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圣严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开,要我去发表论文,所以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先以中文撰成此稿,正好可供我佛学研究所“华冈佛学学报”刊用,英文译稿则交国际佛学研究会。笔者未有任何创见,只是将资料研究整理,提出一个概要,以备他日再作进一步的探索。

  注解

  (注 1) “杂阿含经”卷十二。大正藏二,八五页下。

  (注 2) “杂阿含经”卷十二。大正藏二,八四页中云:“谓此无故,六识身无,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无。此无故,无有当来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注 3) 另参考印顺法师的“性空学探源”第二章“阿含之空”。中华民国三十九年初版,六十二年重版,编入“妙云集”中编第四册。

  (注 4) “杂阿含经”卷十二。大正藏二,八五页中。

  (注 5) 另参考印顺法师的“唯识学探源”上编“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民国三十三年初版,五十九年重版,编入“妙云集”中编第三册。

  (注 6) “异部宗轮论”介绍大众部及其分支中的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的四部的共同观点内,曾说到:“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染。”大正藏四九,一五页下。

  (注 7) 圣严的“世界佛教通史”上册一七一页所举,有: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大法鼓经、胜 经、无上依经、大乘涅槃经、解深密经、入楞伽经、以及未曾译成汉文的大乘阿 达磨经等。论书则有:佛性论、宝性论、起信论。大佛顶首楞严经、圆觉经亦可列入。

  (注 8) 天台圆教的立场,以为真如的理性,本来具足迷悟诸法,称为理具;又因为真如有随染缘的可能,故也本来同时具足一切法相,称为事造。故在众生的一念妄心之中,也即具足凡圣诸法。因为妄心无自性,以理性为性,故名性具。

  (注 9) 法藏的“华严探玄记”卷十六,释本经“宝王如来性起品”时,有云:“初相分者,性有三种,谓理、行、果。起亦有三,初谓理待,了因显现,名起;二行性,由待闻薰资发,生果名起;三果性起者谓此果性,更无别体,即彼理行兼具修生,至果位时,合为果性,应机化用,名之为起。是故三位,各性各起,故云性起。”又说:“染净等法,虽同依真,但违顺异故,染属无明,净归性起。问:染非性起,应离于真?答:以违真故,不得离真。”

  又说:“以染不离真体,故说众生即如等也。……

  若约留惑而有净用,亦入性起收。问:众生及烦恼,皆是性起否?答:是。”又说:“此圆教中,卢舍那果法,该众生界,是故众生身中,亦有果相,若不尔者,但是性而无起义。”故知性起是华严宗圆教立场看一切染净凡圣诸法,无一不从性起,性即真理,又名为如。(大正藏三十五,四○五页上--下)

  (注 10) “见性成佛”一语,见于六祖坛经的“机缘”章,介绍大通和尚所示的意见谓:“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六祖慧能对于大通和尚的批评是:“彼师所说,犹存知见,故令汝未了。”存有知见,所以未得究竟,“见性成佛”这椿事的本身,仍是有的,在六祖之前已有人用,六祖之后,仍有人用,所以此语已成为禅宗标志。此“性”,即是佛性、真如、一真法界。

  (注 11) 云栖 宏“弥陀疏钞”卷三云:“一心不乱,亦有事理。”又云:“执持名号,还归一心,即理一心。” 续藏经三三,四四一页下至四四二页上。

  (注 12) (a) 天台宗讲的空假中的三观,以空为基础。如来藏系统的诸家,称真空妙有。故但讲空时,即被视为方便说。

  (b)参考法舫法师的“唯识史观及其哲学”第三章。

  香港大乘法宝出版社,一九六○年。

  (注 13) 由窥基大师注释的则为:成唯识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阿 达磨集论、辨中边论、观所缘缘论、显扬圣教论、异部宗轮论,以及因明入正理论。而基师的全部著述,共有四十一种百六十六卷,范围极广,然以唯识为主。

