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談唯識學的優異特點(唐仲容)▪P2

  ..續本文上一頁攝受有情方面,力行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的六度。在實證方面主張能觀智與所觀境二俱現前,如如相應的現嘎,而徹底劃清百物不思、萬念俱泯、外道無想定的界線。

  其次,唯識根據內因緣力變現諸法的規律,始終是沿著波浪式的向前發展。因之,在學佛的進程中自然會有許多的過程位次,這就形成有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究竟五位;而在時間上自然須經叁大阿僧祗劫乃能圓成佛道。其間從發心至見道爲第一阿僧祗劫;從修道中初地至第七地,爲第二阿僧祗劫;由七地以去,直至成佛,爲第叁阿僧祗劫。因爲唯識是最偉大的思想論,在行持上自會有與之相應的遠大規模,比如人間將從事最巨麗的建設,就一定要有最充分的准備和相當長的時間安排,才能達到目的一樣。

  唯識主漸修,成佛須經叁大阿僧祗劫,其理由須詳辨之如次:

  (一)唯識認爲修菩薩行學佛成佛,主要在于破我法二執,斷煩惱所知二障,根除二取隨眠。爲了達到這一目的,時間短了不行,故必須經曆叁大阿僧祗劫,方能成佛。具體言之,在第一阿僧祗劫中,資糧位依聞思智修四攝六度;加行位依于定境修四尋思、四如實智;如是二位只能摧伏分別我法二執及分別煩惱所知二障的現行,不能伏滅其隨眠。至見道位始斷分別我法二執及分別煩惱所知二障。在第二阿僧祗劫中,初地極喜,由得根本後得二無分別智,斷除異生性障;二地離垢,著重修戒,斷邪行障;叁地發光,著重修定,斷暗鈍障;四地焰慧,修菩提分,斷微細煩惱障;五地極難勝,雙修世出世道,斷于下乘般涅槃障;六地現前,順逆觀十二緣起,斷粗相現行障;七地遠行,勤修無相觀,斷細相現行障。以上數地隨其次第,漸斷第六識中俱生二執二障,在第七方始斷盡。在第叁阿僧祗劫中,七地後開始伏斷第七識中俱生二執二障,至八不動修無功用行,斷無相中作加行障,而頓除第七識中主要俱生二執二障隨眠;九地善慧,修四無礙解,斷于利他中不欲行障;十地法雲,具大法智雲,斷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至究竟位,如來入金剛喻定時頓除賴耶識中一切最極微細的雜染法種,而染分第八識由此消失,第八淨分無垢識與大圓鏡智同時現前,而圓證佛果。

  (二)唯識教認爲識之一名總攝一切有情所有諸識及其不離識法,雖有情之間各證一境、各一宇宙,而彼此之間雖不作親因,卻互作增上;雖不作親緣,而能互作疏緣。由斯彼此互相依存,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故任何一有情都離不開衆有情而獨自生存。如以人言,無衆生則無父母,而身從何來?倘生之後若無農、工、商、賈衆多有情,則衣、食、住、行所有資生衆具從何來?故依唯識理學佛,首須以一切有情爲我,報衆生恩,時時與其樂而拔其苦,說法開導,使一切有情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同時在長期度生中觀空破執,無我、人、衆生、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時時刻刻運同體大悲,行無緣大慈,故必須用最長時間來悲智等運,福慧雙修,才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否則沒有長期修行,將會落入小乘,迅速入滅,而永無成佛之期。故唯識主張成佛必須叁大阿僧祗劫。

  (叁)叁大阿僧祗劫成佛,是如來依人類的時間而說,其實時間長短沒有絕對的標准,忉利天一晝夜,人間五百年,極樂世界一晝夜,人間一劫。蜉蝣朝生而暮死,在它是一生,而人間只是一日;蟪蛄春生而秋亡,在它是一生,而在人卻不過半載。學佛若見道者,他對時間可以久暫隨心,毫不固定。《維摩诘經》講:若有人須長時得度者,菩薩可以演七日爲一劫;若人須短時得度者,菩薩可以縮一劫爲七日。況入道菩薩有大福德、有大智慧,神通自在,見煩惱爲菩提,觀生死爲涅槃,即于世間而得出世,雖在叁大阿僧祗劫中修自覺覺他的勝行,而常常樂在其中,不欲速入涅槃,所以地藏王菩薩常發願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是則叁大阿僧祗劫,菩薩視之,何久之有?

