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名,是指對忿怒之事永遠不忘而形成的結怨相狀的心理活動。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住于歡喜地,成就了多種歡喜之心:很多淨信之喜,很多愛樂之喜,很多適悅之喜,很多欣慶之喜,很多踴躍之喜,很多勇猛之喜,很多無鬬诤之喜,很多無惱害之喜,很多無瞋恨之喜。」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念諸佛①故,生歡喜;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念諸菩薩故,生歡喜;念諸菩薩行故,生歡喜;念清淨諸波羅蜜②故,生歡喜;念諸菩薩地殊勝故,生歡喜;念菩薩不可壞③故,生歡喜;念如來教化衆生故,生歡喜;念能令衆生得利益④故,生歡喜;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⑤故,生歡喜。」
【章 旨】此後說明上述諸種「歡喜」之心産生的原因。此章先言想到「應當」獲得而産生歡喜之心。「有九種:一、念佛法。二、念佛、菩薩。叁、念佛行。四、念佛淨。五、念佛勝。六、念佛不壞。七、念佛教化。八、念佛利益。九、念佛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叁)
【注 釋】①念諸佛 「念」,爲「心所法」之一,是指對所緣之事明白記憶而不使忘失之心理作用。此中的「念佛」不同于淨土宗所倡導的念佛法門。②清淨諸波羅蜜 「波羅蜜」即「波羅蜜多」,即到彼岸之意。生死境界,叫「此岸」;涅槃境界,叫「彼岸」;「波羅蜜多」,意爲離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波羅蜜」有六種、十種兩種說法。「六波羅蜜」即「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十波羅蜜多」又作「十勝行」、「十度」,在「六波羅蜜」之上再加「方便」、「願」、「力」、「智」四波羅蜜機構成「十波羅蜜」。③不可壞 即不可衰變之義。④利益 又作「饒益」,簡稱爲「利」、「益」,指隨順佛法而獲得之恩惠及幸福。分爲「自利」與「利他」二種。「自利」稱爲功德,「利他」則特稱爲利益。另外,于現世所獲得之利益爲「現益」,即「現世利益」;于後世所得之利益爲「當益」,即「後世利益」。⑤一切如來智方便 菩提流支所翻譯的《十地經論》卷二將此句譯爲「一切如來智、行」,澄觀也是以「一切智、行」解釋其義的。「智行」,智慧與修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菩薩住于此歡喜地,由于憶念諸佛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由于憶念諸佛之法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由于憶念諸菩薩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由于憶念諸菩薩行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由于憶念清淨諸波羅蜜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由于憶念諸菩薩地之殊勝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由于憶念菩薩不可變滅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由于憶念如來教化衆生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由于憶念能使衆生獲得利益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由于憶念進入一切如來智慧與修行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
「複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近智慧地故,生歡喜;永斷一切惡趣故,生歡喜;與一切衆生作依止①處故,生歡喜;見一切如來故,生歡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歡喜;入一切菩薩平等性②中故,生歡喜;遠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③故,生歡喜。』」
【章 旨】此章宣說因憶念, 現在已經獲得的境界而産生喜悅的感受。如世親所解釋,首句從總體上敘述因爲轉變、遠離世間一切境界而産生歡喜之心。其後九句分屬于九種「轉離」:其一爲「入轉離」,其二爲「遠轉離」,其叁爲「近至轉離」,其四爲「斷轉離」,其五爲「依止轉離」,其六爲「近見轉離」,其七爲「生轉離」,其八爲「平等轉離」,其九爲「舍轉離」。
【注 釋】①依止 依賴止住有力有德之處而不離。「依」爲依憑之意,有「能依」、「所依」之別。依賴、依憑者,稱爲「能依」;被依賴、依憑者,稱爲「所依」。「所依」有「因緣依」、「增上緣依」、「等無間緣依」等「叁所依」。又二種以上共同依止者,稱「共依」,反之則爲「不共依」。②平等性 爲「真如」的十二個異名之一。周徧于一切諸法而爲平等之體相,因而稱其爲「平等性」。「真如」是法界真實如此的本來面目,恒常如此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也稱爲「無爲法」。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 「怖畏」爲恐懼害怕之意。六十《華嚴經》卷叁十四說,未悟真理之衆生有五種「怖畏」:其一爲「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積資財。其二爲「惡名畏」,恐他人譏謗而名譽受損。其叁爲「死畏」,畏懼命之將終。其四爲「惡道畏」,恐懼墮入地獄、餓鬼等惡趣。其五爲「大衆威德畏」,無自信而怯于出現大衆之前等。若遠離此「五怖畏」,稱爲「五離怖畏」。「毛豎」是言因爲恐懼而使渾身毛發豎立起來。「等」是指其他並發的怖畏體相。