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相唯識學複興的回顧▪P2

  ..續本文上一頁編輯、《佛教月報》主筆、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長等,一生出版佛書、講經說法不倦,所主重在唯識。1947年,在上海發起成立“法相學社”,手編教材,親任主講,撰有《八識規矩頌貫珠釋》、《觀所緣緣論貫珠釋》等。張克誠(1865—1922)有《成唯識論提要》、《百法明門論淺說》、《八識規矩頌淺說》等闡揚唯識義理。

  學界研講唯識的風氣

  法相唯識學複興的一大表征,是唯識學走出佛教圈子,在不少高等學府被作爲一門課來講授,被不少學術界人士研究、闡揚。這是自法相唯識學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現象。

  1918年,在教育部供職的著名學者蔣維喬(1873—1958)建議在北京大學哲學系開設唯識課,被采納。北大開創先例後,其它大學哲學系也陸續效法。佛教界人士如太虛、韓清淨、張克誠、唐大圓、張化聲、王恩洋、黃忏華、周叔迦等,都曾應請講唯識學于北京、武漢、廈門、上海、成都諸大學。主要活動于學界而研究、講授唯識學的學者,有劉洙源、謝無量、李證剛、景昌極、缪鳳林、熊十力、梁漱溟、王季同、虞愚、蒙文通、韓鏡清、羅香林、田光烈、霍韬晦、吳汝鈞、胡曉光等,其中有些人是受過叁皈依的佛教居士。

  這批學者中,有的專治佛學而任職于教育、文化機構。如李證剛(名翊灼,1881—1952)曾入祗洹精舍從楊文會學佛學,與歐陽漸、桂伯華並稱佛學界之“江西叁傑”,先後執教于東北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講授佛教哲學、周易,以善講唯識學著稱。虞愚(1909—1989)十九歲赴支那內學院從歐陽漸學唯識、因明,後多年執教于貴州大學、廈門大學,晚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著有《因明學》、《印度邏輯》等書,撰有《唯識學的知識論》等論文。田光烈(1910—)早年亦曾入支那內學院學法相唯識,曆任雲南大學、南京大學等校教授,撰有《玄奘》等有關唯識的著作,現任閩南佛學院教授,講授法相唯識教典。韓鏡清(1910—)爲湯用彤先生研究生,曾親近歐陽竟無、韓清淨,通藏文,現任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他數十年孜孜鑽研唯識學典籍,從藏文大藏經中譯出未曾譯漢的印度唯識學論典《解深密經論》、《大乘廣五蘊論釋》、《入瑜伽論》等約叁十種,並對勘漢藏二譯,逐字校訂,整理補充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爲《成唯識論疏翼》,改正傳寫錯訛,曆經半個多世紀始克完工。1993年,他與首都學術界人士黃心川、張岱年、金克木等發起成立“東方傳統文化研究院慈氏學開發中心”,研習法相唯識學。霍韬晦(1940—)畢業于香港新亞研究所,從唐君毅學法相唯識學,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師,有《佛家邏輯研究》、《佛家哲學中的轉依義》、《唯識叁十頌異熟轉化段譯注》等關于法相唯識學的著述。

  此外,還有不少專治文史的學者兼究唯識。如曆任四川高級師範、成都大學、四川大學等校文科教授的劉洙源(1875—約1952),曾在成都創立“少城佛學社”,講經說法十余年,所著《唯識學綱要》縷述唯識義理甚爲條暢。謝無量(1884—1963)曾在楊文會門下習佛學,曆任東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文科教授、四川省博物館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他所著《佛學大綱》、《論理學精義》中,對唯識學、因明學論述頗悉。著名哲學家熊十力(1884—1968)也曾從歐陽漸習佛學,多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他的《佛家名相通釋》是一本以解釋法相唯識術語爲形式的佛學入門書,影響頗大。他還有《新唯識論》、《因明大疏刪注》、《唐代佛學舊派反對玄奘之暗潮》等唯識學方面的著述。他援佛入儒,以組建自家的哲學體系,所講唯識未免與佛家本義有所相左,太虛、巨贊、劉定權(歐陽漸弟子)等曾撰文批評指摘,熊十力撰《破破新唯識論》還擊。熊十力門人唐君毅、牟宗叁執教于港臺學府,成果累累,頗有法相唯識學方面的文字。另一文化名人梁漱溟(1893—1988)也曾隨歐陽漸學唯識,他1918年出版的《印度哲學概論》一書,多涉佛學包括法相唯識學,在當時頗有影響,曾引導不少知識青年研習佛學。梁漱溟有《唯識述義》一書,其名著《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人心與人生》中,多處論述佛學,謂唯識學爲研究知識的方法,非唯主觀意識之唯心論而爲唯生命全體的唯心論。景昌極、缪鳳林也曾從歐陽漸學唯識,曆任東南大學、東北大學、中央大學等校哲學教授,開講唯識學以代認識論,發表有《見相別種辨》(景昌極)、《唯識今釋》(缪鳳林)等文章,曾就唯識學上的重要問題進行學術論辯。梁啓超、譚嗣同、章太炎、楊度等文化名人,雖非專主唯識,也都與唯識學有甚多瓜葛。梁啓超曾赴支那內學院聽歐陽漸講佛學,在其《唯心》、《佛教心理學淺測》等文章中對法相唯識義理作了通俗生動的解說。譚嗣同曾習佛學于楊文會門下,其所著《仁學》中多處可見唯識思想之蹤迹。章太炎亦曾在楊文會門下習佛學,以善唯識著稱,自稱“獨尊法相”,在上海獄中“專修慈氏、世親之書”。在他風靡一時的《建立宗教論》、《無神論》等文章中,對唯識思想多有運用發揮。其《齊物論唯識釋》則以唯識思想釋莊學,《諸子略說》中又以唯識思想比附孔孟荀揚。曾自號“虎禅師”,鼓吹“新佛教”的文化怪傑楊度,融通禅宗與相宗,主張禅、相雙修。多年執教于四川大學的曆史學家蒙文通,兼治佛學、佛教史,撰有《唯識新羅學》等。馮友蘭、李石岑的《中國哲學史》及侯外廬、任繼愈、郭朋、方立天等學者的不少著作中,對作爲中國思想史、哲學史上重要一家的法相唯識學,皆列專章評析。近年來學界介紹研究唯識學的著作,有臺灣吳汝鈞的《唯識哲學》、楊白衣的《唯識要義》,大陸韓廷傑的《唯識學原理》等。

