,明过,谓心坚,安处『法』、『定』二事故。」此中,「二事」大致是指「法」即佛法和「定」即禅定。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菩萨住在此焰慧地,所有以我见为首的邪见,对于我、人、众生、寿命、蕴、界、处等等所起的执着,从三昧定中出、入,不正确的思惟,以智慧照察,修治所见,生起为我所有之想,积蓄物财,执着于人我、法我,菩萨在此地对于如此等等都得以远离。」

  「进入此地的菩萨,如果见到业是如来所诃责的、是烦恼所染的,都完全舍弃远离;如果见到业是顺应菩萨道的、是如来所称赞的,都完全去修行。」

  「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习于道及助道分①,如是而得润泽心②,柔软心、调顺心③,利益安乐心④,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救一切世间心⑤,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随所闻法皆善修行心⑥。」

  【章 旨】从此章起为「果分」中的第二部分「成德果」的内容。此「成德果」是「从护小乘生」(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即远离「小乘行」而得到的修行果。此「成德果」又分为四果,此章为第一种果——“增上心欲果」。「初果者,由本欲上求下救,今更为物转转上求,故云『增上。』」「求」指下文的「求上上胜心、求殊胜智慧心」,「救」指下文的「救一切世间心」。

  【注 释】①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习于道及助道分 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随所起方便慧』者,牒前『不舍一切众生故』,不舍众生而修道品;是有方便,则道品慧解。『修习于道及助道』者,即前修习如是功德也。『道』即四地证智,『助道』即菩提分法。」此中,「四地证智」即「无行无生行慧光智」。②润泽心 这是此果的总句。关于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总云『润泽』者,深欲爱敬故,谓由修二道,自有所润,深欲敬上。由为物修,润及含生,深欲爱。」此中,「二道」即前文中的「道」及「助道分」,具体是「无行无生行慧光」以及「三十七菩提分」。③柔软心调顺心 关于此二心,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一、『柔软心』者,明乐行胜,谓证法适神故。二、『调顺』者,调和善顺,缘中无碍,是三昧自在胜。上二是行体。」此二心是此地修行之体,「柔软心」与「调顺心」是言此行中所证之法与心协调适顺。④利益安乐心 世亲、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此后的七句「明离过,对治胜,此是行用。」而此「利益安乐心」为总句,其涵义是「总利他无过故,利益自利无过故。」这是说,此后七句的宗旨是远离小乘修行之过错,即是此地所修之行的殊胜作用。⑤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救一切世间心 据澄观的解释,此四句是言远离四种小乘行所生之过错。「无杂染心」是对治贪食以及因为追求名声而产生的嫉妒心,「求上上胜法心」是对治对于救助众生的功德不感兴趣的过错,「求殊胜智慧心」则对治不追求殊胜智慧的过错,「救一切世间心」则是对治因为懈怠而不摄持众生的过错。⑥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随所闻法皆善修行心 据世亲、澄观的解释,此二句是言「离于教生过,谓五、治自见取,不遵胜教过。六、治舍为首,不随说行过。如说修行,于闻思中最为其首,今舍彼首,所以为过。」(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这是说,「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是言对治固执于自己的见解,不遵行大乘的教诫;「随所闻法,皆善修行心」是言对治舍弃闻思诸佛所说诸法的过错。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习于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润泽心,柔软心,调顺心,利益安乐心、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救一切世间心、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对于所闻之法善修行心。」

  「此菩萨知恩①;知报恩;心极和善,同住安乐②;质直,柔软;无稠林行;无有我慢;③善受教诲;得说者意④。此菩萨如是忍成就⑤。」

  【章 旨】此章为「果分」中的第二部分「成德果」的第二种果——「报恩果」。「谓前地中,从佛闻法,是说法尊。今起传法修行之心,则为以报诸佛恩也。上希求『种智』,由知佛有恩故。今思报亦上求果。」(《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即菩萨知晓佛说法之恩而起报答之心。

  【注 释】①菩萨知恩 此为「报恩果」的总句。澄观解释说:「总云『知恩』者,若随顺师教,心报恩行,方是知恩故。」②知报恩心极和善同住安乐 此三句分为两层次,都是言「依人」。具体是:「一、『知报恩』者,依尊,起报恩心。『尊』即是佛,此为恩主,故偏名『报恩』。二、有二句,依同法,起报恩心,此名『顺同行善友意』。」(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后二句即指依持于同一法而起「报恩心」,此「同一法」即佛法。③质直柔软无稠林行无有我慢 此四句三层次,都是言「依行」。具体是:「三、『质直、柔软』二句,依法起行,谓随顺受教,不违师命,故云『质直』;发修行事,逢苦能忍,故云『柔软』。」「四、『无稠…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