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有衆多遍計不同,故言彼彼。此顯能遍計識。
遍計種種物
種種物者,隨能遍計,所起諸相。然非無體。性,是依他。遍計心等所緣緣故。此顯所遍計境。
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若見相分,由熏習力因緣生者,亦依他起。如前已說所遍計是。依所遍計,妄執定實爲有爲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爲一爲異等。此見相分,方名遍計所執。如是自性,都無所有。非緣生故。
依他起自性
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見相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衆緣而得起故。
分別緣所生
此分別言,有其二義。一、唯染分名分別義。謂染依他,爲分別緣之所生故。若淨依他,不名分別。淨分依他,亦圓成故。此說依他,唯染分故。二、通染淨名分別義。謂諸染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別。能緣慮故。是則一切染淨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攝。
圓成實于彼
依二空門,所顯真理。有其叁義。一、圓滿。二、成就。叁、法實性。具此叁義,名圓成實。爲顯真如,一者、體遍。無處無故。即圓滿義。二者、體常。非生滅故。即成就義。叁者、體非虛謬。諸法真理,法實性故。言于彼者,彼,謂依他。顯圓成實與依他起,不即不離。依他,是所于。真如,是能于。非即一法,有所能于。亦非相離,可說于彼。故于彼言,顯不即離。
常遠離前性
前謂所執、叁性之中,依他前說,故名爲前。常遠離言,顯妄所執能所取性,理恒非有。彼既非有,此說遠離。不同依他,性非無故,可說於彼。此遠離言,已空所執,更言前者,簡非依他。但空前故。性,顯真如是空之性。非即是空。若言是空,雖離有相,不離空相。故說性言,深爲有用。有遮有表,二門皆具。由前已說此圓成實與依他起,理非即離,今更說此二,非異非不異。何以故?若依他起,與此定異,真如應非彼之實性。若全不異,此真如性應是無常。然皆不許。故是非異非不異也。
如無常等性
無常等者,等無我等。如有說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此中無常無我等性,與彼諸行諸法,應不說其異與不異。異,應彼法非無常等。不異,此應非彼共相。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法與法性,理應爾故。
非不見此彼
見謂證見。無漏聖慧親證知故。此一見言,通說此彼。應言非不證見此圓成實,而能見彼依他起相。未達遍計所執性空,不如實知依他有故。
即依此叁性 立彼叁無性
此叁性者,即是此前所說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性。叁無性者,一、相無性。二、生無性。叁、勝義無性。如後自解。今且總說,即依此前所說叁性,立彼後說叁種無性。如其次第,配立可知。
故佛密意說
由是道理,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說密意言,顯非了義。
一切法無性
謂後二性,雖體非無,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即名爲遍計所執。爲除此執,故佛世尊,依彼叁性有體無體,總密意說叁種無性。此中一頌,先總解意。
初即相無性
謂依此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
次無自然性
依次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如太虛空,雖遍衆色,而是衆色無性所顯。今此亦爾。雖遍諸法,而是我法無性所顯。此中一頌,別解叁種無性。
右五頌,廣由假說言。以上明唯識相訖。
此諸法勝義
唯識體相,已如前說。今更應說彼唯識性。此性,即是諸法勝義。是一切法勝義谛故。諸法所攝,有其二谛。一、世俗谛。世,謂覆障。可毀壞義。俗,謂顯現。隨世流義。谛者,理也。二、勝義谛。此性真實,是最勝道所行義故。勝于一切世俗谛故。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亦言,顯此複有多名。前名勝義,此名真如。更有多名,此不繁引。
即唯識實性
言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虛妄。謂遍計所執。二者,真實。謂圓成實性。爲簡虛妄,今說實性。複有二種。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爲簡世俗,今說實性。如是實性,不離唯識,故言即是唯識實性。
右一頌明唯識性訖。
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如前所說唯識相性,要漸修行,方能悟入。故下五頌,明所悟入,有其五位。一、資糧位。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抉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爲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順抉擇名,如下位釋。
于二取隨眠 猶未能伏滅
藏識,故得此名。此位菩薩,于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散心時多。定心時少。故于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此二取言,非即二取。執實二取,名二取也。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二、加行位。于此位中有四加行。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抉擇分,順趣真實抉擇分故。抉擇,是智。抉,簡疑品,彼猶豫故。擇,簡見品,彼不擇故。疑品擇而不決。見品決而不擇唯此智品名抉擇分。在見道位,此無漏故,得真實名。今此位中,暖等四法,順趣彼分,名順抉擇分。行相同彼故名爲順。欣求往故名爲趣。立名者,以近見道故。即是見道之加行故。雲何暖頂忍世第一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遍知此四,離識非有,識亦非有,名如實智。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位暖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相故,立明得名。即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暖。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爲頂位。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複名頂。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甯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爲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如是四法,空能所取,非無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叁,通達位。加行,無間,聖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無得不思議
四,修習位。無得,於此位中,爲斷余障證得轉依,複數修習無分別智。此智遠離所取能取,故說無得及不思議。或離戲論名爲無得。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是出世間無分別智。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取隨眠是世間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
舍二粗重故
二,謂二障。一,煩惱障。障大涅槃。二,所知障。障大菩提。二障種子,離粗重名。性無堪任,違細輕故。今此位中,由數修習無分別智,令彼永滅,故說爲舍。
便證得轉依
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依。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爲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舍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舍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然今此位,說能證得,非已證得。因位攝故。
此即無漏界
五,究竟位。此究竟言,略有二義。一,簡前四位名究竟。二簡二乘名究竟。二乘雖得菩提涅槃,非究竟義。非高勝故。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識藏義。此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
不思議善常
此轉依果,又不思議,超過尋思言議道故。微妙甚深自內所證故。非諸世間喻所喻故。此又是善。白法淨故。清淨法界,遠離生滅極安隱故。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巧便故。二種,皆有順益相故。違不善故。俱說爲善。此又是常,無盡期故。清淨法界,無生無滅,性無變易,故說爲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無斷盡故,亦說爲常。此中所說清淨法界,即轉依中大涅槃果。四智心品,即轉依中大菩提果。言四智者,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叁、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此二解釋,下皆准知。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此又安樂,無逼惱故。清淨法界,衆相寂靜,故名安樂。四智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此二自性,皆無逼惱,及能安樂一切有情,故二轉依,俱名安樂。二乘所得二轉依果,唯永遠離煩惱障縛。無殊勝法故,但名解脫身。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十力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清淨法界、四智心品五法爲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
右五頌,明唯識位訖。
《唯識叁十頌诠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