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九大要義▪P2

  ..續本文上一頁若經》所講的“一切法無性”及“空無自性”是有密意的,決不能僅從字面去理解。對于“一切法無性”的思想,唯識經論通過“叁無性”來理解: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這叁無性正是建立在叁性的基礎上。

  第一、相無性。根據遍計所執性建立,即遍計所執性的體相是沒有的。第二、生無性。根據依他起性建立,因一切皆是緣起,所以無生。所“無”的是自然性,相當于中觀否定的自性。所謂自然性,即不依賴因緣産生的自性,從依他起性的角度審視,

  叁、八識

  八識是唯識學的基本理論,也是修學佛法的重點。在修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將重點放在經教上。事實上,經教只是方法、手段。正如禅宗所說的標月指,經教是手指而非月亮;又如過河舟,經教是渡船而非彼岸。那麼,學法重點何在?正在于我們的心。

  佛法中,關于心的教法極多,既有真心說,也有妄心說。早期的阿含聖典及部派佛教的阿毗達磨,如《俱舍論》、《大毗婆沙論》等,對心的分析已非常詳盡。但在聲聞教法中,關于心識的分析一般只討論到六識爲止。至于心所的區分,《俱舍論》講到四十六種,不論數量還是名稱、分類,都與本論有所不同。

  唯識學屬于妄心說,著重對于妄識的分析,尤其是關于八識、五十一心所的闡述。玄奘叁藏曾撰寫《八識規矩頌》,全論由十二頌組成,每叁頌爲一組,分別對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進行闡述。前二頌說明識的雜染狀態,後一頌說明轉識成智後的情況。此外,《百法明門論》、《成唯識論》對五十一心所都有詳細論述。這些,都是我們了解八識、五十一心所的重要資料。

  八識的前五識爲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于有情認識世界有共同作用,故玄奘叁藏在《八識規矩頌》中將前五識合爲一組進行說明。我們的眼睛觀察世界、耳朵聆聽聲音、鼻子呼吸氣味、舌頭品嘗食物、身體感受外境,正來自前五識的作用。但前五識的作用非常短暫,僅限于現量,所謂現量緣境。現量,是我們對外境還未産生判斷、未賦予名言時看到、聽到的,其特點爲現在、現前。

  前五識所緣,既非過去境界,亦非未來境界,而是當下境界。同時,所緣必是現前而非他方境界,且在緣境時不具判斷作用,不帶任何名言。比如我們看到一張紙,但還不知這是什麼,尚未賦予任何概念時,是前五識在作用。若看到一張紙並知道這是紙的時候,便已進入第六意識的作用。

  意識非常活躍,前五識的作用,都會介入第六意識。造業,是意識的作用;修行,同樣離不開意識的作用。學習經教須如理思惟,這就有賴于意識的參與。不少人一說修行,便大談無分別。此說固然不錯,但對未生起聞思正見者卻非常危險。凡夫皆處于遍計所執中,唯有依正思惟樹立正見,才能改變這種生命的錯覺狀態。否則,便不能從無始無明中走出來。唯識宗修行所談到的四尋思、四如實智,正是以佛法智慧重新審視世界、認識人生。這一階段在唯識宗屬于加行位,于修行尤爲重要。

  前六識不僅是大小乘共通的,且世間的哲學、心理學也多有涉及。而唯識學自身特有的,是對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的分析,其活動屬于心靈潛在作用,是我們意識不到的。而前六識則是意識範疇,凡我們所能感知的,皆屬前六識及與之相應的心所。西方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潛意識的學說,事實上,佛法早有關于潛意識的闡述。此外,榮格和弗洛姆除繼承弗洛伊德的思想外,多少也受到佛教的影響。

  第七末那識,和第六意識之名有相似之處。“末那”漢譯爲意,亦名意根,其特點是執第八識爲我。我們雖不是聖賢,但也不是時刻處于妄想的造作中,爲什麼擺脫不了凡夫身份?原因就在于第七末那識。其特點爲“恒審思量我相隨”,即時刻追隨並執著阿賴耶識。它對阿賴耶識的愛和執著,一直要持續到八地菩薩才徹底放棄。事實上,阿賴耶識並不是“我”,但末那識卻以“它”爲“我”,導致無盡的生死流轉。末那識執阿賴耶識爲我,並非執著外在色身。我們能感覺到的執著,無論是執色身、地位爲我,還是執職業、身份爲我,都是意識的作用。末那識執阿賴耶識爲我,非意識所能感覺。末那識所以會産生這種錯覺,是因不共無明和俱生我執與之相應。它們時刻潛伏于生命中,即使在熟睡、暈倒、無想定等前六識不産生活動的特殊時刻,仍使我們羁留于凡夫狀態無法超越。所以,末那識對于凡夫身份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不僅如此,它還會影響到前六識,使其以自我爲中心。末那識具有兩重身份,作爲意根,它是意識生起的俱有依;作爲染汙意,它是前六識生起的雜染依。

  阿賴耶識爲第八識,也是根本識,即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一切法生起的根本。阿賴耶識漢譯爲藏識,以其無法不含,無事不攝故也,含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叁義。

