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開,要我去發表論文,所以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先以中文撰成此稿,正好可供我佛學研究所“華岡佛學學報”刊用,英文譯稿則交國際佛學研究會。筆者未有任何創見,只是將資料研究整理,提出一個概要,以備他日再作進一步的探索。
注解
(注 1) “雜阿含經”卷十二。大正藏二,八五頁下。
(注 2) “雜阿含經”卷十二。大正藏二,八四頁中雲:“謂此無故,六識身無,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無。此無故,無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注 3) 另參考印順法師的“性空學探源”第二章“阿含之空”。中華民國叁十九年初版,六十二年重版,編入“妙雲集”中編第四冊。
(注 4) “雜阿含經”卷十二。大正藏二,八五頁中。
(注 5) 另參考印順法師的“唯識學探源”上編“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民國叁十叁年初版,五十九年重版,編入“妙雲集”中編第叁冊。
(注 6) “異部宗輪論”介紹大衆部及其分支中的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的四部的共同觀點內,曾說到:“心性本淨,客塵煩惱之所雜染,說爲不染。”大正藏四九,一五頁下。
(注 7) 聖嚴的“世界佛教通史”上冊一七一頁所舉,有: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大法鼓經、勝 經、無上依經、大乘涅槃經、解深密經、入楞伽經、以及未曾譯成漢文的大乘阿 達磨經等。論書則有:佛性論、寶性論、起信論。大佛頂首楞嚴經、圓覺經亦可列入。
(注 8) 天臺圓教的立場,以爲真如的理性,本來具足迷悟諸法,稱爲理具;又因爲真如有隨染緣的可能,故也本來同時具足一切法相,稱爲事造。故在衆生的一念妄心之中,也即具足凡聖諸法。因爲妄心無自性,以理性爲性,故名性具。
(注 9) 法藏的“華嚴探玄記”卷十六,釋本經“寶王如來性起品”時,有雲:“初相分者,性有叁種,謂理、行、果。起亦有叁,初謂理待,了因顯現,名起;二行性,由待聞薰資發,生果名起;叁果性起者謂此果性,更無別體,即彼理行兼具修生,至果位時,合爲果性,應機化用,名之爲起。是故叁位,各性各起,故雲性起。”又說:“染淨等法,雖同依真,但違順異故,染屬無明,淨歸性起。問:染非性起,應離于真?答:以違真故,不得離真。”
又說:“以染不離真體,故說衆生即如等也。……
若約留惑而有淨用,亦入性起收。問:衆生及煩惱,皆是性起否?答:是。”又說:“此圓教中,盧舍那果法,該衆生界,是故衆生身中,亦有果相,若不爾者,但是性而無起義。”故知性起是華嚴宗圓教立場看一切染淨凡聖諸法,無一不從性起,性即真理,又名爲如。(大正藏叁十五,四○五頁上--下)
(注 10) “見性成佛”一語,見于六祖壇經的“機緣”章,介紹大通和尚所示的意見謂:“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六祖慧能對于大通和尚的批評是:“彼師所說,猶存知見,故令汝未了。”存有知見,所以未得究竟,“見性成佛”這椿事的本身,仍是有的,在六祖之前已有人用,六祖之後,仍有人用,所以此語已成爲禅宗標志。此“性”,即是佛性、真如、一真法界。
(注 11) 雲棲 宏“彌陀疏鈔”卷叁雲:“一心不亂,亦有事理。”又雲:“執持名號,還歸一心,即理一心。” 續藏經叁叁,四四一頁下至四四二頁上。
(注 12) (a) 天臺宗講的空假中的叁觀,以空爲基礎。如來藏系統的諸家,稱真空妙有。故但講空時,即被視爲方便說。
(b)參考法舫法師的“唯識史觀及其哲學”第叁章。
香港大乘法寶出版社,一九六○年。
(注 13) 由窺基大師注釋的則爲:成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唯識叁十論、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阿 達磨集論、辨中邊論、觀所緣緣論、顯揚聖教論、異部宗輪論,以及因明入正理論。而基師的全部著述,共有四十一種百六十六卷,範圍極廣,然以唯識爲主。
(注 14) 收于 續藏九八冊,四一五--五一二頁。
(注 15) 王肯堂序“成唯識論集解”。 續藏八一,叁○叁頁上。
(注 16) (a) 大正藏四八,四一六頁下。
