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爲成就「真如」之「修」位,其義盛大,然因爲在「因分」,因而可以姑且通過言語去把握,並非如同果分那樣只能推知而不可言說。④佛力故開演汝等應敬受 此二句的主旨爲,從總體上「彰己無過,誡衆除失」,也就是金剛藏菩薩彰顯自己開演此法並無過錯,並告誡聽衆注意去除自己的過失。下述十句,則分別言說自己無過錯,並告誡會衆除了。⑤智入行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解釋說:「言『智入行』者,地法爲『所入』,證智爲『能入』。行此『智行』,則入地法。又『智入』是證智,『行』是事行。」此語詞的涵義是:以智慧證入十地。⑥真實義無余 澄觀解釋說:「『真實』者,即『智入行』也。『無余』者,若事若理,無不具故。」此中,「事」是指修行中的事相,「理」是指「真如理體」。⑦一心恭敬待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解釋說:「『恭敬』有二:一、身正恭敬待,如威儀住,堪受說法故。二、心正恭敬待,如心決定,堪能憶持故。心敬則身必恭故,偈但雲『心』也。」⑧承佛力說 澄觀解釋說:「『承佛力』者,示己無『增上慢』,不言齊佛故。」「說字」,菩提流支翻譯的《十地經論》卷二爲「善說」,「『善說』者,對于當機無谄無憍慢故。」澄觀說八十卷本也包含此義。⑨譬喻 略稱「譬」或「喻」。爲使人易于理解教說之意義內容,而使用實例或寓言等加以說明,稱爲「譬喻」。這是佛陀說法或佛典中爲說明教義時,所常用的方式之一。⑩無量佛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說:「『無量佛』者,略有叁類:一、是主佛。二、是十方金剛藏佛。叁、是十方一切佛也。」這是說,此處所說無數佛指釋迦牟尼佛、十方金剛藏佛以及十方一切其他佛。11我今說少分 關于金剛藏菩薩只宣說十地的一部分內容,是因爲金剛藏菩薩所宣說的僅僅是十地之法的「因分」,「果分」即佛果則是不可說的。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爲大衆以偈頌的形式說:「慈悲和大願之力,是出現、産生、進入十地之十波羅蜜;遵循聞、思、慧的次第逐漸修得圓滿之心,智慧以及十波羅蜜並非思慮之境;十地的境界難于見到,也是可以知曉而不可能言說的。」
「我因爲禀承了佛力加持的緣故縩開始演說此法,你們應該恭敬地接受。如此憑借智慧進入修行的方法,在長達億劫的世間中也是說不完的。我今天只是略微說一說,但最核心的真實義以及以智慧進入十地修行的方法是沒有遺漏的。你們應該專心而恭敬地等待,我將禀承佛力以微妙之音宣說如此殊勝之法,以各種譬喻、文字力求與義理相應。無量數的佛之神力,都已經進入了我的身體。」
「然而,十地之法確實難于宣示,我現在只能說一分即『因分』的大致內容。」
【說 明】「初地」的第六部分「請分」,到此結束。
在「請分」中,解脫月菩薩首先請求金剛藏菩薩向會衆宣講十地之法。然後,與會大衆又齊聲向金剛藏菩薩請求宣講。最後,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一齊加持金剛藏菩薩,讓他宣講十地之法。
關于「請分」的意義,澄觀沿用了世親的解釋說:「初,解脫月請。二、大衆請。叁、如來請。所以要叁家者,顯法深妙,令聞解故。衆首顯揚,當機渴仰,化主加勸,事方周故。道大兼亡,法應請故。爲順請主,此衆堪聞,言不虛故。爲成請者,如來護念而生信受,言有征故。此約因請、生請,亦是次第。又佛請者,即名爲『加』,謂衆雖已請,要假主佛威光,方堪說故,亦名爲『教』。如來教說,顯(金)剛藏說,傳佛教故。又前二家請,顯此地法因人修故。後一家請,顯此地法佛所證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二)
七、初地:「歡喜地」
(一)、說 分
「佛子!若有衆生深種善根①,善修諸行②,善集助道③,善供養諸佛④,善集白淨法⑤,爲善知識⑥,善攝善清淨深心⑦,立廣大志⑧,生廣大解⑨,慈悲現前⑩。」
【章 旨】金剛藏菩薩開始爲會衆宣說十地之法。從此章進入初地「歡喜地」的因緣(條件),即世親所說的「住分」。「住分」又分爲四,其首要爲「依何身」,即依憑什麼樣的身、心而進住「歡喜地」。
【注 釋】①若有衆生深種善根 「深種」一語,菩提流支譯作「厚集」。依據世親的解釋,此章十句,「若有衆生深種善根」句從總體上說明了進入初地所依憑的「身心」;其余九句的涵義,如世親所解釋,分別從九方面說明了積聚善根的內容。「②善修諸行 據世親的解釋,此句的「諸行」是指與持戒有關的修行。③善集助道 「助道」本來是指「叁十七菩提分」,而世親說此句是指與「定」學有關的修行。④善供養諸佛 此句的涵義,世親解釋爲,供養親近諸佛是爲了獲得其智慧。⑤善集白淨法 「白淨法」是指「清淨法」、「善法」。⑥爲善知識 此句的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二解釋說:「五者,護集,修行實證,善得教授。」前者是指修行自己心中所證,後者是指修行者獲得善知識的外護、指點。