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物理與唯識

  物理與唯識

  本來我是決計不在這個方向上再說什麼了,但是看起來現代科學尤其物理學的知識或概念已經越來越影響到人們對佛法的理解。現在的講法師真正悟道見道的少了,而且都免不了要拿物理學的概念與佛經中的概念相比較。其中的錯亂或望文生義在所難免。其一個原因自然是現在的講法師真正懂得物理學的幾乎沒有,另一個是講法師多有教無觀,情解文字的多,從教起觀,有教有觀的少。雖或有觀,不依教觀或有相無宗,有宗無相,以至于其所講所觀皆是似現量似比量,同類的量換個詞就認不得了。這種情況,給初學的人理解學習經教造成很大困難。說實話,我本來是想在這個問題上作一點什麼的,但慚愧的很,自己是于教于觀都差得十萬八千裏,是教亦不通,觀也不會。但又感慨人們在這方面的無力,不得已強起濁識,就自己對佛學與科學方面的一點微薄的了解,提供它們之間相類似概念或事相上的對較,這種對較並不准確,但或可強差人意的起到抛磚引玉,漸次滲透通貫的作用。所以我姑息自己的愚淺,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在你我之間交流。

  前面已經說過八識中前五識與第六識和物理學動量與坐標之間的可對較關系。那麼第七、第八識呢?與物理學的概念有沒有可對較概念。我的看法是有。第七末那識對質量、第八識對能量。由第七識量屬非量、性惟無記,如質量,它與物體的形色狀相無關,唯恒審思量執持爲用,七識的這種特 征與質量相類。且七識爲前六識的依止,質量在動量和坐標的表示中也是相類的地位。動量和坐標都必須依附質量才有物理意義。第七識唯依第八識轉,經論比喻第八識如庫藏,第七識如守庫人,此與質能關系式也相類較。第八識爲種子藏,所以與它對較的能量,應是能量本征值函數或本征值,也即能量的分布形式,在佛經中叫現量。能量的生成轉換,叫生住滅。也可以用來作功,佛經稱現行。第八識爲本識,其余七識爲轉識,諸識相互熏習,變現境界,又由唯此第八識無覆無記,于諸心所唯具五遍行,前七識雖也有能緣之功,如耳識聞聲,用其所緣塵來命名其能叫聲能,不象第八識不論什麼形式的都能攝在其中,故獨與能量這個概念對較。這樣能量、質量、動量、坐標,就如八識心王于唯識一樣是物理學的最基本概念。其它一些附屬的概念也相當于唯識中的心所。此外大種也可攝于八識,四大也可以作爲根與前五識之根合論。

  而要區別物理學與佛學的關鍵,在佛學中得看唯識的觀所緣緣論。所謂外性無性,五識所緣五塵,即五識之相分,是不能作爲能緣的。用物理學的概念講,就是從所謂的外部物質中找不到能量這個東西,也即找不到能量的體。正是在這個結骨眼上,佛學才發闡唯識唯心的真理,唯識雲:唯有識無有境界。因爲所謂的外境無自體無主動性,所以只是識的相分或表相。就像電視圖像與電流關系,那個圖像看起來會動,但它並沒有主動性。由于外物中找不到能緣之量,所以必須消舊自性,必須自證。唯識言諸識四分,所謂相分即所緣,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此後叁項可以做爲能緣之量,合爲一分,叫心自性。

  從現代物理學,我們還知道能量實際上是不生不滅的,是守衡的。無生無滅,本來是要將之作爲能動性的,能緣之量或體的,這個無生無滅,把能動性給否定了,所以說畢竟性寂,畢竟體空。于是性相雙泯。然體雖寂而能照相,相雖空而能顯性,于是性相雙存。所以那個相看起是有,但不可言其有。這個性,覓之了不可得,卻不可以言其無。只有如此,才能生大用,藏無量功德。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若非有爲有,是有情衆生,有即有礙,二乘偏空,不能堪大用。而物理學由不能體歸自證,只能開物,不能度情。

  就佛學而言,那個生空,即我空之理好理解,但法空難理解。就物理學而言,那個法空好理解,但我空或生空之理卻難理解。爲什麼這樣說呢?比如把聲音變成圖像,圖像變成聲波不是難事。但佛法中的二乘人,是不懂得用眼來聽聲音的。另一方面,物理學要改變外面的環境他認爲必須作功消耗能量,而佛學中的小乘人都可以隨意的不費力的變水變火。問題在哪裏呢?科學不知道歸體,所以得不到真正的能量來源,科學家甚至也知道真空不空,但他不知道真空不是虛空,而是自性體空,二乘人知道能量的來源,但不了法空之理,于真空不空,不能融通無礙。

  第七識是執取的,乃止第八識,離開仍複執身,故人死後,身體尤存,所以說身是現在土,土是過去身。至于其剛死時,身形不變壞,乃是由于身形是不共中的共,也即有他人識的作用。但由于自識離去,他識僅能變形不能變根,所以沒有了五識的功能。有的人認爲人死後,當器官不變壞時,五識還有余識,器官移植還起作用,而其實,並非有余識,而是病人的某個器官之不能用,只是缺少某些緣而已,並不是缺少識和根,器官移植只是提供了緣,並不是提供識和根。

