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展转相生之义。⑦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三十七道品」中的「五力」之二、三、四、五。「精进力」指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为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定力」是指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禅定力,称为「定力」。「慧力」指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其次,此菩萨修行信根,依止于厌弃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脱离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证灭的灭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修行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于厌弃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脱离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证灭的灭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
「其次,此菩萨修行信力,依止于厌弃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脱离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证灭的灭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修行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于厌弃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脱离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证灭的灭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
「复次,此菩萨修行念觉分①,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择法觉分②、精进觉分③、喜觉分④、猗觉分⑤、定觉分⑥、舍觉分⑦,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章 旨】此章为「三十七道品」的“七觉分」的内容。「七觉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于佛道修行时,能以智慧觉了简择诸法,因此名为「七觉支」。所谓「觉支」,意谓「觉悟的部份」,指到达开悟之前的修行法门。在「三十七道品」的七种修行道中,「七觉支」被认为是最高层次的修行法。
【注 释】①念觉分 「七觉支」之一,又作「念觉支」、「念觉意」、「念等觉支」。修道者于证悟佛法的过程之中,明记「戒」、「定」、「慧」「三学」以及「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忆持不忘的阶段。在这种状态中,修道者之心是以「念」为其体性。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等,并将此等佛教正确之世界观,忆持不忘,即是此一证悟阶段——「念觉支」修行相状。②择法觉分 「七觉支」之一,又称「择法觉支」、「法觉意」、「法解觉意」,指以智慧选择分别诸法之真伪,取真舍伪,而进入菩提。③精进觉分 「七觉支」之一,又称「精进菩提分」、「精进觉支」,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精」意思为「不杂」,「进」是毫无间断,也就是修诸道法时,能觉了且息止无益的苦行,而于真正法中,专心一意,无有间歇。④喜觉分 「七觉支」之一,又称「喜等觉支」、「喜觉支」、「喜觉意」、「爱喜觉意」,即心得善法,以「喜」为体而产生的欣悦欢喜之心理感受。⑤猗觉分 「七觉支」之一,又作「轻安觉支」、「猗觉支」、「除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即断除诸见、烦恼时,能觉了、能除弃虚伪法,并增长真正之善根。⑥定觉分 七觉支之一,又作「定等觉支」、「定觉支」、「定觉意」、「惟定觉意」,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修此法已,则「定觉」满足,灭除「贪」、「忧」,于是产生「舍心」,进而修习「舍觉支」,待「舍觉支」满足,则可达于无畏之境界。⑦舍觉分 「七觉支」之一,又称「舍等觉支」、「舍觉支」、「行护觉意」,「舍」为舍离之意。舍离所见念着之境时,能觉了而永不追忆虚伪不实之法,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以「行舍」为体,而住于寂静。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其次,此菩萨修行念觉分,依止于厌弃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脱离欲的集谛上而修行,依止于证灭的灭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修行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止于厌弃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脱离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证灭的灭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
「复次,此菩萨修行正见①,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正思惟②、正语③、正业④、正命⑤、正精进⑥、正念⑦、正定⑧,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章 旨】此章为「三十七道品」的「八正道」的内容。「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等,是「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
【注 释】①正见 「八正道」之一,指正确的知见,也即能够解知世间、出世间因果,如实审虑诸法性相之有漏、无漏的智慧,相当于现证「法性」的般若。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载,「正见」可分为二类:其一,「有漏正见」,又作「世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之果。其二,「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即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如「八种无漏忍」、「有学八智」、「无学正见」等。②正思惟 又作「正思惟道支」、「正志」,「八正道」之二,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也即远离「贪欲」、「瞋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瞋」、「不害」等生起思惟。③正语 又作「正言」、「谛语」,「八正道」之三,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因为「正语」也必然是合乎道理之语,因此又称「顺理语」。④正业 又作「正行」、「谛行」,「八正道」之四,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⑤正命 又作「谛受」、「正命道支」,「八正道」之五。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⑥正精进 「八正道」之六,即正确的努力。「四正勤」就是「正精进」的具体内容:其一,已得善令得增长。其二,未得善令得生起。其三,已得恶令得消灭。其四,未得恶令不生起。如果以此四种而精进,则善法日益滋长,恶法必不复生。⑦正念 又作「谛意」,「八正道」之七,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为二:其一,世俗有漏正念,即与有漏作意相应之善念。其二,出世间无漏正念,即依无漏之正见能思惟谛境,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⑧正定 「八正道」之八,简单言之,即正当的、正确的禅定,亦即是使自己的心能在自己控制之下的境界。一般是指住于「四禅」之中。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其次,此菩萨修行正见,依止于厌弃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脱离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证灭的灭谛之上而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修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止于厌弃苦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脱离欲的集谛之上而修行,依止于证灭的灭谛之上修行,在道谛之上而修行,即舍于苦,回向于舍。」
【说 明】「明地相」的第三层次——「对治修行增长分」的第一种为「修行护烦恼染分」所言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也称「三十七道品」),是第四地修行的核心内容,因此,特加以说明强调:
其一,「三十七菩提分法」包含「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因此,又名三十七道品。
其二,兹将「三十七道品」七类之内容要点归纳如后:
「四念处」,包含「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即常念不忘「身」、「受」、「心」、「法」四者「无常」、「苦」、「无我」。
「四正勤」,包含:第一,「断断」,指努力断除已起之恶。第二,「律仪断」,指努力使未起之恶不生起。第三,「随护断」,努力使未起之善产生。第四,「修断」,指努力使已经生起之善增长。
「四神足」,包含:第一,「欲神足」,即欲得禅定。第二,「精进神足」,即努力于得到禅定。第三,「心神足」,即欲得禅定的守心状态。第四,「思惟神足」,即为得到禅定而作的思惟观察。
「五根」,包含「信根」、「勤(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个方面,「五根」是指使众生倾向修行目标的五种能力。「五根」是初学者的修道法。
「五力」,前面的五根是指(潜在)能力,而此能力实际发挥出来的具体力量,就是「五力」。在内容上,「五力」与「五根」相同,都是「信」、「勤」、「念」、「定」、「慧」;就修道立场而言,则「五力」较「五根」更进一步。
「七觉支」,包含:「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猗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里的「觉支」或「等觉支」,是「觉(悟)的部分」的意思,指到达开悟前的修行阶段。在「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七种修行道中,「七觉支」被认为是最高层次的修行法,这主要与禅定有关。
「八正道」,即八种正确的修道方法,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其三,关于「三十七道品」之七类之间的关系,澄观有一譬喻,非常精辟,列举如后:「上之七类总以喻显,『法性』如大地,『念处』如种子,『正勤』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长,开『七觉』华,结『八正』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
「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故,本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庄严佛土故,成就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相①好②音声③悉具足故,求于上上殊胜道故④,随…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