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所雙忘空有並遣的唯識觀(景昌極)▪P4

  ..續本文上一頁續而成。有如活動影戲,那動是由許多片子相續而成。此理精微,讀者細味。] 若就一識講,眼識有九緣。一、空。 [空指八識所變的空。] 二、明。 [指光之本質或功能。] 叁、根。四、境。 [通是八識所變的功能。] 五、作意。 [一種心所,當于注意。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便是缺乏作意這個增上緣。] 六、八識。七、七識。八、六識。 [這兒單指見分而言。] 九、種子。這九緣中,等無間緣不在內,因爲前一刹那的眼識先滅了,不能和其他諸緣和合俱有。其余八緣中,種子是因緣,境是所緣緣,剩下的通是增上緣。各識的增上緣,有多有少。眼識最多,如上所說。耳識除去“明”。鼻識舌識身識又除去空。意識又除去自己,合根與七識爲一。 [因爲意識即以七識爲根,而前意識于後意識爲“等無間”,非“增上”

  。] 七識八識又除去自己和六識,算只有兩個增上緣了。 [七八識互爲增上緣,再加作意,故只有二。] 五識待緣多,緣多難辦,所以常常間斷。六識待緣少,而且所待衆緣無時不具,所以除掉遇到“違緣”以外,無時不起。 [佛家說與意識相違的緣有五種。一、無想天。二、無想定。叁、滅盡定。四、極睡眠。五、極悶絕。] 至于七八識,所待衆緣,即無時不具,並且連“違緣”也沒有241頁, 所以永遠現行。

  四緣生識,有個特須注意的現象,這現象就是刹那生滅,或頓生頓滅。這是吾們實際的經驗,然而吾們往往不自覺。世界上的東西,恰如活動影戲一樣,不過活動影戲,是此去而彼來,而諸識的交替,是前滅而後生。你看好好一個少年人,會變老了。他這變老,不是忽然變老了的。可以說無日不變,可以說無時無刻不變。推之,刹那是時間的單位,吾們當然可以說無一刹那不變。不過由少變老一刹那一刻一時一日之間,前後相似者多,相差者少,吾們不覺得罷了。

  但是不能因爲看去不動不變就說他靜止或常住。你又看鍾表上的短針,看去不是靜止不動的樣子嗎?但是過了一點鍾去看,他便移動了。這移動不是一點鍾後陡然移動的,在一點鍾之中,可以說無一刹那而不移動,不過你看不出罷了。世間一切新陳代謝,莫不如此,簡直沒有一樣常住的東西。豈但沒有常住的東西,並且沒有暫住的東西。希臘哲學家說,有如插足長流,再入已非前水。可謂善譬。 [大莊嚴論卷十一,以十五因成立內外諸行刹那生滅,複有九因成內,十四因成外,可自參看。] 不過這裏有須特別注意的一點,就是諸識相續,前滅後生。此中並無一個東西由此時變到彼時,由此處跑到彼處。即如由少變老,少年人斷不是老年人,並非有個同一的人,昔時爲少,今轉成老。又如鍾表上時針,由一點鍾的地位,變成兩點鍾的地位,一點鍾地位上的時針,斷不是兩點鍾地位上的時針,並非有個同一的時針,從一點鍾的地位移到兩點鍾的地位。這好似和常識乖違確是中含妙理242頁。姚秦僧肇法師,著物不遷論,專論此事,現在摘錄數段如下:“夫生死交謝,寒暑疊遷,有物流動,人之常情。余則謂之不然。放光 [一種般若經。] 雲:“法無去來,無動轉者”。……道行雲: [亦般若經之一種。] “諸法來無所從來,去亦無所去”中觀雲: [中觀論省稱中論。] “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方謂方位,如觀時針之位置移動,才知時針由一點去至二點。實則時針並未由此位置至彼位置。] ……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靜而非動。……往物既不來,今物何所往。……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嘗無,責向物于今,于今未嘗有。……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 [見莊子。] ……旋岚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

  ……人則謂少壯同體,百齡一質,徒知年往,不覺形隨。是以梵志 [謂婆羅門人。] 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所謂有力者負之而趨,昧者不覺。 [莊子語。] ……今若至古,古應有今,古若至今,今應有古。……是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來”

  此種道理,諸經論中處處宣說。中論裏第二品,就是觀去來品。語深境妙,非細心人不能體會,讀者試把活動影片的比喻,仔細尋想,便可得其大概。

  刹那生滅的現象,在現行的識便是等無間緣一類相續。

  在種子便是“等流”。刹那刹那,前爲後因。前因滅位,後果便生。好似天平兩頭,此頭低時,彼頭便昂。即此一滅一生,便是時間243頁單位一刹那之所由假立,甲滅乙生爲第一刹那,乙滅丙生爲第二刹那,丙滅丁生爲第叁刹那。如是刹那刹那等流下去,才有時序遷流的現象。苟無生滅,即無刹那。苟無刹那,便千古是一刹那。可是凡夫心識,總是念念生滅不已,所以心識的相分,也跟著有流動之狀。從前禅宗的六祖,經過一廟,廟裏兩個和尚,爭論風吹幡動的事情。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六祖說:“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仁者猶如閣下。] 二僧當時拜服。這就是說,心動是萬動的根本。假如真能叫心湛然不動,那就不難叫“大地平沈虛空粉碎”,暫時證得“常寂光”的境界。證得這種境界以後,再去濟物利生,便能雖生滅而常湛滅。于無生滅之中而妄有生滅,于無刹那之中而妄有刹那,這叫做“流轉”。了知生滅本空,輪回本幻,而欲排除空幻,證得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這叫做“還滅”。可是還滅的事,要須叁大阿僧祇劫, [阿僧祇意言無數,表明非平常數目所及。] 漸次精進,斷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釋迦牟尼也經過如許年代,才得成佛的。