(b) 中國大乘佛教之中,雖叁系皆備,通常都以法相宗稱唯識,以法性宗稱叁論宗以外的其余諸家。
(注 17) 續藏九八,五一叁頁。
(注 18) 續藏八一,叁○叁頁上。
(注 19) 續藏八二,七○九頁上。
(注 20) 續藏八二,九一至九二頁。
(注 21) 同上九二頁。
(注 22) “新續高僧傳第四集”(以下簡稱新續僧傳)卷六,九至十頁。此書系爲喻昧庵編,臺灣琉璃經房中華民國五十六年重版。
(注 23) 前書卷七,六頁。
(注 24) 續藏六一,五五九頁上。
(注 25) 續藏八九,一○五頁上。
(注 26) 續藏八七,一○叁頁下。
(注 27) “新續僧傳”卷六,“圓珑傳”。
(注 28) (a) 現被收于 續藏第七一冊。
(b) 現被收于 續藏第九○冊。
(c) 現被收于 續藏第九七冊。
(注 29) 續藏八一,六頁上。
(注 30) “成唯識論俗诠”自序雲:“成立宗因,精研相性,導引多方,終歸唯識,漸亡百計,始悟玄猷,即彰五位,使知趨進。” 續藏八一,七頁上。
(注 31) (a) 王肯堂序“俗诠”, 續藏八一,叁頁。
(b) 明昱自序“俗诠”, 續藏八一,七頁。
(c) “成唯識論證義”王肯堂自序雲:“俗诠之作,吾嘗預商訂焉,及其刻,則從與不從,蓋參半焉也。”, 續藏八一,六四六頁下。
(注 32) 續藏八一,一頁上。
(注 33) (a)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首卷, 續藏八二,叁九叁頁上。
(b) “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序”,靈峰宗論卷六之叁。
(注 34) (a)“別集附錄”撰于紫柏大師寂後叁十二年,即是一六叁五年。
(b) “新續僧傳”撰于一五二叁年。
(注 35) “集解序”。 續藏八一,叁○叁頁上。
(注 36) “俗诠序”。 續藏八一,二頁下。
(注 37)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自序, 續藏八七,一○五頁。
(注 38) “唯識略解”。 續藏九八,五八一頁上。
(注 39) (a)“圓覺經近釋”六卷, 續藏十六冊。
(b) “楞嚴經合轍”十卷, 續藏廿二冊。
(c) “楞伽經合轍”八卷, 續藏廿六冊。
(d) “法華經大竅”八卷, 續藏五十冊。
(e) “起信論續疏”二卷, 續藏七十二冊。
(f) “成唯識論集解”十卷, 續藏八一冊。
(注 40) 王肯堂作“集解”序, 續藏八一,叁○叁頁下。
(注 41) 續藏八一,叁○四頁上。
(注 42) “靈峰宗論”五之叁卷叁四頁。
(注 43) 續藏僅收洪恩的著述“般若心經注”一種, 續藏四十一冊。
(注 44) 玉溪菩提庵聖行“敘高原大師相宗八要解”雲:“余因憶昔白下雪浪恩公,演說宗教,特從大藏中錄出八種示人。” 續藏九八,六八五頁上。
(注 45) 見 續藏十六冊及叁十六冊。
(注 46) “憨山大師夢遊集”卷五十叁,“自序年譜實錄”卷下。 續藏一二七,九五八頁上。
(注 47) 續藏九八,五八叁頁上。
(注 48) 續藏七六,八六○頁上。
(注 49) 續藏八二,九二頁上。
(注 50) 真貴作有“仁王經”科疏、懸譚等,收于 續藏九四冊,自稱爲“賜紫玉環比丘蜀東普真貴”,又稱“嗣賢首宗第二十五代”( 續藏九四,八五七頁)。另著有楞伽、唯識、藥師、圓覺等注。( 續藏九四,一○七叁頁)。
(注 51) “新續僧傳”卷七,六頁B。
(注 52) “靈峰宗論”卷八之一。
(注 53) “靈峰宗論”卷八之二。
(注 54) 智旭著『成唯識論遺音合響序”。“靈峰宗論”卷六之叁。
(注 55) “成唯識論證義”自序, 續藏八一,六四六頁下。
(注 56) 以上兩則取自“成唯識論俗诠”之王肯堂序。 續藏八一,二頁下及叁頁上。
(注 57) “成唯識論集解”之王肯堂序。
(注 58) “新續僧傳”卷七有鎮澄傳,曾與憨山,妙峰結隱五臺,有因明、起信、永嘉集諸解,行于世,萬曆丁巳寂,世壽七十有一。
(注 59)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王自序。 續藏八七,一○五頁。
(注 60) “證義”自序雲:“俗诠之作,吾嘗預商訂焉,及其刻,則從與不從,蓋參半也。“集解”之見,與吾合處爲多,而不合處亦時有之。吾見之未定者,不敢不舍而從,而吾見之已定者,亦不敢以苟同也,此“證義”之所以刻也。” 續藏八一,六四六頁下。
(注 61) “憨大師夢遊集”卷五十四, 續藏一二七冊。
(注 62) 續藏七六,八六○頁下。
(注 63) 參考聖嚴著日文本“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一叁二--一四○頁。