  以論證佛學符契科學著稱的知名科學家王季同(?—1948),對法相唯識也頗有研究,在他爲周叔迦《唯識研究》一書作的長篇序言及《佛學與科學之比較研究》、《佛法省要》等著述中,論述了唯識學與科學新知識“不謀而合”。

  唯識義理的研究探討

  教界、學界的一批學者,不僅在各地研習、講解唯識,校刻、注釋、出版了多種唯識古籍,印行了不少概述唯識學義理的入門書,而且運用多種方法,對唯識學的源流、傳承、典籍、義理方面的重大問題,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展開了討論爭辯,這些問題主要有:

  一、相宗新舊二譯不同之辯

  宋代以來,混淆相宗新舊二譯,在佛教著述中時有發現。梅光羲于1931年發表于《海潮音》的《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考證世親學傳入中土,先後有菩提流支、真谛之舊譯及玄奘之新譯叁系。舊譯出于唯識十大論師之先,其義與新譯護法一系唯識義理多有歧異,主要者有八條,並附列唐代靈潤所辨相宗新舊二譯不同義十四條,認爲並非真谛故異護法或別有一途,乃是其學未至護法所使然。唯識學至護法,方確然可立,純粹以精。此論發表後,引起佛學界诤論。太虛發表《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書後》,認爲世親出世應早于菩提流支百年、真谛百余年,世親所學甚廣,非專宗唯識,即親承世親之學者,也不妨所傳有異。唯識學入華之初,菩提流支等所傳譯者爲泛世親學,所涉甚廣,非專弘唯識,而地論師之說,出佛陀扇多弟子慧光,他以第八識爲真心、真如,蓋禅宗之見,慧光疑即禅宗二祖慧可。真谛所傳唯識義,多誤解揣測,有如元明清臺、賢等宗人說唯識,非悉由學級未窮所致,可名曰誤傳世親學。正世親學,當以新譯爲准。出身于禅宗的守培法師,則獨持相反意見,認爲空、有二宗之诤,發端于護法,因而非難護法學,謂相宗新舊二譯,“舊譯無非處,新譯無是處”,並著《新八識規矩頌》破護法、玄奘一系的正統唯識學。印順法師曾撰文指責守培不顧史實、未窮教理、成見太深。韓鏡清在《淨影八識義述》等文中,以護法系正統觀點爲准衡,指摘地論師唯識說之疏謬。

  二、法相、唯識爲二宗之诤

  對中國佛學界由來稱慈恩一系爲“法相唯識宗”的慣例,歐陽漸斷爲失確,認爲“唯識、法相是兩種學,法相廣于唯識,非一慈恩宗所可概。”(《歐陽大師遺集·與章行嚴書》)說法相學創之于前,廣于《瑜伽師地論·本事分》,略于《阿毗達磨雜集論》,《五蘊》、《莊嚴》等論亦闡釋之。法相義者,謂說遍計、依他、圓成叁性及相、名、分別、正智、如如五法,立非有非空義。唯識學則始于《瑜伽師地論·抉擇分》,發揮于《攝大乘》、《二十唯識》、《成唯識》等論,其學說“唯”以遣除衆生誤認心外有實境之執,“識”謂破有之空而存破空執之有。玄奘學法相于戒賢,學唯識于勝軍。法相、唯識二學可相接而不可混淆雜亂。“顧法相結局,亦必精微而歸諸唯識,故總曰唯識學。”(《歐陽大師遺集·支那內學院訓釋》)太虛大師撰《竟無居士學說質疑》、《論法相必宗唯識》、《再論法相必宗唯識》,再叁破歐陽漸之說,主張法相、唯識不可分,法相必宗唯識,謂凡屬言思所诠所表所遮所緣者,皆爲法相,“法相絕然不成宗義”,“法相所宗持者曰唯識,而唯識之說明者曰法相”。(《太虛法師文鈔初集》叁編)他據窺基之言,分大乘教法爲空慧、唯識、真如叁宗,不承認唯識外別有一法相宗。

  叁、唯識學源流問題

  佛悅《唯識學成立之經過》、演培《唯識思想演變史略》、世光《法相唯識學的曆史發展》等文章,對唯識學在印度成立發展的曆程作了相當詳盡的論述。印順法師的《唯識學探源》用思想史的方法,溯唯識思想之源于原始佛教,論證唯識思想發端于《雜阿含》等經中以心識爲造成世間、衆生主因、根本的“由心論”。書中著重考察了部派佛教各派解釋輪回與無我關系時對“本識”的不同看法及關于唯識無境論的探討,認爲大乘唯識思想醞釀于經部的論…

《法相唯識學複興的回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