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佛教唯識學的轉識成智義(魏德東)▪P2

  ..續本文上一頁

  依據唯識學對無漏種子的這一理解,轉識成智不是普遍性的人生歸宿。部分衆生由于全無無漏種子,肯定不能成佛。

  從轉識成智的第二個條件看,成佛也不是普遍的。有緣正法熏習,可遇而不可求,具有極大的偶然性。有些人,甚至大部分人,畢生都沒有機緣聽聞正法,因此即便有無漏種子,也因缺少聽聞熏習這一增上緣,而不能成佛。

  要之,成佛是可能的,因爲存在本有無漏種子;成佛不是普遍性的,因爲部分衆生沒有本有無漏種子,亦或僅有無漏種子而無正法熏習。這一特點,鮮明體現了唯識學解脫論的個性特征。

  叁、轉識成智的內容

  轉識成智是唯識學成佛理論的核心。“識”分爲八,“智”有四種。“轉識成智”就是轉舍有漏之八識,轉得無漏之四智。八識與四智的相應關系是: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

  《成唯識論》對轉識成智在唯識學中的所處有明確定位,論中卷9提出了“悟入唯識”(亦即成佛)的五個階段,叫作“唯識五位”,分別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所謂資糧位,指爲悟入唯識准備資糧之位,其主要功能是發心,生起對唯識實性的信解與追求,積聚有利于修行的功德、智慧。加行位是在資糧位的基礎上,爲獲得無漏智而進一步加力修行之位。通達位又叫見道位,指進入第一歡喜地,初證無分別智,“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之位(注:《大正藏》第31卷,第9頁上。)。第四是修習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薩,于見道之後,通過反複修習無分別智,“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注:《大正藏》第31卷,第51頁上。),斷滅一切障,獲得根本轉依。第五是究竟位,指佛果之位,諸漏永盡,無漏界攝,永恒安樂,成就無上。

  轉識成智屬于修習位。此位的所證是涅槃與菩提(無上覺),被稱作“二轉依果”,其內容即究竟位的相狀,是唯識學的終極追求。“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注:《大正藏》第31卷,第57頁上。)菩提覺悟的內容就是四智,“由聖道力斷彼障故,令從種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續,窮未來際,此即四智相應心品。”(注:《大正藏》第31卷,第56頁上。)斷煩惱障證得涅槃,斷所知障證得四智,前者著眼生命境界,後者倚重認知智慧。涅槃是菩提之境,菩提顯涅槃之慧,兩者體一不二。轉識成智是唯識學轉依成佛理論的核心部分。

  《攝大乘論》“彼果智分”在五蘊格局中闡述轉識成智,提出由轉依色、受、想、行、識五蘊,可得相應的五種自在,其中轉舍識蘊之後所得的自在即四智。論中說:“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蘊依故;二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蘊依故;叁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蘊依故;四由現代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注:《大正藏》第31卷,第149頁中-下。)此論對轉識成智的內容沒有更具體的描述。

  《大乘莊嚴經論》對轉識成智的論述最爲明晰具體,其“菩提品”指出:“偈曰:四智境不動,叁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識,次第轉得故。釋曰:四智境不動,叁智之所依者,一切諸佛有四種智:一者鏡智,二者平等智,叁者觀智,四者作事智。彼鏡智以不動爲相,恒爲余叁智之所依止。何以故?叁智動故。八七六五識,次第轉得故者,轉第八識得鏡智,轉第七識得平等智,轉第六識得觀智,轉前五識得作事智。”(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6頁下-607頁上。)此論對轉識成智的具體內容以及四智的概念、特性都作了系統分析,是把握轉識成智理論的經典著作。

  轉識成智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第一,轉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又叫“鏡智”。所謂大圓鏡,比喻此智光明、平淨、圓滿,映照萬象如其所是,纖毫不離,完全無遺。在八識中,阿賴耶識積聚萬法種子,是其余七識及整個世界的依止;轉識成智後,大圓鏡智也有類似的屬性,它是其余叁智的藏所,稱作“大藏”,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具有整體、連續、徹底、無相等特點。

  《瑜伽師地論》在論述修行問題時,已經談到阿賴耶識的轉依,其卷51有言:“于阿賴耶識中總爲一團一積一聚,爲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注:《大正藏》第30卷,第581頁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阿賴耶識爲萬法種子的積聚,鏡智是其對治,通過不斷修習,就能斷除一切染汙,獲得轉依。所謂真如鏡智,即純淨真實的佛智,以鏡之名,喻其體現佛智的如實。又說:“若出世間法生已,即便隨轉,當知由轉依力所任持故。然此轉依與阿賴耶識互相違反,對治阿賴耶識,名無漏界,離諸戲論。”(注:《大正藏》第30卷,第589頁上-中。)