  (四)學習唯識,既需精進勇健,更需方便善巧。因爲唯識主要講內因緣生一切法,諸所緣境皆識隨因緣勢力變;諸能緣識亦皆識隨因緣勢力變。《般若經》雲:“若知緣生,則知法性;若知法性,則知空性;若知空性,則見導師。”所以然者,緣生諸法離開生起它的因緣,則其自性了不可得,是爲自性空。若因緣和合,雖有相狀,但卻如幻非真。因其能生他的因緣亦從因緣所生,時時變易,刹那不住,故其所生幻相之法亦刹那生滅,無有定法可得。既無定法,則本無我法,而一空一切空,萬相自如如,能緣所緣了不可得。由是則眼見色時,無眼可得,無色可見,耳聞聲時,無耳可得,無聲可聞,乃至鼻嗅香、舌嘗味、身觸塵、意了法、末那執我、賴耶內變根身、外變器界,亦皆能所俱空,不可分別言說。若爾,則于一切唯識相上見唯識性,而即有即空,性相一如。學者初依聞思慧深入通達此理,而于實際生活上時時行之,念念體認,自會有一定真參實悟,而得受用一定的法樂,准理可謂之爲“頓悟”。既有真參實悟的妙境,自會隨本願力興同體大悲,行無緣大慈,而自覺覺他,廣度一切有情,並在長劫度生中了知我空法空,幻人度幻生,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非法相,功夫純熟,自會言思道斷,心行處滅,而得根本無分別智及後得無分別智,達到見道登地。這時更有廣大福德因緣、神通智慧,自在無礙地長期廣度十方衆生,在度衆生中廣修淨行,集積無量福德智慧,准理可謂之爲“漸修”。在這種長期生活中,依唯識修行者,自會安住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無相禅之妙境中。當其寂而常照以度衆生,即是《金剛經》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其照而常寂以安住實相,即《維摩诘經》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時時刻刻妙契中道,不取不舍,不增不減,是即《瑜伽》所說之“善取空”。這樣一來,世間即涅槃,度生即菩提,頓悟漸修融爲一體的叁大阿僧祗劫,菩薩視之,既非長久,亦非短暫,而只不過是一場自覺覺他有意義的夢而已。如是忘時、忘年、忘劫的修持,自會覺行圓滿,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惠能大師說:“于一切阿飛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不取),修一切善法(不舍),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正是此義。學唯識者,能如是知、如是見、如是通達、如是行持,就算真正不是“心迷唯識轉”,而徹底是“心悟轉唯識”,妙!

  以上是唯識在行方面的優異特點。

  四、唯識果

  唯識所講的果,最極殊勝、最極正確、最極圓滿,充分體現了大乘佛法博大精深、微妙難思的境界,茲且以兩方面加以顯示:

