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此句說的是「安住行」。將此句與第一句「大悲爲本」聯系起來看,屬于智慧,憑借此可以導向大悲。將此句與「廣大志樂」句聯系起來看,屬于「行」,憑借此可以實現大願。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佛子!此菩薩是以大悲爲根本的,他們所具有的廣大志向與舒適感受是沒有什麼可以使其阻梗與毀滅的,在此基礎上,菩薩又進一步勤奮地修行一切善根而使其得以成就。」
「所謂信增上①故,多淨信故,解清淨故②,信決定故,發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無疲懈故③,慚愧莊嚴故④,成就柔和故⑤,敬順尊重諸佛教法故⑥。」
【章 旨】此章承接上章,具體敘述了「安住行」的第一部分內容——「信心成就」。這是說,勤奮地修行善根首先需從「信心」開始。「信心」,信受所聞所解之法而無疑心,具體指遠離懷疑的清淨之心。首句將「信心」之作用概括爲「增上」,其後九句則分別給予說明。前六句爲「始起信心」,其中,第一、二句言「自利」,第叁至第六句言「利他」。最後叁句爲「信增成欲」。「欲」,爲「心所」法之一,其義爲「希求」、「欲望」。唯識學認爲,「欲」僅僅是指對願求對象所起之別境。「欲」有「善」、「惡」、「無記」等叁性,此處指「善欲」。
【注 釋】①信增上 「增上」即增勝上進之意,也就是加強力量以助長其對象的進展,使事物更加強大。《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五,列舉有七種增上,其中第五種「清淨增上」中包含有「信增上」的涵義。②多淨信故解清淨故 關于這兩句,諸譯本略有差異。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二十四爲:「多行淨心,解心清淨。」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卷二爲:「多恭敬故,信清淨故。」《十地經論》卷二解釋爲:「一者,敬信增上,尊敬叁寶,如經『多恭敬故』。二者,淨信增上,自證真淨智。如經『信清淨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說:「一、敬信增上,謂遍信叁寶,名多『淨信』。二、淨信增上,自證真淨智解故。上二皆雲清淨,是『信』之性。」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明顯與六十卷《華嚴經》不同,當然也與《十地經論》不同。但澄觀依然沿襲了世親的解釋,顯得勉強。這有兩種可能,一是翻譯所致,二是梵本原本不同。從叁種文本的差別來看,梵本不同的可能性大一些。世親的解釋可能僅僅適用于前兩種譯文所依據的梵文本。而八十卷《華嚴經》的梵本需要從另外的解釋。筆者以爲,應該將第一句解釋爲「淨信增上」,將第二句解釋爲「解淨增上」。「淨信增上」的涵義應該是「清淨的信仰之心」,而「解淨增上」應該是「自證真實清淨的智慧」。佛教中貫于以「信」、「解」、「行」連稱,因此這樣解釋也是可以的。③信決定故發生悲愍故成就大慈故心無疲懈故 這四句都屬于「利他」之「信心」。此章十句中的第叁句是指「決定信增上」,以之可使衆生證得清淨智慧的緣故。這屬于「利他之行」。第四句言「大悲」,第五句言「大慈」,第六句言「無疲懈」,「此叁增上,皆利他心,『慈』、『悲』明『心大』,『無厭』明『心常』。」④慚愧莊嚴故 「慚愧」,「慚」與「愧」的合稱。「慚」是自己感到自己德學淺陋,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別人譏評,産生止惡之心。「莊嚴」,本義爲「嚴飾布列」之意,即布列諸種衆寶、雜花、寶蓋、幢、幡、璎珞等以裝飾嚴淨道場或國土等。然佛教經典中常常有以佛、菩薩等成就諸種功德法門以嚴飾其身格而以「莊嚴」稱之的情形。此處即爲一例。關于此句的具體涵義,世親解釋說:修行至此地的菩薩,對于「十波羅蜜多」仍然未能完全證得,因而常懷慚愧之心。⑤成就柔和故 這是「安樂信增上」,此義爲對于共同修行的同伴不産生惱亂之心。⑥敬順尊重諸佛教法故 此爲「敬法信增上」,是指對于諸佛所教誨之正法,尊重而順修。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修行至此地的菩薩有多種信增上的緣故,多種淨信增上的緣故,修行至此地的有解清淨增上的緣故,修行至此地的信心決定的緣故,修行至此地的産生悲愍之心的緣故,修行至此地的成就大慈的緣故,修行至此地的心無有疲倦懈怠的緣故;修行至此地的菩薩,對于十波羅蜜多仍然未能完全證得,因而常懷慚愧之心;修行至此地的菩薩對于共同修行的同伴不産生惱亂之心的緣故;修習至此地的菩薩對于諸佛所教誨之正法,尊重而順修。」
「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①故。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②;求多聞無厭足故;如所聞法,正觀察故;心無依著故③;不耽著利養、名聞、恭敬故④;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⑤;生如寶心,無厭足故⑥。」
【章 旨】此章承接上章,具體敘述了「安住行」的第二部分內容——「修行成就」。文中九句中,首句從總體角度說明無間斷修行,其余八句則分別說明「修行成就」,「別有八集,前七『教行』,後一『證行』。」(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教行」即教化衆生之行,「證行」即此地菩薩自己內心所證。