  世親在《佛性論》中,亦曾論說阿賴耶識的轉滅,他稱其爲“拔除”,“阿梨耶者,依隱爲義,是生死本。……于法身中,由兩道故,二世滅盡,故說拔除。言兩道者,一無分別智,能拔除現在虛僞,能清淨法身,即名盡智;二無分別後智,能令未來虛妄永不得起,圓滿法身,即無生智。拔者清淨,滅現在惑;除者圓滿,斷未來惑,故名拔除。”(注:《大正藏》第31卷,第803頁上。)通過“拔除”,斷滅依阿賴耶識而生之惑,獲得無分別智。

  無著的《大乘莊嚴經論》對大圓鏡智的論述極爲詳盡,認爲“鏡智”的首要特點是它的依止、攝藏能力,“鏡智諸智因,說是大智藏;余身及余智,像現從此起。”(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上。)其解釋是:“彼平等智等諸智一切種,皆以鏡智爲因,是故此智譬如大藏,由是諸智藏故。”(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上。)“余身謂受用身等,余智謂平等智等,由彼身像及彼智像,一切皆從此智出生,是故佛說此智以爲鏡智。”(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上。)“大圓鏡智”在“四智”中的地位與阿賴耶識在八識中的地位極爲類似。

  無著把鏡智的特性總結爲四,即“鏡智緣無分,相續恒不斷,不愚諸所識,諸相不現前。”(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上。)具體內容是:(1)鏡智是從整體上把握對象,在空間上不作任何分別,“于一切境界不作分段緣”(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上。)。(2)鏡智在時間上不分過現未,相續不斷,“于一切時常行不斷絕”(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上。)。(3)鏡智在認知上正確徹底,沒有一絲愚昧,“了知一切境界,障永盡”(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上。)。(4)鏡智的相狀微細難知,沒有任何行相存在,是圓滿無分別的認識,“于諸境界離行相,緣無分別故。”(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上。)我們將其概括爲整體性、連續性、徹底性和無相性。

  《成唯識論》卷10對大圓鏡智的描述是:“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重色像。”(注:《大正藏》第31卷,第56頁上。)這與《的解釋完全一致。

  第二,轉第七識得平等性智。第七識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的直接來源,妄執“我”爲實在,恒與癡、見、慢、愛相伴。轉依之後,成爲平等智,其特點恰恰是否定“我”的優先性,主張衆生平等,並且消除煩惱,以慈悲爲懷,普度衆生,無有窮際。

  《大乘莊嚴經論》稱平等性智爲“平等智”,指出:“衆生平等智,修淨證菩提;不住于涅槃,以無究竟故。”(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上。)諸菩薩于當下證悟佛法時,即可得到一切衆生平等智;若修習此智達到最極清淨的境地,即可證得無上菩提。由于衆生無窮無盡,平等智的修證也就沒有終極,所以它不住涅槃。平等智的功用是:“大慈與大悲,是二恒無絕;衆生若有信,佛像即現前。”(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中。)無著解釋說:“諸佛如來于一切時,隨逐衆生,何以故?大慈大悲無斷絕故。……如其所信隨彼現故,是故或有衆生見如來青色,或有衆生見如來黃色,如是一切。”(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上-中。)

  《成唯識論》的觀點與《大乘莊嚴經論》完全相同,認爲:“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注:《大正藏》第31卷,第56頁上。)

  第叁,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第六識是“意識”,是具有邏輯推理的知性認識能力。它轉依爲“妙觀察智”,尤擅認識萬法的自相與共相,在認識上沒有任何障礙,且能應機說法,斷惑解疑,教化衆生,予人利樂。

  《大乘莊嚴經論》稱妙觀察智爲“觀智”,其含義是:觀智識所識,恒時無有礙,此智如大藏,總持叁昧依。”(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中。)無著的解釋是:“觀智于所識一切境界恒無障礙,譬如大藏,與一切陀羅尼門、一切叁昧門而爲依止。何以故?如是二門皆從此智生故。”(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7頁中。)所謂“陀羅尼門”,是一種非凡的意識能力,特質是記憶力卓絕,能憶持任何複雜的法要不忘。“叁昧門”即禅定,是佛教常用的精神修煉術,能凝聚心神,直抵暝想之境。這兩種能力皆爲妙觀察智所攝。此智的功用是:“恒在大衆中,種種皆示現,能斷諸疑網,雨大法雨故。”(注:《大正藏》第31卷,第60…

《論佛教唯識學的轉識成智義(魏德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