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條件),此章爲「住分」的第叁「爲何因」的內容。關于此義,澄觀解釋說:菩薩之所以要十地修行,其原因是爲了以大悲心濟度衆生。此章十句中,首句爲總體性說明,後九句則從九個方面即「九種大」來說明大悲的內涵。
【注 釋】①智慧增上 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說明「增上大」,其涵義爲:「細行苦智,能增上生故。謂若了苦苦、壞苦智,非增上。」(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這是說,此句中的「智慧」是指「苦智」。所謂「苦智」是指了達苦谛道理之智,即緣苦谛而作「苦」、「空」、「無常」、「無我」之「四行相」,是指「惑」斷除時所得之「無漏智」。具體是指入于「見道位」之時,以世俗智緣苦谛之境,至第二刹那,與「法智」共生之智,稱爲「苦智」。其中,于第一刹那之後無間,緣觀欲界苦谛之境,所生起之無漏法智忍,稱爲「苦法智忍」;于其無間,所生起之「無漏法智」,稱爲「苦法智」。世親、澄觀的解釋是,佛教所說「叁苦」之中,只有了達「行苦」的智慧,縩可稱之爲「智慧增上」,起「增上」作用。「苦苦」是指,有情之身心,本來即苦,更加以饑渴、疾病、風雨、勞役、寒熱、刀杖等衆苦之緣而生之苦,故稱爲「苦苦」。「壞苦」,又作「變異苦」。對所愛之人或物,因死亡破壞之變化所生起之苦感。「行苦」在「行」乃「遷流」之義。因一切有爲法遷流叁世,而無刹那常住安穩;見諸法無常,而感逼惱,稱爲「行苦」。②善巧方便所攝 此句是指「攝大」。「攝」指「四攝」,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③最上深心所持 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說明「淳至大」,其涵義爲:菩薩所發的大悲心蘊涵了無窮無盡的衆生界的無窮無盡的利益。
④如來力無量 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說明「『無量大』。這是說,菩薩攝取如來無量的神力,因而産生了使得衆生信仰的征信。⑤善觀察分別勇猛力智力無礙智現前 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說明「決定大」。⑥隨順自然智 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說明「隨順大」。「自然智」,又作「自然智慧」,是指諸佛不藉功用,自然而生的一切種智。⑦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 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說明「受持大」,其涵義爲:此中包含「受」與「授」兩個層面。前者即「接受」,後者即「授予」、「傳授」。⑧廣大如法界 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說明「最妙大」,其內涵爲「攝受勝妙功德故。」⑨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 依據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句說明「住盡大」,其涵義爲:「無量愛果因,盡涅槃際故。」這是說,作爲「因」的十地「住心」,最終導向無盡的涅槃境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産生起如此之心,以大悲爲首要。其所具的智慧能夠增長;以各種善巧方便攝取衆生;用最上等的深心去護持佛法;獲得了如同如來般的無量之力;對于上等的美妙之法能夠産生確定的信解,有確定不移的濟度衆生的能力,有確定的方法去對治各種障礙,種種無礙智就顯現于前;隨順自然智慧;能接受一切佛法並且用智慧教化衆生;其心如同法界般廣大;其心究竟如同虛空,可以窮盡未來際。」
「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①;無能說其種族過失②;離世間趣③,入出世道④;得菩薩法;住菩薩處⑤;入叁世平等;于如來種⑥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
「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相應⑦故。」
【章 旨】金剛藏菩薩繼續宣說進入初地「歡喜地」的因緣(條件),此章爲「住分」的第四「有何相」的內容,即顯現修行之後所獲得的境界。文中,「超凡夫地」一句,從總體上說明所獲得的境界是超越于凡夫的。此後八句,則分別說明其超越凡夫的所在。