  (注 14) 收于 续藏九八册,四一五--五一二页。

  (注 15) 王肯堂序“成唯识论集解”。 续藏八一,三○三页上。

  (注 16) (a) 大正藏四八,四一六页下。

  (b) 中国大乘佛教之中,虽三系皆备,通常都以法相宗称唯识,以法性宗称三论宗以外的其余诸家。

  (注 17)  续藏九八,五一三页。

  (注 18)  续藏八一,三○三页上。

  (注 19)  续藏八二,七○九页上。

  (注 20)  续藏八二,九一至九二页。

  (注 21) 同上九二页。

  (注 22) “新续高僧传第四集”(以下简称新续僧传)卷六,九至十页。此书系为喻昧庵编,台湾琉璃经房中华民国五十六年重版。

  (注 23) 前书卷七,六页。

  (注 24)  续藏六一,五五九页上。

  (注 25)  续藏八九,一○五页上。

  (注 26)  续藏八七,一○三页下。

  (注 27) “新续僧传”卷六,“圆珑传”。

  (注 28) (a) 现被收于 续藏第七一册。

  (b) 现被收于 续藏第九○册。

  (c) 现被收于 续藏第九七册。

  (注 29)  续藏八一,六页上。

  (注 30) “成唯识论俗诠”自序云:“成立宗因,精研相性,导引多方,终归唯识,渐亡百计,始悟玄猷,即彰五位,使知趋进。” 续藏八一,七页上。

  (注 31) (a) 王肯堂序“俗诠”, 续藏八一,三页。

  (b) 明昱自序“俗诠”, 续藏八一,七页。

  (c) “成唯识论证义”王肯堂自序云:“俗诠之作,吾尝预商订焉,及其刻,则从与不从,盖参半焉也。”, 续藏八一,六四六页下。 

  (注 32)  续藏八一,一页上。

  (注 33) (a)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首卷, 续藏八二,三九三页上。

  (b) “重刻成唯识论自考录序”,灵峰宗论卷六之三。

  (注 34) (a)“别集附录”撰于紫柏大师寂后三十二年,即是一六三五年。

  (b) “新续僧传”撰于一五二三年。

  (注 35) “集解序”。 续藏八一,三○三页上。

  (注 36) “俗诠序”。 续藏八一,二页下。

  (注 37)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自序, 续藏八七,一○五页。

  (注 38) “唯识略解”。 续藏九八,五八一页上。

  (注 39) (a)“圆觉经近释”六卷, 续藏十六册。

  (b) “楞严经合辙”十卷, 续藏廿二册。

  (c) “楞伽经合辙”八卷, 续藏廿六册。

  (d) “法华经大窍”八卷, 续藏五十册。

  (e) “起信论续疏”二卷, 续藏七十二册。

  (f) “成唯识论集解”十卷, 续藏八一册。

  (注 40) 王肯堂作“集解”序, 续藏八一,三○三页下。

  (注 41)  续藏八一,三○四页上。

  (注 42) “灵峰宗论”五之三卷三四页。

  (注 43)  续藏仅收洪恩的著述“般若心经注”一种, 续藏四十一册。

  (注 44) 玉溪菩提庵圣行“叙高原大师相宗八要解”云:“余因忆昔白下雪浪恩公,演说宗教,特从大藏中录出八种示人。” 续藏九八,六八五页上。

  (注 45) 见 续藏十六册及三十六册。

  (注 46) “憨山大师梦游集”卷五十三,“自序年谱实录”卷下。 续藏一二七,九五八页上。

  (注 47)  续藏九八,五八三页上。

  (注 48)  续藏七六,八六○页上。

  (注 49)  续藏八二,九二页上。

  (注 50) 真贵作有“仁王经”科疏、悬谭等,收于 续藏九四册,自称为“赐紫玉环比丘蜀东普真贵”,又称“嗣贤首宗第二十五代”( 续藏九四,八五七页)。另著有楞伽、唯识、药师、圆觉等注。( 续藏九四,一○七三页)。

  (注 51) “新续僧传”卷七,六页B。

  (注 52) “灵峰宗论”卷八之一。

  (注 53) “灵峰宗论”卷八之二。

  (注 54) 智旭著『成唯识论遗音合响序”。“灵峰宗论”卷六之三。

  (注 55) “成唯识论证义”自序, 续藏八一,六四六页下。

  (注 56) 以上两则取自“成唯识论俗诠”之王肯堂序。 续藏八一,二页下及三页上。

  (注 57) “成唯识论集解”之王肯堂序。

  (注 58) “新续僧传”卷七有镇澄传,曾与憨山,妙峰结隐五台,有因明、起信、永嘉集诸解,行于世,万历丁巳寂,世寿七十有一。

  (注 59)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王自序。 续藏八七,一○五页。

  (注 60) “证义”自序云:“俗诠之作,吾尝预商订焉,及其刻,则从与不从,盖参半也。“集解”之见,与吾合处为多,而不合处亦时有之。吾见之未定者,不敢不舍而从,而吾见之已定者,亦不敢以苟同也,此“证义”之所以刻也。” 续藏八一,六四六页下。