  所謂能藏,是因阿賴耶識具有存儲作用。就像超容量的倉庫,收藏著我們無始以來的生命經驗,包括現在所說的每句話,所做的每件事。在客觀上,我們的所作所爲很快會成爲過眼雲煙,但在心靈投射的影像卻將熏習成種子,持續不斷地産生影響。我能在此講唯識,是因爲學過唯識,對這些問題有過思考。若不曾學過,倉庫裏沒有相關儲存,就無法調用出講課所需的信息積累。在座的同學們也是同樣,若能聽懂,是因爲具有相關知識,若半懂不懂,則是因爲阿賴耶識儲存的信息量還不夠。可見,阿賴耶識作用有兩方面:一方面,收藏著無盡的生命經驗;一方面,爲現前的心理活動和行爲提供信息。

  此外,阿賴耶識還擔任著生命延續的載體。在生命流轉過程中,需要一個承前啓後的過渡,阿賴耶識正是扮演這一角色。按照唯物論之說,人死如燈滅;按照一般宗教理論,則須安立靈魂或神我,由此造業、受報。但佛教強調的是無我,這在認識上就會有一定難度

  四、唯識

  唯識宗,顧名思義,是依諸法唯識的思想建立。從其主要論典《成唯識論》的名稱也可看出,核心思想爲成立“唯識”。我們知道,世界由精神與物質兩大元素構成,從哲學角度來說,即認識與存在。而唯識宗探討並解決的,正是認識與存在的關系。

  認識和存在(或曰精神和物質)究竟是什麼關系?關于這個問題,唯物論和唯心論的觀點截然不同。唯心論認爲:物質現象皆爲心的産物;唯物論則認爲:意識是物質的産物。對此,唯識宗提出了“諸法唯識”的不同觀點,即我們所認識的對象沒有離開我們的認識。換言之,我們所認識的一切,皆是自己內心顯現的影像。

  唯識思想的産生,首先來源于大小乘經典,如前面所說的六經十一論,闡述了一切所緣境界皆由自心顯現的原理。其次,來源于祖師們的修行體驗。無論在小乘或大乘禅觀中,隨著觀想深入,便會出現相應境界,如修火觀、水觀、日輪觀,或觀佛像、觀西方極樂世界等等。一旦觀想成熟,所觀境界即能顯現,如對目前。八地菩薩更可隨著意念轉變境界,將海水變爲酥油。這一切,說明任何境界沒有固定不變的特質。在凡夫眼中,世間是千差萬別的。而契入空性後,以無分別智觀察,一切現象了不可得,便不存在差異了。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一切境界皆唯心所造。這一思想爲大小乘共有。那麼,如何成立唯心?我們的心又是如何顯現外境,如何展開宇宙人生的呢?關于這些疑問,唯識宗有極爲詳盡的說明,那就是“一能變”和“叁能變”的思想。

  所謂“一能變”,指八個識中唯有阿賴耶識是能變。所謂“叁能變”,指八個識皆爲能變。《唯識叁十論》代表著“叁能變”的思想,以第八識爲初能變,第七識爲二能變,前六識爲叁能變。關于如何“變”的問題,又分“因能變”和“果能變”兩種。因能變,指一切法的生起皆有其因,無論八識還是一切境界的生起,都離不開作爲種子的因。種子現行後,才能顯現心法和色法。前五識的種子現行後,有前五識的作用,第六識的種子現行後,有第六識的作用。

  每種識在作用時,又有能和所兩方面。能,爲能認識的作用;所,爲所認識的境界。眼識作用時,我們看到了色。其中,能夠見色的是見分,即“能”;所看到的色是相分,即“所”。你們聽到我的聲音,能夠聽的耳識是見分,所聽到的聲音是相分。除識之外,每種心所也包括見分和相分兩方面。比如貪,能貪是見分的作用,所貪對象則是相分。貪的見分和相分,皆需種子才能産生活動。見分和相分同時産生並相互關聯,有見分時一定有相分,有相分時也一定存在見分,說明能認識的心和所緣境密不可分。由阿賴耶識的種子生起諸心、心所的活動,爲因能變;而心、心所生起時,各自于自證分上呈現見分和相分,爲果能變。

  通常,我們覺得外在境界是客觀實有的。但唯識學告訴我們:我們所緣的一切境界皆是自心顯現,不曾離開我們的認識,從而否定人們以外境爲實有的錯覺。

  五、種子、種性

  種子說是探討萬法生起之因。各種宗教、哲學在解釋世界現象時,必然關注世界形成的原始因素,即第一因。所謂第一因,須具備兩大特點,一是不變的實體,二是能派生他物而不爲他所生。關于這個問題,一神教是以神或上帝作爲創造世界的第一推動力。而哲學觀點有二:唯心論以心爲第一因,唯物論以物質爲第一因。

  唯識學則認爲,萬法生起之因,正是種子。在自然界,萬物生長皆以種子爲因,如稻種、麥種、樹種等。人亦不例外,父母種子的結合,才孕育了我們的生命。唯識學所說的種子,卻另有所指。之所以借用“種子”之名,因爲從出生萬法的角度來說,它和普通種子確有類似之處。唯識學立足于妄識剖析世界。那麼,妄識又是怎樣産生並顯現這豐富多彩的世界?根源就是妄識中儲藏的各類種子。由不同種子的顯現,在我們眼前呈現出世間萬象。現在的世界,比過去時代遠爲複雜,原因就在于人心散亂,妄想紛飛。

  一切現象的産生,…

《唯識學九大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