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之三▪P6

  ..续本文上一页林行』者,依受用衣、食,于施主所自,过不覆故。五、虽实有德,而不高慢。」其中,「稠林」,又作「谜」,即密茂之森林;佛教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在此,则是特指修行者应该牢记自己的衣服、食品都是来源于施主,在用过之后,并不忘记而加以否认。④善受教诲得说者意 此二句两层是言「依教」。具体是:「六、『善受教诲』,得师言诠。七、于教不倒,得师意旨。」⑤此菩萨如是忍成就 此为「报恩果」的总结。澄观解释说:「谓十句不出此三忍,即『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调柔即质直、柔软、寂灭。』(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也即是此三句为「报恩果」的核心,「三忍」则是指「依人」、「依行」、「依教」。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此菩萨知晓恩惠;知晓报恩;心极和善,同住于安乐;其心质直,柔软;无有烦恼行;无有我慢心;善于接受教诲;得到说法者的意旨。此菩萨就这样成就了忍。」

  「如是调柔成就,如是寂灭成就,如是忍、调柔、寂灭成就,净治后地业,作意修行时,得不休息精进;不杂染精进,不退转精进①;广大精进,无边精进②;炽然精进,无等等精进,无能坏精进,成熟一切众生精进③;善分别道、非道精进④。」

  【章 旨】此章为「成德果」的第三种果——「勤精进果」。其具体涵义是:「谓行二利,行勤无怠故。于前不舍众生护小行中,修勤故名。方便行中,正是无尽行相。」也即以自利、利他行而远离小乘行,因勤奋精进而得名。

  【注 释】①不杂染精进不退转精进 此二句是从「自利」而言的,具体涵义是:「一、『不杂染』者,彼精进行平等流注故。『杂染』者,共懈怠共染故。『染』则着而太过,『懈』则堕而不及,若琴弦之急、缓;若不进,不怠,为平等流。二、『不退』,自乘。」(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②广大精进无边精进 此二句是从「利他」角度说的,具体涵义如澄观的解释:「三、起广念利他之心。四、为无边众生作利益愿。」前者是生起「利他」之心,后者为兴起「利他」之大愿。由「心」与「愿」而起行,即是利他行。③炽然精进无等等精进无能坏精进成熟一切众生精进 此四句言殊胜精进,具体涵义是:「五、『炽然』者,常志顺行,犹如炽火上进叵灭。《论经》名『光明兼照他地』。六、修习过余。七、魔惑莫坏。上三,自利。八、摄取众生,即是利他。」这四句是言殊胜的自利、利他二行。④善分别道非道精进 此句是言「解」,具体涵义如澄观的解释:「九、自断疑惑,决是非故,能伏他言,如无畏故。若能具此,为正修习。」(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这是说,菩萨善于分别什么是正确的修行道路,什么是不正确的修行道路,并且能够说服他人。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如此调柔成就,如此寂灭成就,如此忍、调柔、寂灭成就,清净治后地之业,作意修行之时,就获得了不再停息的精进,具体是:不杂染精进,不退转精进;广大精进,无边精进;炽然精进,无等等精进,无能坏精进,使一切众生成熟的精进;善于分别道与非道的精进。」

  「是菩萨心界清净①,深心不失,悟解明利②,善根增长,离世垢浊③,断诸疑惑,明断具足,喜乐充满④,佛亲护念,无量志乐皆悉成就⑤。」

  【章 旨】此章为「成德果」的第四种果——「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此果也就是由修「三十七菩提分」而获得的精进心之果。

