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所双忘空有并遣的唯识观(景昌极)▪P3

  ..续本文上一页。 [此等道理待后非空非有段再讲。] 除此以外,更无能取法之“我”,和为我所取之“法”。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本,法执是“所知障”

  的根本。因为有烦恼障,所以吾们不得涅槃安稳。因为有所知障,所以吾们不得菩提大觉。有人发生疑问说:据你所讲,你已经明白二空,为何还有烦恼,还不免自私自利,遇到可爱的东西,还那么认真呢?我说:诚然,成唯识论说:“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 [生空即我空。

  ] 方能除灭。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识中有。……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 [即一切法无我的实相。] 即能除灭。”

  “然诸法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法执,……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法执,……粗故易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235页,即能除灭。”

  无始时来,积重难返,一朝去净,谈何容易。能所双忘的境界,虽可“顿悟”,能所双忘的态度,必待“渐修”,唯识家所以注重实行,不尚空话,也就在此。不过一方面注重实行,一方面却也不可不“从闻思修”,免得迷信盲从。

  “境”“行”“果”三,都有一定次第。成佛作祖,要经过三“无数劫”,断不是一生的事。这是何等的正见正信啊。

  什么叫非空非有呢?普通人总以为非空便是有,非有便是空,何以故?绝对相反故。唯识家说,真个空的便永不会有,真个有的,便不会空。何以故?绝对相反故。然而现在世间的东西,都是“本无今有,暂有还无”。本无今有,所以非空。暂有还无,所以非有。

  且举一个最浅的例,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今早醒了。

  你说这梦还是空呢,还是有呢?说是有吧,现在到那里找出这个梦来。说是空吧,那时明明有种种相,并且还有令人喜怒哀乐损失精血种种作用,究与龟毛兔角之空有异。未梦时无,正梦时有,此之谓本无今有。正梦时有,梦醒时无,此谓之暂有还无。梦境幻境,固然如此,人世间一切事物,也莫不如此。秦皇汉武,在秦汉的时候,未尝不是一世之雄,能说他是空吗?然而到了现在,又到那里找秦皇汉武去,能说他是有吗?推之,我们现在莫不自以为实有,试问一百年后,吾们还能有吗?这叫做如梦如幻。如梦如幻,便是非空非有的别名。

  236页有人说:此时彼时,空有不同。不能因为此时空,就说彼时非有,也不能因为彼时有,就说此时非空。吾说:如果彼时真有,此时便不应空。此时既空,可见彼时有非真有。

  如果此时定空,彼时便不应有。彼时既有,可见此时空非定空。吾说非有,正谓似有而非真有。吾说非空,正谓似空而非定空。犹如梦回故乡,似故乡而非实故乡,幻作人物,似人物而非实人物。所以空有是抽象的名词,泛无所指,梦幻有具体的像貌,恰符实际。只要你承认了如梦如幻,明白了此梦此幻,说他是空也不妨,说他是有也不妨,说他非空非有也不妨,说他亦空亦有也不妨。

  承认如梦如幻,是很容易的事,有了三论宗 [百论,提婆菩萨著。中论、十二门论,龙树菩萨著。] 那样的无碍慧辩,把一切“我”“法”邪执,摧陷廓清,便不承认,也要你承认。至于明白此梦此幻,就非详究唯识之学不可。明白以后,若要离梦幻而登大觉,还得依法修行,所以三论宗的宗旨,要叫人知道“如幻”唯识宗的宗旨,要叫人明白“如何幻”。而促进人的依法修行,则殊途而同归。空有两宗,相反相成。一空一有,是他们的方便;非空非有,是他们的会通。且说会通个什么?

  三论宗的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唯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唯识宗的辨中边论偈云:237页““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此谓虚妄分别,彼谓空,二谓二取,能取所取也。]是故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为中道。 [有谓虚妄分别,无谓能所或我法,次有谓虚妄分别及其空性。] ”

  这两偈,几于包含佛家全部妙理,而所昭示的不外一个非空非有的中道。看两部书的名字,便可知道他宗旨所在了。三论宗说空,唯识宗也说空。唯识宗说“虚妄分别”是有的,虽有而不害其为“虚妄”。三论宗也说“假名”是有的,虽有而不害其为“假”。三论宗单把“缘生”做空的理由,唯识家更把怎样怎样的缘生不厌求详的指点出来,实在可以补前人的不足。“虚妄分别”是什么,“假名”是什么,正是前面所讲的无能无所的唯识。唯识何以空,因为缘生故空。唯识何以有,因为缘生故有。唯识何以非空非有,因为缘生故非空非有。所以只要把缘生的真相弄清楚,空有便不成问题。世人不懂缘生而说有,所以三论宗要依缘生而说空,世人不懂缘生而说空,所以唯识宗要依缘生而说有。现在且略述缘生的真相。

  缘有四种。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世间既然一切唯识,而一切识皆是四缘所生,所以名为一切缘生。

