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所雙忘空有並遣的唯識觀(景昌極)▪P3

  ..續本文上一頁。 [此等道理待後非空非有段再講。] 除此以外,更無能取法之“我”,和爲我所取之“法”。我執是“煩惱障”的根本,法執是“所知障”

  的根本。因爲有煩惱障,所以吾們不得涅槃安穩。因爲有所知障,所以吾們不得菩提大覺。有人發生疑問說:據你所講,你已經明白二空,爲何還有煩惱,還不免自私自利,遇到可愛的東西,還那麼認真呢?我說:誠然,成唯識論說:“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複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爲實我。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爲實我。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 [生空即我空。

  ] 方能除滅。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識中有。……粗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生空真如, [即一切法無我的實相。] 即能除滅。”

  “然諸法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法執,……細故難斷,後十地中,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分別法執,……粗故易斷,入初地時,觀一切法,法空真如235頁,即能除滅。”

  無始時來,積重難返,一朝去淨,談何容易。能所雙忘的境界,雖可“頓悟”,能所雙忘的態度,必待“漸修”,唯識家所以注重實行,不尚空話,也就在此。不過一方面注重實行,一方面卻也不可不“從聞思修”,免得迷信盲從。

  “境”“行”“果”叁,都有一定次第。成佛作祖,要經過叁“無數劫”,斷不是一生的事。這是何等的正見正信啊。

  什麼叫非空非有呢?普通人總以爲非空便是有,非有便是空,何以故?絕對相反故。唯識家說,真個空的便永不會有,真個有的,便不會空。何以故?絕對相反故。然而現在世間的東西,都是“本無今有,暫有還無”。本無今有,所以非空。暫有還無,所以非有。

  且舉一個最淺的例,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今早醒了。

  你說這夢還是空呢,還是有呢?說是有吧,現在到那裏找出這個夢來。說是空吧,那時明明有種種相,並且還有令人喜怒哀樂損失精血種種作用,究與龜毛兔角之空有異。未夢時無,正夢時有,此之謂本無今有。正夢時有,夢醒時無,此謂之暫有還無。夢境幻境,固然如此,人世間一切事物,也莫不如此。秦皇漢武,在秦漢的時候,未嘗不是一世之雄,能說他是空嗎?然而到了現在,又到那裏找秦皇漢武去,能說他是有嗎?推之,我們現在莫不自以爲實有,試問一百年後,吾們還能有嗎?這叫做如夢如幻。如夢如幻,便是非空非有的別名。

  236頁有人說:此時彼時,空有不同。不能因爲此時空,就說彼時非有,也不能因爲彼時有,就說此時非空。吾說:如果彼時真有,此時便不應空。此時既空,可見彼時有非真有。

  如果此時定空,彼時便不應有。彼時既有,可見此時空非定空。吾說非有,正謂似有而非真有。吾說非空,正謂似空而非定空。猶如夢回故鄉,似故鄉而非實故鄉,幻作人物,似人物而非實人物。所以空有是抽象的名詞,泛無所指,夢幻有具體的像貌,恰符實際。只要你承認了如夢如幻,明白了此夢此幻,說他是空也不妨,說他是有也不妨,說他非空非有也不妨,說他亦空亦有也不妨。

  承認如夢如幻,是很容易的事,有了叁論宗 [百論,提婆菩薩著。中論、十二門論,龍樹菩薩著。] 那樣的無礙慧辯,把一切“我”“法”邪執,摧陷廓清,便不承認,也要你承認。至于明白此夢此幻,就非詳究唯識之學不可。明白以後,若要離夢幻而登大覺,還得依法修行,所以叁論宗的宗旨,要叫人知道“如幻”唯識宗的宗旨,要叫人明白“如何幻”。而促進人的依法修行,則殊途而同歸。空有兩宗,相反相成。一空一有,是他們的方便;非空非有,是他們的會通。且說會通個什麼?

  叁論宗的中論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唯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唯識宗的辨中邊論偈雲:237頁““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此謂虛妄分別,彼謂空,二謂二取,能取所取也。]是故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爲中道。 [有謂虛妄分別,無謂能所或我法,次有謂虛妄分別及其空性。] ”

  這兩偈,幾于包含佛家全部妙理,而所昭示的不外一個非空非有的中道。看兩部書的名字,便可知道他宗旨所在了。叁論宗說空,唯識宗也說空。唯識宗說“虛妄分別”是有的,雖有而不害其爲“虛妄”。叁論宗也說“假名”是有的,雖有而不害其爲“假”。叁論宗單把“緣生”做空的理由,唯識家更把怎樣怎樣的緣生不厭求詳的指點出來,實在可以補前人的不足。“虛妄分別”是什麼,“假名”是什麼,正是前面所講的無能無所的唯識。唯識何以空,因爲緣生故空。唯識何以有,因爲緣生故有。唯識何以非空非有,因爲緣生故非空非有。所以只要把緣生的真相弄清楚,空有便不成問題。世人不懂緣生而說有,所以叁論宗要依緣生而說空,世人不懂緣生而說空,所以唯識宗要依緣生而說有。現在且略述緣生的真相。

