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便是住于生死海水的衆生,或者住于劫火之中的衆生,也能夠接受此法,也一定能夠聽聞此法。如果有對此産生疑惑而不相信的,則永遠不能夠聽聞如此深奧的法義。您應當宣說,以加行智爲依止之理,就可證得諸地的真實智慧,進入住地並且逐漸地修習,從修行境界之法而産生智慧,可以使一切衆生都得到利益。」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欲令大衆增淨信①故而說頌曰:「如來大仙道,微妙難可知②,非念離諸念③,求見④不可得。無生亦無滅,性淨恒寂然⑤,離垢⑥聰慧人⑦,彼智所行處⑧。自性本空寂⑨,無二亦無盡⑩。解脫于諸趣11,涅槃平等住12;非初非中、後13,非言辭所說,出過于叁世,其相如虛空14。」
【章 旨】在解脫月菩薩、大衆等的請求下,在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的加持之下,金剛藏菩薩決定向會衆宣說十地之法。金剛藏菩薩所說之十二偈,可分爲兩部分。前七偈「顯『義大』,後五明『說大』。」(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此中,開首四偈從總體上顯現十地之境界、智慧既細微又美妙。
【注 釋】①淨信 機清淨信仰佛法之心。②如來大仙道微妙難可知 澄觀依據世親的解釋說,「大仙道」是指佛所證得的境界。③非念離諸念 這是說,佛所證的境界是超越于任何心念的。④見 指由眼所見,或者推求審詳而決擇事理,有「正見」、「邪見」等各種分類。⑤性淨恒寂然 「性淨」爲「自性清淨心」的簡稱,「自性清淨心」是指衆生本來清淨的心性;又名「本性清淨心」或「性淨心」。「心性本淨」說原系大衆部等所主張。在大乘佛教中,「自性清淨心」又名「如來藏」或「佛性」。⑥離垢 「垢」即「煩惱」的另外一種稱呼。十地爲菩薩修行之觀、行,因此是遠離煩惱的,不同于人、天之禅定⑦聰慧人 聰慧,即聰明智慧。聰慧人是指修行進入「十地」境界、具有「十地」之智慧的人。「十地智」分別言之,則爲「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叁種。若就最真實、最究竟角度言之,則只有一種智慧,即真實智。⑧智所行處 「行」,即修行、解行。「處」,即境界、處所。此地之智就是菩薩修習所得之智,這是菩薩自己所證的緣故,所以沒有「能行」與「所行」的區別。⑨自性本空寂 「自性」即「自體之本性」,法相唯識家多稱爲「自相」,即諸法各自具有的真實不變、清純無雜之個性,稱爲「自性」。此中所言是指諸佛、菩薩所共有的智慧以及涅槃境界,從衆生而言則是指「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其意爲:涅槃境界之「自相」是本來空寂的。⑩無二亦無盡 關于此句偈語,有些許分歧。這是說,遠離叁種對于「空」的錯誤理解,縩可進入地上菩薩之「自性本空如來藏」。叁種錯誤分別爲「斷滅空」(以爲「空」是純粹虛無)、「色爲空」(以爲「空」在「色」之外單獨存在)、「空爲有」(以爲「空」是實際存在的事物)。11解脫于諸趣 「趣」,意譯爲「道」,指衆生以自己所作之行爲(業)所引導而有的來生之生存或生存世界,有「所往」、「因趣」兩種涵義。「諸趣」,也稱之爲「諸道」,佛教一般講「五道」或「六道」。「五道」指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及天道,另加「阿修羅道」則爲「六道」。攝「阿修羅道」于五道內有二義:一者唯攝于「天趣」,一者攝于「天趣」與鬼趣二者之中。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與其下五句構成「總」、「別」關系。此後的五句偈語是顯示「雲何解脫」。12涅槃平等住 此句是言「等二際是觀智相」,也就是涅槃與世間無二,涅槃不離世間。13非初非中後 這句偈語是言「斷惑相」。從「相翻」的角度觀之,「惑斷」與「智起」不可定言先、後、同時,因爲所斷之「惑」其性本空,能斷之「智」也是「無」。所謂「相續」是單就「智」言之的。以「實教」的「性」、「相」雙明言之,「惑」的斷絕也是非初、中、後的。若從華嚴宗所主的「圓教」言之,是「一斷一切斷」的。14非言辭所說出過于叁世其相如虛空 此叁句是說「大涅槃」所具的「叁種德相」,即「法身」、「般若」、「解脫」。據《大乘義章》卷十八載:「法身」是指本來具足之「真如」,或指以功德法完成之身。「解脫」即脫離煩惱束縛。「般若」則指悟得空理的智慧。
【語 譯】這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衆生,想使大衆增強清淨的信仰而說頌曰:「如來所獲得的道,是微妙難于知曉的,是非念且遠離心念的,從世俗之見的立場上是不可能獲得的。諸佛所證得的理,是無生也無滅的,本性清淨且永恒寂然,遠離煩惱,是那些聰明智慧的人纔可能經過修行而達到。諸佛、菩薩所證得的智慧之體是本來空寂的,是非有非無、無邊無際的。從六道輪回中解脫出來,而並不遠離世間而安住在獨立于世間之外的清淨的涅槃境界之中。煩惱的斷絕與智慧的生起,並無先、後與同時的差別。大涅槃絕非言辭所能夠加以說明,它是出離超越叁世的,其體相就如同虛空。」
「寂滅①佛所行,言說莫能及;地行②亦如是,難說難可受。智起佛境界,非念離心道③,非蘊④、界⑤、處⑥門,智知意不及。如空中鳥迹,難說難可示;如是十地義,心⑦、意⑧不能了。」