「善知識」,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勝友」、「善親友」。反之,引導衆生進入邪道之人,稱爲「惡知識」。⑦善攝善清淨深心 此句的涵義是:「六者,淨心集,得出世間正智。」⑧立廣大志 此句的意義,世親解釋說:「廣大志」是指濟度衆生而言。⑨生廣大解 此句的意義,世親的解釋爲:「八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佛智。⑩慈悲現前 此句的意義,世親解釋說:「九者,現集,多行慈悲。」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如果有衆生能夠深深地種植善根,善于修持種種善行,善于聚集各種助道之法,善于供養諸佛,善于聚集清淨法,被善知識所護助,善于攝持清淨的深心,樹立廣大的志向,産生廣大的見解,種種慈悲顯現于前,就可以進入初地。」
「爲求佛智①故,爲得十力故②,爲得大無畏故③,爲得佛平等法故④,爲救一切世間故⑤,爲淨大慈悲故⑥,爲得十力無余智故⑦,爲淨一切佛刹無障礙故⑧,爲一念知一切叁世故⑨,爲轉大*輪無所畏故⑩。」
【章 旨】金剛藏菩薩繼續宣說進入初地「歡喜地」的因緣(條件),此章爲「住分」的第二「爲何義」的內容。十地修行的目的是佛果,爲了求得此佛果,先顯現出此佛果之相。
【注 釋】①佛智 指佛所具有的聖智,也就是指證悟法界真理的聖智。此「聖智」橫窮十方,豎盡叁世,完全圓滿,爲最勝無上之智見,相當于「一切種智」。各宗派、各佛典關于佛智有不同分類,依據世親的解釋,此章十句中,本句爲總體,後文的九句分別代表佛智的九個方面功能,即如世親《十地經論》卷二所說:「此佛智有九種業差別。」「業」的意思爲「造作」。②爲得十力故 此句所述爲佛智所具的第一種「業差別」。世親說其爲:「力佛智,問記業。」此處的「記業」即具有預知之功能。③爲得大無畏故 此句所述爲佛智所具的第二種「業差別」。世親說其爲:「無畏佛智,破邪說業。」無畏」即佛所具有的「四種無畏」,即「諸法現等覺無畏」、「一切漏盡無畏」、「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爲證一切具足出道如性無畏」。此「四無畏智」具有破除邪見、邪說的功能。④爲得佛平等法故 此句所述爲佛智所具的第叁種「業差別」。世親說其爲:「平等佛智,得人、法無我,教授衆生證入業。」從世親的解釋看,「佛平等法」即「平等佛智」,是證得「無我」境界之智慧,此智慧具有教授衆生使其得以證入十地之功能。⑤爲救一切世間故 此句所述爲佛智所具的第四種「業差別」。世親說其爲:「救佛智,以四攝法化衆生業。」「救佛智」即拯救、攝化衆生的智慧。「四攝法」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佛具有的這種智慧具有拯救、攝化衆生的功能。⑥爲淨大慈悲故 此句所述爲佛智所具的第五種「業差別」。世親說其爲:「淨佛智,是淨,爲救攝因業。」可見,「淨佛智」是指清淨佛智,因爲清淨之佛智是拯救、攝化衆生的憑依即「原因」。⑦爲得十力無余智故 此句所述爲佛智所具的第六種「業差別」。世親說其爲:「無余智佛智,常以佛眼觀世間衆生業。」這是指佛憑借「十力」而可以完全觀察清楚世間的所有衆生之業而無任何遺漏。⑧爲淨一切佛刹無障礙故 此句所述爲佛智所具的第七種「業差別」。世親說其爲:「無染佛智,一切世界無障無染,自然應化,令信作業,智心無礙。」佛具有使一切國土都清淨,並使其沒有障礙的功能。⑨爲一念知一切叁世故 此句所述爲佛智所具的第八種「業差別」。世親說其爲:「覺佛智,于一念中,知叁世『衆生心』、『心數法』業。」佛所具有的智慧,使其可以在一念之中知曉衆生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心法以及心所法(即心的作用)。⑩爲轉大*輪無所畏故 此句所述爲佛智所具的第九種「業差別」。世親說其爲:「轉*輪佛智,解脫方便善巧業故。」「轉*輪」,也就是宣說佛教正法的意思。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向大衆說:「菩薩修行十地的目的是爲了求得佛的智慧,是爲了獲得佛的十力,是爲了獲得佛所具有的大無畏,是爲了獲得佛的平等法,是爲了拯救一切世間,是爲了具有清淨的大慈大悲之心,是爲了獲得憑借十力而遍觀衆生的業力的智慧,是爲了獲得使一切國土都清淨而無有障礙的智慧,是爲了獲得在一念之間知曉一切衆生叁世的心法、心所法的智慧,是爲了以無所畏之智慧爲衆生宣說正法。」
「佛子!菩薩起如是心,以大悲爲首,智慧增上①,善巧方便所攝②,最上深心所持③,如來力無量④,善觀察分別勇猛力智、力無礙智現前⑤,隨順自然智⑥,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⑦,廣大如法界⑧,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⑨。」
【章 旨】金剛藏菩薩繼續宣說進入初地「歡喜地」的因緣…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