【注 釋】①生如來家 這是用比喻說明菩薩因爲出生于如來之家,爲「法王之子」,這是超越于凡夫的地方。②無能說其種族過失 這是說菩薩種姓非常高貴,因爲其生于法王之家,所以,沒有人能夠議論其在種姓方面具有缺憾。③世間趣 菩提流支翻譯的《十地經論》、佛陀跋陀羅翻譯的六十卷《華嚴經》卷二十叁都譯作「世間道」。「世間道」即「有漏道」、「世俗道」,也就是人、天之道。佛教認爲,「叁界九地」都屬于「有漏道」。「九地」即「欲界」的「五趣雜居地」,「色界」的「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色界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以上九地,因皆貪著境界,不肯離去,所以叫做「地」。④出世道 又作「無漏道」、「聖道」,即滅除煩惱、趣向涅槃之聖道。以九地爲所依而生起。「無漏道」有「加行」、「無間」、「解脫」、「勝進」等四道。其中,「無間道」爲諸惑能斷之道,解脫道爲正證解脫之道。下八地之修惑雖通于有漏斷(以有漏道斷煩惱),有頂地之染則唯有無漏道能斷之。⑤菩薩處 菩薩雖證出世無漏智,但並不舍棄世間衆生,因而菩薩住處爲于世間而尋求出世間。菩薩不同于凡夫,也不同于小乘之聲聞、緣覺,此二者或被有漏世間所沾染,或者舍棄世間而另求解脫。⑥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相應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解釋說:「住歡喜地”,是初住地的意思。以“不動相應故”即是“住”的含意,是指所證的真理不複失去。“不動”則有五方面的含義:“一、種子不壞,名不動,即種性地已上。二、起行不退,名不動,即此初地已上。……叁、空、有無間不動,即七地。四、無功用不動,即八地已上。五、究竟不動,即佛地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⑦如來種 即「佛種性」、「佛種姓」或「佛種」、「佛性」,其意爲成佛之種子,爲得佛果之因。有四種涵義:其一,衆生本來具足之佛性,即緣起之理、「中道」之理、諸法性空之理等。其二,煩惱爲「佛種」,即《維摩經》所說的「煩惱即菩提」。其叁,「菩提心」爲「佛種」。其四,「稱名」或「聞名」爲「佛種」。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一開始發如此心,隨即就得以超越凡夫的境界。進入菩薩位;生于如來之家;沒有人能夠說其有種族方面的過失;遠離世間趣,進入出世之道;獲得菩薩法;住于菩薩之處;進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平等無差別的境界;住于如來種性之中,一定會獲得無上菩提。」
「菩薩所住的如此法,名叫『住菩薩歡喜地』,因爲此地能夠不被煩惱所擾動的緣故。」
【說 明】「住分」的內容至此宣說完畢。此部分分爲四個層次:
其一,爲「依何身」,即依憑什麼樣的身、心而進住「歡喜地」。
其二,爲「爲何義」,即修行成就的目標。
其叁,爲「爲何因」,即以大悲爲憑借、根據而進入歡喜地。
其四,爲「有何相」,即顯現修行之後所獲得的境界。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①:多淨信②,多愛樂③,多適悅④,多欣慶⑤,多踴躍⑥,多勇猛⑦,多無鬬诤⑧,多無惱害⑨,多無瞋恨⑩。」
【章 旨】從此章始,進入「說分」的第二部分——「釋名分」。此部分主要是對十地的名稱進行簡要的解釋,本來應該十地都說及,但從行文中觀之,主要解釋了初地、第八地、第十地。這一章先從正面宣說「歡喜地」的相狀。首句從總體上說明歡喜地的體相,後九句則從「心喜」、「體喜」、「根喜」叁個方面分別予以說明。另外,從「自」、「他」的分別,澄觀又將前六喜界定爲「自行喜」,後叁界定爲「化他離于喜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大正藏》卷叁十五)。
【注 釋】①多歡喜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將九種歡喜歸納爲叁大類,其文曰:「總有叁喜,雲『多歡喜』:一、心喜,謂入觀之心適悅。二、體喜,出觀喜受相應。叁、根喜,由前心體歡喜內充,外及五根,輕安調暢故。此喜者亦名爲『樂』。」九喜中,前二喜爲「心喜」,第叁喜「根喜」,其余應該歸爲「體喜」。②淨信 本來應該爲「清淨的信仰之喜」,然而,菩提流支將此翻譯爲「信敬」,而澄觀沿襲其說將其解釋爲「敬喜」。其涵義爲:「證叁寶體,得不壞信,增恭敬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叁寶」即佛、法、僧。③愛樂 此指「愛喜」,即因樂于觀想真如之法而産生喜悅的感受。④適悅 此指「調柔喜」,「身心遍益,皆適悅故,即諸根喜。」(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⑤欣慶 此指「慶喜」,即因爲自己覺知現今所證的境界勝于「初地」之前的境界,而産生喜悅的感受。⑥踴躍 此指世親、澄觀所說的「踴躍喜」,其表現爲「身心遍益,增上滿足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增上」是指遠遠勝于此前之境界。⑦勇猛 此即「勇猛喜」,其內涵爲:「自知堪受菩提,去果不遙,故雲『勇猛』。」(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這是由「喜」所激發的心理能量。⑧無鬬诤 此即「無鬬诤喜」,因爲此時自心已經調伏的緣故。世親《十地經論》解釋爲:在討論義理、解釋法義之時,自己之心不受他人所擾動,也不去擾動他人之心。⑨無惱害 即「無惱喜」,是指能夠以慈悲、柔和的心態教化、攝取衆生,而不産生惱、害衆生之心。「惱」,爲「心所法」之一。唯識學認爲,「惱」是指生起瞋怒之心,追想過去之行事或現在不悅之事物,而心中産生懊惱的心理活動。「害」,爲「心所法」之一,是指欲損害他人之心;與此相反之心,稱爲「不害」,即不損害他人之心。⑩無瞋恨 即「不瞋恨喜」,世親說,此中「無瞋恨」是指,修行者進入此地,見到不如法修行者而能夠不産生瞋恨之心。「瞋」,又作「瞋恚」、「瞋怒」、「恚」、「怒」,「心所法」之名,爲「叁毒」之一。是指對有情衆生産生的怨恨等心理活動。「恨」,爲「心所法」…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