  (注 61) “憨大师梦游集”卷五十四, 续藏一二七册。

  (注 62)  续藏七六,八六○页下。

  (注 63) 参考圣严著日文本“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一三二--一四○页。

  (注 64) “灵峰宗论”卷六之三。

  (注 65) 见本文第五四注。

  (注 66)  续藏八二,三九三页上。

  (注 67) “观心法要”缘起。 续藏八二,三九三--四页。

  (注 68) (a) “梦游集”卷五十四,有“述百法直解”。 续藏一二七册。

  (b) 憨山老人手批“百法纂释”,有“则取直解”

  句。 续藏七六,八六○页上。

  (c) 憨山老人手批“八识规矩颂纂释”,有“参以直解”句。 续藏九八,五九三页上。

  (注 69) 周敦颐、程颐、程灏、张载、朱熹等五人,合称为宋之五子。

  (注 70) (a) 起信论说:“心真如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是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大正藏,三二、五八四页下。

  (b) 圆觉经说:“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

  ”大正藏一七、九一三页中。

  (c) 楞严经卷三说:“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大正藏十九,一一四页上。卷四又说:“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大正藏十九,一二○页下至一二一页上。

  (注 71) 王肯堂序“唯识集解”。 续藏八一,三○二页下。

  (注 72) 王肯堂“唯识证义”自序。 续藏八一,六四六页上。

  (注 73)  续藏八一,二页下。

  (注 74)  续藏八一,六四五页上。

  (注 75)  续藏九八,四一五页上。

  (注 76) “灵峰宗论”卷六之三,十七页。

  (注 77)  续藏八二,三九三页上。

  (注 78)  续藏八一,六四五页上。

  (注 79)  续藏八二,三九三页上。

  (注 80) “宗论”卷六之三,一七页。

  (注 81) “宗论”卷六之三,二三页。

  (注 82)  续藏八一,三○六页上。

  (注 83)  续藏八七,一○五页上及下。

  (注 84)  续藏八七,一○四页上。

  (注 85)  续藏八七,一三五页上。

  (注 86)  续藏九八,五八三页上。

  (注 87)  续藏八二,三九三页下及三九四页上。

  (注 88)  续藏八,三九六页下。

  (注 89)  续藏八,四一九页下。

  (注 90) 参考“华严经疏玄谈”卷五。 续藏八,五○五页上至五一七页下。

  (注 91) 大正藏四八,四一五页上。

  (注 92) 大正藏四八,四一五页下至四一七页上。

  (注 93)  续藏九八,四二二页下至四二三页上。

  (注 94)  续藏九一,四二三页上至下。

  (注 95) “俗诠”卷一及“证义”卷一,均照抄“开蒙”所说:“我佛法中,以心为宗,凡夫外道背觉合尘,驰流生死,菩萨改之故造此论”。以说明唯识论的成立宗旨。其实,“以心为宗”是宗镜录的立场,“背尘合觉”则出于楞严经卷四。而至于窥基的“述记”卷一,乃谓:“诸愚夫类,从无始来,虚妄分别因缘力故,执离心外定有真实,能取所取。如来大悲,以甘露法授彼令服,断妄狂心,弃执空有,证实了义。华严等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故此即以唯识为宗。” 续藏七七,三页下。

  (注 96)  续藏八二,九三页上。

  (注 97)  续藏八二,三八九页下及三九○页上。

  (注 98)  续藏八二,三九二页上。

  (注 99)  续藏八二,三九三页上。

  (注100)  续藏二二,二七二页上至下。

  (注101) (a) “集解”卷三, 续藏八一,三九九页上。

  (b) “集解”卷十, 续藏八一,六三六页下。

  (注102)  续藏九八,五八三页上。

  (注103)  续藏七六,八五一页下。

  (注104) 智旭的“儒释宗传窃议”:(a) 评窥基曰:“灵山道法,恐未全知,无怪乎唯识一书本是破二执神剑,反流为名相之学。”

  (b) 评宗密曰:“则是荷泽知见宗徒,支离矛盾,安能光显清凉之道。”宗论卷五之三。

  (注105) 大正藏四四,四二二页下。

  (注106) 以上五例均见于“百法明门论论义”。 续藏七六,八五三页--八五七页。

  (注107)  续藏八一,三○四页下及三○五页下。

  (注108)  续藏八一,六四五页上至下。

  (注109)  续藏九八,五八○页下及五八一页上。

  (注110)  续藏一二七,九一页下。

  (注111) “宗论”卷三之三。

  (注112) “宗论”卷七之三。

  (注113)  续藏八二,三九二页下。

  一九八二年五月廿九日完稿于纽约禅中心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圣严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