  (一)“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是緣生的基本法則,也是貫通世出世間的普遍真理。唯識始終抓住緣生這一基本法則和普遍真理,而在所秒年個2的果上顯示出圓融無盡的勝況,放射出五色斑斓的異彩。它堅定不移地根據叁時深密了義教,主張法是一乘,種性有五,若彼有情具備如來種性,即能成就一切智智,實證諸法“如所有性真實性”、“盡所有性一切性”的真實義,而成就圓滿大覺。有圓證一切真實性、具破我法二執的大覺,自然會有與之有別的但順逆觀十二緣起,證得我空,不達法空自悟成道的辟支佛果;也自然會有既與大覺有異,又與中根有別,但觀苦、集、滅、道四谛,蘊、處、界叁科,聞佛聲教,通達我空,不達法空的阿羅漢果。有定性叁乘有情,自然會有與之相反的不定性有情,而隨緣或證阿羅漢果,或證辟支佛果,或證圓滿佛果。既有能決定出離叁界、證離系果的有情,就自然會有與之相反絕對不能出離世間的人天乘種性有情;他們只能盡最大努力,止惡修善,上生人天,報盡還墮生叁塗,複遇善知識開導,又得報盡上生人天,而始終只能得人天福果。由于唯識在果方面的講述非常具體,而又全面,從而顯示出無漏界諸佛如來的世界圓融無盡;獨覺聲聞二乘的世界圓融無盡;世間異生的世界亦圓融無盡;諸佛如來入世化導有情無窮無盡;世間有情聞法修道,順趨出世,亦無窮無盡。由斯顯示出整個法界無滯無礙,而變異無窮;同時也顯示出緣起性空,實我實法了不可得,一真法界的無始無終、無邊無際。

  (二)唯識堅持有爲緣起,主張諸行無常,法無定法,一切世出世間有漏無漏諸果,皆隨人們如何造作而定。因之,大乘菩薩必須以大雄無畏的勇氣,積極有爲的精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斷前進,以攀登最高理想的頂峰,實現至真至善至美的生活境界,徹底從人生宇宙根本上進行棄陳創新的轉依,這種轉依,有顯著的兩點:首先是從能認識、能受用的識或智上徹底舍棄以八識心王爲主的虛妄性、有漏性的唯識,認真轉得以四智爲主,淨心、心所爲輔的清淨性、無漏性的唯智,也就是成就一切智智的“大菩提”。其次,在所通達、所受用的生活境界上,徹底舍棄以顛倒夢想、衆苦逼惱的長夜沈淪生活;認真轉得大自在、大解脫、至極美滿的生活,也就是不住無爲、不盡有爲的“無住涅槃”。

  所謂大菩提,就是四智相應心品,及其由智所證得、所變現的法報化叁身。諸大乘人由于叁大阿僧祗劫廣修戒、定、慧叁學及布施、持戒等六度,積集無邊福德智慧,至覺行圓滿,徹底舍去受雜染法熏,持雜染法種,生起世間的第八阿賴耶識,轉得持清淨法種的“無垢識”及廣現無量清淨身土智影的“大圓鏡智”。轉舍恒審思量、執藏爲我的第七末那識爲自他平等、染淨平等的“平等性智”。轉舍虛妄分別、顛倒造作的第六意識,轉得善觀諸法自相共相及有情諸根勝劣,廣度衆生,施大法雨的“妙觀察智”。轉舍但有感性認識而無理性分別的前五識,轉得普現叁類化身,成就如來所應作事的“成所作智”。如是四智,各以清淨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及自淨識,二十二法爲助伴,是之謂“四智相應心品”。四智中大圓鏡智證得無量無爲功德的“法身”及“土”,並變現親自受用廣大法樂的“自受用報身”及“土”,平等性智變現度濟十地菩薩的“他受用身”及“土”。妙觀察智廣說法要,度濟無邊衆生,成所作智對地前菩薩、聲聞、獨覺、人、天乘者以及叁塗衆生,隨其所應而現示或千丈、或丈六、或隨類的種種“化身”,以廣度一切有情。

