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統一。就是說,既應看到假說爲不實,同時也應承認假說是對事物的假說,如果連事物本身都否定了,怎麼還能假設?真實必須靠假說來表現。這種統一,名曰“無二”——執假說自性爲實,是有見,說離言自性爲無,是無見,這二見都不應該有,所以叫“無二”。《真實義品》還講到理解真理(無二)的方法,這個方法叫“四尋伺”,即對假說自性作名、義、自性假立、差別假立四個方法。[16]
呂澂先生在這裏說:“他們認爲一切事物、現象都有兩種性質:(一)假說自性,即指人們對事物、現象借助名言的了解;(二)離言自性,即指離開名言的事物、現象的本身。初期大乘否定了執著假說自性爲實有的看法,這是對的,但未否定離言自性。而陷入惡取空的人,則連離言自性也否定了,成爲虛無主義,不僅假名是無,事物本身也是無,總之,一切都歸于無有。”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首先,佛法講“照見五蘊皆空,一切法無我”,什麼時間承認過世間諸法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不借助世間的言語衆生無法得知諸佛的境界,衆生若聽聞佛法即能知諸佛的境界。唯識說:“唯識無境”。這是對凡夫所知所覺的否定。既然佛法連凡夫所知所覺的一切事物、現象都否定了,又怎麼會承認一切事物、現象都有兩種性質呢?其次,如果離言自性是可以用世間的言語表達的話,那麼佛教又何必立離言自性呢?這樣又顯示岀佛教理論的不完美性,即與佛教所說的理論相違。離言自性所要表示的是諸佛諸菩薩無分別智所行的境界是真實不虛的。
叁 真妄的兩個世界
《真實義品》雲:“又諸愚夫由於如是所顯真如,不了知故,從是因緣、八分別轉、能生叁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論文是說諸愚夫即是指凡夫衆生由于無明的遮蔽,不能對真如如實了知。從無明産生八種分別,八分別發生作用,能夠生起叁類現象,能夠生起宇宙萬有。這就是凡夫的虛妄世界産生的過程。分別也稱爲邪分別(相對于聖者而言),是指認知功能、認知過程、認知結果。分別的梵文是vilkapa,此詞的詞根有世界由它演生岀的意義。[17]
凡夫的八種分別是指: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執分別、我分別、我所分別、愛分別、非愛分別、彼俱相違分別。
“雲何爲自性分別?謂於一切色等想事,分別色等種種自性所有尋思。如是名爲自性分別。雲何名爲差別分別 ?謂即於彼色等想事,謂此有色、謂此無色;謂此有見、謂此無見;謂此有對、謂此無對;謂此有漏、謂此無漏;謂此有爲、謂此無爲;謂此是善、謂此不善、謂此無記;謂此過去、謂此未來、謂此現在。由如是等無量品類差別道理,即於自性分別依處,分別種種彼差別義。如是名爲差別分別。雲何名爲總執分別?謂即於彼色等想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設所引分別。於總多法總執爲因,分別而轉。於舍、軍、林、飲、食、衣、乘等假想施設所引分別。如是名爲總執分別。雲何名爲我、我分別?謂若諸事有漏有取,長時數習我、我所執之所積聚;由宿串習彼邪執故,自見處事爲緣,所生虛妄分別。如是名爲我、我所分別。雲何名爲愛分別?謂緣淨妙、可意事境所生分別。雲何名爲非愛分別?謂緣不淨妙、不可意事境所生分別。雲何名爲彼俱相違分別?謂緣淨妙、不淨妙、可意、不可意俱離事境所生分別。”[18]
自性分別是指對所感知的對象隨順世俗串習假立某些不可改變的自性的認知。自性是指內在的性質,非其它的法共有的特征、相狀等。差別分別是指在自性分別的認知之上對其在時、空、屬性、法性等等因緣條件的認知。比如說:此(法自性)是善。此是惡。用邏輯學的觀點來說就是對認知的對象(自性)進行簡單地判斷的認知。總執分別是指對上二分別形成的名言、概念、符號等一類法進行的分別,前二分別的對象是有體的法,而總執分別的對象是一類法或者說是一個集合的概念名言或者說是某些觀念,是無體的法。此叁種分別是人類知識的基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分別是指有漏有取的身或心執著爲我的認知。如:我道理我見、我知、我思的認知。我所分別是指分別除我之外的認知。如:我的狗。愛分別是指對淨妙可意事境的認知。如:産生貪愛的心理。非愛分別是指對非淨妙可意事境的認知。如:産生憎恨的心理。彼俱相違分別是指對無記事境的認知。如:産生癡的心理。用我對一個蘋果的認知來說:確認此(所認識的對象)是蘋果的認知是自性分別。此蘋果,我看得見的認知是差別分別。蘋果是水果的認知是總執分別 。我分別是對分別者自身的分別,也可譯成“我執”,是自性分別的一個特例。我所分別是除去我分別之外的所有分別。對蘋果産生我想吃的認知是愛分別。對蘋果産生憎惡的認知是非愛分別。對蘋果沒有産生愛、非愛的認知是彼俱相違分別。
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執分別産生一類現象;我分別、我所分別産生一類現象;愛分別、非愛分別、彼俱相違分別産生一類現象。叁類現象爲:分別戲論所依緣事、見我慢事、貪瞋癡事。此叁事《真實義品》中有注釋,其文如下:
