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太虛唯識學思想的分期及其特點(李廣良)▪P3

  ..續本文上一頁普遍衆生,惟一不二。若執著自體爲言,則惟識之教,即與神我不異。以衆生同此阿賴耶,故立大勢願,盡欲度脫等衆生界,不限劫數,盡于未來。(16)

  非說無生,則不能去畏死心;非破我所,則不能去拜金心;非談平等,則不能去奴隸心;非示群生皆佛,則不能去退屈心;非舉叁輪清淨,則不能去德色心。(17)

  這種把道德複興的希望寄托于佛教尤其是“唯識教”基礎之上的思想,是很有代表性的。(18)

  太虛受章太炎的影響很深,所以對唯識學的社會功能非常自覺。太虛曾作《對治中國人通病的佛法》一文,列舉中國人“混沌”、“僥幸”、“懶惰”、“怯懦”、“頑傲”、“昏亂”、“厭倦”和“貪狠”八大通病,而以“宗門之參究”與“唯識之剖證”爲對治之方。太虛說:

  但宗門之辦法,僅二、叁特性之人有效,非可行之衆人者;若行之衆人,則又轉落虛豁故,只有佛法之唯識學,爲能起中國人沈疴而愈之也。唯識前挽《阿含》、《俱舍》諸部,後攬《瑜伽》、《華嚴》諸部,而總持大成者,則在于《成唯識論》;必相輔以行者,則爲《因明入正理論》。此之二書,統世上所有學說,今尚爲第一無比之勝義也!若中國人高小或中學學生,皆能熟讀此二書而了其精義,則中國人之病庶其有治乎?(19)

  不僅于此,太虛還是一個有強烈政治追求和社會關懷的僧人,人稱“政治和尚”。“政治和尚”的說法在當時帶有貶義色彩,意指太虛與政界人物來往密切,大不符合人們心目中的傳統僧人形象。而太虛之所以跟政界來往密切,除了欲借助政治人物之力以挽救佛法之衰頹外,還跟自己的政治理念有關。太虛曾參加無政府黨人和革命黨人的秘密集會,後又圖謀用革命手段改革佛教,表明近代革命思想對他有深刻的影響。太虛著有《自由史觀》和《人生的自由問題》,意在佛法基礎上,完成近代自由運動,以創建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經濟和國際政治。太虛又提出“佛教救國”說,試圖通過發揚佛學以昌明中國文化、適應時代趨向以改造人類思想、改正人類行爲以轉善國際形勢、造成大同世界以安立中華民國。(20)

  第叁,用唯識學解釋各種文化現象。太虛唯識學的新還體現在他試圖以唯識學作爲诠釋工具來解釋和評判世間各種文化現象的努力上。在太虛以前,楊文會、譚嗣同、章太炎等人已經表現出此一傾向。楊文會以唯識解《論語》、譚嗣同以唯識解《大學》、章太炎以唯識解《齊物論》,都是以唯識學爲诠釋工具來注解傳統儒道典籍的。太虛在此方面的代表作有《論周易》、《論荀子》、《論宋明儒學》等。另外,太虛應用唯識學對哲學、科學、教育、宗教等都有廣泛的論說。

  關于融貫的一面。在太虛的佛學思想中,唯識思想占有較大的比重。但太虛卻不是一個純粹的法相唯識學者。太虛學通大小乘,特別是對大乘各宗學說有精湛的研究。其平生弘法,不拘一宗一派,對中國和世界的各派佛學都有介紹。他的思想著眼點實際上是構建一個包容古今中外各宗派和各文系佛學在內的佛法系統。可以說,這是一種綜合、融通的佛教思想創造路向。而太虛之所以對唯識關注較多者,主要是爲了契合時代的機宜。所以太虛把法相唯識學、法性空慧學和法界圓覺學結合起來,構築了一個包容各派佛學在內的系統佛法理論。在這一系統中,唯識學的地位是非常獨特的。一方面,唯識學與其他佛學的地位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太虛又經常把唯識學教理與其他佛學理論融和起來,或以唯識學的理論對其他宗派的佛學理論進行诠釋,或把唯識學的某種理論如“叁性說”作爲體系構造的內在標准。另外,太虛在其佛學史研究中,揭示了唯識學與禅宗、華嚴宗、律宗等宗派的關系,對佛學學術史研究有重大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太虛的融貫思想還體現在唯識學與時代思潮和西學的融會貫通上,如根據阿賴耶識論及文化人的教育思潮(21),把唯識學與近代科學思想進行會通,或以唯識理論對古今思想進行抉擇等。

  注釋:

  (1)印順:《太虛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9頁。

  (2)印順:《太虛法師年譜》,第9頁。

  (3)太虛:《我的宗教經驗》,《太虛集》403頁,黃夏年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4)太虛《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書後》:“自居士以《述記》贈余,攜身畔者數年,暇即一覽,當時亦未嘗非誘余閉關普陀之一緣欤。”

  (5)印順:《太虛法師年譜》,第42頁。

  (6)同上,第43頁。又《我的宗教經驗》雲:“當時其他的經論雖看,但很注意看《唯識述記》。《述記》中釋“假智诠不得自相”一段,反複看了很多次,又一次又入了定心現觀。這與前兩次不同,見到因緣生法一一有很深的條理,帙然絲毫不亂。這一種心境,以後每一靜心觀察,就能再現。”《太虛集》,404頁。

  (7)其實,在中國近代佛學史上,完全出于學術的興趣而研究佛學者,恐不太多。佛學研究在不同程度上總會與人生遭際發生關連。“悲憤而後有學”的歐陽竟無自不必說,即使以客觀冷靜著稱的呂澂也曾說過:“平生際遇,雖無壯闊波瀾,而學苑榛蕪,獨開蹊徑,甘苦實備嘗之。人世艱虞,家國憂患,傷懷哀樂,又異尋常。而刻苦數十年,锲而不舍者,果無契于身心性命,而徒尋章摘句之自娛乎?”(《辯佛學根本問題—呂澂、熊十力往複函稿》。

  (8)《太虛集》,第70頁。

  (9)太虛:《佛陀學綱》,《太虛大師全書》第1冊,第230頁。

  (10)太虛:《新與融貫》,《太虛集》,71頁。

  (11)《太虛集》,第74頁。

  (12)同上,第74頁。

  (13)《太虛集》,第75頁。

  (14)同上,第76頁。

  (15)黃夏年主編:《章太炎集·楊度集》,第63—6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16)章太炎:《建立宗教論》,《章太炎集·楊度集》第47頁。

  (17)同上,第51頁。

  (18)梁啓超曾以佛教的業力說論證“中國國民性”的改造問題。見《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及《論佛教與群治之關系》等篇。

  (19)太虛:《對治中國人通病的佛法》,《太虛大師佛學精品》314頁,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又見《太虛大師全書》第54冊。

  (20)見太虛:《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太虛集》第331—332頁。

  (21)見太虛:《文化人與阿賴耶識》,《太虛大師全書》第40冊,第237頁。

  

《論太虛唯識學思想的分期及其特點(李廣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