  【注 释】①是菩萨心界清净 此句为「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的总句,其后的九句则是对此句的具体解释。关于此果,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菩提分心是『本心界』,正念真如修上道品故;云『满足』,由精进故。」又曰:「此果从前二果生,谓意乐即第一果,增上意乐即第二果,胜解界性即此心界。谓由第三精进,令前二果增长,故云『满足』。」可见,此果名称中,「增上欲」是指第一果「增上心欲果」与第二果「报恩果」,而「本心界」则是指对于「三十七菩提分」的殊胜理解,增上这两种果,即「满足」之意。②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长 关于这三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的解释是:「一、『深心不失』者,彼道品心修行增益故。此一自分下,皆胜进。二、于五地已上,胜上证中,明鉴决断故。三、即彼上证因,谓对治善根,治行过前,故云『增长』。」可见,「深心不失」的涵义是修习「三十七道品」使其心增益;「悟解明利」的涵义则是坚定地相信五地以上所证肯定超越前地所证;从对治而言,此地胜过前地,因此就称为「善根增长」。③离世垢浊断诸疑惑 关于这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的解释是:「四、除灭所治烦恼障垢。五、断除此地中秘密疑事,即是智障,微细法慢为秘密疑事,由无摄受则能除之。上二除内障。」这两句是说,于此地除掉了两种内在障碍。④明断具足喜乐充满 关于这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的解释是:「六、触境明断。七、依胜乐行三昧适神。」前者是指断绝心与外境的缘取关系,后者是指依持于殊胜的三昧使心神充满喜悦。⑤佛亲护念无量志乐皆悉成就 关于这两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八、上依佛力化众生故。九、《论》云『依现无量,三昧心智障清净』故。此除『定』中智障。」其中,后一句是言清除三昧定中所有的智慧之障。

  【语 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进入此地的菩萨心界清净,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得到增长,远离世间的污垢混浊,断除了诸疑惑,明断具足,充满喜乐,得到佛的亲自保护挂念,无量的志乐都完全成就。」

  【说 明】「正说分」之一——「明地相」部分的内容,金刚藏菩萨至此全部宣讲完毕。在此,将其基本内容小结如后:

  第一,关于此「明地相」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论》卷六解释说:「第四焰地,依彼净三昧,闻持如实智净显示故,此地差别有四分:一、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二、清净分。三、对治修行增长分。四、彼果分。」

  第二,第一层次「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也就是后面所言之「清净分」、「对治修行增长分」之因。在此部分中,金刚藏菩萨应自在天王、解脱月菩萨等会众之请,向会众宣说进入第四地的十大智慧之门:「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焰慧地。」

  第三,第二层次「清净分」,即「入地出障行」,在此地的菩萨「于如来家转有势力」。经中所言的「十智」又可区分为「自住处毕竟智」、「同敬三宝毕竟智」、「真如智」以及「分别所说智」等「四智」。

  第四,第三层次「对治修行增长分」,又分为二:

  其一,为「修行护烦恼染」,其内容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也称「三十七道品」)。此中所言的「三十七菩提分法」是第四地修行的核心内容,包含「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因此,又名「三十七道品」。而关于「三十七道品」七类之间的关系,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有一譬喻,非常精辟,列举如后:「上之七类总以喻显,『法性』如大地,『念处』如种子,『正勤』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长,开『七觉』华,结『八正』果。」

  其二,「护小乘行」,关于其概要,世亲《十地经论》卷六解释说:「云何修行护小乘,不舍一切众生故。」实际上讲的是菩萨修行超越于小乘修行的地方。

  第五,第四层次「果分」,此「果分中,即摄无尽行,离障成德,穷尽生界,为利乐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金刚藏菩萨在此向会众宣讲了修习第四地的菩萨地满之后所获得的两种果。

  其一,「离障果」,从远离烦恼之生起而获,因而叫「离障」。此部分又分为二:「一、『烦恼染』生远离果,此离惑障。二、『业染』生远离果,此离业障。皆言『生』者,烦恼染等犹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离彼生。」(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这是说,远离「烦恼」及「业」之染污,即可获得「离障果」。

  其二,「成德果」,此「成德果」是「从护小乘生」(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即远离「小乘行」而得到的修行果。此「成德果」又分为四果,第一种为「增上心欲果」,第二种为「报恩果」,第三种为「勤精进果」,第四种为「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

  关于四种「成德果」之间的关系,澄观有两种可以互相补充的解释。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先言:「此之四果,前三从前生,后一复从此三果生。前中,初二护小心果,后一护小行果。」这是说,前三果是从「护小乘生」,最后一果是从前三果之中派生的。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在解释第四果时,又具体解释了从前三种果如何派生出第四果:「此果从前二果生,谓意乐即第一果,增上意乐即第二果,胜解界性即此心界。谓由第三精进,令前二果增长,故云『满足』。」

  (三)、正说分之二:「明地果」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具足修行。复于彼诸佛法中出家修道①。」

  「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令诸善根转复明净。佛子!譬如金师炼治真金作庄严具,余所有金皆不能及②;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