【章 旨】此章叁偈的主題爲「顯義大」,即所說佛法之義理的殊勝。第五偈顯示接近于十地的細微的修行。第六偈藉助于「對法」彰顯十地之細微。第七偈以譬喻顯示十地的細微。
【注 釋】①寂滅 略稱爲「滅」,指度脫生死,進入寂靜無爲之境地。此境地遠離迷惑世界,含快樂之意,因而稱「寂滅」爲「樂」。「寂滅」有時又等同于「涅槃」。②地行 「地」是指此「十地」境界,「行」是指修證此「十地」的「十波羅蜜」——「檀那(布施)波羅蜜」、「屍羅(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毗梨耶(精進)波羅密」、「禅那(靜慮)波羅蜜」、「般若(智慧)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③心道 即心的感知範圍。④蘊 蘊,即「積集」的意思。這裏是指「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⑤界 即「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和「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發生認識之功能),及其所對之「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爲認識之對象),以及感官(六根)緣對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合爲十八種,稱爲「十八界」。「界」有「差別」、「體性」、「原因」等意義,「十八界」就是把宇宙諸法分析成這十八種要素。也就是說,宇宙諸法是由「根」、「境」、「識」所構成的,而「根」、「境」、「識」叁者各有區別又有聯系。⑥處 舊譯爲「入」,爲「心」、「心所」生長門之義。「心王」、「心所」以「處」爲所依,緣「處」而生長,若離開「處」,則不得生長。佛教將一切諸法分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叁科,其中「六根」、「六境」合爲「十二處」。因爲以「六根」爲所依、「六境」爲所緣,「根」與「境」爲能生長「心」、「心所」作用之處所,故稱「十二處」或「十二入」。⑦心 即具有緣慮作用的「心王」、「心所」、「心法」、「心事」。在佛教中,依派別或經論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指謂。主要有:其一,「心王」及「心所法」的總稱,這是相對于「色」、「身」而言的。其二,指「心王」,這是相對于「心所法」而言的。特指「六識」或「八識」。「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大乘瑜伽行派則謂「心王」有八,即在「六識」上加「末那識」、「阿賴耶識」。其叁,「心」也是第八「阿賴耶識」的別名,與此相對,前六識稱爲「識」,第七識名爲「意」。⑧意 音譯作「末那」,意思爲「思量」,即周徧思惟之心理作用。如將之作爲認識機能之依據,則稱「意根」,爲「六根」之一。于「十二處」中,稱爲「意處」;于「十八界」中,稱爲「意界」。依「六識」說言之,「心」、「意」、「識」叁者同體異名。依「八識」說言之,「意」特指第七「末那識」。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給大衆說頌曰:「涅槃是諸佛修行所得的境界,是言說不能夠說清楚的;十地以及修證十地的十波羅蜜多也是如此,是難于宣說難于接受的。由叁智——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所起的佛的境界,非念而遠離心的感知範圍,非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之門及其智慧、知覺、心意所能夠涉及。如空中鳥飛過的痕迹,難于宣說,也難于演示給人;如此十地之義,是心、意所不能了別思量的。」
「慈悲及願力,出生入地行①;次第圓滿心,智行非慮境②;是境界難見,可知不可說③。」
「佛力故開演,汝等應敬受④。如是智入行⑤,億劫說不盡。我今但略說,真實義⑥無余。一心恭敬⑦待,我承佛力說⑧。勝法微妙音,譬喻⑨字相應。無量佛⑩神力,鹹來入我身。」
「此處難宣示,我今說少分11。」
【章 旨】此章五偈的主題爲「說大」,即說法的殊勝。首先,一偈半,從正面顯示說法的叁大成就義。接著有叁偈彰顯自己無有過錯而去除了失。最後有半偈言宣講開始。
【注 釋】①慈悲及願力出生入地行 「慈悲」,慈愛衆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爲「慈」;同感其苦,憐憫衆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爲「悲」;二者合稱爲「慈悲」。「願力」,指本願之力用,又作「本願力」、「大願業力」、「宿願力」,是指菩薩在「因位」所發本願之力用至果位而顯現出來的作用、功能。此二句所言爲「叁成就」的第一「因成就大」。②次第圓滿心智行非慮境 此二句是說「因漸成就大」。③是境界難見可知不可說 此二句是說「教說修成就大」。此境…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