  [天地日月毀壞一次叫一劫,和現在人講的天地日月出于星雲歸于星雲相通。現在人每每根據劫初的事情,便斷定曆劫以前沒有比現在還高的文化,實在氣量狹小,可算橫于無始之中劃出始來。假如現在全世界都像日本大地震一樣,震歸星雲,以後過了幾萬萬年又成了地球,生了人類,慢慢的進化,知道考察世界的曆史,但是他們所能考察的,最早也只是他們劫初的事情,那裏還能相信幾萬萬年前,有我們這樣高的文化呢?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所以我們對于這些超乎常識的話,縱然不能絕對信從,也不敢輕于反對。總須待將來親證,然後判其是非。] 然而功程雖大,只要有進無退,自然會漸入佳境。

  244頁有人說:前因滅位,後果即生,刹那刹那,終古終古。

  因滅非常,果生非斷,非斷非常,緣起正理。非斷即非空,非常即非有,非空非有,唯識實相。即此非常非斷非空非有之理,名爲真如,非以有真如故。生于萬法,乃由萬法生滅不息,而真如之理存焉。其理一貫,所以爲一。其理常然,所以爲常。生滅不可滅,刹那不可息,那裏會有如你所說的常寂光的境界。吾說:你所說的非斷非常非空非有等等,只可說世谛的緣生,不可說第一義谛的法性。只可說俗識,不可說正智。何以故?有爲不可概無爲故,有漏不可概無漏故,思議所及不可概思議所不及故。

  第一應知,空理不是真如。諸凡道理都是意識的遍計摹仿。名言或觀念。離去意識便是“不相應之行法”。空理亦豈能獨外。若說空理顛撲不破,所以是真如,那麼,世間顛撲不破的道理也很多,如“二加二等于四”,“一切唯識”

  等等道理,孰非真如。假如這些道理都是真如,吾們早就得了真如,何待苦修親證。豈但空理非是真如,無常無我等等道理,並非真如。唯識家但說“無常等性,與行等法,非一非異。異應彼法非無常等,一應無常非彼“共相”,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以喻顯體,不應認喻爲體。以指標月,不應認指爲月。怎能便認諸法“共相”

  是諸法體,這和聲論的“聲”,柏拉圖派的觀“念”,新實在論的“關系”,恐怕也是一丘之貉。

  豈但空理不是真如,空性空相,也非真如。真如但是二空所顯,非即二空。譬如好好一條不245頁動的繩子,有人看成蜿蜒的一條蛇,頓生無量迷惑。但能叫這人知道蛇是幻象,他再一細看,便能明白原來是條繩子。

  固然不可說蛇是繩子生的,也不可說蛇的自性是不空的,又怎能說繩子就是蛇的空相空性。問:照這一說,真如豈不是個實物。答:先問你什麼叫個實物。若說有質礙有大小能活動的叫做實物,那麼,誰說真如是有大小有質礙能活動的。

  若說常住不變的非因緣所生的叫做實物,那麼,便說真如是個實物,也自不妨,總強似說他是空理空相空性。複次,繩子不就是蛇,一真一幻故,一動一不動故。繩子也不是絕對異于蛇,按之實際,繩即蛇之本來面目故。也似真如與諸法不一,一真一幻故,一有爲一無爲故。真如與諸法不異,按之實際,真如即諸法之本來面目故。諸法既幻,然幻必有真,猶如煙霧迷離,辨不清廬山真面目,然而廬山必有真面目。若說,現前的煙霧迷離,就是真面目,現前的幻就是真,那麼,更不必說有真妄之分。但是吾們何以不得解脫。諸佛菩薩又何苦分別真谛俗谛。叁論宗但應說“名”是真的,何苦說他是“假”名,而別談實相。唯識宗但應說“分別”是真的,何苦說他是“虛妄分別”。 [此“虛妄分別有”之分別,系指依他起之識,並非遍計所執,凡未得正智或無分別智以前,縱然無執,也叫虛妄分別。] 而別談無分別智。若說幻法是空,即此幻法是空之理之相之性是真如,或說幻法無常,即此無常之理之性之相爲常,此外更無真如,此外更無常法。這就是說,煙霧迷離,非真面目,即此煙霧迷離非真面目之面目,是真面目,此外更無真面目。豈非自語相違,豈非飾辭矯遁。 [繩蛇之喻,唯識家每以蛇喻遍計法,246頁繩喻依他識,麻喻圓成真如,但須善取喻義,都無不可。]然則諸佛何以說真如是諸法無相之相,這也是說真如是諸…

《能所雙忘空有並遣的唯識觀(景昌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