【注 釋】①無厭足 本來是指無有滿足的修行,此處指無間斷地修行。②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依據世親的解釋認爲,此二句屬于「攝法方便」。前句屬于「親近集」,因爲親近善知識的目的在于不忘諸法的緣故。後一句「常愛樂法故」則屬于「樂法集」,其涵義爲「于問答中,論義、解釋,心喜樂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此二句合起來是言修行者對待「法」的態度。③求多聞無厭足故如所聞法正觀察故心無依著故 澄觀依據世親的解釋認爲,此叁句是言「內觀順理之行」,「內觀」即指不向外求而深自內省,使內心趨向于真理之觀心法門。第一句爲「多聞集」,「多聞」即「聞慧」,也就是傾聽的智慧。第二句爲「正觀集」,即是「思慧」。第叁句爲「不著集」,即是修慧。「不著」的涵義爲「于叁昧中無依著故」。④不耽著利養名聞恭敬故 此句與下句都屬于「隨緣離著行」。「利養」和「名聞」與現今常常使用的「名利」一語意思一致,也就是貪求「以利養身」、追求「名聲遠聞」的意思。也指欲求名聲遠聞及貪求財富之利益。佛教一向認爲利養與名聞爲修道者的障礙,需要加以克服盡除。⑤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 「資生」,即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具,因爲這些能夠資助人之生命,使其延續。關于此句,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爲「不求集」,「是少欲行,未得不求故。」並且說:「其第七句是觀過,修八種不淨,是謂『資生』,一切不求,見不淨故。」「八不淨」指佛教之所說的八種戒律上不允許比丘、比丘尼所蓄積或從事之事物。有二說:一說認爲包括金、銀、奴婢、牛、羊、倉庫及販賣、耕種。另一說則認爲包括田園、種植、谷帛、人仆、禽獸、錢寶、裖釜、象金飾床及諸重物。⑥生如寶心無厭足故 此句爲一譬喻。澄觀《華嚴經疏》卷叁十四解釋說:此句爲「如寶心集」,「即證行圓明,常現前故。又難得無垢勢力,莊嚴殊勝,不改證心。」「如寶心」,即如同珍寶一樣難得的珍貴之心。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對大衆說:「此地菩薩日夜修習積聚善根而從沒有滿足的緣故。此地菩薩親近善知識的緣故;此地菩薩常常熱愛法的緣故;此地菩薩追求多聞而沒有滿足的緣故;此地菩薩對于所聽聞的法正確觀察的緣故;此地菩薩其心沒有依止之處,也無執著之處的緣故;此地菩薩不沈溺執著利養、名聞、恭敬的緣故;此地菩薩不索求一切資生之物的緣故;菩此地薩産生如同珍寶一樣難得的珍貴之心,而沒有滿足的緣故。」
「求一切智地故。求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①故;求諸波羅蜜助道法②故;離諸谄、诳故;如說能行故③;常護實語故④;不汙如來家故⑤;不舍菩薩戒故⑥;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動故⑦;不舍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故;集助菩提分法,無厭足故;常求上上殊勝道故⑧。」
【章 旨】此章承接上章,具體敘述了「安住行」的第叁部分內容——「回向成就」。「回向」是指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衆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此章共有十二句,首句是總體概括,所尋求之事名之爲「家」,「一切智地」是尋求的對象。其余十一句則顯示之所以能夠尋求到「一切智地」的十一條原因、根源,即「能求之因」。綜合言之,此「回向成就」中,叁層涵義較爲重要,如世親《十地經論》卷二所說:「于中,求何等事?求一切智地故。以何觀求?觀諸佛力、無畏、不共法故。雲何求?求諸波羅蜜無著法故。此叁求者,是『家』。依『家』無障求故。」
【注 釋】①如來力無畏不共佛法 佛具有十八種與聲聞、緣覺、菩薩不同的功德,即「十八不共法」。關于「十八不共法」,佛教經典中有兩種不同說法。從此句的語境看,此處的「十八不共法」是指包含「十力」、「四無所畏」、「叁念住」、「大悲」在內的十八種法。「十力」爲「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四無所畏」爲「正等覺無畏」、「漏永盡無畏」、「說障法無畏」、「說出道無畏」。「叁念住」爲「于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于恭敬聽聞與不恭敬聽聞者住平等心」。此「十八不共法」爲如來境界的主要內涵,因此世親說,此句爲「十一求」的第一「觀求如來一切智地」。②諸波羅蜜助道法 此指菩薩到達大涅槃所必備之十種勝行,即「十波羅蜜多」、「十度」:其一,「施波羅蜜多」,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其二,「戒波羅蜜多」,持戒而常自省。其叁,「忍波羅蜜多」,忍耐迫害。其四,「精進波羅蜜多」,精勵進修而不懈怠。其五,「禅波羅蜜多」…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卷第叁十四 十地品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