  所謂無住涅槃:唯識認爲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皆因緣生,緣生之法隨因緣生、隨因緣滅、隨因緣變異,自性空寂。一切法自性空寂,則整個宇宙就形成一無相之清淨相,即是“真如”,也就是“自性涅槃”。衆生爲無明所盲,不達此一相無相之清淨相,即“真如在纏”,而人們不能實證和受用諸法本自空寂之自性涅槃。若其人以般若智通達一相無相之清淨相,則“真如出纏”,而此自性涅槃就成了人們實證和受用的生活境界。諸大乘人始終堅持悲智等運,由大悲故,不舍世間,不住涅槃;由大智故,不舍涅槃,不住世間。不盡有爲長期度生,于世間法不取不舍,心無所住,而諸法空寂之自性涅槃,便因其爲般若所證受,而成了大自在、大解脫之“無住涅槃”。

  由上面所述第一點觀之,唯識堅持此有故彼有的緣生基本法則,隨順自然規律,而有世出世間、有漏無漏種種果相差別,是唯識在所講果上既全面而又最具體的殊勝。從第二點觀之,無漏佛果既有叁身四智的大菩提,又有大自在、大解脫的無住涅槃,佛身淨土至極莊嚴,生活受用至極美妙,是爲唯識在所講果方面最極高尚,而又最究竟的殊勝。

  以上是唯識在果方面的優異特點。

  五、略談個人體會作結

  從前面所講唯識的教理行果各方面看,可見唯識是至正、至中、至極究竟圓滿的聖學,若人們精讀細究,掌握其精華,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一定可以使其心靈淨妙化、身口意叁業規範化、整個生活自在解脫化。若以此自修教人,自覺覺他,展轉增上,互相促進,定可能淨化人類,而實現人間淨土。可是要掌握唯識教理的精華,就必須多聞熏習,深思熟慮,本著“依義不依語”的聖言,而方便善巧,擇優取精,才能在研究上歸化境,達到“心悟轉唯識”,而有著真參實悟的受用。

  筆者往昔從教理上研究唯識,只知在語言文字上求,學佛不知如何下手,沒有受用,常覺歉然。繼後悟到唯識是講內因緣生一切法的識變,而形成一套至完美的有爲緣起說。一日偶讀《中論》“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兩頌,再與講內因緣生一切法的唯識理相融合,深入人們的身心及一切生活活動,無一不是因緣所生之法;整個宇宙萬事萬物,亦無一不是因緣所生之法。緣生的東西當因緣聚會時,便有許多因果關系總合所形成暫有的相狀;但這種相狀生滅無常、刹那不住,無有定法可得,內而于人們的身心性命找不到實有的我,外而于宇宙間萬事萬物找不到實有的法,由斯深達緣起性空,而悟入諸法實相。後又從《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諸句;《六祖壇經》“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以及《維摩诘經》“不舍妙道現凡夫事”等聖言,結合《瑜伽》善取空者,于法不增不減,不取不舍義相融貫,而找出與緣起性空的諸法實相相適應的扼要修持方法。直言之,即是不取不舍。因爲一切法既是緣起性空,則有幻相,而無實體。有幻相故當在現實生活上以大雄無畏的精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毅力狠抓因果,作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事,以不舍。同時又當根據一切法本性空寂,我不可得,法不可得的勝義,而遠離分別執著,以不取。在長期現實生活中,無論穿衣吃飯、走路睡覺、工作學習的各個方面都不取不舍,時時處處內不見我,外不見法,整個宇宙融爲一體,如淨虛空,空闊無邊,而又內外明徹,覺光朗照,隨感隨應,直往直來,當言而言,言得如理,言了便了;當行而行,行得合度,行了便了。這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具體景象,恰正是親證諸法空寂的自性涅槃,也可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無住涅槃的具體受用。由是依緣起性空的勝義,通達一切現實生活的形成和實質,又以不取不舍的殊勝方便,使一切現實生活呈現出至真、至善、至美的殊勝景象。此中至極微妙的理境和至極殊勝的正行,願與舉世之無量有情共證共勉,以弘揚能體現大乘佛教偉大精神的唯識,而實現優美的人間淨土。

  

《談談唯識學的優異特點(唐仲容)》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