  第一重要的是因缘。诸识的因缘是“种子”,种子本身就是一件非空非有的东西。即如谷种238页能生谷芽,你说谷种里有谷芽吧,何以剖开种子找不出谷芽来。而且谷芽既经有了,何必更待水土日光,然后发生。你说谷种里无谷芽吧,那么,谷种既无谷芽,麦种豆种也无谷芽,同是无谷芽,为何偏偏谷种能生谷芽,而麦种豆种不能。 [这便犯了论理学上的“充足理由律”,佛家叫做不平等因。] 非有谷芽,非无谷芽,而有发生谷芽之功能,斯为谷芽之种子,非有诸识,非无诸识,而有发生诸识之功能,斯为诸识之种子。例如小儿,尚未能思想,但有能思想之功能,所以年长缘熟,即能思想。但是一块石头,纵然加以若干增上缘,也断不会思想。吾们当然可以讲,小儿有思想的种子而石头没有。又如今天做了一件事,明天便能记起,今天识了一个字,明天便能认得。吾们当然可以讲,这好似今天播种,明天发芽。记忆认识, [皆为六识和心所的作用。]固然如此,一切心识,莫不皆然。心识的播种,叫做“现行熏种”。种子的发识,叫做“种生现行”。种生现行,有似“本无今有”。现行熏种,有似“暂有还无”。其实有非真有,无非真无,只是许多非空非有的幻识生灭隐显罢了。 [按种子与“净色根”“本质尘”同是八识相分,而根尘也自有其种子,所以八识又名“一切种子识”。立种子而立八识,是唯识家所特有。可以说明下意识的现象,而不就是下意识。可以矫正唯现象派的寝疑,而不陷于武断。]第二种缘叫等无间缘。一类相续,前为后缘,是为等无间缘。一类谓之等,六识只能做六识的等无间缘,不能做五识的等无间缘。相续谓之无间,第一念只能做第二念的等无间缘,不能做第三第四念的等无间缘。此种缘,在意识里特别活动,休谟他们讲的许多“联想律”,全是这等239页无间缘的作用。至于前一刹那的五识七识八识,为后一刹那的五识七识八识的等无间缘,虽是前者不灭,后者不生,也有“缘”义,然而因果关系,却不像六识那么显著。复次,其他诸缘,总与所生的果 [即识是。] 和合俱有,而此缘必缘灭而后果生,所以不和其他诸缘和合。

  第三种缘叫所缘缘。第一“缘”字,是缘虑觉知的意思。第二缘字,是缘托依赖的意思。例如眼识的所缘或相分是色,色的本质尘, [八识相分,也是一种功能。] 便是眼识的所缘缘。又如意识缘“他心”,起了一个“他心”的影像,这影像是所缘,“他心”便是所缘缘。 [按,他心和色声香味的本质尘,同是在个人经验范围外,而不容人不承认的东西。假如世界上有一个人,既不承认本质尘,也不承认他心,硬说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更无父母朋友更无历史文物,那么他的学说,尚不失为局部的一贯。但是有谁肯这样讲呢?至于唯感觉派,一面不承认经验范围外的本质尘,一面又承认经验范围外的他心,便是佛家所谓不平等因。至必罗素辈,又说色声等关系可离感觉而存在,而不知离去感觉而存在的,已经不是色声等,而是另外一种功能。又色声等虽显,彼种功能仍自存在,色声等是五识的相分,而彼种功能是八识的相分。色声就是感觉,安得离感觉而存在。感觉离感觉而存在,岂非不通。梦境离梦而存在,谁能相信。所以醒境和梦境的分别,在醒境的“能缘”,每每有他心和别识(谓第八识)做所缘缘,而梦境没有。至于“所缘”不离“能缘”,按之实际,且是一体,无有所谓“能”“所”,那梦醒是一样的。而且醒境也不都是有所缘缘的,例如一个人白天里沉思默念,想入非非,这些思念,都是所缘,和色声香味一样,不过不尽有所缘缘罢了。但是所缘缘,不是他心,便是自己的八识,也是缘生,也有觉性,也都无常。所以又和康德他们的物之自体迥不相侔。] 复次,相分对于见分也可勉强称所缘缘。那么,凡“所缘”皆是“所缘缘”,意识缘龟毛兔角也有所缘缘。但是既然终归和见分是一体,240页还是说他“所缘”非“缘”为佳。 [唯识或称所缘为亲所缘缘,称真的所缘缘为“疏所缘缘”,此点极于见相别种辨唯识今释补义两文中,皆有讨论。]第四种缘叫增上缘。除去以上三缘,其余诸缘,都是增上缘。世间所谓因果,大半是增上缘的作用。例如先生教学生读书,先生便是学生的增上缘。风起花落,火烧水沸,风起火烧,便是花落水沸的增上缘。这是就诸识相续讲的。 [起落烧沸,都由眼识相…

《能所双忘空有并遣的唯识观(景昌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