(注 64) “靈峰宗論”卷六之叁。
(注 65) 見本文第五四注。
(注 66) 續藏八二,叁九叁頁上。
(注 67) “觀心法要”緣起。 續藏八二,叁九叁--四頁。
(注 68) (a) “夢遊集”卷五十四,有“述百法直解”。 續藏一二七冊。
(b) 憨山老人手批“百法纂釋”,有“則取直解”
句。 續藏七六,八六○頁上。
(c) 憨山老人手批“八識規矩頌纂釋”,有“參以直解”句。 續藏九八,五九叁頁上。
(注 69) 周敦頤、程頤、程灏、張載、朱熹等五人,合稱爲宋之五子。
(注 70) (a) 起信論說:“心真如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以心本性,是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大正藏,叁二、五八四頁下。
(b) 圓覺經說:“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
”大正藏一七、九一叁頁中。
(c) 楞嚴經卷叁說:“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大正藏十九,一一四頁上。卷四又說:“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爲色空,周遍法界。”大正藏十九,一二○頁下至一二一頁上。
(注 71) 王肯堂序“唯識集解”。 續藏八一,叁○二頁下。
(注 72) 王肯堂“唯識證義”自序。 續藏八一,六四六頁上。
(注 73) 續藏八一,二頁下。
(注 74) 續藏八一,六四五頁上。
(注 75) 續藏九八,四一五頁上。
(注 76) “靈峰宗論”卷六之叁,十七頁。
(注 77) 續藏八二,叁九叁頁上。
(注 78) 續藏八一,六四五頁上。
(注 79) 續藏八二,叁九叁頁上。
(注 80) “宗論”卷六之叁,一七頁。
(注 81) “宗論”卷六之叁,二叁頁。
(注 82) 續藏八一,叁○六頁上。
(注 83) 續藏八七,一○五頁上及下。
(注 84) 續藏八七,一○四頁上。
(注 85) 續藏八七,一叁五頁上。
(注 86) 續藏九八,五八叁頁上。
(注 87) 續藏八二,叁九叁頁下及叁九四頁上。
(注 88) 續藏八,叁九六頁下。
(注 89) 續藏八,四一九頁下。
(注 90) 參考“華嚴經疏玄談”卷五。 續藏八,五○五頁上至五一七頁下。
(注 91) 大正藏四八,四一五頁上。
(注 92) 大正藏四八,四一五頁下至四一七頁上。
(注 93) 續藏九八,四二二頁下至四二叁頁上。
(注 94) 續藏九一,四二叁頁上至下。
(注 95) “俗诠”卷一及“證義”卷一,均照抄“開蒙”所說:“我佛法中,以心爲宗,凡夫外道背覺合塵,馳流生死,菩薩改之故造此論”。以說明唯識論的成立宗旨。其實,“以心爲宗”是宗鏡錄的立場,“背塵合覺”則出于楞嚴經卷四。而至于窺基的“述記”卷一,乃謂:“諸愚夫類,從無始來,虛妄分別因緣力故,執離心外定有真實,能取所取。如來大悲,以甘露法授彼令服,斷妄狂心,棄執空有,證實了義。華嚴等中說一切法,皆唯有識。……
故此即以唯識爲宗。” 續藏七七,叁頁下。
(注 96) 續藏八二,九叁頁上。
(注 97) 續藏八二,叁八九頁下及叁九○頁上。
(注 98) 續藏八二,叁九二頁上。
(注 99) 續藏八二,叁九叁頁上。
(注100) 續藏二二,二七二頁上至下。
(注101) (a) “集解”卷叁, 續藏八一,叁九九頁上。
(b) “集解”卷十, 續藏八一,六叁六頁下。
(注102) 續藏九八,五八叁頁上。
(注103) 續藏七六,八五一頁下。
(注104) 智旭的“儒釋宗傳竊議”:(a) 評窺基曰:“靈山道法,恐未全知,無怪乎唯識一書本是破二執神劍,反流爲名相之學。”
(b) 評宗密曰:“則是荷澤知見宗徒,支離矛盾,安能光顯清涼之道。”宗論卷五之叁。
(注105) 大正藏四四,四二二頁下。
(注106) 以上五例均見于“百法明門論論義”。 續藏七六,八五叁頁--八五七頁。
(注107) 續藏八一,叁○四頁下及叁○五頁下。
(注108) 續藏八一,六四五頁上至下。
(注109) 續藏九八,五八○頁下及五八一頁上。
(注110) 續藏一二七,九一頁下。
(注111) “宗論”卷叁之叁。
(注112) “宗論”卷七之叁。
(注113) 續藏八二,叁九二頁下。
一九八二年五月廿九日完稿于紐約禅中心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聖嚴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