“謂若自性分別、若差別分別、若總執分別,此叁分別能生分別戲論所依、分別戲論所緣事。謂色等想事爲依緣故,名想言說所攝、名想言說所顯分別戲論,即於此事分別計度非一衆多品類分別。
若我分別、若我所分別,此二分別能生余見根本及慢根本、薩迦耶見,及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
若愛分別、若非愛分別、若彼俱相違分別,如其所應能生貪嗔癡。是名八分別能生如是叁事。”[19]
八分別略說可以分爲二種:一是分別自性;二是分別所依分別所緣事。此二分別,無始以來,應知展轉更互爲因。簡單說:過去世的分別爲因能生起現在世的分別所依、分別所緣事。這裏分別所依是指有情衆生的分別依,也可說成“根身”;分別所緣事是指器世間,也可說成“境”。現在世的“根身”“境”既得生已,又能爲因,生現在世的分別。由于不能對現在世的分別正了知,複能爲因,生未來世的分別所依、分別所緣事。如是叁世輪轉,不能解脫。
欲脫離叁世輪回之苦,必須正確了知以上八分別。怎樣了知八分別呢
有八方法。它們是四種尋思、四如實智。四種尋思是指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四尋思在《真實義品》中有注釋,很清楚。也就是,對法的名、事、自性假立、差別假立四方面如實了知。如《真實義品》說:
此諸菩薩於彼名事或離相觀或合相觀故。依止合相觀故,通達二種自性假立、差別假立。
四如實智是指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此四如實智在《真實義品》中有解釋。如:
“雲何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名尋思唯有名已,即於此名如實了知。謂如是名,爲如是義。於事假立,爲令世間起想、起見、起言說故。若於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立色等名者,無有能於色等想事,起色等想。若無有想,則無能起增益。若無有執,則無言說。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名尋思所引如實智。”
菩薩依靠四如實智能夠正確了知八種分別。於現在世的法能夠正確了知,則未來世的戲論所攝所依緣不複生起。如果未來世的戲論所攝所依緣不複生起,則未來世的分別亦不生起。所以依靠四如實智,未來世的分別與分別所依緣事二俱滅。如果未來世的分別與所依緣事滅,則未來世滅。當知衆生從叁世輪回中解脫,一切戲論皆滅,從而見到最殊勝的真實。
結 論
《真實義品》講述了凡夫的普通認知所對的二種真實即世間極成真實與道理極成真實,這二種真實是建立在凡夫的虛妄分別基礎上,對世間的事物與現象的認知。此種認知認爲世間的事物與現象都是真實存在的,所以佛隨順世間說世間真實。但是,佛岀現于世是爲了“一大事因緣”,使衆生悟入佛知佛見,脫離輪回。所以,彌勒菩薩複說二種岀世間真實即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與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此二種真實所對之機是聲聞獨覺與佛菩薩,真實的內容也不是世間的道理,而是聲聞獨覺與佛菩薩在破除我法二執後報對的境界。這裏的境界不是凡夫所能見到的。呂澂先生在《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真實義品》所知所解,只是世間的人對聖人的境界的推測,作爲世間的學問還可以,作爲茶後飯後的閑話還可以,但絕不能作爲指導修行的教法。若從唯識的叁自性來看:假言自性是染分依他,是徧計所執自性;離言自性是淨分依他,是圓成實性。雖說假言自性不能如實表示諸法的自性,但也不是無中生有,依然是符合因緣法則的。從修道次第看:從無明生八分別,從八分別生虛妄的叁界,滅無明,八分別滅,虛妄的叁界滅,從而顯真實的世界。
注釋:
[1] 真現量,或曰內明之現量、岀世間現量、清淨現量,佛等聖者的岀世智所證的現量,這種現量與凡夫的現量有所不同,能如實證知絕對真實之本面,沒有顛倒虛妄。
[2] 慈氏菩薩 說 (唐)玄奘法師 譯《瑜伽師地論》上冊福建莆田廣化寺印420頁
[3] 同上
[4] [俄]舍爾巴茨基 著 宋立道舒曉炜 譯《佛教邏輯》商務印書館 印 2007年第二版第2頁
[5] 同上
[6] 同注釋2 第421頁
[7] 呂澂 著《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第212頁
[8] 同注釋2 第421頁
[9] 歐陽漸 著《瑜伽真實品敘》
[10] 同注釋2第421頁
[11] 同注釋2第421頁
[12] 同注釋7
[13] 同注釋7
[14] 同上
[15] 同注釋2 第42
[16] 同注釋7 第212頁
[17] 同注釋4 第 253頁
[18] 同注釋7第426頁
[19] 同注釋7第426頁
《略論《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全文閱讀結束。