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此地菩薩又産生這樣的念想:『我因爲轉變、遠離了一切世間境界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因爲親近一切佛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因爲遠離凡夫境界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因爲接近智慧之地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因爲永遠斷絕一切惡道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因爲爲一切衆生作依止之處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因爲見到一切如來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因爲生于佛的境界之中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因爲進入一切菩薩平等性(真如法)中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因爲遠離一切使衆生毛發並豎的恐怖之事的緣故,産生歡喜之心。』」
「何以故?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遠離,所謂不活畏①、惡名畏②、死畏③、惡道畏④、大衆威德畏⑤,如是怖畏皆得永離。」
「何以故?此菩薩離我想⑥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衆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⑦,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畏。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衆威德畏。」
「菩薩如是遠離驚怖毛豎等事。]
【章 旨】此章借用「征難」向大衆解釋五種怖畏以及遠離怖畏的「原因」與「結果」。「五怖畏」是指在見道位以前之修行者所起之五種怖畏,又作「五恐怖」、「五怖」、「五畏」。
【注 釋】①不活畏 又名「不活恐怖」,是指初學者雖行布施,卻恐不能活命而常常積聚資財,不能盡己所有施行布施。②惡名畏 又名「惡名恐怖」,是指初學者爲化度衆生而同入于酒肆,但卻無法安行自若,一直恐懼遭到他人的譏諷、誹謗。③死畏 又名「死恐怖」或「命終畏」,是指衆生雖然生起了廣大心而施與財物等,但卻畏死而未能舍離自己的身命。④惡道畏 又名「惡趣恐怖」、「惡趣畏」、「墮惡道畏」。是指恐懼造作不善業而墮入地獄、惡鬼、畜生叁惡道。⑤大衆威德畏 又名「衆中恐怖」、「大衆畏」、「怯衆畏」、「處衆怯畏」,是指在王廷執行處理事情之時,或在善解法義具有威望、德行的大衆面前,畏怯自己言行有失。⑥我想 思惟有實我之妄想。「想」是指造成概念及表像之作用,, 或指所作之概念及表像。⑦我見 指執著有實我之謬見,即于非我法,妄計爲「我」,又稱「身見」。依《大乘起信論》的解釋,「我見」可分「人我見」、「法我見」兩種。「人我見」即「我執」,是指一切凡夫不悟人身乃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虛假和合,而執持有「常」、「一」、「主宰」的「實我」。「法我見」即「法執」,指聲聞、緣覺二乘之人,不悟諸法的空性,而執一切法各有其實在體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爲什麼會獲得歡喜的感受呢?此菩薩住于歡喜地之後,所有怖畏都得以遠離。這些怖畏是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衆威德畏,如此怖畏都得以永恒遠離。」
「爲什麼會如此呢?因爲此菩薩遠離我想的緣故,尚且不愛戀自己的身體,何況資財呢!因爲這一緣故,菩薩沒有不活的恐懼。菩薩對于眼前的供養等等並無依戀的心思,只是一心將自身施予一切衆生,因爲這一緣故,菩薩沒有遭受惡名的恐懼。菩薩遠離我見,沒有我想,因爲這一緣故,菩薩沒有對于死亡的恐懼。菩薩自己知曉自己死後,一定會不遠離諸佛、菩薩,因爲這一緣故,菩薩沒有墮入惡道的恐懼。菩薩知曉,我的志向以及所樂,是一切世間無與倫比的,何況有勝過的呢?!因爲這一緣故,菩薩沒有對于具有威望與德行的大衆的畏懼。」
「菩薩就是這樣遠離恐懼以及使人毛骨悚然等等事情的。」
【說 明】「說分」的第二部分——「釋名分」的內容至此宣說完畢。此部分主要是對于歡喜地的內涵作了說明。
首先,以「多歡喜」來概括「歡喜地」的相狀,分別言之則從「心喜」、「體喜」、「根喜」叁個方面以九句予以說明。
其次,又分兩部分說明上述諸種「歡喜」之心産生的原因。先是想到「應當」獲得某些境界而産生歡喜之心。其次,因憶念現在已經獲得的境界而産生喜悅的感受。
「佛子!此菩薩以大悲爲首①,廣大志樂無能沮壞②,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③。」
【章 旨】從此章開始爲「說分」的第叁部分「安住分」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解釋說:「安住」也就是「安住」于「善心」。此章概括說明了「安住因」、「安住觀」、「安住行」的內容。
【注 釋】①菩薩以大悲爲首 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沿襲世親的說法認爲:「『大悲爲首』是安住因,菩所行皆爲衆生,『悲』爲『行』本,故言『爲首』。」這是說,菩薩之所以能安住于此「歡喜地」是憑借大悲之心,「大悲心」爲菩薩行的根本。②廣大志樂無能沮壞 澄觀沿襲世親的說法認爲,此句說的是「安住觀」。此中所言的「觀」即以正慧觀察事理的意思。「志樂」,指志向以及身心的舒適感受。③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澄觀沿襲世親的說法認…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