  再一個就是經中講的四大種和微塵。四大種也是心識的妄想功能,所造色,也是“似色”的意思,或者這樣講,不能說色有四大功能,而是四大因緣和合造色,色是表相,四大種才是能緣之量,再一個就是微塵,要知道佛經中的微塵,是從提供觀想的方便而建立的,類似物理學中的思想實驗,並非真有微塵是和合成萬物的基素,甚至象波爾都不認爲微塵是實有。所以當碰到這些概念時,觀念要明確。心王心所,都是識,與八識一樣是心的功能,只是八識功能優勝,所以才稱爲心王,其它如隨王之諸候,不論是王還是諸候都是因緣生法,當體皆空。另一層意思是心所與心王相應。如其心所之善惡相應在不同的心王,但心所也如心王一樣有了別作用,所以說是識的功能。由此看心所中的所,更多是所屬之意,而非所在。如色有紅黃藍黑等之說,更多是所屬之意,而非所在。如色有紅黃藍黑等之說,某個心是什麼心呢?是善的,或是惡的。具有所在意思的是四大,但要注意這個所在是識自己攜有的,就象旅行時攜帶者帳蓬一樣,第八識中有四大種子,由業力故長成四大,就象把帳蓬給支撐起來一樣,或者象畫,其中的地水風火是畫的一部分。

  所以要知道法相法數,都是隨順建立,就體皆空,畢竟無所有,所以說要順教而觀,消歸自己,乃止諸相遣盡,即智亦不得,是根本智。于根本智後,複爲教化衆生,隨順衆生妄想,建立諸智,所謂後得,所以後得智之施設是與識數相當的,由悲心護念假名建立,畢竟不得,那個根本智,無分別,故無相分。而後得智,隨順分別,有相分。但由了諸相當處出生當處即滅,故不從相取顛倒執著,如永嘉之謂六祖曰:分別亦非意。六祖贊曰:深得無相之旨。根本智之得即空觀,隨順建立分別智,即假觀,即諸建立畢竟不可得,即真實觀,所謂一心叁觀。而所謂漸修,即漸次遣境存識(境無識有),舍濫留純(舍相留見)、攝末歸本(攝相見歸證分)、隱劣顯王(隱心所顯心王)、遣相歸性(人法無我)。這個漸次修習很繁很難的,極易退卻,禅宗那個頓,但若非最上乘人,又極易落入龍侗之中,如現在人參禅,一說法相,便暈頭轉向,卻不思六祖壇經中有關法相的八句偈,何等的幹脆透轍。天臺宗的止觀那個一心叁觀是圓。但不論是圓頓漸,其實就修而言都是逆,如楞嚴經講,如來是順而下化,諸菩薩于諸地是逆迎而上。就修門而言,唯淨上念佛法門,是順修,其它的即使頓教,也是即心趣佛,這個法門以果佛爲心,直順下化自心衆生。

  那麼什麼是人法無我呢?八識雖相互爲因緣,但畢竟無主宰,其各識自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六根亦稱六自在王。所謂執我就是七識恒執八識見分爲我,並以之爲諸識主宰,妄以爲能,致使八識常輪諸趣。若然遣相歸性,歸性體空,無實主宰,于一念心性自有六根功能,常自在照用,無須什麼東西來管理。而凡夫所執以爲我的東西,也並不是在八識之外另有東西,而只是于諸識種子常起分別執著習氣,習氣串習,不得自在,似有所縛,其實只如習染煙瘾,並非煙味有力如線能爲牽引。又諸識之間互爲因緣,業果異熟,其習氣使碾轉于其間順其欲習則樂,逆之則苦,殊知欲習原爲苦因。故所謂修道豈有它也,使其往昔欲習生,而離欲之習熟而已。此叁平之謂韓愈,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所謂定即離欲,離欲則反觀往昔欲習原空無所有即智也。

  能寂、體空、相幻,唯識的說法,有點象解方程組,用消元法,先消相分,然後見分,然後自證分,最後證自證分,消完後再各各現量出來。那個正確的解法就叫真比量,那個錯的解法叫遍計所執,不知道各量都是因緣相生相互爲依緣的,而是隨情遍計輸入相同或不同的量,又不了變化是因緣所生,對所生又執以爲實,從而得出有漏的果報。所謂無漏當體即空,直是現量,乃止四分,消元之法,亦是因緣生法,所謂縛解無二路,中間無實性,若執四分,解法爲實有又翻成遍計,故畢竟不得,有漏無漏畢競不得。

  唯識的道理,可知、可修、可證。可知即因,可修即緣,可證即果。信解爲因,諸波羅密爲修行,諸智即果。證是證其所知所信,故因果不二。因果不二,亦無不二,須仗緣起修,便有理事、根境、聖凡生佛、自他等修習因緣。萬法緣起,還是從緣,消歸自性,怎麼消,就是“代換”,以識相分代境,由見分代相分,以自證分代見分。如《金剛經》即是一步一步用經乃一四句偈去“代換”各種有爲福德或相及見,將心住在一四句偈或經或經名上,如如不動,即是止,不住而觀諸法如幻即是觀,止觀雙運,一行叁昧,即禅那。《金剛經》又名能斷般若,能即果智,斷即果斷,乃是諸佛法身無盡功德,衆生一切習氣過患皆能依彼而轉是能是果智。依止清淨如如不動,即果斷。由此看稱名念佛與此理同,用一句阿彌陀佛將一切事事理理全代換下來,所謂都攝六根,是依果智轉,如如不動淨念相繼,即果斷。果斷者,…

《物理與唯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