  緣有四種。一、因緣。二、等無間緣。叁、所緣緣。四、增上緣。世間既然一切唯識,而一切識皆是四緣所生,所以名爲一切緣生。

  第一重要的是因緣。諸識的因緣是“種子”,種子本身就是一件非空非有的東西。即如谷種238頁能生谷芽,你說谷種裏有谷芽吧,何以剖開種子找不出谷芽來。而且谷芽既經有了,何必更待水土日光,然後發生。你說谷種裏無谷芽吧,那麼,谷種既無谷芽,麥種豆種也無谷芽,同是無谷芽,爲何偏偏谷種能生谷芽,而麥種豆種不能。 [這便犯了論理學上的“充足理由律”,佛家叫做不平等因。] 非有谷芽,非無谷芽,而有發生谷芽之功能,斯爲谷芽之種子,非有諸識,非無諸識,而有發生諸識之功能,斯爲諸識之種子。例如小兒,尚未能思想,但有能思想之功能,所以年長緣熟,即能思想。但是一塊石頭,縱然加以若幹增上緣,也斷不會思想。吾們當然可以講,小兒有思想的種子而石頭沒有。又如今天做了一件事,明天便能記起,今天識了一個字,明天便能認得。吾們當然可以講,這好似今天播種,明天發芽。記憶認識, [皆爲六識和心所的作用。]固然如此,一切心識,莫不皆然。心識的播種,叫做“現行熏種”。種子的發識,叫做“種生現行”。種生現行,有似“本無今有”。現行熏種,有似“暫有還無”。其實有非真有,無非真無,只是許多非空非有的幻識生滅隱顯罷了。 [按種子與“淨色根”“本質塵”同是八識相分,而根塵也自有其種子,所以八識又名“一切種子識”。立種子而立八識,是唯識家所特有。可以說明下意識的現象,而不就是下意識。可以矯正唯現象派的寢疑,而不陷于武斷。]第二種緣叫等無間緣。一類相續,前爲後緣,是爲等無間緣。一類謂之等,六識只能做六識的等無間緣,不能做五識的等無間緣。相續謂之無間,第一念只能做第二念的等無間緣,不能做第叁第四念的等無間緣。此種緣,在意識裏特別活動,休谟他們講的許多“聯想律”,全是這等239頁無間緣的作用。至于前一刹那的五識七識八識,爲後一刹那的五識七識八識的等無間緣,雖是前者不滅,後者不生,也有“緣”義,然而因果關系,卻不像六識那麼顯著。複次,其他諸緣,總與所生的果 [即識是。] 和合俱有,而此緣必緣滅而後果生,所以不和其他諸緣和合。

  第叁種緣叫所緣緣。第一“緣”字,是緣慮覺知的意思。第二緣字,是緣托依賴的意思。例如眼識的所緣或相分是色,色的本質塵, [八識相分,也是一種功能。] 便是眼識的所緣緣。又如意識緣“他心”,起了一個“他心”的影像,這影像是所緣,“他心”便是所緣緣。 [按,他心和色聲香味的本質塵,同是在個人經驗範圍外,而不容人不承認的東西。假如世界上有一個人,既不承認本質塵,也不承認他心,硬說世界上只有他一個人,更無父母朋友更無曆史文物,那麼他的學說,尚不失爲局部的一貫。但是有誰肯這樣講呢?至于唯感覺派,一面不承認經驗範圍外的本質塵,一面又承認經驗範圍外的他心,便是佛家所謂不平等因。至必羅素輩,又說色聲等關系可離感覺而存在,而不知離去感覺而存在的,已經不是色聲等,而是另外一種功能。又色聲等雖顯,彼種功能仍自存在,色聲等是五識的相分,而彼種功能是八識的相分。色聲就是感覺,安得離感覺而存在。感覺離感覺而存在,豈非不通。夢境離夢而存在,誰能相信。所以醒境和夢境的分別,在醒境的“能緣”,每每有他心和別識(謂第八識)做所緣緣,而夢境沒有。至于“所緣”不離“能緣”,按之實際,且是一體,無有所謂“能”“所”,那夢醒是一樣的。而且醒境也不都是有所緣緣的,例如一個人白天裏沈思默念,想入非非,這些思念,都是所緣,和色聲香味一樣,不過不盡有所緣緣罷了。但是所緣緣,不是他心,便是自己的八識,也是緣生,也有覺性,也都無常。所以又和康德他們的物之自體迥不相侔。] 複次,相分對于見分也可勉強稱所緣緣。那麼,凡“所緣”皆是“所緣緣”,意識緣龜毛兔角也有所緣緣。但是既然終歸和見分是一體,240頁還是說他“所緣”非“緣”爲佳。 [唯識或稱所緣爲親所緣緣,稱真的所緣緣爲“疏所緣緣”,此點極于見相別種辨唯識今釋補義兩文中,皆有討論。]第四種緣叫增上緣。除去以上叁緣,其余諸緣,都是增上緣。世間所謂因果,大半是增上緣的作用。例如先生教學生讀書,先生便是學生的增上緣。風起花落,火燒水沸,風起火燒,便是花落水沸的增上緣。這是就諸識相續講的。 [起落燒沸,都由眼識相…

《能所雙忘空有並遣的唯識觀(景昌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